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及現代,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從西方叛逃到紅色陣營的事件?

由問題像F-22這樣的隱形戰機是如何防止駕駛員叛逃的?聯想到的。

其中很多人提到多是紅色陣營的人叛逃到西方,西方陣營的人是很少可能叛逃到紅色陣營的。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從西方叛逃到紅色陣營的例子?


說個不算叛逃,但也是冷戰時期非常著名的西方到紅色陣營的事件。

1987年,一個19歲的西德中二少年,駕駛一架單引擎飛機避開敵我雙方耳目,自行出發,經過長途飛行,躲過最強防空網,平穩降落在莫斯科紅場。

東西方陣營反應過來後都驚呆鳥~

此人輕而易舉突破當時世界上最嚴密的防空網,衝破重重「鐵幕」,舉世震驚。希特勒百萬虎狼之師都沒推到紅場,這個德國少年做到了。

而此事導致當時蘇聯的國防部長及空軍司令等多名高官下台。

就是這個少年馬蒂亞斯·魯斯特,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花樣子作死的典範,中二少年的巔峰。

1987年5月28日,正值蘇聯「邊防戰士日」。也就是在這一天,小馬駕駛著他的小型飛機,大搖大擺地降落在莫斯科紅場,並熱情地與遊客拍照留影,給蘇聯防空部隊扇了一記耳光。他是如何做到的?

1986年10月,魯斯特在電視上看到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冰島出席峰會,雙方的談判因「星球大戰」計劃陷入僵局。看到這則新聞,魯斯特決心以一己之力避免世界「被兩個超級大國撕裂」。「我認為自己可以建造起一座虛擬的橋樑,連接東西方。」魯斯特回憶說。

1987年5月13日,魯斯特告訴父母他將駕駛一架塞斯納C-172單引擎飛機去北歐旅行,以此提高飛行時長,獲取個人飛行執照(注意他還沒有飛行執照!),在近兩周的時間裡,他先後到達法羅群島、冰島,繼而飛到挪威,並5月25日抵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當時,這位19歲的飛行愛好者還在猶豫:自己的計劃是不是太過瘋狂?他在赫爾辛基停留幾日,最終鼓足勇氣,將計劃付諸實施。

冒死飛行。

當時的蘇聯擁有世界最嚴密的防空網,1982年蘇聯頒布的《航空法》規定,蘇聯防空部隊有權在敵機侵入蘇聯領空時,不加警告將其消滅。1983年,一架韓國客機因誤入蘇聯領空而被蘇軍導彈擊落,機上26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無一生還。

「我也害怕喪命,」魯斯特回憶說,「我在衡量,自己是否有責任、有理由去冒這個險?最後,我下定決心:必須這樣做。」

莫斯科時間1987年5月28日13時,魯斯特駕駛塞斯納飛機,從赫爾辛基機場起飛。他告知赫爾辛基空管部門,自己將駕駛飛機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但「出發半小時後下定決心,朝莫斯科直線飛去」。

一架小飛機突然改變航向,引起了赫爾辛基空管員的注意。但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叫飛行員,飛機就突然從雷達顯示屏上消失了。在這種情況下,空管員認為這架飛機已經墜毀,立即通知海岸警衛隊在芬蘭灣展開救援。搜救一無所獲,海事部門又派潛水員入水尋找生還者。而當芬蘭人想方設法尋找魯斯特和他的飛機時,這個19歲小伙正「舒舒服服」地坐在狹小的機艙里,從愛沙尼亞上空進入蘇聯。

遭遇米格

按照一些媒體的報道,魯斯特採取超低空飛行的辦法躲開了蘇聯嚴密的防空網。事實上,魯斯特並未擺脫蘇聯防空網的監控。當天14時,蘇聯駐愛沙尼亞的一處雷達站就發現了這架小飛機。魯斯特入境一小時左右,蘇聯空軍派出一架米格戰鬥機對這架飛機展開偵察。

「我看到一架米格-23盯上了我。這時候,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我對自己說:『天啊,這次要完蛋了。』我坐在那裡……四五分鐘過去了,什麼也沒發生,那架戰鬥機飛走了。」他回憶說。魯斯特感到害怕。好在米格並未向他發起攻擊,而是拉高機頭,消失在雲層中。後來他才知道,自己能活下來一方面是因為運氣好,另外也要感謝蘇聯飛行員判斷失誤。這架米格錯把他當做友機而沒有採取行動,任由他入境。

這之後的時間,魯斯特繼續飛行,既沒有收到蘇聯防空力量的呼叫,也沒遇到任何阻攔。一路飛行數百英里,直接進入莫斯科。

對於這次穿越鐵幕的飛行,26年後魯斯特感慨道:「沒想到能活下來。」「當時我計算過,能活下來的概率有百分之五十。到達目的地後,我才知道幸運之神真的站在我這邊。」

在哪降落

進入莫斯科空域後,魯斯特被克里姆林宮獨特的圓頂建築所吸引,感到一絲愜意。但放鬆的神經隨即開始緊繃:我該在哪裡降落?

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將在紅場中間的空地降落並現場召開新聞發布會,但這時紅場擠滿了人,根本沒有可供降落的空地。地面上,紅場的遊客們也被頭頂上的一架白色小飛機所吸引:它來回盤旋、低飛,高度只有10米。

最後,魯斯特注意到緊挨著聖巴西爾大教堂有一座四車道的橋樑,正好用來降落。他在盤旋一圈後,降落在橋上。魯斯特不知道,這座橋平時由粗鋼纜連接,根本無法用來起降飛機。巧的是,當天早上這些鋼纜剛剛被移走保養,這才為他「提供了」降落跑道。「警察猜測我在莫斯科有同夥,是他們挪走了鋼纜讓我降落。」魯斯特說。

魯斯特將飛機滑行至紅場,爬出機艙,熱情地向圍觀者打招呼。「我下了飛機,發現有五六十人包圍了我。他們看起來很開心,臉上都帶著笑容,」魯斯特回憶,「有人問我為什麼來到這裡,我回答說,我想支持戈爾巴喬夫的裁軍主張。聽到這裡人群開始鼓掌,有人說:『這很棒,很棒!』」「我是德國人,為和平而來。」魯斯特對人群說。

最開始,圍觀的市民以為這個小伙來自同一陣營,和他握手、親切地交談。魯斯特解釋,自己來自「另一個德國」。

在場的每個人都興奮不已,甚至連警察也不住地讚歎:這孩子太勇敢了。但還沒等大家過足癮,幾名克格勃特工就趕來將魯斯特帶走了。

這次烏龍事件讓克里姆林宮蒙羞。戈爾巴喬夫打算借這次事件清除異己。1987年5月30日即事件兩天後,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解除國防部長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和防空部隊總司令科爾杜諾夫的職務。隨後的幾個月間,大規模問責啟動,超過150名軍方人員丟掉飯碗。

這件事情在歐、美也引起了重大反響。魯斯特成為新聞媒體追逐的寵兒,許多媒體都在猜測魯斯特飛行的真正動機。

魯斯特當然逃不過懲罰。經過法庭審訊,他被判處4年徒刑,進入莫斯科列佛爾托沃監獄。「一天有22個小時待在一間小屋子裡,只有兩小時去監獄空地散步,對於一個19歲的年輕人來說很難熬。監獄條件也讓人難以忍受。有時候我會後悔為什麼這樣做。」魯斯特說。

讓魯斯特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壯舉」不僅被視作奇蹟,也成為當時西方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段時間內,紅場被戲稱為「謝列梅捷沃3號」(謝列梅捷沃1號和2號是莫斯科附近的兩座機場)。

一年後的1988年,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作為對簽署這一條約的積極舉措,被關押了14個月的魯斯特獲釋。

「在骨子裡,我喜歡創造極限,打破常規,想像著自己能走多遠,能做什麼。這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莫斯科之旅對我來說仍是美好的回憶。因為這讓我看到,一個普通人究竟能做什麼。」

————魯斯特


來一發今年的事情。【4月10日,美國白左青年馬修·托德·米勒進入朝鮮,隨即撕毀美國護照及朝鮮頒發的旅行證,高呼「申請政治避難」,被朝方當即逮捕】【6月30日,朝鮮起訴米勒犯有「反朝鮮罪行」(撕毀朝鮮旅行證),可判15年徒刑】【8月1日,米勒通過美聯社訪朝記者向美國政府求救】

(經評論提醒,已釋放)


我在一部紀錄片《 朝鮮習影記》中看到了一位叛逃到北朝鮮的美國人德雷斯諾克,如今他和他的兒子們已成為了朝鮮家喻戶曉的「明星」。

德雷斯諾克曾是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在三八線服役。

1962年是這位他非常沮喪的一年,先是與妻子離婚,後又因外出嫖妓和偽造簽名而面臨軍法審判。於是他趁戰友不備,越過2.5英里寬的雷區,跨過那條讓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線,進入了屬於紅色陣營的北朝鮮。

到了北朝鮮後,德雷斯諾克的生活並不容易。他需要努力學習朝鮮語和背誦語錄來完成改造,並教授當地人英語,同時也要服務於政治宣傳。 這種生活他無法適應,於是在四年後孤注一擲,冒險前往蘇聯在平壤的大使館求助,但未獲成功。

在失去回家的希望後,他只能努力適應在朝鮮的生活。但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演電影。

1978年,他在劇《無名英雄》中飾演一名暴虐的美軍軍官後,很快家喻戶曉,成為朝鮮電影中專門演繹「美國壞蛋」的特型演員。

而這個角色,也成為他正式融入這個文化傳統、意識形態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通行證。 當他走在朝鮮街頭時,人們不斷與這位著名的「美國同志」打招呼。

2006年,BBC將德雷斯諾克一家的故事拍成紀錄片,題為《穿越邊界》(Crossing the Line)。雷斯諾克或許已經徹底適應了朝鮮生活,忘卻了他在大洋彼岸度過的少年時光。他擁有政府提供的公寓,按月領取補貼,即使在朝鮮饑荒時期,他也能領取到足額的糧食配給。

他告訴英國《衛報》,「當我吃著米飯,便心生感激。他們寧願讓自己人挨餓,也不願一個美國人吃不飽。」

如今德雷斯諾克因為年事已高,幾乎不再出現在朝鮮影視作品中,而他的兒子,泰德和詹姆斯,兩個土生土長的朝鮮人,則接了他的班。《朝鮮習影記》劇組在拍攝中採訪了二人。

兄弟倆正在參加一部由朝鮮著名導演李根安指導的,有關北朝鮮人民軍繳獲美國間諜船「 普韋布洛號 」事迹的電影。

兄弟二人分別飾演企圖索要回船隻的美國將軍和將軍的隨從。兩個在平壤出生長大的兄弟,操著一口流利的朝鮮語,在他們用英語應對紀錄片劇組採訪時,也帶有明顯的朝鮮口音,並堅定地表示自己是朝鮮人。

可以說,他們成為了朝鮮很多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這個工作也並不輕鬆。期間還被李根安導演吐槽:「你長的不錯,但是不會演戲」

新聞機構「民族通訊」 曾到平壤,對兄弟二人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訪問,兄弟二人胸口帶著領袖徽章。二人雖然外表是西方面孔,但骨子裡已經是徹徹底底的朝鮮人了,泰德表示:

「我想勸誡美國放棄對朝鮮的敵對政策。美國已經做錯那麼多事,是時候從妄想中蘇醒了。」

泰德說自己1980年12月13日出生於平壤。他在領袖金正日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順利地讀完小學、外國語中學,最後進入平壤外國語大學,主修英語和日語。目前他在勞動黨下屬的一家國防教育機構工作。 目前已經跟朝鮮妻子擁有了2個孩子。

詹姆斯則身穿人民軍軍裝,發言批評美國對朝鮮的敵對政策。他提及自己在2014年自願入伍,並願意為保衛朝鮮效力

「將軍友好熱情,在每個節日我們都能收到禮物。我對社會主義主義滿懷感激。鑒於不斷惡化的半島局勢,我決定為軍隊貢獻綿薄之力。」

對於他們父親50年前的選擇,兩兄弟均表示理解和感激。

泰德說:「我聽了很多很多關於他的故事。聽得越多,我越覺得他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如果他當初沒有來朝鮮,那麼他便無法像現在這樣生活。這個國家深愛著他,感激他所有細微的成就。」

小詹姆斯說:「他(父親)是一個孤兒,但他的苦難並非因為他自己,也不是他的家人的錯。這都是美國社會一手造成的。要怪就怪美國上層制定的政策。」

美國叛逃大兵兒子成反美先鋒 後代:感激社會

隨後他們回答了主持人的提問:

關於他們的夢想:

泰德的夢想是加入朝鮮勞動黨,「以報答我的將軍(金正恩)」。並且,他也希望朝鮮半島統一,「我想在國家統一時,站在將軍的身旁」。

和哥哥一樣,小詹姆斯最大的願望亦是半島統一。「我願為祖國統一大業拋頭顱灑熱血,讓世界看到金氏朝鮮是多麼優越」。

關於美朝關係:

泰德表示,「正如金正恩在大會上說的那樣,美國應該與朝鮮簽訂和平條約,撤走在朝鮮半島上部署的所有軍隊和核武器。這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式。」

小詹姆斯發表了一番現實主義安全論:「美國口口聲聲說朝鮮是個威脅,但不過是為其東亞戰略找借口。就像兩個小孩子打架,一個孩子用木棒打了另一個,所以另一個不得不也拿出木棒。當敵人以核武器威脅我們,我們就要製造核武器以保衛自身。」

對美國人民的建議:

泰德表示,美國深陷雙重標準的囹圄。「美國大肆指責朝鮮的人權問題。但事實上,我們享受著平等自由。而看看美國,白人警察光天化日之下槍殺黑人,視黑人的生命為草芥。我想告訴美國人民,該從他們領袖的固化思維模式出跳出來,和我們進行和平的溝通。那是你們自救的唯一方式。」

 (觀察者網 文/劉楚楚)

美國叛逃大兵兒子成反美先鋒 後代:感激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

  • 朝鮮習影記 -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 美國叛逃大兵兒子成反美先鋒 後代:感激社會主義
  • 投奔朝鮮的美國人:有人如魚得水 有人悔恨不已


林毅夫算么?


林毅夫

現年六十五歲的林毅夫,四十年前是國民黨金門馬山駐軍的一名連長,本名林正誼。在一九七九年的五月十六日夜,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抉擇,隻身抱著籃球從金門島跳海游到了距離兩千米外的大陸廈門。此後,他改名為林毅夫,開始了在大陸的新生活,而在台灣,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失蹤者」的名單,但留在台灣的新婚妻子陳雲英心裡知道,丈夫是到了大陸。

林毅夫在給台灣親人的家書中闡明了自己當年選擇投奔大陸的心聲:「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

林毅夫到大陸後,在北京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後來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一九八六年,在台灣的妻子得知丈夫在美國求學後,也留學美國,夫妻兩人相隔七年之後,終於在大洋彼岸團聚。林毅夫的執著和陳雲英的痴情,讓人肅然起敬。

在海峽兩岸,林毅夫不僅以其經濟學成就享有廣泛知名度,而他土生土長台灣人的身份也引來各方注目。二00二年五月九日,林毅夫的父親在台灣去世,當時,林毅夫希望能夠返台盡孝,而台灣當局則因為他當年「叛逃」大陸的「罪名」沒有消除,拒絕放行。林毅夫回鄉奔喪的願望只能由妻子陳雲英回台代行,而林毅夫自己則在北京大學的家裡自設靈堂拜祭父親


乾脆統一回復一下好了。其實最早(也是更流行的說法)應該是「劍橋四傑」,「第五人」是不是有、如果有的話是誰是存在爭議的。

以及……是的,「叛變」和「叛逃」還是有區別的。他們都背叛了自己的祖國,但並非全跑到蘇聯去了。

劍橋四傑(五傑)的排名有先後:暴露身份的順序。

………………原答案………………

上面已經有人提到「劍橋五傑」了:

蓋伊·弗朗西斯·伯吉斯,五人中的第一個,1910年出生,曾擔任過英國BBC廣播主持人、英國軍情六處探員、英國外交部部長秘書等職;

第二個人名叫唐納德·麥克林,1915年出生,曾任英國駐法國、美國、埃及等國的外交官員,掌握大量核武器秘密,為斯大林決策封鎖柏林及支持朝鮮入侵韓國提供了重要參考;

第三個人名叫哈羅德·魯塞金·菲爾比,劍橋大學出身,提供情報、保護黨員,現在有很多研究者甚至把他作為五傑中排名第一的人來看待;

第四個人叫安東尼·布蘭特,三一學院的藝術教授,英國藝術界的權威,同時兼任伊麗莎白女王的藝術顧問;

第五個人名叫維克多·羅斯柴爾德,畢業於劍橋大學,據傳間接參加了英美的原子彈研究,並為蘇聯克格勃提供了英美的原子彈技術……

再補充一個,奧德里奇·埃姆斯:

自1985年至1994年被捕期間,CIA官員奧德里奇·埃姆斯泄露了中情局數百次行動,並提供名單導致十餘個美國諜報人員被處決。他的動力很簡單:離婚後發現自己負債纍纍,與其搶銀行緩解自己的負債,還不如賣情報給克格勃來得簡單。

總結自百度相關信息。


這樓歪得厲害。

冷戰時期,台灣毫無疑問屬於「西方陣營」吧?這個最突出。

台灣空軍飛行員中,駕機投奔大陸的至少不下二三十人;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黃植誠,後來成為PLA空軍少將。

當然這邊過去的也不少,那邊開著AT過來,這邊開著米格過去,各有重賞,也算一道風景。

也有PLA駕機叛逃到蘇聯的,紅吃紅,就按下不表了。

1954年,西德諜報部門的頭子叛逃到東德,搞笑的是東德並不信任他,關起來審訊了一年後又把他放了回去,繼續坐牢。

朝戰結束後,總計有5名駐朝美軍士兵越過三八線投奔朝鮮。其中一個人後來專門在朝鮮電影里扮演「美國侵略者」,出了名。

知識分子一直是叛逃重災區,1960年,受雇於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兩名數學家叛逃到蘇聯。

---------

經提醒,發現居然忘了林毅夫……


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格連·麥克·索烏特,英文名字Glenn Michael Souther。這是一個並不普通的美國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了許多機密的軍事信息,但在他看來,美國壓倒性的軍事實力並不有助於維護世界和平。於是索烏特開始義務向蘇聯提供軍事情報,以平衡美國。後來當他到蘇聯後,將名字改為了米哈伊爾·奧爾洛夫·葉甫根尼耶維奇,並在蘇聯娶妻生子。直到蘇聯解體前夕,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自殺,後來他的遺體也安葬在了莫斯科。

之前由於偶然的機會,看了一集《鳳凰大視野》的「克格勃檔案」系列,講的就是他的故事。http://www.tudou.com/v/siXMa3b8umk/v.swf

也許這才是所謂的大愛無疆?抑或只是一個笑談?Who knows?以下是我整理的視頻文字,也許看過之後,會有所觸動吧。

克格勃檔案

主持人曹景行:他身為美國軍人,卻一直憧憬著社會主義制度,冷戰時期,在為人類謀和平的理想激勵下,他把許許多多絕密情報送給了蘇聯,從而避免了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核戰爭的爆發。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他被營救到莫斯科,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但是蘇聯解體前夕的社會動蕩,讓他深深地為這個國家感到惋惜,最終,他選擇了一種奇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到現在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他自殺的真正原因,但他的名字卻和許多蘇俄特工一起,被銘刻在了紀念碑上,米哈伊爾·奧爾洛夫。他的原名是格連·麥克·索烏特。

旁白:這裡是俄羅斯的諾沃昆采夫斯基公墓,在這塊墓碑下長眠著蘇聯情報員,米哈伊爾·奧爾洛夫,這位前美國軍官為了信仰投奔蘇聯,成為克格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員。

通往各各他之路

索洛馬京·鮑里斯·亞歷山德羅維奇(以下用「索洛」代替),蘇聯情報機關駐德里,華盛頓,紐約和羅馬辦事處主任,克格勃第一總局副局長,少將。

索洛:那天來了一個美國人,他問如何才能得到蘇聯護照,也就是說獲得蘇聯國籍並長期在蘇聯居留。

旁白:1986年6月9日,在「阿里塔利亞」航空公司的華盛頓飛往羅馬的航班上,坐著一位不同尋常的旅客。雖然他的機票是往返程的,但他再也不會返回美國了。格連·麥克·索烏特,美國海軍攝影師,代號為「烏戈」的蘇聯情報特工。格連·索烏特乘坐的飛機正點抵達羅馬,一場從美國營救蘇聯特工的行動,就這樣告一段落。然而故事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也是在羅馬。

索洛:那天來了一個美國人,他問如何才能得到蘇聯護照,也就是說獲得蘇聯國籍並長期在蘇聯居留。要知道,當時正處於冷戰時期,我們將美國視為主要對手,美國人也同樣看待我們,因此我方對美國公民有著特殊的興趣。我作為情報處主任,一般都會親自接見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找到我們的美國人。應該說,帶著這種目的來的人極為罕見,更何況是個美國人,這對我們來講簡直是個驚喜,但我們還需要儘可能深入地了解他的真誠度,以及他的業務能力。

問:但是索烏特作為特工,開始階段並沒有提供什麼服務嗎?他不僅沒有提供服務,還在我們向他發問之前聲稱,他不掌握機密情報。

旁白:結果,很快就查清,格連·麥克·索烏特,這是他當時的名字,掌握大量的機密情報,這一點,誰都沒有料到,索烏特不僅是尼米茲號航母上的海員,他還是美國第六艦隊司令的貼身攝影師。

主持人曹景行:索烏特一直有著同為美國普通人不一樣的世界觀。他認為,世界各國應該在公正的秩序下和諧相處,集體主義遠比個人主義更具有優越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蘇之間正在進行著瘋狂的核軍備競賽,而他服役的美國第六艦隊,已經處於一級戰備狀態,航空母艦上層的甲板上布滿了核武器。他覺得,美國一意謀求世界霸主地位,正在令全世界面臨核冬天的威脅。他想做點什麼來阻止這種可怕事情的發生,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蘇聯。克格勃通過謹慎的接觸和了解,判斷索烏特是真心熱愛蘇聯的,索烏特則統一為蘇聯搜集情報,並且不要任何酬勞。儘管當時索烏特的軍銜並不高,但因為他經常在第六艦隊司令身邊出沒,使得他了解到許多絕密情報。於是,美軍核演習方案,作戰訓練情況,核潛艇和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換防計劃,戰時行動計劃,以及第六艦隊司令下達的所有重要命令等等,都被他源源不斷地傳送給了莫斯科。折讓蘇聯對美軍在地中海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1982年初,索烏特在第六艦隊的服役期滿,他回到美國後,他來到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市的一所大學,專修俄羅斯語言文學,諾福克港是美國大西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求學期間,他在海軍基地的洗相室里找了一份差事,接著,他順利地通過了多種的專項考察,獲准參與處理衛星情報資料,和制定蘇聯境內目標清單的工作。這個清單一共包括了美軍可能打擊的15萬個蘇聯的各種目標,這些重要的情報同樣被他送到了克格勃手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索烏特幫助蘇聯鞏固了國防,他對阻止美蘇核戰爭爆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旁白:美國第六艦隊有數十艘水上艦船和潛艇,常年游弋在地中海,幾乎半個世界都在他們的瞄準之下。它擁有數百架可以攜帶核武器的飛機,以及數千計裝備核彈頭的巡航導彈。

索洛:第一次見面,我們就感覺到,他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情報來源,這一判斷後來全部得到了印證。索烏特和其他一些特工,不止他一位,為我們提供了極為全面和珍貴的情報,不僅涉及第六艦隊,還包括北約武裝力量聯合司令部的情況。

旁白:後來索烏特被人這樣說道:我開始在美國海軍服役,後被派往尼米茲航空母艦,它隸屬美國第六艦隊,但卻駐紮在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港,在那兒我第一次對美國政治產生了不解。有人說,尼米茲航母上有核武器,而政客們卻否定這種說法,當然不是全部,是一部分人否定。實際上,尼米茲號塞滿了核彈藥,恨不得到甲板上了。這一點讓我產生了動搖,儘管那時我還很年輕,很幼稚。通過在尼米茲號服役的幾年,我以自己的理解知道了所有的事情,總之,我開始對事實進行分析對比。

格連:許多年前,當戴維營協議出現時,我還在美國第六艦隊服役。我們與盟國舉行聯合航行,先到埃及港口,後來又去了以色列。我們在埃及的一項任務是,拍攝軍事港口目標和設施,雖然這不是合法的。那時埃及基本上已算是美國的盟友了,至少軍事上他被視為盟友。之後我們又駛向以色列海岸,還是進行軍事目標的拍攝。當時,我的一個下屬對我說,格連,我不反對針對埃及,或者某個我們宣布為敵的國家進行間諜活動,但我不能監視盟友,這太不可思議了。

旁白:這些膠片對於蘇聯情報機關極為珍貴,聯邦調查局也清楚這點。索烏特開始受到監視。

格連:我被盯上了,我能從那兒擺脫出來,的確是一次成功,我想,華盛頓和諾福克的聯邦調查局特工在我身上下了不少功夫。

旁白:1986年6月9日,那個從華盛頓起飛,帶有返程機票的乘客就是格連·索烏特。蘇聯特工機關將他接走,轉道羅馬抵達莫斯科。

涅奇波連科·奧列格·馬克西莫維奇(以下簡稱涅奇),克格勃對外偵查局工作人員,上校。

涅奇:米沙,不管當面還是背面我們都這麼叫他,他的一舉一動很特別,不像是美國特工機關的人。人們對他都有好感,這一點很吸引我。通過交流我發現,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對周圍發生的時間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

旁白:他看上去也與眾不同,留著鬍鬚,就像在艦隊那會兒。

格連:我來到這兒以後,又留起了鬍子,但我的新朋友對我說,這樣不好看,我又把它剃了。還有,我一直想把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翻譯成英語,我喜歡他的詩。您知道,他的一生非常有意義,他的生活,他的經歷。

旁白:(馬雅可夫斯基詩)

讓我們活到百年不老,

讓我們經歷愈發充盈,

讚美吧,

斧頭,詩歌和祖國大地永遠年輕。

對於格連·索烏特來說,馬雅可夫斯基不僅僅是個詩人,可以說改變了他的一生。出於對馬雅可夫斯基的喜愛,格連學會了俄語,他用馬雅可夫斯基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建設,他們的悲慘命運是否也因此而相似呢?理想主義者自己建立起來的幻想一旦破滅,並開始面對現實的時候,他們的生命也將終結。

索洛:他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那種特工,確切地說,他更像一個義務助理。相比於那些純粹為錢而工作的人,他的確與眾不同。他努力給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且幫助巨大,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向他表示感激和尊重。

問:索烏特為我們工作,純粹是處於理想主義的考慮嗎?

索洛:毫無疑問,要我說,是處於心靈的召喚。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他是絕無僅有的。

問:您物質上有保障嗎?

格連:當然有,我有一處很好的住房。

問:我知道對於美國人來說,開車很重要。

格連:是的,我有車,但不常開。

旁白:格連·索烏特在莫斯科的名字是米哈伊爾·奧爾洛夫,這是他自己起的名。在這兒他結了婚,生了個女兒,應該說一切都非常如意。

格連:總的來說一切都挺好,我開始熟悉情況,工作也不少,但還是沒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感覺,確切點兒講,還沒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我還沒找對路子,需要一些時間。

主持人曹景行:剛到莫斯科的時候,蘇聯方面為索烏特安排了一場記著見面會,他在會上談到了自己向蘇聯提供情報的原因。他說,以我在美軍服役10年的經驗來看,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除非能夠確保掌握絕對的軍事優勢,否則美國永遠不會考慮構築世界和平。他們根本就無視其他民族的命運。在談話當中,他是用「我們」來指蘇聯人民,而用「他們」來指那些威脅世界和平的人。蘇聯沒有虧待這位大功臣,1986年10月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他蘇聯公民的稱號,而索烏特則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米哈伊爾·奧爾洛夫。雖然他曾經提出過不需要任何特別的照顧,但是蘇聯政府還是分給他一套莫斯科市內的住宅和一幢郊外的別墅。一年之後,他同一位莫斯科大學的英語教授結了婚,兩年之後,他進了克格勃,並且獲得了少校的軍銜,在莫斯科,索烏特真正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好處,比如全社會性的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都讓他感到新奇,他在日記當中寫道:我生活在一個勤勞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很隨和,他們從不因為小事爭吵,不欺負別人,在這裡,我的精神狀態好多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所謂的「改革」令蘇聯出現了種種的問題,索烏特的內心也飽受煎熬。社會道德水準的墮落令他感到,這與他理想當中的社會主義相差太遠了。生平第一次,他對自己當初的抉擇產生了懷疑。

旁白: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但新的生活仍讓他感到不安,有什麼事情總在打擾他。這是家庭收藏中格連的最後幾張照片。1989年6月22日夜裡,他下樓到車庫,坐進轎車,關上了所有的門窗,打著了發動機。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他已經死亡。

涅奇:米沙對發生在我國的一些事情表示過不解,對此我曾說,我們誤入了沼澤地,已經無法自拔。他想了想,停頓了一下,然後說了一句話,這句話知道我站在他靈前的儀仗隊時,仍在迴響。他說,「是啊,這是什麼沼澤啊。

旁白:格連·索烏特生前曾寫信給克格勃的同事們說,為了公正,請你們聽我最後一句話。「我不懊悔我們的關係,這一關係是持久的。它對我的個人成長幫助很大。我希望在我被安葬時,能穿著克格勃的軍官服。如果為此必須蓋上棺材蓋,那也行。」葬禮那天,棺蓋是開著的,他的遺體穿著克格勃軍官服。他的親屬專程從美國趕來。他的兄弟,照片上左邊這個,父親,姐姐,母親,右邊那個是他妻子。蘇聯傳奇情報員喬治·布雷克也參加了葬禮。他站在最右邊。

索洛:沒辦法,我未能出席他的葬禮。不是我不想去,當時的情況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埋葬的時間和地點。我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也是我與當時克格勃領導關係不太融洽的原因.我是第一個與之接觸的人。實際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工作。我應該有權參加葬禮,為他送行。後來我單獨去了他的墓地,我們就這樣告別了。

旁白:蘇聯報紙第一個刊登索烏特的消息,是在他去世之後。報紙的標題為《一個為反戰而工作的情報員---我想試著讀懂他》。美國人對他的評價恰恰相反。他們說,因為索烏特及其他幾個人,我們差點輸給蘇聯人。根據格連·索烏特的請求,下葬時他的遺體身著少將軍裝。他從未後悔自己做出的決定,一直在為蘇聯情報機關效力。奧爾洛夫·米哈伊爾·葉甫根尼耶維奇,格連·麥克·索烏特,蘇聯情報員,1957年到1989年。

主持人曹景行:十幾年過去了,索烏特自殺的真相仍然是個謎。有人說他是因為不能承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有人說他是因為思念遠在異國的母親;還有人說,是西方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讓他後悔當初草率的行為,而最終逼死了他。蘇聯官方對此事的解釋是,一場意外。索烏特去世後,以克格勃主席為首的蘇聯情報機構領導都來參加了他的葬禮。他們還滿足了他最後一個願望,以一名國家安全部門軍官的身份下葬。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在悼詞當中說,奧爾洛夫少校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蘇聯人民,是他避免了蘇聯乃至全世界人民,遭受核災難的打擊。他的事迹將永遠是蘇聯對外情報史上,最輝煌的章節之一。感謝您收看今天的鳳凰大視野,我們明天再見。

最後,附上維基百科中關於格連·索烏特的詞條,Glenn Michael Souther。

Glenn Michael Souther (January 30, 1957, Hammond, Indiana to June 22, 1989, Moscow, Soviet Union), also known as Mikhail Yevgenyevich Orlov, was a U.S. Navy photographer who gave up U.S. citizenship to become a Soviet citizen in 1986. At first, when he asked for Soviet citizenship, Soviet counter-intelligence was confused, suspecting him of being a CIA-plant, sent on an espionage mission.However, after Soviets found out that there was no secret plot behind his endeavour, they quickly promoted him from NCO up to the Major"s rank. He settled down in the USSR, married a Russian woman, who taught English in one of the Moscow universities.Three years after his defection he committed suicide, aged 32.


不知道算不算,有部很好的記錄片 They Chose China (他們選擇了中國 (豆瓣)),講了朝鮮戰爭後幾個美國人在戰俘交換時選擇前往中國之後的故事。電影講述歷史的視角很有趣。

也許不能算是「叛逃」,但是其中幾個主角的訪談也能夠有代表性地說明叛逃到紅色陣營的人的心理原因。


說個學術界的,算不上叛逃算是投奔吧。

描述三代中微子混合的矩陣叫做 PMNS matrix(Pontecorvo-Maki-Nakagawa-Sakata matrix),後面三個是日本人,重點是第一個義大利人 Bruno Pontecorvo (Bruno Pontecorvo),1950年從義大利投奔了蘇聯。在60年代發現太陽中微子震蕩實驗後,Pontecorvo 提了一個電子中微子和謬子中微子互相震蕩的想法。隨之而來,人們發現中微子必然是要有質量的。

Pontecorvo 的墓碑:


據說有個東德還是蘇聯的軍官想辦法突破封鎖逃到了西德。關鍵是,他受不了西方社會的激烈競爭,自己又逃回來了。

再講一個段子,不知真假。當年中蘇邊境上有個老農民叛逃到了蘇聯那一邊——這個級別享受「叛逃」待遇嗎?人家審訊他:你幹嘛跑我們這邊來?他說:我聽說你們變修了,天天大吃大喝,還能玩女人,就來投奔你們了。氣的人家把他打了一頓,然後遣返回來。


最近那個稜鏡門——斯諾登算不算?


美國德州29歲的Arturo Pierre Martinez在11月初成功非法進入朝鮮,並在平壤開發布會批美政府像黑手黨。其母親稱其有精神病。

這是2014年12月15日的新聞。

新浪: 美國男子批美像黑手黨 母親稱其有精神病

鳳凰: 美國男子在平壤開發布會 批美政府像黑手黨(圖)|朝鮮

CNN: American in North Korea denounces U.S. policy


劍橋五傑 cambridge five


日本人民綁架飛機,飛往朝鮮。。。


1983年8月7日,解放軍空軍被借調到海軍進行新型空對空導彈試驗的飛行員孫天勤(試飛研究中心試飛團第二大隊副大隊長)借試驗飛行之機,駕駛編號045的殲-7(米格-21)戰鬥機從遼寧三十里堡機場起飛,飛抵韓國漢城南側的K16空軍基地。此次叛逃創造解放軍職務最高機型最新的雙記錄,韓國後來將飛機交還大陸,而孫天勤則於8月24日抵達台灣,獲黃金7000兩,並加入中華民國空軍,授予上校軍銜

1985年3月21日下午,北海艦隊3213號魚雷艇發生叛逃事件,事件造成6名艇員犧牲,2人受傷,叛逃者駕駛3213號魚雷艇奔赴韓國,最終在中方的交涉下,叛徒被韓國遣返。

Sorry 之前沒有仔細審題現在改一下!

1965年1月5日凌晨2時30分,詹金斯帶領三名班兵在板門店南側10公里處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時,以「察看前方不尋常的聲音」為由中途脫隊,之後就沒有再歸隊,與他同行的三名班兵四處尋找也都找不到人,斷定其可能被朝鮮人民軍俘虜。詹金斯的部隊全面清查後從他遺留的信件判斷其極有可能敵前逃亡,兩周後朝鮮公布了詹金斯「投誠」的消息,詹金斯並在朝鮮的宣傳廣播中宣稱自己已在朝鮮找到了他的「香格里拉」,詹金斯在朝鮮除了被迫接受朝鮮特工人員的洗腦教育及思想改造外,他亦被朝鮮政府及媒體塑造成反美宣傳的樣板,1980年曾經在朝鮮官方拍攝的韓戰電影「無名的英雄」中,主演一名美軍軍官


阿貝爾不算叛逃,不過一個二十年間諜生涯也毀在這上面了。

《檔案》20110820:美蘇間諜 較量背後的交易


劍橋五傑,應該是最著名的了


不是說還有倪匡的么


菲爾比


一個蘇聯人在38線逃跑過去,兩邊開槍對射,38線有美國人逃跑去朝鮮還專門上朝鮮電影扮演美國人,20年代一個蘇聯人在蘇聯工作船上投奔美國船,美國當場沒有同意被殺死,從此改變接收政策,直接接受叛逃者


偏個樓,我覺得"叛逃"和"間諜"不是一個概念。


保盧斯元帥?(′?ω?`?)

時間錯了卧槽Σ(|||▽||| )


推薦閱讀:

美蘇登月的最終目的?月球到底有什麼值得在當時花費這麼大代價?
如何評價蘇聯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什麼會被這套經濟體制拖垮?
冷戰的時候"蘇聯宣傳民主,美國宣傳自由"是出自哪裡的?
美國扶植日本的戰略考量有哪些?
有沒有冷戰時期關於美國的笑話?

TAG:政治 | 軍事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