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波爾的技術?
謝邀
先說結論:
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短球和中國人一樣細膩,同時相持實力厚實的歐洲選手。單項技術全面細膩,同時是歐洲銜接和組合技術應用最好的幾位選手之一。
歐洲選手通常相持實力段很有內容,同時前三板往往比較大大咧咧;少數短球和前三板比較細膩的,相持段往往又差些實力。前者比如大多數東歐出身的選手;後者比如稍微近期一點的,德國的蘇斯,瑞典的格雷爾。更有名一點的奧地利的施拉格。
2002年濟南世界盃,波爾決賽擊敗孔令輝奪冠;中國隊發現:這個年輕人有四方向旋轉的發球(側上下和逆旋轉側上下),同時台內挑打,擺短,劈長,撇等等一應具全,很難在發接發這裡直接佔到什麼便宜。而相持段,這年輕人拉手不大,轉換挺快,正手實力不錯的同時反手也有反拉,真的去數板數又很難贏他。最重要的,在轉換階段,他一板正手小高調落點半長不短,旋轉很強,高度很低。試圖發力這板球一跳之後不太喜歡走,合不上力量;借力則落點短兼旋轉強,很難防出質量,只能求上台。
簡而言之,波爾是整個馬琳王勵勤時代,中國隊主力唯一在技術層面占不到什麼便宜的對手。
單純討論技術的話,波爾算是比較典型的左手兩面拉:當然生涯前期更多的以正手為主,後期的則逐漸調整稱為反手為正手創造機會的打法。台前技術全面,一旦上手之後近台反手位的撕線路開闊,正手的兩條直線配合不如前輩蓋亭的兇狠,但是穩健程度和旋轉則要勝出。
中台相持波爾的反手反拉能給對手的壓力相當之大,同時一貫的正手實力和連續能保證在近台佔據主動之後保持主動。同時,相對來說中台的絕對力量不是很大。
波爾的單項技術,相比前輩其實並非壓倒性的出彩,但是他有一整套將幾板球組合起來的方法:反手上手之後的正手側身,正手兩條直線配合。反手快撕之後的側身。中台相持反手反拉之後的轉換進攻。他的質量或許並不多麼高,但是足夠講對手的回球限制在一定的落點之內,為下一板球創造機會,而且通常有旋轉和速度的交替配合,絕對速度並非很快,但是這種節奏變化給對手增加了難度。
換言之,他的技術豐富全面之外,還非常配套。這個觀念本身非常先進,中國選手中馬琳王勵勤都成為了主力之後才開始建立這個概念。中國選手中將幾板球按照一個系統打造的,最早應該是王皓。而波爾則是同時期歐洲選手中將這個貫徹的比較好的。即便在今天,很多歐洲選手的單項技術質量和殺傷力或許超過波爾,但是綜合實力的厚度和各項技術組合,沒有比當年波爾更加優秀的。樓上的答案很全面。但是波爾沒有拿到一個冠軍的因素沒有說。
1.心態問題 一直不相信自己有奪冠實力
2.沒有殺板 都是相持球該穩的時候......很穩、非常穩該凶的時候......還是非常穩技術全面這個評價在今天看來已經不適合了,波爾台內擰拉技術明顯落後於時代了
穩但是不狠……
Timo是我最喜歡的乒乓球運動員,看球快十年了一直是他的忠實粉絲,可惜年事已高,近兩年已經和2000年以後的老瓦一樣參加的比賽越來越少,人也顯得蒼老的許多,畢竟歲月不饒人,已經不是濟南世界盃勝孔指導時候的小鮮肉了
說說Timo的技術,發球方面,正手外鉤和內鉤發球的比例相當,基本不用反手發球,除非落後太多偶爾發一個玩玩。發球動作比較小,旋轉強烈隱蔽性也較強,出台率比中國運動員高但比一般歐洲選手好很多。最近幾年他的發球被中國隊研究較為透徹,側下側上都能被直接擰拉威脅降低。
接發上主要以擺短為主,擰拉也經常使用但對中國隊威脅很小甚至可能被一板沖死
出台下旋球的第一板高吊弧圈早期威脅較大,球弧線低旋轉強,觸台後往下走不往前走。這一板球在以前對付中國隊很管用但現在基本沒用,因為現在中國隊的主力很少搓出剛出台的下旋球,基本上都是下旋擺短側上上旋暴力擰拉,
銜接速度很快,反手快撕接側身這一板套路應該經常練,但側身容易被對手來球追身頂住而不好發力,。反手反拉天下第一,速度快弧線詭異,由於是左右因此反手常打出漂亮的外斜線。正手講究弧線和速度,但力量一般,因此和中國現役選手的對拉中很吃虧。
總的來說,波爾的技術屬於歐洲和亞洲技術特長的結合,但是都沒有到達登峰造極的程度,這和身體素質以及訓練質量有關。據說德國隊一天只訓練兩三個小時,能練到這個程度已經是超一流天才了。發球接發球無明顯破綻,銜接段速度快,相持球穩健,打球合理,但缺乏強力殺手鐧,比較怕搏殺型打法。這些特點使波爾近十年都有較高的勝率和排名,但至今未能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進入單打決賽。只能說在馬琳那個時代 對於中國隊在說還能佔到些便宜 到後來張繼科 馬龍時代的時候明顯感覺無論技術還是體力都不如中國隊 歲月不饒人啊
如果沒有中國人可以拿無數冠軍
推薦閱讀:
※乒乓球在國外真的像國內網上說的那樣完全沒人玩嗎?
※為什麼乒乓球、網球以及籃球等球類運動的短褲都不一樣長?不同的長度有什麼用意?
※跑步、健身、學習、工作,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怎麼破?
※如何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
※健身後身體疼痛,是繼續健身還是等不痛了再繼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