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廣東的一些媒體在書面表達時也會用粵語口語?

這種表達與受眾所說的口語有區別嗎?


幫手完善了一下題幹,因為廣東的部分傳媒確實也會將粵語口語化文字作為字幕、邊欄、文章的內容呈現給受眾,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媒體:

1. 娛樂報刊與俗稱的「八卦雜誌」,如南方聲屏報、「6週刊」、「Color可樂生活」等。

2. 主流報刊的文化欄目,如南方都市報「白話廣州」(僅限粵語投稿)、「早茶」、「漫畫」(部分)等。

3. 電視節目,以新聞評論、娛樂節目及本土自製輕喜劇為主,如「新聞日日睇」(節目名和部分字幕)、「直播廣州」(部分字幕)、「城市特搜」(部分字幕)、「粵夜粵娛樂」、「開心廿四味」(節目名和部分字幕)、「外來媳婦本地郎」(部分字幕)等。

4. 網路自媒體及本土論壇,這類節目的製作相對寬鬆自由,流通渠道廣泛,但受眾面還是以廣東本地人為主。如56網「最耀B」、荔枝FM「尷卵尬電台」、「廣州學生網」等。

上述媒體,除粵語文化專欄、漫畫及娛樂節目外,大部分節目的大部分時段,還是採用全國絕大部分人都看得明白的中文字幕,箇中的語序語法亦與普通話的表達不無二致。

再講到香港。粵語口語化文字出現的機率稍多,如普羅市民喜聞樂見的「蘋果動新聞」、「壹週刊」、「星期八」、「東TOUTH」、黃子華戙篤笑、「高登論壇」,乃至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港產片,基本上能用口語化文字的地方,都寫上了粵語口語;更有甚者,一些荷里活或日韓進口的商業電影,在戲院公開放映時,其中文字幕也充滿了地地道道的粵語口語(去年在溫莎堡看午夜場「賤鄰50」的印象十分深刻)。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引申到以下幾點,說明粵語口語化文字廣泛應用於各大傳媒的原因。

1. 普及性。根據Wikipedia的資料,全世界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大約有1.2億,大部分分佈在粵語發源地廣東中西部、廣西東部,香港、澳門、東南亞以及美加、澳紐等地,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粵語。龐大的人口基數,奠定了堅實的市場根基;將粵語口語寫出來,很多人照樣看得懂。

2. 盈利性。傳媒,尤其是電子大眾傳媒,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大環境下,極其依賴廣告、推廣等經營性收入,而足夠的訂閱量又是前提與保障。上述地區,除廣西東部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稍欠發達外,皆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投其所好、同聲同氣,這份錢或許賺得更「順理成章」一些。

3. 精確性。為何上述傳媒不辭勞苦、願意配上/撰寫一些北方人看來略顯生僻又「啜核」的字,非得將粵語進行到底?嗯,「啜核」這個詞的確很「啜核」,未知這樣說非粵語區的人能否猜出其意思呢?大概是「地道之餘十分有趣又刁鑽」之意,難以用普語詞彙簡單替代。有時候,粵語口語就是那麼「啜核」,需要以排他性換回一點精確性。有見及此,新聞評論與娛樂節目中直接援引來賓、受訪人的粵語原話,最大限度地傳達其本意,自然無可厚非、見慣不怪了。

4. 親和性。常言道廣東人包容開放(儘管本人並不苟同),來自五湖四海的「老兄」抑或「黑白鬼佬」皆能安營紮寨、落地生根;而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從菲傭印傭、圍村阿婆到港督高官、外企高層,無論什麼臉孔,一開口隨時都可能是違和感爆棚的粵語。在粵港兩地,判斷是否「自己人」或有否文化認同的重要一點,即是否會聽會講粵語。試問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都如此講究粵語表達,媒體怎能不「接地氣」一點,好好跟進追隨呢。

至於傳媒的粵語口語化文字與我們所說的粵語口語是否對應,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很多時候沒有用對正字罷了。


……原因就在廣東話背後有一個以香港為主的文化工業,製造出大量的電影、電視和音樂,還把口頭詞語寫進文字,透過報刊四處流布。在這個時代裡頭,一個語種的存活繁衍與文化工業的支撐有莫大的關係……

近來有不少老廣州慨嘆粵語的衰落,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子女不只上學的時候按照規定說普通話,連放學回家也還是滿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無論如何就是不大願講廣東話。聽說有些孩子甚至認為講廣東話是低級的行為。於是我這幫廣州朋友就打算髮起挽救嶺南文化的運動了。

如果讓上海人聽到這憂思,他們一定要哈哈大笑,罵我們老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不是嗎?你瞧上海人一向心高氣傲,自成一格,一桌人吃飯也不管在座有沒有外地人,動不動就轉換頻道大講上海話。而且他們還要把上海之外的人都叫做鄉下人,彷彿中國雖大,唯獨上海是座城。

即使如此,上海也沒有一條全滬語的電台頻道,更沒有一個純滬語的電視台。每天只有一小時可憐兮兮的上海話節目,他們就已經如獲至寶。反觀廣東,粵語電台電視台樣樣不缺,而且聲勢浩大,長年把其他普通話頻道壓在下頭。放眼全國,哪一省有這等特權?哪一地的方言有這般威風?加上香港的後方支持,廣東話乃在今日中國闖出一塊獨特的地盤。

有的方言只能儘力保住自己的本來面目,少有順應時代鑄造的新詞。廣東話則不斷推陳出新,一年拼出好幾十個潮語潮字,充滿生命力。為什麼廣東話那麼流行,那麼長青呢?原因就在廣東話背後有一個以香港為主的文化工業,製造出大量的電影、電視和音樂,還把口頭詞語寫進文字,透過報刊四處流布。在這個時代裡頭,一個語種的存活繁衍與文化工業的支撐有莫大的關係。

假如沒有粵語播報的電視新聞,沒有粵語流行歌曲和使用廣東口語擬就的報紙標題;那麼廣東話就會少了許多操演的機會,少了一個公共流傳的平台,以及某種半正式語言的地位,繼而淪為私下小規模溝通的局部私房話了。

沒錯,廣東省內有深圳這塊飛地。因為移民眾多,使得普通話成為主流,你坐的士,一定要說普通話,否則湖南司機就聽不懂你在說什麼;街邊覓食,四川菜館數量多過廣東菜館,連招牌都比人大。而珠三角內外地勞工數之不盡,也很難使粵語暢通無阻。

但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實在還用不著擔心廣東話會被邊緣化得無影無蹤。最最起碼,我那些朋友的孩子仍然在說廣東粗口;唔知點解,佢哋硬系覺得普通話粗口唔夠勁。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690?v=mobile

〈挽救嶺南文化運動〉 梁文道

《星洲日報》 2009-07-10

補充1:

……什麼是「TVB體」?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它起源自兩年前某內地網站論壇上的一則留言:「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語氣安慰我一下」。然後得到了如下回覆:「發生啲咁嘅事,其實大家都唔想。感情嘅嘢,真系冇得強求。正所謂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緊要就系開心。系呢,你餓唔餓呀?不如我煮個面俾你食」……

有時候在中國北方接到香港打來的電話,嘰哩咕嚕旁若無人地談笑一通之後,才赫然發現身邊的內地朋友原來聽得懂廣東話,還好我沒說什麼太過失禮的事情。但他們為什麼會聽得懂廣東話呢?明明是哈爾濱長大的伙子,明明是在太原出生的小姑娘。答案其實很簡單,他們都是被香港流行文化奶水養大的。

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年代,我們的電影、電視劇、流行曲,以及通俗小說,統一了整個華人世界。北起黑龍江,南至新加坡,粵語這門最難學的漢人語言,硬是被我們變成了通行四處的「普通話」。不會說兩句,起碼也得聽懂三成;因為它有型有款,一句都唔識就好鬼老土啦。最令人吃驚的是,TVB劇集居然也曾有型過。

最近,內地的年輕朋友告訴我,TVB又紅了,他們都愛模仿「TVB體」。什麼是「TVB體」?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它起源自兩年前某內地網站論壇上的一則留言:「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語氣安慰我一下」。然後得到了如下回覆:「發生啲咁嘅事,其實大家都唔想。感情嘅嘢,真系冇得強求。正所謂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緊要就系開心。系呢,你餓唔餓呀?不如我煮個面俾你食」。兩年前的東西,如今又被翻叮出來,是因為有人找了數十張TVB電視劇的畫面截圖,證實「TVB專註煮麵三十年,始終如一」,勁過曬啲傳說中嘅日本壽司之神。於是風靡時下青年,大家都喜歡互相問候:「你餓唔餓呀?不如我煮個面俾你食」。

但在電視上說三十年的「不如我煮個面俾你食」,到底和真正煮了三十年的面不同。後者可能會被人尊為面神,是民間美食工藝不滅的香燈;前者卻會變成笑話,就像童年干過的蠢事,雖不至於不堪回首,說起來卻只能邊說邊笑。那些年,我們都追過TVB電視劇。今天它居然還在煮麵。好比中學同班的小帥哥,早已老成一個禿頂凸腹的麻甩佬,但在畢業三十年的聚會大合照里還要用手在你的腦袋後頭比出一雙可愛的牛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30927/18439362

〈煮個面俾你〉 梁文道

《蘋果日報》 2013-09-27

補充2:

……有這麼一支活躍的方言存在,其實是普通話以及一切華文華語的幸運,因為它能帶來一些新的刺激,一些不一樣的語言感知。猶如一孔泉水可以活化池塘,另一套語言的影響,乃是任何語言勃發生機的重要條件。而越能吸收異語影響,以擴大自己表現能力,改變自己語言世界的,就越有可能茁壯成長;例如英語……

不只《我是歌手》,在所有大陸綜藝音樂節目裡頭,除了國語歌曲之外,恐怕就只有粵語這一種方言能夠這麼堂而皇之地登台亮相。流行音樂重鎮台灣這麼厲害,也很少見人會在這等場合高歌台語。這就是香港的軟實力了,或者至少是香港曾經擁有的軟實力。

很多年前我曾在另一篇東西里談到粵語這種方言的力量。要知道,「方言」並非嚴格的語言學概念,它根本是個政治產物。一種語言被確認為法定的國語之後,同一個地域之內的其他語言才被迫成了地方上的方言。而粵語,有些語言學者甚至認為它是另一種可以和北方官話區分出來的獨特語系。儘管成了方言,但這套方言竟然能在過去三十年內反向影響全中國,不只生出了今天那些能聽能唱廣東歌的大陸歌迷,還把「埋單」、「的士」一類的辭彙注入到整個華人世界的日常生活之中。

從語言生命力的角度而言,有這麼一支活躍的方言存在,其實是普通話以及一切華文華語的幸運,因為它能帶來一些新的刺激,一些不一樣的語言感知。猶如一孔泉水可以活化池塘,另一套語言的影響,乃是任何語言勃發生機的重要條件。而越能吸收異語影響,以擴大自己表現能力,改變自己語言世界的,就越有可能茁壯成長;例如英語。

所以我對任何語言純凈運動總是懷有戒心,這些運動的發起人通常關心的不是語言,而是認同政治。大陸時不時就有這類運動,不少還招呼到了粵語身上。幾年前,廣電總局下令禁過「港台腔」,怕它治下的電視電台不夠乾淨。後來,廣東省又有人想把粵語驅出新聞節目,好讓它變成一種沒法再嚴肅下去的單純生活用語。如今,香港的教育部門也蠢蠢欲動起來,試圖改變港人能用粵語誦讀書面中文這種獨特本領(中國怕沒有第二種方言可以大規模地做到這點了),徹底拉開我們在文與言之間的距離。

或許他們以為,只有普通話才能讓我們變成更好更純正的國民。卻不知大膽推動和保育粵語,甚至反過來在大陸介紹粵語,也是一種「報效祖國」的方法,就像香港流行文化工業一直在做的那樣,反哺出中文世界的花葉新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0215/18625770

〈粵語報國〉 梁文道

《蘋果日報》 2014-02-15


我不知道題主會不會講粵語,我例個栗子。報刊內記載某個人喊道,你給我滾蛋!而粵語中他可能說, 躝屍趌路!語氣及情感上比滾蛋更準確。 字面上解釋下。躝,表示踩踏。趌,像跛了腳一像走路一拐一瘸。整個意思就是滾出去(不讓你好好滾一拐一瘸,最好就摔倒爬出去像具屍體那癱在大街上),這個叫人滾蛋的俚俗語帶有強烈詛咒之意。粵語某些專有辭彙(僅與現代國語相比)咬字更加準確。手機打生辟字不易,點個讚唄。


在廣東等粵語普及的地區用粵語有什麼問題? 能用粵語的 肯定只是面對粵語地區受眾的 那為什麼要用普通話呢? 用廣東地區用粵語不親切很多嗎 而且再不用多點粵語 甚至去推廣 可能10幾年後你去到廣州都是全說普通話的了…你知道現在很多的土生土長的廣州小孩竟然不會說粵語嗎?就因為不知道哪個sb領導推行的校園只能說普通話 不能說粵語! 推普和保留粵語不衝突!


維基百科都有粵文版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現時在漢語族裡文章數目排第三(List of Wikipedias by language group)。

對媒體而言,主要是看讀者是否接受。即使同一報章,可能娛樂版會比要聞用更多粵文。


謝邀,實際上還是媒體的市場化,不同媒體的定位不同,而且要自負盈虧,因此一些定位於普通市民或者娛樂類的媒體就採用了這樣「接地氣」的做法。


我啊爺今年九章野了


楚天都市報也會用岔著吃,華商報也會用嘹滴很,重慶媒體會用巴適。中國除了以人民日報為核心的黨媒以及南方報業集團,加上央視及三大衛視,其它媒體基本上都是地域屬性很強。為何別人說得,到粵語區就要作為特例討論了?


更親切,更能表達出我們自己的情感,更能獲得同樣講粵語人士的認同。

畢竟我們平時就是說粵語的,書面表達時用粵語不是很正常嗎?


很多人看到現在這句話就理所當然地以為一定是普通話,這不一定,我是用谷歌粵語輸入法按照粵語拼音輸入這些文字,其實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得懂,掃除阻礙,寫正式的書面粵語(即普通話書面語)。不過喺香港,報紙雜誌主要受眾基本都識粵語,所以就猛噉用口語轉寫而成嘅書面語,有時表達能力更精準貼近,喺某啲方面,官話嘅辭彙豐富度唔太理想。


那次發現憲法中寫了:推普是我國的國策


粵語詞匯及表達方式被使用者借入至現代標準漢語中


用鄉音親切啊,寫出來的有生活感,文縐縐的不夠生動。舉個例子,用「嗝兒屁」 表示死,不是更有市井味道嗎?


用自己的方言作為電視播出照顧自己言很難理解么?

一般方言就是普通話變個調而已,不難聽懂普通話

不記得是蒙古還是新疆了,電視台全程民族語


認同感,更貼近生活


粵語暫時是文白分離的語言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曾經也是文白分離的,直到新文學運動倡導白話文才做到文白統一~

這兩者都是正常的,只是沒有習慣的人會覺得奇怪……假如香港報刊也成功進行了粵語版新文學運動,恐怕也能結束文白分離的情況~


因為香港中文教育做的比較差。。。我兒子的課本,四年級了,還是很簡單的中文水平。由於殖民地時代的遺產,大部分香港的中學是所謂的英中,就是用英文教學。中文不好,在香港不是一件沒面子的事。

理解了這點,你就能理解,因為大部分香港人的中文文化水平有限,你讓他用正規的文字表達,他就會有困難,只能用口語方式表達。而讀者,出於同樣的原因,喜歡讀口語化的表達。

當然,如果是新聞專業畢業的,自然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你會看到,正式一點的報紙,如信報,是沒有這麼多口語的,而更為平民的蘋果日報,或者網上,就充斥著這些粵語口語表達。


推薦閱讀:

說一說你們的粵語字都是怎樣打的?
如何評價部分廣府人中把所有非廣府粵語貶斥為不標準的行為?
「漢語族 7大分類 」是不是只有 官話、粵語 有標準音?
《千千闕歌》中的『闕歌』是什麼意思?
廣東省級的電視台除了普通話只用粵語是否不妥?

TAG:媒體 | 香港 | 粵語 | 漢語 | 香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