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有什麼在中國歷史方面比較優秀的大學?
請不要糾結出於什麼情況問的這種問題,就事論事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Binns(來自豆瓣)來源:【原創】當代中國研究名錄整理者:
陳華秋,目前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我自中學起即對海外中國研究很感興趣,而這個簡陋的名單,便是高中二年級下開始整理的,一直在人人網上更新,期間受到多位學者的指正與幫助。英文和中文國家及地區,均為我仔細檢索各學系官網整理;法語國家和地區部分,在此後版本中,藉助留學法國的好友沈體凡的幫助,略加整理;日本則主要藉助二手資料整理。學人采認,以仍在職的副教授及以上職位者為主,亦采部分雖已榮休但仍有較大影響力的在世學者。整理此名錄,一為讓國內初學者對海外中國研究現狀有一粗略了解,二是為申請海外高校作一基本參考(故只採副教授及以上者)。望諸位轉載可稍微注意註明整理者,並轉載人人網上之最新版本。
人人網原始版本,持續更新美國:
哈佛大學: 裴宜理(燕京學社社長,中國近代以來的農民問題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研究;中國社會和政治研究;美國的中國問題研究)、馬若德(中國當代史,尤其擅長文化大革命史)、杜維明(燕京學社社長,中國思想史)、柯偉林(中國近代史、中外關係史研究,包括20世紀經濟、政治和國際關係研究)、歐立德(清史、滿族研究)、宋怡明(明清史、現代中國史、明朝軍事機構)、宇文所安(中國古代詩歌)、田曉菲(六朝文學、中古詩歌)、韓南(曾任燕京學社社長,中國古典小說)、包弼德(宋代思想史、歷史地理)、入江昭(太平洋戰爭前後的中美日關係、冷戰史)、伊維德(中國古典文學)、范德康(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藏漢關係史)、華琛(華南地區人類學研究、海外華僑史)、王德威(中國現當代文學)、江憶恩(中國古代戰略文化和國際安全,「中國問題專家」)、安守廉(中國法)、汪悅進(中國藝術史、佛教藝術、電影)、李慧儀(明清文學)。普林斯頓大學:
柯馬丁(先秦兩漢文學、文獻學、中國上古及中古詩歌)、林培瑞(中國現代文學、社會史、大眾文化、20世紀初中國的通俗小說、毛澤東時代以後的中國文學)、浦安迪(中西文化比較、中國古典小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周質平(中國現代思想史、明末文學)、彼得生(明清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早期中國思想)、謝柏柯(中國藝術史、繪畫、園藝、電影)、柯慶生(美日中關係、兩岸關係,「中國問題專家」)、韓書瑞(清史)、方聞(美術史)、 羅茲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艾爾曼(中國思想與文化史、中國科技史、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史)、太史文(中國佛教研究,曾獲儒蓮漢學獎)、白克萊(漢以前藝術與考古,曾侯乙編鐘)。哥倫比亞大學:
狄百瑞(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中的自由主義特質」)、韓明士(中國社會史、中國古代社交網路)、商偉(明清時期小說戲劇)、黎安友(中國的政治和外交、人權與政治參與、比較政治學)、曾小萍(中國法律史、清史、近代中國社會與經濟轉型)、劉樂寧(漢語語法、漢語教育)、劉禾(文學理論、跨文化交流史和新翻譯理論)、滕華瑞(現代西藏研究)、於君方(中國佛教,觀世音神話研究)、巴爾奈特(現代西藏研究)、根茲勒(中國古典文學,柳宗元研究)、李陀(中國文學選集、中文寫作)、羅沙比(元史)、謝康倫(Conrad Schirokauer )(宋代理學,朱熹與胡宏)、韓文彬(Robert Harrist)(中國美術史,中國書畫與園林)、高彥頤(中國上古史、中國婦女史)、林郁沁(Eugenia Lean)(現當代中國研究)。芝加哥大學:
夏含夷(經學、古文字、中國思想史)、艾愷(中國思想史,「梁漱溟研究第一人」)、夏德安(秦漢史、醫療史)、蘇源熙(中國詩歌、中國典籍研究、《紅樓夢》研究、中國思想史)、蔡九迪(明清小說與戲劇)、伊弗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尤其是農村生活)、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杜贊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葉紋(中國現代文學、中國電影)、凱普斯坦(藏傳佛教)、裴珍妮(宋元福建地區藝術以及佛教藝術)、斯德本(明代宮廷畫院)、馮珠娣(中醫、中國社會文化))。
耶魯大學:
史景遷(中國古代史)、孫康宜(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女性文學、比較詩學、文學批評、性別研究、釋經學、文化美學)、濮德培(中國環境史、中國邊疆史、清史、當代中日經濟史)、班宗華(中國古代繪畫史)、盧迪娜(明晚期文學)、金安平(中國知識分子與宗教的早期來源)、韓森(中國宗教史、中國法律史、絲綢之路的社會歷史)、戴慧思(中國當代社會研究)、蕭鳳霞(中國社會人類學)、文德安(東亞和中國考古學、少數民族文化、飲食、喪葬、日照地方研究)、石景遠(19世紀後中國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研究)、篠原亨一(中國佛教研究)、白彬菊(文獻學,軍機處檔案,「研究中國檔案的一流專家」)。斯坦福大學:
王斑(中國現代文學、電影及大眾文化)、王靖宇(中國早期歷史敘事、中國小說與戲劇、文學評論)、艾朗諾(中國古典詩歌、宋代詩歌和文人、宋代美學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孫朝奮(中國語言學、漢語史上的形式句法演變、社會語言學、中文語法)、李海燕(現代中國文學、文學評論與比較文學、道德政治哲學、中國民間信仰與神話)、倪德衛(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古典文獻學、考古天文學、分析哲學)、劉若愚(中國文學與比較詩學)、墨子刻(中國制度史)、蕭邦奇(中國現代史)、劉莉(聚落考古、新石器時代到早期國家、澱粉粒分析與早期生業形態研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白瑞霞(中國佛教藝術、東亞建築雕刻與繪畫)、藍柯斯特(Lewis R. Lancaster)(中國佛教研究)、吉德煒(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政治與宗教的起源)、戴美可(戰國至西漢中國史)、狄特摩(中國政府政策)、李鴻永(中國政府比較、東亞政治)、歐博文(中國政策實施、改革開放、中國社會運動)、沙夫(中國中世紀佛教、宗教研究理論)、蘇德愷(先秦諸子)、柏文莉(宋史)、謝平(東南亞華人的文化特徵及東南亞資本主義崛起、當代香港研究)、鍾斯(現代中國小說與媒體文化、兒童文學、音樂電影和媒體技術)、道爾敦(密宗儀式、早期西藏古文書、敦煌文獻)、方葆珍(公元3至11世紀的中國古典詩歌和詩學、詩歌翻譯理論與實踐)、翁愛華(全球技術與管理模式、東亞公民組合)、劉星(中國社會發展)、羅伯特·阿什莫爾(Robert Ashmore)(11世紀中國詩歌、抒情詩歌和詩歌理論、傳統音樂與歌曲的表演、傳統文學評論的歷史)、袁書菲(17至19史記中國文學、性別史)、葉文心(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文化史)、林凌瀚(前現代戲劇與小說、女性寫作、十幾二十世紀媒體文化)、周鎮忠(社會實踐、服務致富、城市貧困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黃宗智(明清以來社會史、經濟史和法律史)、王國斌(中國史、歐洲史、經濟學之貫通,「加州學派」中堅)、胡志德(中國現當代文學、晚清思想,作《錢鍾書》)、康文林(十七世紀至今東北社會宗族與社會分層,與李中清合作)、布斯韋爾(佛教研究)、鮑德佛(禪學研究、藏傳佛教)、蕭邦(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宣立敦(明清小說與戲劇,張充和弟子)、李惠漱(中國藝術史)、史嘉柏(清前中國史、清前中國思想史、中國古典詩歌,《牡丹亭》)、史書美(華語語系研究、亞美文學、中國文學、跨過女性主義、後殖民地主義)、湯維強(現當代中國政策研究)、羅泰(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學研究)。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周錫瑞(中國近現代史,19-20世紀的社會發展與政治運動)、葉維廉(中西比較文學,詩人、翻譯家)、沈揆一(中日藝術,中日藝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交流)、程貞一(科學技術哲學)、廖炳惠(台灣研究)、柯素芝(唐詩、道教文化、中國美術史)、葛凱(當代中國問題研究)、Germaine A. Hoston (近代東亞政治)、趙文詞(中美文化、國際關係)、畢克偉(中國電影)、謝淑麗(當代中國問題,曾任副助理國務卿)、巴里· J ·諾頓(Barry J. Naughton)(中國經濟)、蓋伊(Nancy Guy)(中國與台灣戲曲、音樂)、韓依薇(中國文學、文化觀念、同性戀文化)、焦大衛(文化與心理人類學、社會語言學、跨文化宗教研究、中國社會)、張英進(中國現當代文學)。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
王國斌(中西交通史、中國近現代史)、黃衛總(中國傳統小說、明清文人文化、明清性別文化)、 彭慕蘭(中國和比較經濟發展、農村社會變革、環境變革及政府的形成、有民間宗教史、家庭結構及性別角色史)、阿巴斯(Ackbar Abbas)(全球化問題、香港與中國文化、後市民時代、批判理論,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郭琦濤(明史、清史)、華志堅(中國城市文化、社會運動、性別研究)。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
艾朗諾(中國文學,曾翻譯《管錐編》)、陳素真(華人移民史、當代社會問題)、赫伯特·芬格萊特(古典儒學)、白睿文(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電影、現代中國流行文化)、石慢(中國書畫)、杜國清(中國詩歌與史學、台灣文學)、楊美慧(中國人際關係)、喬思卡·貝宗(Jose Cabezon)(藏傳佛教)、遇笑容(歷史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奚密(現代詩歌、古詩、東西方比較詩學、翻譯學)陳曉梅(中國現代文學、戲劇、女性文學、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儲誠志(中國語言學、認知語義學、漢語教育)、達雷爾·哈瑪莫托(Darrell Hamamoto)、何復平(Mark Halperin )(中國中古文學與信仰、漢代邊疆漢人的契約)。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
成中英(中國哲學)、安樂哲(中西比較哲學)、宗小娜(中國近代思想史)、謝信一(漢語語法與語義)、麥大偉(古典詩歌、佛教文學、古代修辭學)、黎明愷(利用中國古代文獻研究越南歷史與文化、利用越南文獻研究古代中國)、魏莉莎(京劇)、周曉(中國政治、婦女與發展、亞洲政治、比較政治學)、冉凡(Blake C. Fred)(美國文化中的中國與華人、中國南方、夏威夷、美國中西部的華人歷史定居點)、繆朴(中國傳統建築、中國與亞洲的城市設計、當代中國建築與都市生活)、Kate Lingley(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塑像、宗教的社會功能)、雷凱思(Cathryn Clayton)(主權與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移民史、集體歷史記憶)、Eric Harwit(中國工業發展政策)、劉長江(中國音樂主題、西方與亞洲音樂)、郭彥弘(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城市化、全球化、城市經濟和空間規劃、城市規劃對文化的影響)、任友梅(漢語教育、中國漫畫文學、中國電影)、餘明寶(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後民族主義、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姜鴻(中國文化地理、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與資源開發)、Cathryn H Clayton(中國性問題,主權、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種族與移民、海外華人社區)、王純翰(無武術電影、台灣電影、創意媒體、後期製作)、葉蜚(中國語言學、語法理論、數字語言學、認知語法)、唐潤(Stephen Tschudi)(網上社區互動、漢語教學、跨文化交流)、Shana J Brown(20世紀思想文化史)、Edward L Davis(唐至明中國社會文化史、中國宗教)、王文生(明清史)。俄勒岡大學:
顧曼德(中國現代史)、艾肯斯(Melvin Aikens)史蒂文·杜蘭特(Steven W Durrant)(早期漢語語法和語言學、滿語文本翻譯、儒家經典的形成,翻譯《左傳》)、郎曼(中國山水畫歷史、中國藝術理論、佛教藝術尤其是禪宗繪畫)、藍溫蒂(中國現代文學、電影與文化)、廉圭濠(媒介法)、艾梅蘭(明清小說)、邁克爾·菲仕蘭(Michael B Fishlen)(唐史、唐詩)、康伊娜(中國古代史)、歐愛蓮(性別、階級與工作、中國的服務業、中國的全球化問題)、蒲樂安(20世紀早期中國農村的起義與騷動)、王宇根(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詩歌、中國傳統文學理論與評論)、井茁(跨文化語言交流)、桑梓蘭(性別與性取向、現代中國文學與影視、台灣研究、中國城市研究)。
印地安那大學盧明頓:
白桂思(古老中國的重建、漢語語法、西藏碑文研究、早期佛教傳播、高句麗語言研究)、饒海蒂(中國中學教育、性別教育)、馬克·多林格(Marc dollinger)(中國管理實踐、中國少數民族企業)、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當代中國政治與政治經濟學)、麥宜生(中國社會、法律與社會)、瑞克·哈勃(Rick Harbaugh)(中國經濟、漢字、互聯網經濟)、鮑文德(中國比較政治學、當代新疆問題)、陳林曉慶(當代中國文化與政治、知識轉化)、克里斯托夫·阿特伍德(Christopher Atwood)(蒙古史、中國邊疆史,掌握蒙古語、漢語、法語,可以閱讀滿文、藏文、拉丁文)、包萬寧(國際犯罪學、比較犯罪學、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與青少年家庭問題)、史伯林(西藏地方史、漢藏關係)。康奈爾大學:
羅斌(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早期信仰、民俗)、桑高仁(社會人類學、政治經濟、社會組織、中國意識形態)、丁香(Ding Xiang Warner)(漢至北宋前期的文學與文學思想、中古中國思想史與文本研究)、陳兼(中美關係)、倪志偉(中國經濟組織機構、經濟社會網路)、(阿蘭·卡爾森(Allen Carlson)(中國外交政策、中國政治研究)、托馬斯·里昂(Thomas Lyons)(中國的經濟發展與規劃)、潘安儀(中國藝術史)、丹尼爾·布歇(Daniel Boucher)(大乘佛教、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明尼蘇達大學雙城:
約瑟夫·艾倫(Joseph R Allen)(中國詩歌和詩學、殖民主義攝影、台北城市研究)、李漪蓮(華人移民問題、亞裔美國人研究)、艾仁民(近現代中國經濟、政治、社會與法律、中國經濟史、中國農業)、王力平(中國古代史、現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馬傑聲(現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現實主義小說電影、電影理論、中國的國際影院)、羅吉偉(中國詩歌與詩學、中世紀中國詩歌、佛教、東亞的超自然傳統)。羅格斯大學:
途經怡(中國文學批判、中國文化、中國詮釋學)、史皓元(中國歷史語言、漢語方言研究)、吳應銧(中華民國史)、史蒂芬·沃克(Steven F Walker)(東西方比較文學)、安吉拉·霍沃(Angela Howard)(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中國藝術史)、劉勛(中國近現代道教文化)、田菱(魏晉南北朝詩歌、文學理論和批評、比較詩學)、陸伊莎(Louisa Schein)(苗族研究)、姜濤(佛教、中國哲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
倪豪士(中國古典文學,曾翻譯註釋《史記》)、鄭再發(漢語音韻學 )、齊思敏(中國早期宗教哲學文學的文本重構、道家思想、宋代文學)、鮑德威(中國城市史和區域史,「濟南通」)、鄧大衛(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語言與文化研究)、孟久麗(中國繪畫與版畫藝術、儒學藝術與文化)、林毓生(中國思想史)、董偉(中西建築與室內設計比較研究、中國風水研究)、墨寧(中國政治與政策研究)。
波士頓大學:
南樂山(中國哲學、比較哲學、宗教哲學)、白詩朗(中國哲學)、傅士卓(中國內政和外交政策,「中國問題專家」)、白謙慎(中國書法、繪畫、雕刻)、葉凱蒂 (十九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媒體與視覺文化)、巴菲爾德(歐亞太陸遊牧民族及社會進行研究)、李維亞(道教哲學與養生學研究)、魏朴和(中日古典文學比較,掌握12門語言)。明德學院:
白志昂(John Berninghausen)(中國現代文學)、Thomas Moran(中國現代文學、現代電影)、Carrie Wiebo(中國古代詩歌散文,尤其是唐代文學,目前正在翻譯《酉陽雜俎》)、Weihe Xu(《紅樓夢》研究、中國古代幽默文學)、Huang Du(漢語教學)、Katherine(Youhui) Wang(漢語教學)、Elizabeth Morrison(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尤其是禪宗)、歐愛玲(Ellen Oxfeld)(中國民間文化、人類學)、David Rosenberg(中國當代經濟問題、南海問題)、Jessica Teets(中國社會組織、政治轉型)、Don Wyatt(中國古代至現代的民族認同問題,《宋元研究》主編)。達特茅斯學院:
艾蘭(中國古代思想哲學、古文字學、青銅器)、韓祿伯(中國宗教)、李福(中古道教)、李元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電影)、白素貞(Susa Blader)(中國民間口頭傳說,話本研究,明清小說,曾翻譯《七俠五義》)。賓夕法尼亞大學:
夏南悉(中國建築史與城市規劃、中國藝術、中國考古)、梅維恆(佛教通俗文學、中國民間小說與表演,「北美敦煌學第一人」,敦煌變文、新疆乾屍)、金鵬程(戰國史、中國文化與思想)、王曉珏(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電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夏伯嘉(中西交通史)、伍安祖(明清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儒家和比較詮釋學、儒家宗教信仰)、韓瑞(中西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文化研究、醫療史)、龍戴維(晚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中國西藏穆斯林、中國邊境地區研究)、 埃麗卡·布林德利(Erica Brindley)(中國古代史) 。
喬治城大學:
班凱樂(晚清與20世紀中國史、疾病史、婦女與性別研究、消費文化)、卡法拉斯(Philip A Kafalas)(明清人物研究、戲曲音樂表演語言、明清小說)、佛朗西斯卡·卓(Francisca Cho)(東亞佛教)、傑米·哈福特(Jeremy Haft)(當代中國問題)、米華健(清史、清代新疆史)、穆盛博(近代中國環境史)。華盛頓大學西雅圖:
鮑則岳(馬王堆帛書、古代中國神話、音韻學)、康達維(漢賦及六朝文學,翻譯《文選》)、蓋博堅(清史)、余靄芹(中國方言、漢語語法、甲骨文)、韓哲夫(語言學、閩北方言的歷史)、尹沛霞(宋代社會史、文化史、女性史)。俄亥俄州立大學:
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中國傳統表演及文學、少數民族文學、蘇州彈詞)、鄧騰克(民國時期中國現代文學、大中華歷史記憶)、吳偉克(漢語教育)、陳潔雯(語音學、方言學)、吳妙慧(中國文學與文學史、中國中古文化歷史)、簡小濱(漢語教育、中國近代文學)、夏頌(中國古代傳媒、印刷文化、跨文化研究)、王建琦(漢語教育)。萊斯大學:
司馬富(Richard J. Smith)(中國歷史與文化、比較詩學與全球史)、錢南秀(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思想史、比較文學、東亞文化圈研究)、Steven Lewis(中美廣告文化、傳媒研究)、 Anne C. Klein(藏傳佛教)、黃士珊(佛道視覺文化、宋元繪畫、中國中古時期的視覺文化、跨文化研究、書籍與印刷品研究)、Anne Chao(中國近代史)、白露(Tani Barlow)(19-20世紀中國政治、媒體與消費文化、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女性史)。南加州大學:
張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藝術)、柏清韻(中國與中亞的法律與性別文化、宋元史、儒家思想)、李艷慧(中國語言與語法)、李琛妍(中國與中亞佛教藝術和建築藝術、中國藝術史、亞洲藝術品收藏)。
杜克大學:
德里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想史、「後殖民主義)、劉抗(馬克思主義和美學、全球化、意識形態、中國政治與媒體文化)、羅哈斯(Carlos Rojas)(民族主義與移民問題、視覺文化、女性研究)、洪國鈞(電影史學、電影理論、後殖民理論、文化理論和全球化、台灣、中國電影和其他媒體)。聖母大學:
詹美羅(中世紀和走起現代佛教思想、華嚴宗、比較神學、神秘主義的神學與哲學)、詹啟化(儒家思想、當代經濟政治人權、民間傳說、早期中西接觸、比較神話、民族主義)、楊曉山(中國古典詩歌和詩學)、尹成旭(漢語教育)、朱永平(中國虛詞的發展、漢語教育)。范德堡大學:
康儒博(漢魏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道教,曾譯註葛洪《神仙傳》)、布雷特·本森(Brett Benson)(當代中國政治、陸台關係)、特雷茜·米勒(中國美術史、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羅芙芸(清及中國近代醫藥史、城市史、婦女與性別研究)。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
張頌聖(中國電影與文學)、李懷印(中國現代史、當代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中國古代史、性別與家庭、中國文化與宗教、中國全球化問題)、徐母音(亞裔美國人研究、移民、跨國主義和民族研究)。堪薩斯大學:
馬克夢(明清小說、中國的性文化史、晚清社會與文學中的性別文化結構)、魏克彬(中國早期語言文化、中國出土文獻研究、漢語教育)、魏瑪莎(中國古代女畫家繪畫以及明代佛教藝術)、倪雅梅(書法)。
密歇根大學:
孟旦(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哲學)、林順夫(詞學)、白一平(上古漢語、音韻學)、唐小兵(中國女現代文學、藝術理論及運動、思想史以及大眾文化、視覺文化研究)。衛斯理學院:
魏愛蓮(中國傳統小說、中國女性寫作的歷史、東亞傳教士)、柯文(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係史)、劉元珠(元史、當代中國蒙古西藏問題)、科恩(清史)、劉和平(北宋繪畫)。衛斯理大學(Weslyan University):
安靖如(中國道德與政治哲學)。紐約大學:
羅慕士(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史、中國哲學,翻譯《三國演義》)、麗貝卡·卡爾(Rebecca Karl)(現代中國、中國思想史、婦女與性別研究,著有《毛澤東傳》)、郝益森(早期中國文化中對技術的強調、早期中國科技與宗教的關係,「喜愛中國圍棋」)、張旭東(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學批判理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電影和知識分子話語權)。威廉姆斯學院:
顧百里(漢語教育)、克瑞恩(中國古代哲學)、德烈費思(藏傳佛教、佛教哲學)、Cecilia Chang(漢語教學)、Christopher Nugent(中國中古文學、文獻研究、歷史記憶)、Li Yu(漢語教學、晚期中華帝國的閱讀)。
匹茲堡大學:
羅斯基(中國現代經濟史)、William B. Crawford(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商業)、孫珠琴(中國古典詩歌、中西比較文學、中國傳統思想體系、道教美學)、柯麗德(明清貞潔與官僚體系、明清小說)、Yi Xu(漢語語言學、漢語教學)。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何谷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代法律寫作、翻譯研究)、管佩達(中國佛教和佛教文學、古代女性文學和文化)、陳綾琪(身份政治、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旅遊理論)。布朗大學:
賈祖麟(中國知識分子史)、畢嘉珍(中國宋代花鳥畫)、王玲珍(女性文學與女性研究)。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
班大為(中國早期天文學、中國古代思想史、考古天文學,首次推出武王克商於前1046年)、柯鶴立(中國古代出土文獻研究)、吉瑞德(道教、中國神話)。西北大學:
曾佩琳(中國小說、中國藏傳佛教、性別研究、電影和流行文化、中國歷史)、胡素馨(敦煌繪畫與表演藝術)。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田浩(宋元思想史)、柏夷(Madeline Spring)(道教研究、中古語言與文學)、陳懷宇(中國古代史、社會史、近現代學術思想史)、高德耀(六朝文學研究)、黃宗泰(中國語言文學)。亞利桑那大學:
魏雅博(Albert Welter)(宋代禪宗佛教、唐宋經文翻譯文本研究)、Jiang Wu(17世紀禪宗研究、儒學、中國古代思想史、社會史)、劉鳳樨(漢語語言學)、李典(中國文學批判理論、現代中國詩歌與電影、翻譯研究與實踐)、David Pietz(近代中國環境史、中國經濟史)、任海(大眾文化研究、美學、政治哲學)、Fabio Lanza(近現代中國文化與知識分子研究);莎拉勞倫斯學院:
寧愛蓮(朱子學研究)伊利諾伊大學香檳:
周啟榮(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書籍史)、傅葆石(現代中國史、香港史、上海地區研究)、蔡宗齊(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學、文學批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羅威廉(中國新城市史和社會史,喜歡「漢口」)、梅爾清(清史)。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
蕭麗玲(中國畫、印刷文化歷史、戲劇、武俠小說)、李文丹(漢語語言學、漢語教育)、羅賓·維舍(Robin Visser)(中國現代文學、視覺文化、環境研究、城市研究)、岳剛(現代西藏研究、中國的崛起)。埃默里大學:
歐陽泰(中國史,特別是台灣史、明清海上交流)、蔡蓉(現代中國文學、電影、性別研究)、薩拉·麥克林托克(Sara L McClintock)(藏傳佛教)。喬治·華盛頓大學:
沈大偉(中國政策研究)、柏右銘(近現代文學、文學理論、電影研究)。弗吉尼亞大學:
司馬安(中國早期文學、思想與社會,中國近現代女性)、羅福林(中國現代文學、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文化)、易社強(中國知識分子、中國近現代史、「西南聯大研究第一人」)、張聰(宋史、士大夫文化、家庭倫理)。愛荷華大學:
柯傳仁(認知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中文教育)、雷麥倫(中國文學史、中西比較詩學、女性文學、早期白話小說)、沈禾玲(中文教育、漢語字詞與閱讀習得)。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
蔡涵墨(中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宋代史學思想、杜甫研究)、何瞻(宋代散文、遊記、歷史地理)、鄧百安(9-12世紀中國思想史、西藏史、中國佛教研究)、陳凡平(中國歷史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中國皮影戲與木偶劇)。紐約州立大學石溪:
巴鑫(21世紀中印問題,前駐印度大使)、何蔚雲(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流)、魯夫(Gregory Ruf)(中國革命、親屬關係、民族與生態、經典文本研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
余紀元(中國希臘比較哲學、儒學)。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
賈志揚(宋元史)、陳祖言(中國古典詩歌與詩學、目錄學、儒學)、Manas Chatter Ji(中國當代經濟研究)、柯德席(Nicholas A. Kaldis)(20世紀中國大陸與台灣文學與電影、現代詩歌電影翻譯、漢語教育)、范發迪(東亞科技史、中國環境史、中國地震學研究)。科羅拉多大學:
葛浩文(中英文翻譯,翻譯莫言等當代作家作品)、柯睿(號慕白,中古文學,唐詩)、祁泰履(道教天師道及中國民間宗教)。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17世紀至今中國近現代史、中美關係)、舒喜樂(Sigird Schmalzer)(中國近現代史、科技史、流行文化史)、Richard T. Chu(中國移民史、當代中國史)。美利堅大學:
趙全勝(東亞國際關係、東亞比較政治學)、Jin Y. Park(禪宗、華嚴宗、宗教哲學)。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
羅溥洛(Paul Ropp)(17-18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史、中國宗教與信仰、歷史上的黨爭、婦女地位與文學)、Thomas P. Massey(明史)。曼荷蓮女子文理學院:
Wang Ying (明清小說、女性文學、漢語教學)、Jonathan Lipman (中國的伊斯蘭教與穆斯林)、Calvin Chen(東亞政治經濟、中國政治)。薩福克大學:
薛龍(Ronald Suleski)(中國近代東北研究、中國近代民間文化,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哈佛研究學社輻射正)、薛涌(明清江南研究)。威廉瑪利學院:
鄭敦仁(東亞國際關係、東亞比較政治學)、Kevin Vose(藏傳佛教)、Xin Wu(公元10世紀至今的中國藝術與視覺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環境藝術與建築學)、波特蘭州立大學:
萬安玲(中國書院文化研究、宋明理學)。馬里蘭大學:
邁克爾·朗(Michael H Long)(中國應用語言學、漢語教育)、周明朗(宏觀社會語言學、中國語言與民族問題、白族語言研究、漢語教育)。布林茅爾學院:
Paul Jakov Smith(宋元明社會文化轉型)、姜永琳(明代法律文化史、明代社會史、苗族文化研究)、黃師哲(漢語語言學、漢語教學)。波士頓學院:
陸伯彬(中美外交政策)、蔣興珍(晚清史、明清小說、中英翻譯,曾翻譯《聊齋志異》)。格林內爾學院:
馮進(中國女性史、中國飲食文化、漢語教學、翻譯《陳衡哲早期自傳)、顧史考(Scott B. Cook)(戰國時代思想史及出土文獻,中國傳統音樂、著有《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加州整合研究學院:
Steven Goodman(藏傳佛教哲學、西藏詩歌、古典西藏文學)、吳怡(中國哲學,師從張其均、吳經熊,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新墨西哥大學:
Jonathan Porter(近代中國史、中歐交流、澳門研究)、Xiang He(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新人」)。特拉華州立大學:
程映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文化大革命的國際影響)。德堡(DePauw)大學:
江勇振(中國近現代史,胡適研究)。維克森林大學:
史耀華(漢語教育、中國的現代主義、中國對西方的反應)。麻省理工學院:
鄧津華(清史)。康涅狄格大學:
王冠華(海外華人研究)。西東大學:
梁伯華(近代中國研究)、陳冬冬(應用語言學、漢語教育)。休斯頓大學:
叢小平(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近現代思想史、近現代婦女史、近現代教育史)。聖約翰大學:
陳張婉莘(《老子》研究》)。凱斯西儲大學:
梅·戈爾斯坦(藏語文研究、近現代西藏研究、當代西藏研究)。阿勒格尼學院:
伍國(清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共產主義運動及政治文化)。瑪卡萊斯特學院:
譚汝謙(中日關係史、東西文化交流史)。惠特學院:
馬立博(中國環境史)。西方學院:
陳錦江(中國近現代史)。巴德學院:
Robert J. Culp(近代教育史)、Li-hua Ying(漢語教學)。喬治梅森大學:
韓倞(中國語言、文化與電影)。聖地亞哥州立大學:
艾志瑞(近代中國災荒問題)。喬治亞州立大學:
任達(中國現代史、中日關係史)。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
Yongtao Du(中國16-18世紀的空間移動、歷史地理)。田納西大學查塔努加分校:
蘇德朴(Stephen Eskildsen)(道教研究)。聖托馬斯大學: Elizabeth Kindall (14-18世紀中國繪畫)。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都很厲害。
推薦閱讀:
※25歲女生該不該國外讀研?
※出生公證與出生證明公證有什麼區別?
※國際機票哪裡買便宜,如何預訂?
※為什麼出國旅遊、留學,手機用不了當地的4G?
※留學第三方平台要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