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它的利率是多少?主要針對哪些人群?發生不良貸款怎麼辦?
1、幾乎所有涉足貸款的金融機構盈利模式都差不多:比如銀行、小貸公司,都是吃利差,儘可能的在安全的前提下做大規模,提高利率,降低融資成本。
2、產品方面:消費金融因為監管的原因,主要提供小額信用消費貸款,不像小貸更多是經營性用途。
國內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應該是歐洲的捷信,放貸量累計應該有一兩百億。首頁 | Homecredit China。網站有詳細的產品分類和費率,最便宜的應該就是他大力宣傳的「10-10-10」,首付10%,分10個月每個月還10%,年化23.6%。具體見貸款費率表 | Homecredit China平均每筆大概幾千塊錢,基本上是跟蘇寧等類似的賣場合作,分期買手機、電器等,雖然年化收益應該接近30%,但單筆額度小、業務推廣成本高,並不好盈利。3、發展方向:電商或強渠道類公司做消費金融會更有前景。
監管規定,消費金融公司是不能做房貸、車貸的,單筆不能超過20萬。融資方面,消費金融公司屬於類金融機構,可以發行金融債,融資成本比小貸有很大優勢(現在消費金融公司總共也沒幾家,小貸公司已經快1萬家了)。從產品來看,跟「去分期」之類的產品類似。但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產品推出後,恐怕消費金融公司的產品會越來越難做(蘇寧也已獲得消費金融牌照),因為沒有渠道接觸客戶,純粹的靠鋪渠道,在風險把控和業務拓展方面很難達到平衡。我們研究了美國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的脈絡後發現, 最終活下來的獨立消費金融公司 (monoline) 就是兩種模式:
1、"Purchase-centric"模式:主要依靠 interchange fee 收入,持卡人花錢越多,賺的越多,以 AXP 為代表。
2、"Interest / fee-centric"模式:依賴持卡人跨期信貸利息為主,以 Capital One 為代表。
也就是說,消費金融掙的是兩筆錢:一是手續費;二是循環信用的費用。有意思的是,中國現在信用卡罰息賺錢有增長的趨勢。
以上來自 報告 | 探密美國消費金融,中國市場未來的三大機會何在?;對消費金融感興趣的同學歡迎移步一讀。
1.利率與信用卡相當,平均年化利率16%-18%。考慮到純信用、放款快、金額小、多期供,也不算太離譜。
2.主要針對中低收入人群,即未持有信用卡、未有充足抵押物的群體,這也是消費金融公司一直被寄予『普惠金融「厚望的原因。但是,為了覆蓋風險,從絕對數值上看,相對低風險的」優質客戶「佔比可能比所謂的中低收入人群要多,這部分利率定價稍低些,但違約率也更低,通過這部分收益並配合其他一些措施,共同來覆蓋真正」普惠「的那一部分貸款的風險。
3.不用等到進入不良,一旦逾期就開始努力清收啦。具體方式可能是消費金融公司自己做,比如電話、信件、上門拜訪等等,也可能將一部分工作外包給專業的催收公司以及律師事務所,進一步採取訴訟等其他措施。
消費金融公司和信用卡模式類似,都是吃利差的。不過除了如貸款年利率以外,還有增值服務包,逾期罰金等隱形收入。
更新:我已於16年7月份辭職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有說利息特別高的,有說消費金融公司是小公司的。都不太準確。
利息相關:北銀消費金融公司員工,對於公司的信審、電銷、互聯網消費金融都有所了解。
北銀消費金融公司是由北京銀行發起設立的、面向境內居民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消費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接受銀監會監管。2013年引入境外股東,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以及聯想、萬達等國內知名民企。目前註冊資本金為8.5億元。說這段話的目的是證明消費金融公司不是小公司,接下來回答樓主問題。1.利率。消費金融公司貸款最高額度不可以超過20萬,最高利率不可以超過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的4倍。也就是最高不可以超過20%幾。公司的郊區拓展部面向農村農民,一般是有抵押貸款,具體利率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應該是不超過15%。公司普通貸款是16%左右,低於信用卡取現利息。不同年限、不同人群貸款利率有所不同,信審會根據客戶個人信用狀況進行額度和利率的批准,最低不會低於12%。關於利率的具體一點的問題,可以參照: 支付寶上線的招聯好期貸年利率那麼高,有人用嗎? - 王東的回答2.針對人群。消費金融公司是響應國家提振消費,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下成立的。所以消費金融公司面向的是中低收入階層,也就是一般銀行金融服務覆蓋不到的階層。對他們提供消費貸款、或者是分期付款服務。3.公司有專門的催收小組。催收小組負責催收。前期是打電話,告知客戶需要還錢了,提醒客戶發生不良會上人行徵信系統、以後無法獲得貸款買房買車,當然,這個從最開始就會告知客戶。接下來就是寫信到住址或者公司,再不還錢的話就公司派人到公司或者家裡去催收。以上都是比較溫和的方式。如果實在要不回來,金額還比較大的,就會委託專業的催收公司進行催收,這些公司要帳的方式我沒見過,但是應該不會很客氣。
不知道題主覺得答案如何。有問題隨時溝通。相關利益:國內消費信貸領頭羊企業員工
剛忙完,現在填坑。既然說的是到消費金融公司就不能不提捷信金融。捷信中國隸屬於捷克最大的財團PPF集團,是中國唯一一家外商獨資且首批獲得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
消費金融公司針對的消費人群主要有一下幾個特點
1.年輕人,有時尚消費的需求但沒有大額消費能力(收入,信用卡等不足以支持購物需求,這些人的信用記錄是一塊白板,而且收入極不穩定且流動性大同時又有衝動消費的慾望)2.農村人口,他們主要購買的商品是「摩托車」或農業生產工具3.需要提高信用記錄的人(這部分人群主要是在銀行有潛在的貸款需求認為在消費金融公司辦理了貸款有利於提高自己的信用記錄。4.對於現金有需求的客戶(針對客戶的二次貸款需求開發,現在的比重越來越大)消費金融公司如何收費
在我們的印象中貸款就是銀行給錢,自己支付利息給銀行。但消費金融公司提供服務不僅僅會收利息還會收取貸款管理費(或賬戶管理費),客戶服務費,以及增值服務費(如捷信提供的保險服務和VIP服務)這些費用都是按月收取大概在2%-7%/月。年費率(利息加費用)一般都在30%以上。利息在國家規定的利率範圍,大概在1.67%/月左右;貸款管理費,消費金融公司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制定,一般在0.67%/月左右;月客戶服務費率,1.5%/月左右;如果消費者增值服務還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如保險手續費貸款本金的0.7%/月左右。但是最近一年,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消費金融公司已經開始努力降低費率,一些產品可以說是虧本賺名聲。如某信公司的10-10-10產品(首付商品價格10%-分10月還款-每月付商品價格10%)甚至還有更兇殘的20-0-8或者30-0-7(首付商品價格10%-費率0-分8/7期還款),這些產品都非常良心,非常良心,非常良心。
發生不良貸款怎麼辦一個字催收。某信消費金融在中國已經正常運營超過8年,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經營經驗,已經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催收流程。根據客戶逾期的時間長短,使用不同的催收方式進行催款,初期的電話催收,中期的上門催收,後期的催收外包,最後的債權轉讓(請原諒我不能說太多)。因為消費信貸公司的年費率在30%以上,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壞賬率,所以最後催不會來的壞賬都會做債權轉讓處理(止損)。本人在國內消金top的公司工作,來聊聊
資金來源:1,部分消金公司是隸屬於某集團,資金直接來源於集團資本運作,例如捷信,其母公司涉及範圍有銀行,保險等等。2,部分消金選擇和其他銀行合作,例如北銀。再有其他的各種形式的資金來源不多說,其具體的不夠了解。私下笑堪,消費金融機構的錢是來洗錢的。源源不斷啊。公司出賬:正常的人力成本支出,物料宣傳支出,辦公室租賃,運營費用。我們公司為了省錢也是拼搏了,辦公室基本上選擇城市中心街道最老最便宜的辦公地點。
公司進賬:明面上的只有貸款出去的資金回籠。所以這個費用很高。對,是手續費而不是利息。正常利息超過四倍就是高利貸了,不受法律保護。在消金費用設置裡面利息幾乎跟中國人民銀行的年利率是一樣的,至於其他的貸款管理費啊客戶服務費啊搞不了的,房貸都有貸款人資質審核評估,這個費用這裡也得收取的。所以,當貸款900九個月多花261時候,好算算年利率多少了。反正比房貸商業銀行貸款高多了去了。這麼個入賬,只要保持合理的資金回收公司總會盈利的。
風控:做貸款的都關注的一個辭彙。在消金裡面這是銷售部的生命線。案例,以前汽車也有消金的影子,自從汽車風控被搞的太高,損失太大,關閉該業務,現在汽車貸款全都是銀行業了。可見風控的重要性。為了資金回籠,消金公司對銷售們有嚴格的獎懲措施,風控太大,影響獎金晉陞和職業生涯。有一個很搞笑的事情,一同事過年回家,好不容易坐火車到家,剛進家門口,收到公司電話,因風控原因決議辭退,這個悲催。
除了這之外公司有安全部,法務部嗯催收部,有專職兼職律師,暗訪人員,培訓部等等等等。手機打字太累了,幹活去,回寫從業務模式上跟大家進行分析下市場現狀,目前來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結合消費場景的消費金融。(捷信、佰仟、買單俠、前海新高、達飛)通過與線下的3C賣場進行合作,為消費者提供電子產品的分期付款業務,但是這種模式對於消費金融公司來說運營成本較高,對於自動化審批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的地推人員進行覆蓋,在加上目前的競爭加劇,商家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各個公司開始拼返佣,同時由於我國的徵信體系不是很健全等特點,對於顧客信息核實較為困難,消費金融公司的運營成本高,風險難以控制等特點,各家公司目前都通過自有的數據積累建立風控模型、拼概率、高息覆蓋高風險等方式進行經營。
第二類:直接發放個人貸款的消費金融。(北銀、中銀、興業、以及各創業公司等)相比結合消費場景的消費金融,這種直接發放現金貸款的消費金融風險把控更是難上加難,一方面競爭比較激烈,有外資銀行(渣打銀行的現貸派、花旗銀行的幸福時代)的個人消費貸款,也有平安普惠金融這樣的行業巨頭、以及各個小額貸款、P2P公司,而且基本也是採用大量人力進行推廣,公司運營成本較高,在加上國內的機構在實收資本的基礎上放大槓桿來吸引投資人,這樣造成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成本較高,通過放大資金槓桿進行放貸,同時也放大了經營風險。(高息肯定是高風險客戶)而且顧客的貸款意圖難以掌控,從而造成壞賬率過高。
第三類:校園市場分期。(分期樂、趣分期)校園市場分期基本可以定位為校園電商平台,因為給學生放貸存在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學生並無收入來源,存在還款能力的問題,而且學生放貸學生一旦出現壞賬,基本都要父母進行代償,如果一旦出現集體事件,國家肯定會立馬禁止,這樣增加了金融公司的經營風險,目前很多公司基本定位為電商平台的消費賒賬服務,這樣避免法律風險,通過低利率和商品差價來維持企業發展,通過獲取用戶數據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作為這個領域的早期實踐者,出來說幾句真實情況。
消費金融涉及兩架馬車就是:「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更準確的說就是「錢多的人或機構」和「需要錢的人和機構的」。無論是那一方發展不成熟,或者較弱都影響消費金融本身的規模和影響力。
這也就是說:「消費金融企業如何賺錢?」的問題,實際上是這兩個市場需求點的問題, 可分為兩層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層:消費市場需求:是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消費水平; 第二層:金融市場需求:是消費金融如何提升資金利用而不虧錢或資金貶值。先來解釋第二層:金融市場需求。 今天,很多的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跟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長達十年7%以上GDP增漲,紅利在大部分企業、行業消失。面臨市場環境調整,盈利不如以前,行業發展受限……等制約因素,好賺錢的行業在逐漸競爭加劇,企業在尋找新的機會的同時,也導致可這些機構面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過億的資金放自己手裡看著貶值,又沒什麼具體辦法。 在轉型升級的大浪潮中,原有的大企業擔負起了:新型產業投資,個人消費升級的資金助推者。 消費金融的出現,將這些企業與普通用戶連接起來,恰好的解決了「個人的消費升級」及「企業的資金消化」,通過「消費信貸」方式將企業每年多餘的資金用戶在消費領域,解決自身資金貶值問題。 現象: 1、現在大部分的分期、信貸類或者P2P企業都有相應的上市集團控股,或者直接是分公司的原有就在於此。 2、大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在做「」消費分期「業務。包含:小牛資本、京東金融、達令錢包等都在一手金融理財,一手消費資產並行發展。第一層:消費市場的需求
我們都想成為白付美,高富帥……理想很現實,但是現實太骨感……享受白富美高富帥的生活水準,就需要有所付出。今天年輕人收入雖然不高,但消費能力很強。這源於前幾十年中國創造了一批富一代和富二代子弟……今天他們的子女生活寬裕,消費觀念超前。 消費金融就是盯上了:收入低消費高、家境好未婚子女……等群體。 就像我們的分期消費產品:白付美購。首期主打學生、打工妹蝶變白富美之路通過以上簡略分析:消費金融的贏利點為:
金融服務費 資金成本費 資金利息商品溢價:
服務商服務管理費:包括金融綜合業務形成的新的盈利模式,比如:商城餘額關聯基金,用戶有收益,企業布局合作。
總之:消費是傳統盈利模式,以物換物或服務;但消費金融,能讓錢、企業、服務等多方面產生盈利,又能以金融來獲取更大的企業布局和企業服務;以消費拓展更多金融服務方的加入……賺錢和企業發展兩不耽誤。
金融是一個奇妙的產業,所有產業和服務及個人生活都與之相關。今天金融遇上消費……金融,嫁接新的服務方式;消費,嫁接金融推動服務升級…… 未來會是一場奇妙的產業變化。
如有需要,可下次分享收費的模式,如何黑錢……那些平台實際費率是多少……看了很多回答,還有同行(⊙_⊙)。感覺有的講的概念對數字不對,有的概念也不對。
當然這個對不對只是相較於我個人的理解,不代表行業標準或法規政策,僅供參考。本文將不涉及概念營銷或企業品牌營銷。
還有,寫了一半到想起來提醒一下,這是消費金融公司的內容,不是P2P,小貸,小微,銀行的文,別搞錯。
利益相關:一條蹦噠的消費金融業狗
1.利率
首先,各公司不同產品定價不一樣,基本是按照風險偏好來定的,比如抵押,無抵押;放款至消費商戶,放款至個人等。風險性高,定價高。反之,定價相對會低。
但不管怎麼定,因為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結構與傳統銀行不一樣,大部分是同業借款(這一塊的名詞界定我不是很專業,還有一個叫同行拆借,老是分不清。),就導致資金成本會比傳統銀行高。最終利率除風險偏好,資金成本影響以外還受運營成本,稅收等因素影響(後面的因素相對固定)。一般利率會在20—25%,前面有人提及高於30%的定價有聽聞,但很少。如一些產品還有費用,會向客戶在再收取。當然也有一些產品有合作夥伴貼息,相對應的,體現在客戶端會低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提主講的利率我定義為最終呈現在客戶端的利息部分的年化綜合利率(不同還款方式會導致綜合利率變動)。2.客群
這個比較寬泛了,根據不同公司的戰略定位,業務渠道資源、產品定義有關。從學生到老師(定向客群),從白領到企業主(受雇類型),從教育到耐用消費品(貸款用途),從有資產到無資產(還款能力)等等。。。3.逾期/不良
看合作模式,在催收成本能夠覆蓋,法院受理無定額的情況下,基本以簡訊告知,電催,上門,律師函,起訴,核銷這樣來走。(所以說產品發布後,Policy的調整很重要)P.S.第一次回答,有問題歡迎提出,大家多交流。。。別打臉,疼。目前第一的答案有誤導傾向。首先,它的年利率與信用卡相當?信用卡有最低還款額,一年下來不一樣好不?其次它提前還款要手續費(除第一個月外)木有信用卡的56日免息期,相當不靈活.另,所謂的普惠,根本就是在騙傻子的血汗錢。好處有它為那些套現等各種不良用途提供了一個溫床。高額利息是它最重要的風控手段,那些從員工下手的風控只是五牛一毛罷了~
客戶感覺是無息的,實際上是在價格里了。
我覺得消費金融這塊最值錢的還是個人信息,這些大數據,可以做為參考的徵信!
當前我國消費金融經營模式主要分為三類:1. 商業銀行——傳統信貸轉型,注重產品創新和場景延伸,在傳統信用卡 、消費貸等產品基礎上,創新信貸產品、延伸消費場景、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等;2. 消費金融公司——依託牌照,深入經營。目前全國共成立了15家消費金融公司,在經營模式上既有類銀行模式、亦有偏互聯網 模式,但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牌照,能夠享受更多元的資金來源、更寬鬆的監管和更靈活的業務經營;3. 互聯網消費金融——基於電商主業衍生出金融服務,目前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金融 企業多起家於電商平台,憑藉自身消費場景、大數據優勢向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現金借貸服務等,如螞蟻「借唄」上線一年累計發放 494 億元貸款、授信用戶數超過 3000 萬,預計未來發展空間最為廣闊歡迎關注微信:bj-guopeijigou了解更多金融諮詢近期我們還有關於消費金融的培訓有情趣可以點擊互聯網時代下的消費金融業務布局、轉型與創新高級研修班進行了解
融資成本10幾個點,放出去是40-50個點(年利率),你說咋賺錢?
消費金融很多是銀行系,資金成本可能在8-10%左右,然後實際放出去的年化在16-18%,這樣,只要風險成本和運營成本覆蓋住,就掙錢了呀。很簡單,利差線高過資損線而已
吃利差,本質都一個卵樣。而且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其他增值的服務,譬如像支付寶可以基於交易數據做資金管理、供應鏈服務等。絕大部分的都是只有將資產包打包給擔保公司等二級市場,從而構成多層金融槓桿,大家吃的都是利差,出錢多是銀行或一些資管、私募、信託。這些機構都是只有錢沒有什麼針對實體經濟其他服務的機構。
很明顯,本質上和金融一樣,收取利息,賺手續費,當然,其中涉及的資金成本,風控體系,人員成本,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定價,風控是所有金融業務的核心。客戶信用信息不全、惡意欺詐黑產盛行、客戶違約成本低、債務收回成本高是所有小額信貸企業面臨的共同的挑戰。利用大數據風控豐富傳統風控的數據緯度,利用多維度數據、演算法和模型來實現快速識別借款人風險,看起來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大數據實時風控應運而生。
傳統銀行風控一般從客戶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來評估借款人的風險,為了更好的識別客戶信用情況,從而達到給用戶更低的風險定價 。
消費金融公司就是在風控與盈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給每個客戶進行信用評級,給定額度與利息,保證壞賬率,就是通過這樣的動態平衡達到盈利目的賺錢的。
【背景】
1、消費金融業務是信貸業務,遵循「資產-資金」邏輯,明確了這一點就知道怎麼賺錢啦。
2、消費金融業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貸業務,不是直接給現金;而是以最終商品或服務的信貸,也就是說,資金提供方主要是給有明確消費目的的人。插一句,現在不少的現金貸,都脫離了這個初衷,管你啥目的、我就收費就好,混進來不少高利貸。
【答題】
1、賺利息的錢,這個是直接標出多少費率的那部分,分期費率之類的各種稱呼;
2、賺服務費之類稱呼的錢,這個說白了就是很多機構為了應對最高法院民間費率的限制。
3、賺逾期的錢,這個是挺重要的,真正享受信貸服務、但嚴格遵守信貸規則的人群,按理說是「優質人群」,但並不是機構眼裡的「優質人群」。
電商平台產品利潤、會員費收入、代理加盟費、現金流價值、廣告費、大數據價值、品牌價值、上市增值、提現傭金、商戶年費等附加值。
不管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和商業模式有何區別,有兩點是必須的,一是科學嚴謹的風控,二是利潤來自利差。年化-資金成本=利差。這個只是大概情況。規模化之後,盈利模式會有多樣性。
保險和靈活還款服務 利息是極小部分
推薦閱讀:
※有牌照的消費金融和沒有牌照的消費金融的區別?
※如何評價誠貸通漢銀誠一貸,商業銀行授信給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這種模式發展趨勢如何?
※商業保理牌照是否能消費金融業務中的貸款主體給個人消費者授信?
※在消費金融公司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消費金融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