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公司在國內還是一片藍海,關於線上P2P背景的消費分期公司是否能在大洗牌後得以存活?
各類消費金融公司在國內這片藍海中百花齊放,在大洗牌後,最終得以存活的會是那種背景公司(包括但不限於:銀行背景,線上P2P平台背景,傳統零售商背景).
關於線上P2P平台有利網旗下的普惠快信金融公司怎麼樣?
互聯網消費金融,正在演變成龐氏騙局?文/一本財經
當P2P逐漸退熱,消費金融悄然接棒,成為時下最火的互聯網金融細分領域。
這裡是資本眼中的萬億藍海,前景廣闊。創投圈、消費者都在為之狂歡。
實際上,部分消費金融平台,已開始出現腐壞變質的徵兆。一個金融公司的創始人,曾派人去行業「卧底」,發現一線平台的壞賬率,已高達10%,而一些互聯網平台,已高達20%以上。
為了掩蓋高壞賬率,只能通過高利息來覆蓋風險,行業中很多秘而不宣的現狀是,很多平台的利息已高達100%,甚至400%。
「行業在引導低收入人群急速膨脹、過度消費,就如一場龐氏騙局,有崩盤的危險」,該創始人稱。
有人將中國消費金融的狂歡,與當年的韓國信用卡危機比較,發現驚人的相似。
歷史總是具有重複性,人們在利益面前,往往忽視規律,迷失本心……
1萬億市場
王峰傑在工廠附近的手機店,僅花了500塊錢,就拿走了偶像楊洋代言的OPPO R9手機。
近期蓬勃發展的消費金融,讓這位剛在電子工廠上班不久的「95後」少年,實現了買手機的「夢想」。
接下來一年,每月兩百多的分期費用,並沒有讓他感到壓力,「也就是和兄弟們少出去吃幾次夜宵。」
王峰傑身邊的很多人,都用這種方式買回了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車,且樂此不疲。
消費金融,開始成為繼P2P之後,互聯網金融中最炙手可熱的細分領域。
波士頓諮詢則預測,到2017年,消費金融類貸款餘額將增長至30萬到40萬億元。
這其中有多少羹,將屬於互聯網?
據零壹財經預計,到2020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可能佔據非放貸消費金融1/3的份額,市場規模將達到4萬億元左右。
又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引來各路玩家摩拳擦掌,激戰正酣。
過去十年,消費雖是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對GDP的貢獻一直偏弱。而如今,在投資與出口接連失速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已成為政府著力發展的方向。
隨著公眾消費觀念的轉變,崇尚超前消費的8090後逐漸成長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消費金融從今年開始,成為互聯網金融創業的最大風口。
截止目前,已有17家公司獲得了消費金融牌照。
實際上,參與消費金融奪金戰的,遠比17家公司多得多。
學生、藍領、農民、次貸人群,大量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人群,開始成為互聯網公司的爭奪對象。
在IT桔子中搜索「消費金融」,與之相關的公司達到111家。在這些公司背後,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真格基金等一些知名投資機構投入大量資金,紛紛布局。
專註於藍領消費金融領域的買單俠,16個月內就完成了三輪融資,融資總額高達8697萬美元。
可見資本對這個行業的看好。
金融的發展,總具有一些規律性,一個行業周期,總要經歷崛起、爆發、混亂、洗牌。
消費金融也不例外。
2「雙高」的危機
金融公司的CEO陳新(化名),在兩年前,也曾想湧入這個領域。為了調研市場,他派了幾個人,去「卧底」當時在中國做得最好的幾家消費金融公司。
結果讓他出乎意料。
當時排名第一的消費金融公司,實際的壞賬率,已高達10%以上,且每月持續攀升。
「大部分壞賬率,來自內部人員的造假」,陳新稱,很多員工對給藍領人群放貸這件事,極不認可,認為只是在「放高利貸」。因此,他們幫著用戶資料造假,共同分貸款獲得的錢,「員工完全沒有忠誠度」。
「大部分公司,根本就沒有風控,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急速將用戶量做起來,用於下一輪融資講故事」,陳新在派人「卧底」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並非「2C」,而是「2VC」。
實際上,信譽高、優質的客戶,都把持在銀行手中,為其提供信用卡服務。而成為消費金融公司客戶的,恐怕都是「銀行不願發卡的人群」。
這部分「零徵信人群」,信譽不夠,加上風控缺失,必然導致行業壞賬率難以控制。
這個月初,蘇寧消費金融公司公布了最新財務數據,不良率達10.37%。
媒體報道稱,蘇寧內部人士坦言:「我們絕對不是不良率最高的,很多面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的平台,不良率超過25%。」
不少平台,正在試圖用高利息掩蓋高壞賬率。
春曉資本的投資人張博發現,不少消費金融分期平台,「其利息已高達100%,甚至400%」。
「利息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陳新在深入調研過行業後,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現在的情況,和當年韓國的信用卡危機,極其相似」。
1999 年,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之後,為了增加消費者開支,韓國政府鼓勵銀行儘可能多地發放信用卡。
一時間,首爾街頭充斥著信用卡發行商,對大學生、失業者等等都來者不拒,只要你肯填寫申請表。有人形容,這是國家在對人民進行「債務填鴨」。
韓國人很快變得刷卡成癮。到2003年,人均信用卡持有量達到4 張,每個人的信用卡債務總額約2000 美元。
人們在瘋狂購物、透支消費的同時,卻忘了,清算的一天終究要到來。
2003 年,一個34 歲的主婦因不堪債主催討,從高層公寓中將3 個孩子推下去,自己再縱身躍出。許多家庭因積蓄耗盡而破裂,犯罪和賣淫現象劇增,人們哀嘆說,韓國已經淪為一個「破產社會」。
歷史總是具有相似性和重複性。今年校園貸大量的負面新聞中,也有類似的案例。
天價逾期費、學生跳樓、暴力催收、裸條事件,所有惡的因素聚集爆發後,行業在監管的厲聲呵斥中,陷入了洗牌清場的局面。
陳新不無擔心地發現,行業中,過度消費的徵兆已開始隱隱出現。
王峰傑的一個朋友,通過分期消費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每月需要還款500多元。有一個月實在沒錢,造成逾期,後來只好到別的平台再借,拆東牆補西牆,如今利息越滾越大,「他已經根本無力償還了」,王峰傑說,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陳新計算了一下,如果一家平台的壞賬率是20%,再剔除獲客、運營成本,利息恐怕要到40%,才能收支平衡。
因此,大部分消費金融平台並不盈利。
「為了維持收支平衡,只有一種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戶來貸款、還利息,或者從VC融資,以彌補資金的漏洞,然而這個漏洞會越來越大,最終都會崩盤」,陳新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龐氏騙局類似。
人人操盤的CEO顧崇倫認為,在某些領域中,消費金融極難成功,比如說相對泛人群,泛地域,場景可控性較差,借貸利率較高的一些藍領消費貸。
類似群體和類似場景的風控,都太難。
「這一類創業項目的過熱、泡沫化和極速規模擴張,總會有人成為最終的接盤俠,總會有人受傷,但最終受益的,就是這個過程中套現的創始人和投資人」,顧崇倫稱。
就像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只要最後一個兜底者不是我。
3風控命門
「消費金融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需要將風控的命門把握好」,投資人張博稱。
用戶經常可以看到,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廣告,「在線申請,3分鐘放貸」、「秒批」等廣告語,都在強調急速放款。申請人僅需提交姓名、身份證號碼,以及一張本人儲蓄卡的信息,就能快速獲得消費或者現金貸款。
捷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風控官王曉婷,對於「急速」的概念,並不感冒。
「線上的大數據、徵信都是BAT和京東的陣地,一般產品缺乏數據積累,精度不夠,很難競爭得過」,王曉婷曾經反覆論證,目前來看,對於「零徵信」人群來說,只靠線上風控,遠遠不夠。
這幾年,淘寶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憑藉「花唄」和「白條」業務,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領跑」,其風控核心就是用戶多年積累的線上消費數據。
而對於一般的公司,線上數據積累不夠,風控模型是否有效,還需要一個經濟周期的驗證。
因此,王曉婷提出,風控需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目前,捷越聯合有線下借款端203家,截至11月,累計放貸總額近210億。
「我們會和在銀行申請信用卡一樣,對借貸者進行面審。」王曉婷舉例稱,一位借貸者介紹自己是開飯館的,但當問到一些諸如原材料如何採購,門店租金多少的問題時,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或者身上沒有一點油煙味,這就存在欺詐的可能性。
其後,貸款進入第二個環節,進行線上風控模型打分。這其中會有一些基礎的維度,例如,年齡、性別、工作年限、收入水平、家庭情況等。
「最後端,還有一步後台人工審核」,王曉婷曾反覆測試,到底最後一步的人工審核需不需要。
捷越聯合後台審核人員,一度從120人降至60人,但現在又慢慢回升到80人,王曉婷說,「現階段來說,人工審核在風控中的作用,還不可或缺。」
「如果一個自稱月收入十萬的人,給他打電話的時候,他說在擠公交車,吃飯的時候都去一些路邊攤,這都可能存在問題」,而這些信息,往往很難放入風控模型中進行評分,「這些看似毫不重要的信息,卻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狀態,這就是來自人的直覺」。
王曉婷也認為,短期內機器學習和判斷,還無法獲得人的這種微妙「直覺」。
正因為如此,從門店初篩到放款,捷越聯合的通過率僅有23%,平均審核時間需要7小時。
「我們認為,農村金融的風控模型,不可能只靠線上」,農分期CEO周建稱,農民群體在銀行、網路的數據都很少,對於這種「零徵信」群體,線下風控尤其重要。
農分期的風控模型,也極重,他們會派員工去農戶家中盡調,了解人口、婚姻狀況外,還會財務信息和土地規模,來計算他們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
比如,按照借貸者承包土地的面積,計算出他這一年的收入,再決定放款的額度。
王曉婷稱,金融還是要回歸本質,風控永遠是金融的核心。
儘管如此,還是有太多的人嗜利如命,忘卻了金融的本質。
「歷史總是具有重複性,我們看到那麼多的教訓和例子,人看到利益的時候,還是忽視規律,迷失本心」,陳新稱,行業的現狀是,走得太快,太冒進。
韓國的信用卡危機,最終是政府兜底告終。
2003 年,當它們的信用卡部門瀕臨破產時,政府別無選擇,只得介入,通過免除個人債務來防止社會動蕩。
韓國最後挺過了難關,但也留下傷痕纍纍。
一段時間內,失業率和個人破產率居高不下,信用卡公司提高了發卡門檻,消費支出則出現短時間暴跌。
這也一度改變了韓國人的消費習慣,1998 年,韓國家庭儲蓄率為25%,2007 年降至2.5%。
一旦放開的慾望,再想回歸初心,恐怕太難。
就像經歷過繁華,就很難歸於平淡一樣。
韓國有政府兜底,在中國,誰會為這場金錢遊戲埋單?
謝邀。我是悲觀的論調。第一,洗牌的時間不會太遠。第二,哪類公司能存活,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能控制好場景的,為消費用戶創造便利價值的,不是簡單的以高利息覆蓋高收益的公司更有前景。存活就不好說了,有的公司做的很爛,但是股東強,任性,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強。有的公司做的兢兢業業,架不住一次危機就產生了流動性問題。消費金融的市場增長是以個人收入增長為前提的,這個大邏輯如果出現問題,就會產生系統問題。中國起步晚是不假,但是做派是一擁而上。負債增長超過了收入的增長,消費不見得是舒心的事情。謹慎樂觀吧
1.金融是一個長周期(至少幾十年的一個完整經濟周期)看問題的行業。如果一定要在短時間(5年),那麼資本金實力,流動性,場景渠道三個具備一個就有成功的物理基礎。風控能力,經營節奏,團隊能力決定成功後有多大和有多遠。2.金融不存在絕對的市場壟斷。就算洗牌,也無非是劣的清除,而不是小的。大大小小,局部優勢都可以佔據一隅。3.互金對傳統金融最大的衝擊是不得不真正考慮風險定價這句說了幾十年而又不做的事。當銀行普遍肯配比一定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時,對互金市場會形成巨大的衝擊。互金消費金融是現在看來唯一最能落到實體經濟上的金融產品。也許也同樣讓這一代年輕人習慣透支消費,其影響也許真的是一代人的改變。4.金融是個不痛不破不立的行業。雷是繞不開的,總得有人踩了炸了才能一步步前進。消費金融最終的競爭格局是什麼樣子也許真的要出些大的互金機構倒下一步步走出清晰的格局來。
謝邀~
首先同意@WANGJIAN的說法,尚未百花齊放。但終究會有這麼一天,大洗牌也是必然的趨勢。參考日韓消費金融發展史似乎也有跡可尋,只是國情不同,時代不同,僅供參考而已。具體分析,稍後奉上~先去奶娃了尚未百花齊放,何來洗牌一說。現在只是初級階段,先行先試罷了。
推薦閱讀:
※消費金融行業的捷信、佰仟、普惠,他們所使用的運營系統都是自己研發的嗎?還是找供應商做的二次開發?
※現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有多少家?
※國內從事消費金融的公司有哪些?怎麼看待國內消費金融的發展趨勢?
※國內的消費金融這麼火,風控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真的很容易被騙貸嗎?
※哪些小額貸款,只要身份證和芝麻分可以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