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龍湖、萬科等地產公司是如何培養工程崗的新人的?

如題,經常有中海、龍湖等工程崗出來的人非常厲害、很受業界認可的說法,請問他們在中海、龍湖經歷的工作經歷和鍛煉方式和普通的地產公司有什麼區別?他們平時都會看哪些書、做哪些對自己提升很大的工作?


上面這一水兒的匿名用戶,咱工程部門真是低調,哈哈。

首先,題主描述的

這三個公司工程崗出來的人很厲害、很受業界認可

缺乏理據和數據,不能說明這三個公司工程出來的都厲害,也不能說明別的公司工程崗出來的不厲害,只能作為一種簡單輿論,大家不要因為題主的這種描述而產生判斷的影響。相反的,我知道很多負面例子,在這三個公司幹得很不錯的員工,由於高薪和高職位的優惠去了其他公司,而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幹得很不好而被排擠出來。

然後,如果認同題主的想法,我簡單說下可能的原因(還是以應屆畢業生進入公司為例,因為這樣比較起來公平一些)如下:

1、員工起點稍高。由於招聘人數少(每年工程崗新生招聘人數,大概平均1人/20億年銷售額,此處是非常粗略的估計,咳咳)、應屆生中口碑比較好,所以實際上進入這三個公司的工程應屆生大都是:來自國內重點土建院校、具有特別經驗和經歷(學生會主席、遊歷多地等等)、個人性格和做事態度比較適合工程工作、主要是碩士甚至博士。起點高一些,當然更易於出現在這一行幹得好的員工。

2、公司工程方面制度、流程、沉澱比較好。這三個公司有個共同點:工程崗在公司內比較重要,類似的還有綠城。長久以來,公司內有非常豐富的工程積累,各種案例多到公司幾乎不會遇到從未遇到過的事、某些做法的嚴格度比行業內的規範都要嚴、某些處理方法甚至是一般公司都不知道的。總之,在這樣的公司內工作,只要你有疑問,基本上都能在公司資源庫或者各個上級那裡找到答案,確實是工程崗工作的溫床。另外,完善人力系統對員工成長的跟蹤和專項培養也有一定益處。

3、公司願意為你錯誤買單。這是我工作以來感受最深的一點,公司對於有培養潛力的員工經常都是越級使用,比如應屆生半年就作為資深工程師分管標段、普通工程師負責技術處理人、技術處理人負責工程經理管理項目內工程的大多數事務、工程經理經常以項目總負責本項目、而項目總經常補充其他專業內的知識和事務以做提拔儲備、工程總需要對外處理很多不一般事務、地區總很多時候就以自己創業的老總狀態工作了(以上大多是公司對於有培養潛力的人員的處理)。越級使用會不會揠苗助長呢?這個時候考慮到第一點了,員工本身要有足夠的韌性和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吸收越級使用帶來的好處,同時避免過量的不良影響。越級使用會不會多公司造成大額損失?會,這方面我自己都見過不少,但是也不會太過分,因為有完善流程的保證,有人為你保駕護航,其他同事也大多能以理解的態度接受你的犯錯。

以上三點隨重要程度依次提升。

最後,回答題主在描述里的幾個問題。

這幾個公司的鍛煉方式有什麼不同?更高強度工作。

看哪些書?看圖紙和規範、看工地、看各種案例和做法集比較多。

做哪些對自己提升很大的工作?使勁高強度工作、和同事的充分交流、每天的總結和計劃。

以上的內容都是我自己的想法,期盼和大家的交流和討論。


我在綠地,沒啥特殊的培養


我在恆大,開會技術哪家強?


你想多了,地產工程崗工作大同小異。關鍵是對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的良好掌握,還有學會特別的施工監理設計方的溝通技巧,會排計劃、會派活。

這幾家地產Top10就是公司平台大而已,出來了小地產跪舔不足為奇。


我在融創,沒啥培養計劃


觀各甲方回答,身為設計院土不得不插一句:」我在設計院,初期有人帶,也主要放養。「

下面是補充(歪樓):

同屆畢業沒轉行的基本去了設計院,繼續念了研究生的有去了華潤、恆大、綠地等甲方。就我感覺(也只能說說我的感覺),去甲方的應屆畢業生主要還是從事管理、項目進度跟蹤、文字彙報方面的工作,具體工程施工、技術上的工作還是會找些有設計院工作經歷的人。

設計院工作苦啊,朝九晚五——三十歲以前是不可能的,三十五歲以前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說在設計院工作幾年的人,如果不是追求技術至上且收入水平較為合理(僅僅是合理),一般會考慮跳去甲方。

這些人到甲方後一般就會做為」公司領導+設計院+施工單位「溝通的橋樑。這樣的人因為已經有了技術方面的積累,再通過公司項目積累一些施工及概預算的經驗,技術上就基本沒什麼問題了。接下來就是看個人在溝通上是否過關或者優秀了。


我在中海,放養


哈哈,地產的人在知乎一般都匿名,可見品牌部的能力有多強


我在世茂,沒啥特殊的培養


我是金科,野蠻生長


我在華潤,沒啥培養計劃


我在龍湖,沒啥培養計劃


我在保利,沒啥特殊的培養


我在萬科,沒啥特殊的培養


我在碧桂園,準備走了


歪個樓

樓上的匿名們是不是恆大派來的卧底?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