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駁「電影與文本的區別在於它有自己的鏡頭語言。如果連小說就能搞定的東西要電影來幹什麼?」

看了《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是某網友的短評。ps:可不可以講講《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對鏡頭語言的運用?


受邀手機簡要回答一下。

借用計算機領域的一個詞:向下兼容。作為一種表現形式豐富的藝術形式,電影可以是各種鏡頭運動,「電影感」很強的,也可以是不採用慣常電影手法的——比如說我回答過的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14122/answer/25544364,這些運用一鏡到底形式的電影,為何拋棄了蒙太奇剪輯?為何不用推拉搖移?很多片子都是因為要嘗試更獨特的表達,探索電影形式與內容的邊界,像沃霍爾的《帝國大廈》就是如此。

電影固然可以拍得很複雜,但「向下兼容」回歸到只用文字或靜態圖像來表現,又有何不可?德雷克·賈曼的《藍》,法國導演的《堤》,還有很多當代的黑白電影等等都是這種思路的產物。哪怕拍得不像電影又如何?

很多小說,也嘗試過無情節甚至非文字化的表達,去模仿公文、新聞等文字形式,形成獨特的風格。

說回《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部科幻片其實本來情節就比較簡單,難以用各種鏡頭形式和剪輯手法來推動,更何況它要營造一種接近真實的「紀實感」,希望觀眾像在看一個DV視頻,如果一通推拉搖移,觀眾反而容易疏離情節。《彗星來的那一夜》《鬼影實錄》《女巫布萊爾》《科洛弗檔案》《超能失控》等無不如此——順便說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寫實手法的採用也確實造成此類電影往往藝術價值有限(要突出思維價值或驚悚感等等)的原因。


這句話對也不對,電影與文本的區別的確在於它有自己的鏡頭語言,這一點無法反駁,這句話錯就錯在後半句,說這句話的人明顯表現出了電影比小說更高級的態度。

兩者沒有嚴格意義上孰優孰劣,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你看小說,你就得懂得文本語言,如何起承轉合,如何描寫人物面貌,如何建構故事脈絡,章節與章節之間的主次關係等等;

而你看電影,那就得懂得鏡頭語言,在哪裡剪切,在哪裡特寫,向左還是向右運鏡,主角與配角的畫面對比是多少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不管是文本還是鏡頭,都忌諱過於直白的表達,小說是作者與讀者建立的溝通平台,電影是導演與觀眾建立的溝通平台,你得溝通才行。

許多人有一種誤解,認為小說與電影都是成型的作品,讀者與觀眾只是被動接收,毫無溝通可言,這種認識的只能說,你太小看作家與導演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說里打算描寫一個漂亮的姑娘,女神一般。你覺得作者該怎麼寫?

最粗暴的寫法:迎面走來一個姑娘,如女神一般。

這就是典型的不會溝通的文本,這個姑娘是不是女神,不是你的文字決定的,而是讀者的思維認知決定的,不能你說是女神,讀者就被動認知這是女神。

起碼你得寫一下她的面部特寫吧?柳葉彎眉櫻桃口~

當然這也算不上多麼高級。

那再換一個說法:她走進大廳,頓時本來嘰嘰喳喳的眾人忽然都不說話了,一屋子的人都安靜下來,紛紛轉頭去看她。

這最起碼就是一種簡單的溝通了,至少你能理解到,她的美感染了這個環境,本來屬於這個人的美就以這種形式展開了,也更加能感知了。

鏡頭語言也是類似,一個場景有沒有感染力,能否傳達出核心信息,都必須用鏡頭語言本身與觀眾溝通。

簡而言之,你得試著去跟作者溝通,跟導演溝通,要不然真的就失去了看書看電影的趣味跟意義了。


懶得看書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讀者連作品都沒看完,就開始噴「抄襲」?
什麼是電影的「導演剪輯版」?
有一部電影叫《80後》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一部中國的《阿甘正傳》?
如何評價《京城81號》2?

TAG:電影 | 鏡頭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