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是個怎樣的人?
一部《武訓傳》因為政治影響經過30多年才平反,現在又這麼多人從政治立場去解讀武訓。我感覺吧,這些人就是我們廣電和文化部審查處的預備人才啊,好好的中國電影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就他媽變成了一部應當從思想理念到其中人物都應該批判一遍的片子,我很佩服,你們就該看喜羊羊與灰太狼。
行兼儒墨。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聖人。
武訓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自己不識字,以乞討和街頭表演為生,賺了錢不花存起來,甚至討來的飯也賣掉,自己吃些樹葉之類的充饑。攢了數年的錢,開始辦學校。學生不認真上學,他就跪在他們面前,求他們上學。終其一生,沒享受過,卻以辦義學為世人所知。這樣的人不是英雄,誰是英雄。
毛先生批判武訓,但我發現他特別喜歡一些例如資治通鑒等教怎麼做皇帝的書。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像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封建統治者的偉大鬥爭的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醜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向著人民群眾歌頌這種醜惡的行為,甚至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所能夠容忍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衊農民革命鬥爭,污衊中國歷史,污衊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就是把反動宣傳認為正當的宣傳。
電影《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如此之多,說明了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許多作者看來,歷史的發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而是以種種努力去保持舊事物使它得免於死亡;不是以階級鬥爭去推翻應當推翻的反動的封建統治者,而是像武訓那樣否定被壓迫人民的階級鬥爭,向反動的封建統治者投降。我們的作者們不去研究過去歷史中壓迫中國人民的敵人是些什麼人,向這些敵人投降並為他們服務的人是否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我們的作者們也不去研究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中國發生了一些什麼向著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及其上層建築(政治、文化等等)作鬥爭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階級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決定什麼東西是應當稱讚或歌頌的,什麼東西是不應當稱讚或歌頌的,什麼東西是應當反對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號稱學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他們學得了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但是一遇到具體的歷史事件,具體的歷史人物(如像武訓),具體的反歷史的思想(如像電影《武訓傳》及其他關於武訓的著作),就喪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則竟至向這種反動思想投降。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侵入了戰鬥的共產黨,這難道不是事實嗎?一些共產黨員自稱已經學得的馬克思主義,究竟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
為了上述種種緣故,應當展開關於電影《武訓傳》及其他有關武訓的著作和論文的討論,求得徹底地澄清在這個問題上的混亂思想。
反對高票荒木飛呂彥的答案
寫在前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下王貫英紀念圖書館,有梯子的朋友搜索下王貫英,看看對岸是怎麼對待「當代武訓」的。可憐白芳禮先生,2004年網投排名輸給了劉翔、任長霞,2005年去世了之後作為候選人又落選了。
武訓最重要的精神內核:
尊師重教!
此四字無論在任何時空都是一個文明可以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
評價一個人,要把這個人放置到其所在時代的時空環境中。所有拋開歷史環境對歷史人物做出的評價都是不負責任的。
評價武訓有一下幾個方面:
1、武訓認識到了,「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真理
武訓因為不識字,丟掉了三年做工的工錢,武訓吃了沒文化的虧,身處於咸豐年間的武訓有三種選擇
1)認倒霉,回家種地,承受著各種苛捐雜稅。或者重新找一份工,如果走了這條路,武訓就是愚蠢,愚昧,不開化!
2)學文化,變成識字之人,自此不再吃文盲虧,然21歲的武訓一窮二白,沒有條件學文化。
3)武訓之路:我這輩子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我不能讓其他人再走這條路。請問,無論在哪個時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會大行其道,武訓能夠為他人著想,這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你看看今天多少人進了傳銷陷阱,還不是因為吃了傳銷的虧之後想的不是不要讓傳銷再害人,而是讓別人掉進傳銷的坑,自己從這些人身上把損失找回來甚至妄圖大賺一筆,各位。人之初,性本善。切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武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讓窮人能念書識字」的願望
我們來看武訓的第一座義學是怎樣興辦的
咸豐九年(1859年)
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將討得的較好衣食賣掉換錢,而自己只吃粗劣、發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邊吃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在行乞的同時,他還揀收破爛、績麻纏線,邊績麻邊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他還經常給人打短工,並隨時編出歌謠唱給主人聽。當給人家推磨拉碾時,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墊磨道。」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以獲謝禮;表演豎鼎、打車輪、學蠍子爬、給人做馬騎等,甚至吃蛇蠍、吞磚瓦,以取賞錢;將自己的髮辮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以兌換金錢和招徠施捨。同治七年(1868年)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餘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後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光緒十二年(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名,分蒙班和經班,不收學費,經費從武訓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時,武訓先拜教師,次拜學生。置宴招待教師,請當地紳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即去。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事的塾師,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塾師,跪求警覺;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在武訓的感召下,義塾師生無不嚴守學規,努力上進。——武訓_百度百科 牆內看不到的網站資料我就不放了。
武訓之所以選擇用行乞的方式攢錢,很簡單,武訓在三年做工的工錢因為自己不識字而分文未得之時,武訓喪失了通過這一道路獲得財富的信心。另外,武訓不是算命先生,不能未卜先知,行乞之時武訓不知道今後他會被各種宣傳,甚至收到皇上賜的黃馬褂。武訓的初衷很簡單:讓窮人的孩子也能念書。並以此為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這一點,好像和抱著偉大革命理想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的先烈們無比神似哦。
3、受各種條件約束,武訓能夠接觸到的知識,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首先要認識並確定兩個基本事實:
1、武訓目不識丁,是個文盲!!!
2、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成功的傳承了幾千年。
荒木飛呂彥的答案中提到:
我就這麼說一句,白老爺子資助的學生,和武訓教出來的奴才,
誰是為社會做貢獻的,誰是專門拉社會後腿的!
好,我們來看看促進社會進步的知識有哪些。
- 「人類社會最終發展目標」-共產主義制度及其相關的共產主義知識:《共產黨宣言》發表於1848年2月21日,但是發表地點是倫敦!《資本論》第一部出版於1867年。但是這兩本書會在武訓在世的時候傳到中國?
- 進入共產主義或者社會主義之前需要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進行經濟積累,關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相關知識在中國傳播,我們講三民主義,是孫文先生在1905年在《〈民報〉發刊詞》中闡明的,此時武訓已經過世九年了。
- 資本主義制度立中的君主立憲制:變法維新的要求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而此時武訓已經去世了
- 不說制度,我們單說近代以來,改變世界的最原始動力是生產力的大幅提升,英國式最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第一個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始於18世紀60年代(1760s),在19 世紀30—40 年代才基本完成。而在清朝,雖然康熙年間就有各國「進貢」的工業品,但是都屬於皇家珍藏。中華大地上的知識分子階層認識到中外技術差距的標誌我們認為便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初版五十卷於1843年1月刻印於揚州,1847年至1848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60卷本;到1852年又擴充為百卷本。但是《海國圖志》究竟流傳有多廣呢?
1847年9月廣州出版《中國叢報》記載,「我們從未在廣州的各家書店聽說過有這麼一部書,我們唯一見過的副本,就是下面的評價所據以作出的那一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級官員中廣泛發行,目的在於使他們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能做到心中有數。」
- 因此在武訓的世界裡,這個社會幾千年來就是這個樣子,讀書人有了知識才有可能改變命運(功名考不上也不行),目不識丁就只能是底層的勞苦大眾。而知識是什麼:就是四書五經聖賢之書咯。哦對了,你怎麼知道當今的知識就教不出奴才?
4、武訓雖然沒有認識到其所在的社會根本問題是什麼,但是武訓也沒有能力認識到這一問題,憑什麼要求武訓對社會制度發起衝擊
我們來看看武訓的生平
武訓(1838年-1896年4月23日),清代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庄人,家境貧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後改名武訓。
- 光緒十四年(1888年)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在柳林鎮興辦;
- 光緒十六年(1890年)第二所義學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
-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第三所義學「御史巷義塾」(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在臨清御史巷建成,同年4月23日去世。
那麼,在這一歷史時期,中華大地上發生了哪些事情
1839年,林則徐(1785-1850)虎門銷煙。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武訓一歲
1842年,中英簽署《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武訓四歲1851年,洪秀全(1814-1864)成立太平天國。武訓十三歲1852年,曾國藩(1811-1872)組湘軍。武訓十四歲1853年,淮北捻軍(1853-1868)起。武訓十五歲1856年,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武訓十八歲1858年,清廷簽署中俄、中美、中英、中法的《天津條約》。武訓二十歲 1859年,武訓開始行乞,是年二十一歲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簽署中英、中法、中俄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武訓二十二歲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恭親王奕?(1832-1898)設立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衙門)。慈禧(1835-1908)垂廉聽政開始。武訓二十三歲1863年,石達開(1831-1863)被殺。武訓二十五歲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被湘軍所破。武訓二十六歲1865年,李鴻章(1823-1901)立江南製造局。武訓二十七歲1866年,左宗棠(1812-1885)設福州造船廠。武訓二十八歲1872年,太平天國最後一支軍隊覆滅。武訓三十四歲1876年,沈葆禎(1820-1879)聘法國工程師於台南建成億載金城。左宗棠討伐阿古柏,李鴻章反對無效。武訓三十八歲1877年,左宗棠占和闐,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武訓三十九歲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日本正式吞併琉球,廢除其國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武訓四十一歲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武訓四十三歲1885年,劉銘傳(1836-1895)任台灣省巡撫(1885-1891)。武訓四十七歲 1888年,第一所義學1889年,光緒(1871-1908)親政開始。張之洞(1837-1909)任湖廣總督,推動洋務運動。武訓五十一歲 1890年,第二所義學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唐景崧(1841-1902)任台灣省巡撫。武訓五十六歲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洋務運動失敗收場。武訓五十七歲 1896年,武訓去世1898年,譚嗣同(1865-1898)、康有為(1858-1927)戊戌變法。
總結幾個要點
1)武訓是山東人,雖然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但是武訓所到之處基本沒有戰亂,在江蘇有沒有遇到太平軍無從查證。且不說武訓不知道太平軍,就算知道,就憑太平軍做的那些事情,我並不認為會有因素激發武訓用雙手舉起棍棒揮向清王朝的意願。
2)按照目前的歷史劃分,1840年開始中國近代史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從1895馬關條約到1900年辛丑條約,這個時間段中國半殖民地性質開始加重,即1895年之前中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社會,依然更傾向封建制度屬性。封建制度在中國已然延續了兩千年,沒有工業革命,沒有鴉片戰爭或許還會延續幾百年上千年。憑什麼就要讓一個目不識丁的武訓去對封建制度發起衝擊?
3)清朝的社會是分階級的。最簡單的士農工商。武訓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士階級嘗試拯救國家(我們不討論是不是拯救自己,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拯救國家和拯救自己,利益是一致的)也需要經過技術改造-&>制度改善的階段。洋務運動風風火火的進行,直到武訓臨終前才因為甲午戰爭而證明其失敗。三年之後才有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知識分子階層尚且如此,你們還想對武訓抱有什麼樣的期望呢?真苦了武訓先生,行乞辦學還要承擔推翻封建統治的重任。
5、武訓死後三所義學被地主階級「拿走」與武訓本人有何關係
這不正好印證了其所在的社會制度需要變革么?這不正好印證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性、合理性么?
最後再重申一遍,武訓的精神內核,也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存活至今的法寶之一:
尊師重教!
關於《武訓傳》本身,電影是藝術作品,單單從一部電影入手就要對武訓本人做出種種評價,確實片面。但是1951年對於武訓的調查就真實么?《武訓傳》和《海瑞罷官》一樣,變成了某些人的一把武器。
《武訓傳》本身就已經適應新中國成立做出了部分調整:注,孫瑜是《武訓傳》的導演兼編劇
1949年6月20日,孫瑜在解放後的上海接到赴北京參加新中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通知。在北京,幾千位來自全國的文藝戰士雲集一堂,聆聽毛澤東主席的歡迎辭,聽取了周恩來長達4小時的政治報告和其他首長們的講話。在每天的文藝晚會上,孫瑜和其他藝術工作者愉快地欣賞了老解放區藝術家們的那些充滿革命豪情和蓬勃朝氣的歌舞、戲劇的演出。
一天晚上,在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成立後的盛大晚宴上,周恩來和茅盾、郭沫若都參加了。孫瑜從老遠處擠到周恩來跟前,頗為唐突地告訴站著的周恩來,他準備拍攝電影《武訓傳》,並請教總理對武訓的看法,周恩來略為思索,告訴孫瑜,他聽說武訓年老時一共辦成了3個「義學」,但後來這些「義學」都被地主們拿過去了。在當時參加晚宴的一些同志都想和總理說話的情形下,周恩來不可能再和孫瑜多談。但他的寥寥數語,已給了孫瑜很大的啟發。………… 孫瑜為增加主人公更多更大的困難和矛盾,又精心增加了一些細節。例如,武訓因不識字受了欺騙和一頓毒打,在破廟卧床悲戚昏睡,深夜裡幻入一場大夢(代表他的思索),幻見張舉人變成紅頂朝服的魔鬼,把他和無數的「文盲」打下寒冰苦海和熾熱的火獄裡受罪,最後他回憶幼時聽武母「義學」的話,從苦海幻進天堂杏壇,把封建惡魔張舉人打下塵埃,因而最後武訓得出了他「修義學」的「偉大計劃」。 與此同時,孫瑜又從歷史現實出發,力圖合情合理地在戲的主線外添加了支線,發展了鄭君里提出過把車夫周大作為北伐太平軍被打散的軍士的建議,增加了周大的戲,寫他在小偷李四和一個管獄的王牢頭(兩個新添的虛構人物)的冒險協助下,糾合死牢中的囚犯們,打出牢獄,「逼上梁山」,帶領一支農民武裝的隊伍,和官府惡霸們英勇地鬥爭下去———在劇情上和武訓興學成為「一文一武」正副兩條線。這兩條線輕重不同地並行發展,互相襯托,直到劇終。 為了更進一步深化電影的主題思想,孫瑜又增加了這樣的情節:武訓在辦成第一個「義學」後不久,含淚跪謝考得第一名的小學生趙光遠時,竟然在趙光遠的口中聽到「書念好了,就可以做官」的話語,白髮蒼蒼的武訓當時猶如霹靂擊頂,驚痛地發現,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義學」,竟會勞而無功,一敗塗地!最後,老武訓在悲憤的心情中,拒絕穿「皇上」賜給他的「黃馬褂」,拒不跪謝皇恩,裝瘋子進行他的「悲劇性的反抗」。他對一群小學生痛哭流涕,懇求他們「將來千萬不要忘記咱窮人」的同時,又在劇終時看到所謂「武」的一線———他的朋友周大和革命武裝農民弟兄們在原野上英勇地躍馬飛馳而過,再次高喊「將來的天下都是咱老百姓的」! 為了加戲,孫瑜在電影里加強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和陰險。………… 「對《武訓傳》的批判走了極端,破壞的是中國最底層老百姓對教育的敬重,對教師的尊重,尊師重教、崇尚文化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由此遭受嚴重破壞。」談到武訓批判的教訓,劉廣濤如是說。新中國第一部禁片 電影《武訓傳》被禁內幕---千古義丐武訓:為了窮人的教育--《武訓傳》60年後終解禁-搜狐教育
毛又是個怎樣的人?他的理論放現在,人民是不是也該造一把反來推翻共cd?所以,不要脫離時代談人物,不要帶著政治批文化。還有,評論里毛左真tm多啊。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出發點和結果。毛左們平時都那麼大公無私的嗎?天天奉獻社會?說武訓辦學堂造奴才,那不識字不上學的連奴才都不如。
人家傾家蕩產開個粥棚就因為人家米少就不讓別人吃了?先不餓死(認字)再說吧。
武訓就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年幼時做苦工因不識字被騙血汗錢,所以,對於騙他的人感到憤恨。身為底層的他,根本沒有勇氣去反抗,以當時清末的社會環境來看,這在正常不過了,對於底層文盲的他來說,吃飽飯、不被騙才是最直接的。畢竟不是孫中山那種知識分子,再說,孫中山窮奇一生,也未真正的革命成功,所以,武訓其實也就是一個沒有勇氣直接反抗不公,骨子裡有些憤恨轉而曲線抗爭的底層文盲,無比簡單的一個人,沒有太多想法,因為什麼都不懂,更沒有改變生活模式的想法。
為了報復為富不仁的上層人士對文盲的矇騙,討飯幾十年,積攢建校啟動資金,一開始就擺明了不娶妻、不生子,就是為了攢錢建校,幾十年下來,方圓百里內肯定都會傳的沸沸揚揚,在當時,大家都注重名聲/愛面子,尤其是貧苦人家,家裡啥都沒有,唯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名聲了,所以,大環境下,連反抗勇氣都沒有的武訓,更是不敢把集資的錢用於享受,一旦用於享受,那麼他這十幾/幾十年的所做所為,名聲毀於一旦不說,直接可以歸類於詐騙一類,而且騙的都是底層鄉里鄉親,如果這樣的話,武訓在底層人民大環境中將無立足之地不說,還有坐牢的風險。說白了,武訓不敢拿集資的錢來享受。
至於,放高利貸,這個行業經久不衰,行乞30年的老乞丐,當然是想快點集到足夠的錢,人生有幾個30年來行乞?當時放高利貸,就和現如今買房子還貸一個性質,常規化,合法化。武訓就一文盲,又不是聖人,能想到放高利貸加快集資速度已然不錯了,你還指望他那營養不良的腦袋能無師自通領會儒家思想?
武訓不是守財奴,因為他能在集資足夠的時候,立馬實施建校的想法,他是地主不假,土地收入也是學校運營的唯一收入,難道指望,高齡武訓建校後繼續行乞養活多所學校?當時唯一的投資理財就是土地,起碼,武訓活著的時候,土地收入用於了學校的運營。
至於,建校是為封建社會培養順民,那就是 呵呵 了,對於底層人民來說,能認字就了不得了,就有很高的榮譽感了,那個年代底層基本全是文盲,認個字,就算是不耕田也能養活自己了,你能指望文盲引領思想潮流,像同盟會一樣革命?別開玩笑了。
最後總結,武訓出身貧農,沒文化,什麼都不懂,年輕時受騙,埋下憤恨的種子,本身成長環境的原因,底氣不足,沒有勇氣直接反抗,採用非暴力的方式,用其一生做了一件事情,為的報復富人,普及識字,減少富人對窮人的矇騙。而,底氣不足的同時,又愛面子,懼怕流言,所以,乞討的錢也就一直積攢下來,沒有過多挪用。其實,武訓就是一個普普通通人,比底層人民(農民)更低一級的乞丐,他不是聖人,也不是剝削階級,腦子裡想不了太多的事。我們可以敬佩他,不需膜拜他,也不需批判他,因為任何對他的吹捧和批判都是我們基於自身思想加諸到他身上的。年代不同,你無法用現在的思維模式去真正還原他的形象。
愛面子是我國人民的傳統,尤其越貧困的地方,人民越愛面子。因為,面子是可以唯一的生活加成,一旦面子沒了,成笑柄不說,出門低人一等不說,還會殃及後代婚姻,無形中這也是一道鎖住廣大民眾不得輕易作姦犯科的枷鎖吧。這也是我國農村的真實寫照。
那怎麼辦呢?你還指望那個年頭的人有那麼高的覺悟嗎?
都是一群瘋子。瞎起鬨。
參考嫁給大山的女人。
關於武訓這個人,完全可以百度。雖然中央已經平反武訓傳,但是我希望大家還是好好看看mzd對武訓的評價 。
第一個政治環境決我們的新中國絕對不是以往武訓式。在革命剛剛成功、新中國剛剛建立,誰都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會不會成為第二個中華民國。當年的民國在外事上像武訓一樣不堪回首,從二十一條到五四運動再到濟南慘案還有9.18,每次政府都是跪地或者埋頭鴕鳥,寄希望國際法、國聯,走武訓一樣的教育路線。結果如何大家都看見了,日本變本加厲全面侵華,美、蘇新貴爭相和國民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所以跪地、學會國際法去和列強談判,就是與虎謀皮,是徹頭徹尾的死路。mzd也非常明確,第三條路是死路,中國不存在走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
第二個政府職責所在決定武訓式私人教育不能提倡。
回頭我們看看武訓私人辦義學最後政府給予了表彰,但是並沒有解決人民群眾教育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民國以來高比例的文盲率至今未解決。教育應該政府的本職工作,也是民生方面一個重要關注的問題。如果通過私人辦學甩包袱給老百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何說起,共產黨執政的基礎何在?
第三借抨擊武訓傳樹立上下同心全民共同抗美援朝的決心。
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整部論語最殘酷的一句話,但是也很寫實的一句話。何謂信?如果人民群眾對於自己的國家所走的道路不自信,可以去食可以去死,朝鮮戰爭是中國人民巨大的決心。
所以對於毛澤東同時代批判的文章很多,可惜很多知識分子是馬屁式的批判,僅僅從武訓的籌款方式批判,看似黑武訓,實則難以服眾,高級黑而已。
人呀,還是不要發善心。
妥妥的最美乞丐,感動大清的X大人物
感動民國十大傑出人物。
吐槽一個一字不識的,一生行乞直至死亡的人是個大地主,我也不想說什麼了,你能告訴我這個大地主是為了什麼嗎?說他開間學校不教人自然 科學 數學 物理反去教弟子規二十四孝,武訓都要鑽出來啊,他不識字啊,他是清朝人啊!而且那間學校日軍侵華其間還是日本奴化教育的場所你要不要也吐槽一下啊!建國後還是人民教育的場所,現在還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你知不知道?
既然你們粘貼那兩篇文章,我也粘貼百度百科的介紹,知乎這裡,對武訓的看法太片面了!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武訓(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稱武豆沫,清廷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訓。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20歲時當了乞丐。30歲時,在館陶、堂邑、臨清3縣置地300餘畝。光緒十四年(1888)與楊樹坊在堂邑柳林鎮創辦崇賢義塾,次年與了征和尚在館陶楊二庄創辦義塾,光緒二十二年(1896)又與會門首領施善政在臨清鎮創辦義塾。山東清廷封其為「義學正」,賜給黃馬褂和「樂善好施」匾額,准予建立牌坊。興辦籌備咸豐九年(1859),21歲的武七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髮髒亂,面目污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一邊走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討,「邊乞邊佣」。幾年下來,這個苦並快樂著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每次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他有時還像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裡的小丑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捨。武七白天乞討,晚上紡線績麻,邊做活邊唱:「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在農忙時還經常給富人打短工,並隨時編出各種歌謠唱給眾人聽。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信史,以獲謝禮和佣錢。經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於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由於他居無定所,錢款無處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戶人家來存放。他打聽到本縣有一位舉人楊樹坊,為人正直,名聲很好。武七覺得這個人值得信賴,於是跑到楊府求見。由於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見,他便在大門口一跪就是兩天,最後終於感動了楊舉人。武七把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敘述一遍,楊舉人大為感嘆。楊舉人不但答應幫他存錢,並且表示要助他辦學。隨著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他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在他49歲時,武七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財力了,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選擇享受,他繼續過著赤貧的生活。這時他覺得時機已經來臨,決定創建義學,於是他向楊舉人提出建義學之事,楊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武七應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興建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武七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實現他的理想,在這三十年里,他受盡苦難,但始終堅定的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標。學校建成後他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併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招生約50餘名,依循慣例分為蒙班和經班,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便匆匆而去。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老師,他跪求警覺。有一次老師睡午覺睡過了頭,學生在學堂內打鬧,武七徑直來到老師的房前,跪下高聲唱道:「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老師十分慚愧,以後再也不敢疏懶。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就這樣,義塾老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眾。光緒十六年(1890),武七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武七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賜名武七為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的絕世奇行轟動朝野。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人物逝世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在眾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遵照武訓遺囑歸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逝世後10年後(1906年),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並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武訓縣。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創辦武訓師範。清朝末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乞丐,冠縣柳林人武訓靠著乞討斂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餘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之多,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馮玉祥語)。紀念活動武訓的精神廣為後人敬仰效仿,死後山東巡撫袁樹勛奏准「宣付國史館立傳」,建忠義專祠。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武訓塑像1903年山東巡撫衙門為武訓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訓祠,並立碑為紀。到了民國時期,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義學正」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了武訓祠。何思源還在武訓祠堂立了尊武訓漢白玉雕像,這座雕像比真人略大。據解放後當地曾見過武訓的老人們都說這座雕塑像酷似武訓本人,可惜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1932年,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武訓,建造了「武公紀念堂」,並在紀念堂兩側建造了兩個「武公紀念廳」。辛亥革命以後,人們對武訓先生的行動及精神推崇備至,武訓獲得了更為廣泛的讚譽,他被譽為普及教育之先導,私人興學之表率,中國教育事業的楷模。蔡元培、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段繩武、張自忠等軍界人物,陶行知、郁達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讚頌,或題辭紀念,或為以武訓為名的義學捐款。1934年,臨清縣武訓小學發起了武訓九十七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參加這次紀念活動的人幾乎囊括了當時全國軍政要員和文教界知名人士。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馮玉祥、于右任、郁達夫、陳衡哲、何思源等社會名流紛紛用題詞、詩歌、散文、傳記等多種方式,對武訓的辦學精神給予了頌揚。1945年12月,陶行知等人又在重慶興起了紀念武訓誕辰一百零七周年活動。郭沫若、鄧初民、柳亞子等大批教育家、文學藝術家和社會各界愛國人士參加了紀念會。兩次紀念活動前後呼應。對於推廣武訓精神,發展民眾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陶行知在四十年代物價飛漲、教育經費緊張的時期,曾在全國提出「跟武訓學」的口號,要求大家做「集體的武訓」,艱苦辦學。當時武訓的興學事迹被正式列入學校教科書中。全國共有七省三十多處學校以武訓名字命名。特別是「大量辦義學,急務此為最」的馮玉祥,在1932年至1935年間,在山東創辦了十五所武訓小學。後來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張伯苓創辦南開學校都與武訓精神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全國甚至出現了武訓出版社、武訓街這樣的名稱。江蘇南通的一所師範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山東民眾甚至稱其為「武聖人」,足見武訓在當時地位之高、影響之廣。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曾發表過稱讚武訓的文章,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華日報》紀念武訓特刊上為武訓題辭:「武訓是中國的裴士托洛齊,中國人民應該到處為他樹銅像」。同月6日,《新華月報》發表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朴、潘梓年等人紀念武訓的文章。為紀念武訓,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冀魯豫邊區政府曾明令將武訓的故鄉堂邑縣更名為「武訓縣」,柳林鎮更名為「武訓鎮」,並在武訓誕辰紀念日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柳林鎮還創辦了武訓師範。行為意義總之,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即1951年《武訓傳》遭受大批判以前,中國不同社會階段的歷屆政權,對武訓和武訓精神的態度都是一致的。無論是在清王朝時期,還是民國時期,甚至在汪偽政權控制的敵占區里,武訓都是正面的、被讚揚的、受崇敬的形象。武訓辦義學不僅在國內有很高聲譽,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中,因為他沒有文化,故稱他為「無聲教育家」「平民教育家」。當時學習武訓精神蔚然成風。人們之所以如此重視武訓,這是因為武訓精神在當時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舊中國是個有著四萬萬人口的大國,而且是一個窮國,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興盛是一件關乎國運的大事。武訓辦學的實質是讓學堂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轉向平民教育的偉大嘗試。從這個方面來說,武訓是世人皆醉中的獨醒者之一,百年蒙昧中的先覺者之一。儘管他是個文盲加乞丐,他的獨醒和先覺在有知識的人看來,也許過於質樸和簡單。本質上,武訓走的是教育救國的道路。其興學活動多少反映了下層農民樸素的改良主義意願。儘管任何改良主義在近代中國最終免不了被顛覆被否定的命運,但從深刻而慘痛的歷史教訓來看,改良主義無疑是最優選擇,只可惜中國屢屢與之失之交臂。武訓對社會底層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和博愛精神,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仁者愛人」的傳統。當時沒有人會把武訓精神狹隘的理解為只有行乞來辦學才是武訓精神的真諦。事實上,人們把當時一切對教育有所助益的義舉和作為都稱讚為具有武訓精神的行為,並把那些竭盡全力推動民族教育的人稱為武訓式的人物。社會評價及影響名垂青史百年風雨話武訓 秦大路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天,山東堂邑縣的一個大戶人家的門口來了一位衣衫襤褸、形貌醜陋的年輕乞丐。這個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由於表演技藝不怎麼嫻熟,引得眾人一陣陣鬨笑。而他絲毫不以為意,用沙啞的嗓子唱道:「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旁觀眾人中有識得此丐的,紛紛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么?」這不是武俠小說里的情節,這個乞丐也不是洪七公這樣的世外高人。他的名字叫武訓,他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這個平凡的乞丐,卻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為,名垂青史而為後人稱揚。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訓先生了。武訓的事迹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甚巨。而在他死後五十多年後,因他而起的那一場狂卷中國知識界的暴風驟雨,更會令人感嘆歷史風雲的詭譎無常。社會影響毛澤東於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在歷史上分量很重的社論,題為《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社論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體,完全不同於現今專欄作家的隨筆,很多時候社論都是以檄文的面目出現的。社論說「像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和反對國內的反動封建統治者的偉大鬥爭的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醜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衊農民革命鬥爭,污衊中國歷史,污衊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就是把反動宣傳認為正當的宣傳。」文章還說,「電影《武訓傳》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歌頌竟至如此之多,說明了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文章最後指出,「為了上述種種緣故,應當展開關於電影《武訓傳》及其他有關武訓的著作和論文的討論,求得徹底地澄清在這個問題上的混亂思想。」這篇社論不啻是一個旱地驚雷。這是解放後中國第一次發生的以政治手段處理文藝問題的大事件,對新中國文藝和教育的未來走向,這篇社論起到了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併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同一天的《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短評《共產黨員應該參加關於〈武訓傳〉的批判》。《人民教育》刊物適時發表了社論《展開〈武訓傳〉的討論,打倒武訓精神》與《人民日報》的社論相呼應。全國自上而下,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教育、歷史研究等部門迅速地行動起來,召開各種批判會。各界名人被組織起來,徐特立、何其芳、夏衍、艾青、胡繩、黃炎培等革命名流和民主派人士踴躍參加,紛紛發表表態性文章。《武訓傳》的導演孫瑜、主演趙丹專門登報做了檢討。《武訓畫傳》的作者李士釗,以及馬敘倫和端木蕻良等為武訓說過好話的人們紛紛進行自我批判。《大眾電影》等刊物紛紛刊出編輯部的檢討文章。這種批判是規模爆髮式的,據統計,從5月20日的《人民日報》社論開始到1951年8月底,全國各類主要報刊上個人署名的批判類文章就多達800餘篇。重頭戲繼續上映。幾乎私營電影公司出品的所有的影片都受到批判和禁止,私營影業迅速消亡。中央教育部發布了「各地以武訓命名的學校應即更改校名」的通知。一時全國眾多的以武訓為名的學校紛紛改為前進、勝利等在當時非常時髦的名稱。其他以武訓為名的各種機構也紛紛「舊貌換新顏」。悲哉!嘆哉!從此武訓這個名字便只能出現在黑名單上了,「但愁前路無知己,今後誰人能識君?」很明顯,這是一場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政治行動,而且執行的效果完全符合了決策者的意圖。《武訓傳》只是一部電影而已,並且它在拍攝過程中做出了很多犧牲原著和武訓本人真實經歷的修改,儘管如此,它還是逃脫不了被政治「板磚」迎頭痛擊的命運。這場政治「大片」的演出實際上才剛剛開始,高潮繼續向前推進著。人民日報社和中央文化部組織了一個武訓歷史調查組。調查組由周揚負責,主要成員由袁水拍、鍾惦棐和江青等十三人組成。這個調查組,以掘地三尺的功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深入堂邑、臨清、館陶等縣、鎮、區、村這些當年武訓生活過的地方,訪問了大量當地各階層的民眾,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完成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武訓歷史調查記》。「文化大革命」中,有報紙的文章吹捧江青說:「領導調查武訓歷史」是江青這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旗手,第一次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而上陣,與資產階級、封建主義搏鬥」。江青到了基層,見到了一些前清的老秀才。縣委早已事先打了招呼,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問一答。問:「武訓是不是霸佔了很多地?」答:「是。」問:「武訓是經常欺騙鄉親吧?」答:「是。」問:「武訓一貫放高利貸吧?」答:「是。」被調查的人中有一位在清朝當過山東巡撫張曜手下當過兵的老人,叫李漢邦,1951年時已80多歲了。當他聽說北京來人調查武訓,張口便說:「武聖人是個好人啊!他一輩子吃苦耐勞,攢錢為窮人家的孩子辦義學。」他還說:「我親眼見過武訓,也知道他一些事。我見武訓時,是山東巡撫張曜張大人來臨清的時候……」當地幹部趕緊對他耳語:「武訓挨批判了,說話要注意!」後來調查組再問時,老人便說:「你們在說啥?我耳朵聾,聽不到啊!」老百姓想不通,他們只是簡單的認為,拍電影的人不知得罪誰了,牽連了武訓,害了他了。《武訓歷史調查記》的結論是:「武訓是一個以『興學』為手段,被當時反動政府賦予特權而為整個地主階級和反動政府服務的大流氓、大債主和大地主。」說他是大流氓是因為他當年要錢時曾做過一些「庸俗」的動作,還「認一個女人做乾媽,並吃過這個女人的奶。」《武訓歷史調查記》將批判武訓這一政治運動推向全國性的高潮,歷時一年之久。周揚把對《武訓傳》的批判提到了理論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思想上反歷史,文學上反現實主義。」周揚認為,「因為新中國是革命是武裝鬥爭的成果,如果強調改良主義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當然,就等於質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至此,周揚完全道出了這場批判運動的本質。周揚於1954年在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擴大聯席會議上有一個著名的講話《我們必須戰鬥》,他說:「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對資產階級思想批判的運動。」「它宣傳了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主義和個人苦行主義,實際就是宣傳的對封建統治者卑躬屈節的投降主義,而對人民鬥爭的正確的歷史道路則作了不能容忍的歪曲和誣衊。」在《武訓傳》大批判中所運用的手法,被大量複製到後來的各種運動中。我們可以從57年反右、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看到《武訓傳》大批判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武訓傳》大批判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口誅筆伐,但在後來運動中,口誅筆伐再加上人身迫害成為主要的手段。中國知識分子在建國後的命運,實際上從《武訓傳》大批判開始,就早已經註定了。十幾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武訓的墳墓被掘開,屍骨被焚燒,武訓祠、武訓的漢白玉塑像、「義學正」匾額均被毀。為其平反三十年這個數字對武訓來說似乎是個重要的數字。當年武訓用了三十年時間來乞討,才建立起第一所義學。而《武訓傳》自公映之日起,三十年後的一天,才有人提出應該為武訓平反。1980年8月,第一個勇敢的人挺身站了出來。江蘇無錫公安分局張經濟先生投書《齊魯學刊》,倡議為武訓平反,他指出:「一,武訓始終是一個靠行乞過日子的窮人,雖然後來有了田產,但都是為了辦義學,他本人卻不敢有所私。二,統治階級確實嘉獎過他,但他沒有接受那件黃馬褂,沒有以此欺壓鄉里,窮孩子讀書仍然可以不繳學費。三,他本人沒有反對過農民起義。四,他辦義學確有一定成績。至於義學最後失敗,是社會造成的,絕不能由武訓來挨棍子。」張經濟的倡議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勵。但這種來自民間的聲音過於微弱,不會產生任何波瀾。直到1985年9月,胡喬木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成立會上的講話中肯定陶行知的歷史功績時順帶提到《武訓傳》大批判不是「基本正確」。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國家意識形態所提供的權力話語是何等的空洞和蒼白,但畢竟定了一種新的調子。歷史開了一個玩笑,當年的批判,由武訓而波及陶行知先生,到了1985年,則反過來,平反由陶行知而推及武訓。歷來的平反總是以一種模式重複著。這種平反中,沒有道歉,沒有懺悔,沒有補償,沒有人能站出來承擔責任,平反的方式也只是一紙決議或一個短小的登報聲明而已。再大的罪過,天大的冤屈,似乎都可以被報紙上一個不起眼的小豆腐塊平反文章在瞬間徹底消於無形。而武訓,連這樣的待遇也沒有。也許,由於他已經是歷史人物,只能靠歷史來評判。儘管他一生很貧窮,他也會覺得這種「平反」過於廉價。對他來說,生前的苦難他已經嘗盡,死後的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呢?民國時期某中學的一次歷史考卷中有這麼一道題目:說出你最崇拜的歷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學生答武訓是他(她)最崇拜的人。如果我們用同樣的考題去問中學生,恐怕在三千考生里找不出一位認為武訓是最值得崇拜的人。年輕一代不知武訓為何方神聖,而對閱歷豐富的人來說,提到武訓,大家大概只能想起曾經有那麼一場政治運動與此人有關。過去整個民族曾經以政治酷刑對待了武訓,整個民族則以失憶的方式對待武訓,武訓似乎徹底缺席了。
一個乞丐行乞半生買下二三百畝地的故事足以作為傳奇在鄉里流傳百年。但是,他沒有把這些地作為自己的私產來享受!而是作為辦學經費,為的是那些鄉親們的孩子不再像他一樣因為目不識丁吃虧受苦。如果說武訓是個什麼樣的人,毛主席對白求恩的蓋棺論定同樣適合於他!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也是剛被安利看了武訓的一些資料,有贊的有罵的。以下為我個人看法,拒絕撕逼和嘲諷。武訓生1838年故於1896年。他的一生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行乞辦學」。他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破產農民,為了讓更多窮人可以讀書識字不被人騙、可以改變命運毅然決然的賣身為奴,終其一生來捐資辦學。莊子說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武先生是至人無疑。本來他估計也沒想著出名,可是雷鋒同志都有那麼多日記和照片,那個年代家鄉好不容易出了個傻子,官員們為了吹政績怎麼不得讓全天下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傻子每天做傻事。老佛爺一聽說眼淚吧嗒吧嗒的掉,賜名訓,黃馬褂建牌坊立傳。就這麼傳啊傳,基本上天下的讀書人都知道有個義丐武義學了。本來人是好人,事是好事,萬萬沒想到在某段時期政治突然就不正確了。本來一個好好的無產階級教育家,偏偏遇上了一個革命家。受了那麼多委屈和壓迫還不反抗,別人打你一拳你說再給我來一耳光吧給我個銅板就好,奴性!最後居然還被封建皇帝給表彰了!你不是山東的嗎,為毛不入義和拳,你受了那麼多苦,憑什麼不造反!好吧,於是電影封了,製片人導演演員都被打倒了,後來白骨一堆的武先生也被拉出來鞭屍了。武先生的事迹是奴性么?是對封建制度的俯首稱臣么?我覺得不是。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他把他對舊制度的反抗寄托在了教育上。通過讓更多的人得到啟蒙來反抗封建王朝的愚民政策,他深知只有知識才可以讓他和他看到的悲劇不再發生,他在做這件事時完全是為了一個偉大事業獻身,是對邪惡舊勢力的反抗。武訓先生是一個值得被全世界銘記的人,尤其是在名利成為新信仰的今天,這種無私博愛不圖名利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去學習。至於方式方法,很多人提及賣淫助學的女老師,如果是在黑暗的舊社會可能這是她唯一的選擇,但我們這已經是新社會了,有什麼事不能用新方法來解決呢?朋友圈、微博、知乎一條找狗的信息都能鋪天蓋地,那麼多助學的基金會,那麼多有愛心的群眾,再用那種極端的手段來募集資金就真的很值得考量她這麼做的目的了。最後,學習精神,改進方式方法,就這樣,願天下再無讀不起書之人。
今天大概瀏覽了一下網上眾人對武訓的評價,就連在知乎這種地方也是批判的居多。在我看來,武訓是一個很單純的人,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在不斷遇到挫折,最後被因為不認識字被地主欺騙毆打以後,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他在土地廟裡想了兩三天,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窮人只有認識字有文化了才能不被地主欺負。這是一個大字不識一直被各種人欺負,拖著傷體,在土地廟躺了兩三天想出的唯一答案。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於剛因不識字被地主騙走全部薪酬的武訓來說,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
辦義學成為他解決的途徑,至於說什麼鬧革命、反抗封建階級等理論在我看來是很可笑的,你現在去個封閉的偏遠山村給他們講馬哲毛概那裡的村民能聽懂嗎?
他給自己的字型大小是義學症,從土地廟裡出來,他就是一個為辦義學而瘋魔的人。辦義學需要錢,初期乞討成為他唯一選擇,不要說什麼正常工作,在這之前他為自家親戚和地主打了多年工,沒有獲得一分錢,估計因此他對工作也不抱希望。為了乞討能獲得錢,他也想盡各種辦法,為吸引人注意生吞蟲蠍、石土(類似賣藝表演)。攢到第一筆錢以後,他確實是求當地舉人去放高利貸,對於他來說只要能賺到足夠的錢辦義學,有路子的話去販賣鴉片也敢去干,不要拿大義來說他,他就是一個大字不識、不知國家法規民族大義的小人物。
這世界最可怕的人是有狂熱信仰的人,為了信仰他們什麼都可以做。武訓就是一個為辦義學而狂熱瘋魔的人,這是他存在的精神寄託,為此受再多的苦難看著義學一點點成型也是快樂的。
辦義學讓窮苦人民能識上字,不再被地主輕易欺騙,這是武訓的單純想法。卑躬屈膝下跪乞求這是他唯一能做到的。(通過做生意賺大錢或者是推翻剝削階級這種行為我覺得是小說穿越者或是毛主席這樣讀過書受新思想熏陶的人才有的想法)
不管怎麼樣,武訓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即使有很多的錢,也沒有花在自己身上一分。
一個舊社會的農民乞丐,在精神與物質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堅持用自己樸素的道獲得一些錢,繼而成功學習了舊社會的投資經驗,用錢生錢,辦了一些讓窮苦孩子識字的事。誠然,舊社會是腐朽的,謀錢方式是無恥的,但是有效的,社會都在做的,你讓他用更人性更善良的投資他不會當時社會也沒有。
但他真正的投資其實是,只要這些吃不上飯的孩子有了知識或者說考上科舉當上大官,或許就可以結束這些人吃人的陋習,或許就不用屈辱的賺第一桶金,甚至或許就不用辛勞一生而朝不保夕。以一個乞丐對抗就制度,簡直笑話,他很聰明的順從了,他希望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夾縫裡把種子種下。可能,當時別人更聰明,也利用了他,可能他沒出什麼成果。我想這些在他本身來講是不重要的。至乾之人,不是皇帝就是乞丐。要麼聰明的尋找方式方法達成目的(如老毛),要麼放棄一切甚至做人的基本尊嚴去想達成但不一定能成。兩種都是不放棄,對社會歷史來講第一種肯定好啊,但我覺得對第二種也不該罵的。那些罵的人,是被當前社會不仁的有錢人污染了甚至玩壞了的人,是滿腦子陰謀論的人,不貧不餓滿肚子「知識」,但必定是膽怯懦弱,只想著「罵」,而從未想過如何「做」,更談不上堅持不放棄地做。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人去挑運轉不息的太陽的毛病?它首先不論善惡的存在,而後對至少一人有益了,其三它沒有放棄那或聰明或愚蠢甚至在別人看來是惡的道。以個人眼光看一切不上的人,是缺乏現實立足點的人,意味著學的東西是飄著的,我若開班便不收這樣「漂浮」的學生,想來乞丐當年開的班是不挑剔這些的,是以我敬他乾道不息。推薦閱讀:
※你個人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模式是什麼樣的?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 GDP 超 4% 有什麼意義?
※關於大學女教師患癌被開除怎麼看?
※為什麼在許多與數學有關的中文書中,句號總是呈現為句點?
※小孩吃飯做事太慢,網上的辦法(定時、挨餓、換口味做菜等)全無效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