怎麼看待 科學懷疑一切 這樣的說法?

看過很多這樣子的言論,科學就是懷疑一切。實踐出真知。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疑問就是,假如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理,那不是還有一個真理就是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理嗎? 中國有很多人相信科學,大家都相信科學,那疑問就是,既然相信科學,那有考證證明科學就是真的嗎?如何證明科學就是真的?假如懷疑一切是真理,那麼,我們有懷疑科學本身嗎?還有就是實踐出真知,判斷實踐的結果是人。換句話說,對真理的判斷是人做出的。那也就是說,人已經假設出了一套關於真理的判斷標準,然後拿現象的結果來對照。既然如此,關於實踐出真知的這個命題是否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出來的真知結論呢?假如是,我該懷疑它嗎?假如不是,這還科學嗎?再者,既然我們已經有一套判斷事物真知的標準了,還實踐做什麼。我們不是已經掌握到真理的鑰匙了嗎?


一、「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疑問就是,假如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理,那不是還有一個真理就是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理嗎? 」

答:這裡的關鍵是對「真理」定義。

如果「真理」只是正確的描述,那麼當然有絕對的真理。比如,「昨天地球沒有毀滅」 就是一條真理。

由於「真理」的定義本身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很難正面闡釋。

我們只需要確定:基於目前信息,什麼是最可能的真理,這就夠了。不必深究絕對的真理,永恆的真理。

二、假如懷疑一切是真理,那麼,我們可以懷疑科學本身嗎?

答:「懷疑一切」不等於「否定一切」,「懷疑科學」不等於否定科學。

你盡可以懷疑,但你想要結論,就還需要理據。

三、對真理的判斷是人做出的。那也就是說,人已經假設出了一套關於真理的判斷標準。

答:並非如此,真理的判斷是人總結出的,不是假設出來的。

總結,這個詞很重要。

也就是說,對真理的判斷雖然不是絕對的,雖然是人為的,但也不是以個人意志隨意轉移的。

四、實踐出真知否是以實踐為基礎得出來的結論呢?假如是,我該懷疑它嗎?假如不是,這還科學嗎?

答:同第二條,你可以懷疑,但懷疑不等於否定。

五、既然我們已經有一套判斷事物真知的標準了,還實踐做什麼。

答:標準是人類總結和積累出來的,不是上帝賜予的。當然還需要實踐去修正和豐富。

六、我們不是已經掌握到真理的鑰匙了嗎?

答:並不存在這個的鑰匙。設想這樣的鑰匙,只會導致極端和偏激。

眾所周知,各宗教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的鑰匙,其他的思想都是魔鬼的謊言。荒謬絕倫!

我們只找到了探尋真理的手電筒,真理需要我們一點一點去發現。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


我們不能說:科學懷疑一切

科學是人抽象出的概念,它不可能是行為主體。

我們應該說:科學地懷疑一切

雖然只加了一個詞,但卻多了一個省略的主語即人自身,是人在科學地懷疑一切,但沒必要加出來。

現在有一個問題,科學裡包含不包含懷疑

如果科學裡包含懷疑精神,那麼科學地懷疑就成了懷疑地懷疑,同義反覆說明在這句話中使用的科學這一詞更側重於科學的非懷疑精神的其他方面。但這也導致我們得分情況展開劇情。

一是同一反覆的情況下,科學地懷疑中,側重於科學這個詞包含了懷疑精神,那麼這句話其實就是懷疑地懷疑,我們看懷疑地是一個由動詞加工成的副詞,懷疑是個動詞。動詞轉變成的副詞我們常形容另一個動詞,表示出做出這個動作時的狀態,比如說懷疑地吃,懷疑地喝,懷疑是和動詞,吃喝也是動詞,懷疑地吃喝意思是吃喝得很懷疑很不安。但懷疑地懷疑就很怪了,因為懷疑這個動詞里其實就已經包含了懷疑地,只不過懷疑地是用一種空間化過程化的方式暗示了行為主體的存在,而懷疑則是把整個動作濃縮成時空中的一個點,把突出行為主體的任務交給了句子中的其他部分。懷疑地懷疑就是個射線,但從淺層分析懷疑地懷疑只是個分析命題,木有給出啥鮮肉。

上一段的作用就是把懷疑精神從科學地懷疑一切這句話中的科學的很多含義中去掉,也就成了不包含懷疑精神的科學地懷疑一切,這樣科學就有了相對於懷疑的獨立性,科學就成了懷疑的風格,就跟瀟洒地懷疑一樣的存在。

但在開始之前我們還要檢驗一個問題即拋開懷疑精神的科學到底還是不是科學。我給的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懷疑精神科學就不可能成為科學,這就帶來了一個矛盾即如果在分析科學地懷疑一切的時候我們拋開了科學的懷疑精神那麼科學就不再是科學,我們得不到準確的科學活體,我們是用不好的材料進行實驗分析。如果我們把科學完全看做是懷疑那麼我們得到的是同義反覆。左是廢話,右是假話

所以只有是你問了一句廢話。


這種觀念屬於看了前半句就忘了後半句。科學是讓你懷疑一切,但懷疑完了就結束了?你還要小心求證,如果能證明你的懷疑是正確的,那恭喜你,你為科學的進步做出了貢獻;如果你不能證明你的懷疑是正確的,沒關係,再接再厲,這也是為科學事業做了點微小的工作。

每當有人用「科學就應該懷疑一切,我為什麼不能懷疑進化論(或者別的什麼理論)」,卻又說不出如何論證他的觀點時,我覺得這些人還是太年輕,太簡單。


這個世界的真理是自然法則!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懷疑世界是否存在,懷疑自身是否存在,懷疑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我正在懷疑這件事本身」不可懷疑。

換言之,他認為世界可能是假的,他自身也可能並不存在,最後就只剩下他「正在懷疑」這件事不可懷疑。從這個角度,笛卡爾已經落入懷疑主義。

這種懷疑一切的思維方式,對我們而言,有一定的借鑒之處,但這已經落入了哲學的範疇,我們知道,哲學的一個屬性就是不可證實。對於科學而言,可證實,可證偽是必要的標準。懷疑,是科學的要義,科學從來都沒有說過自己本身一定是正確,科學正因為敢於不斷地否定自己,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在科學範疇內的懷疑是有一定範圍的,它不能懷疑所有的事物,不然科學本身也無立足之地


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真實性

首先,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真實性,或者說即使這個世界是虛擬的,科學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我們不能一直揪著世界真實性這個問題不放,處理這個問題並不能產生生產力,也無法對物質世界產生影響,更無法改善我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並沒有可證實的答案。

而哲學本身專門處理這種終極問題,哲學的觸角已經伸到世界之外,而世界之外的「世界」,恰恰是我們這些在是世界之內的人類無法觸及的。而科學則極具生產力,被稱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為人類提供能源、網路、人工智慧等等。


科學不能懷疑世界的自然法則

其次,科學不能懷疑這個世界的自然法則。科學探索就是尋找這個世界的法則,並加以運用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上,科學研究都有一個假設:這個世界的法則恆定,或者說世界具備永恆規律。而且這個假設從沒有被推翻,也從沒有證據證明這個世界的自然法則並不恆定。

量子的發現並不能說明事物的變化沒有規律。在量子層面,粒子呈現完全的隨機性,但這種隨機性也是一種規律。量子的變化並沒有一會呈現有序,一會呈現隨機變化。在一定範圍內的始終保持隨機性,恰恰是規律性表現。

其次,在著名小說《三體》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汪淼去丁儀家裡拜訪,丁儀把幾個撞球放在靠近口袋的位置,讓汪淼把丁儀把球打進。汪淼感到很困惑,但還是依言把撞球打進。接著丁儀和汪淼把撞球桌在這個房間中換了幾個位置,但撞球的擺放和第一次的情況一樣,汪淼同樣順利地把撞球打進。然後丁儀說:「剛才我們證明了一個結論,我們得出的物理規律在任何空間上都成立。」

這個例子讓人細思恐極,如果有一天,我們所研究的物理規律並不恆定,而是呈現隨機性,或者受到一些的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對科學而言,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試想,當我們研究電的時候,它的性質是變化的,完全呈現隨機性,有時能用來照明,但有時並不具備任何用處,而且變化毫無規律。在這種的前提下,根本談不上運用?

在科學的範疇里,有些問題並沒有價值,或者說是沒有必要問。比如:

「兩個物質之間為什麼存在引力,而不會存在斥力?」

「為什麼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的是碳酸,而不是硫酸?」

這種問題很明顯地指向一點:物質的性質由其分子結構或原子結構決定,但這些分子和原子的結構又是由什麼決定呢?如此會產生以下問題:

憑什麼力的作用相互的?

憑什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憑什麼光速是3*10的8次方?

我們會發現,這種問題沒有辦法直接回答。原因在於,這是人類科學家通過觀察、通過實驗測量出來的結論,這代表了這個宇宙的規律。

早在2000多年前,道家創始人老子就指出,事件萬物變化不息,但支持我們的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


科學除了不能懷疑世界的真實性,還有世界上的自然法則外,科學懷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科學自身。而在懷疑科學本身這個維度上,懷疑科學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我們是通過科學方法來得出科學結論的。假如科學方法本身是錯誤的,那將會導致科學體系的土崩瓦解。

好比用錯誤的審核標準去檢查一件產品,之後向大家宣布,這件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問題。真的沒有問題嗎?很可能這件產品或多或少存在問題,但我們根本沒有發現。當然,這件產品的質量可能沒有問題,好比用一份不嚴格的審核標準去檢查一件質量過硬的產品,也會得出產品合格的結論。壞掉的時鐘,一天中也能有一次準時呢?


當看到 一切 肯定 絕對 等限定詞時,基本都是可以證否的悖論

以在下的愚見,不如這樣理解:

科學對現有的科學研究成果抱肯定態度,但對科學研究本身抱懷疑態度


這問題真是,本體論,認識論,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沒一個放過啊。。。。


題主可以去看一下epistemology(知識論)。

根據我目前的知識覺得這句話有些偏頗,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我的課程是用英文進行的,翻譯可能有失原意。

Knowledge(知識)的三要素:Justified(有佐證的) True(真實的) Belief(被相信的)。

而我們如果從Justifiy下手可以引出Karl Popper的Falsifability(可被證偽性)。該理論認為唯有可被證偽的理論才可能是科學的(scientific fact)。例如,地球上理論加速度約為10。假如有一天,所有試驗顯示加速度其實是5,那麼,現存的加速度理論即可被證偽。所以,現行理論可能是科學的。

和題主你的問法最相似的這貨叫Thomas Khun,他提出的Paradigm(典範)框架很有趣:他認為這個世界在知識層面上從未進步,僅僅是從一個Paradigm跳到另一個:比如說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再到如今的宏觀相對論什麼的。按照這個理論這些Paradigm都是沒用差別的,因為你無法證明現存的Paradigm不會被推翻,所以它並不會在任何層面上比起先前那個先進。

再說了還有細思極恐的「缸中大腦」模型呢……你怎麼知道你不是一個泡在營養液,連接上各種電極中的大腦而已呢?所以說科學懷疑一切嘛。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判斷左右的?
為什麼欣賞(體驗)完一部好的作品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空虛中?
如何形象地理解薩皮爾-沃爾夫假說?
為什麼用五筆打字也會經常出現拼音筆誤?
一個人五官中至少遮住哪些地方會辨識不出來?

TAG:哲學 | 基督教 | 認知科學 | 科學 | 基督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