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我國GDP?
瀉藥
誰知道呢,gdp的問題過於複雜,但是我覺得很多人拿gdp來說事最好把概念梳理清楚否則看起來一點都不好笑,讓人尷尬證都犯了。
我國GDP核算2016年更新和核算方法,這個機遇sna2008框架,是最新的國民核算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套框架。對於基於gdp數據之後的增長核算和分析更加合理,同時計算方法也更加科學。具體參見國家統計局的公告:
國家統計局關於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修訂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的公告
更新前後的數據少有變化,具體的分析我也不是專業的,但是這一版的GDP以及sna2008是和最新的增長框架相一致,更新後具體的前沿經濟增長核算方法參見OECD2009年的生產力分析手冊,原來的存量(尤其是物質資本存量)框架都被揚棄了。
增長和數據是很複雜的問題,加總過程和跨期可比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對此,我不懂,不好多說。基於基礎數據簡單再補充一點。當前我國的GDP分為三個口徑,生產法、收入法、和成本法,一般公布口徑為生產法,但是三者差別不大。但基於固定資本投資的是成本法核算下項目,基於勞動收入得是收入法核算項目下的,所以這些東西在可比框架下還有很多具體細節。同時某些指標全國後來數據也不公布了,我自己做的時候反正是拿全國各省歷史數據加總處理的。這些瑣碎的細節之成了數據的質量,也涉及到了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由於部分數據的缺失,某些數據的估算根據處理方式差異可能結果差別還挺大的。
說遠了,就數據而言質量還好,還有改進空間。同時由於系統的複雜性,進行人工調整的可能性可能有但是不會很大。核算的第一原則不是準確性而是可核對,因此在系統構建之初都包含了複雜的鉤稽關係,以便於核對。可核對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準確性。
數據本身,以及後續分析我也說了一點,當前的存量物質資本和cd模型什麼的本身方法陳舊,原來是數據不支持沒辦法。現在gdp核算方法更新更加便於新的分析框架和方法的使用,因此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當然,肯能差別沒有太大,我不知道。
所以,題主想問什麼?
按照東北的說法,水分在25%,所以硬數據上去掉1/4。大約10萬億美元*75%=7.5萬億美元。
其次我國人口是13.75億,人均gdp官方說法5.2萬人民幣,2016年。那麼也需要*75%,並且還沒算我們國家超高的基尼係數帶來的貧富不均。
大家都知道GDP肯定和人有關,人越多,在相同單位生產力,GDP肯定越大的。我們GDP不大那才見鬼了。
GDP還有有效使用率這個問題,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在大搞基建,房地產,大量投資和大規模製造業生產。就是這三駕馬車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即GDP增長。所以僅僅用GDP衡量中國經濟狀況是遠遠不夠的。增長只能說明我們現在投資還是很大,基建還沒停止,製造業還是很旺盛。發達國家基建或者已經完成或者從沒和我們這樣激進都是有條不紊的進行。
答主身體不好,現在忽然心情抑鬱,不寫了,下次補完吧
發達國家是如何保有相對體量較大的GDP,是通過內需消費拉動的。中國內需非常之小,因為有恐怖的房價,有可怕的醫療負擔,教育負擔,以及其他大宗商品與實際不符的價格。當然還有僅僅才發達國家1/4的收入這個最大原因。
中國的貧富差距是驚人的非常不符合常規的,國外企業最大的經營成本是人力成本。達到50-60%,中國極低好點的20%差的10%多點。你說這麼嚴重的貧富差距怎麼會有消費力,沒有消費力就無法擴大市場,沒有大市場就不能保有資本量,沒有擴大市場就不能吸引更多資本,資本伴隨著技術進入,也就沒戲了。
我們可以猜想一下,未來中國基礎建設完成,房產過量,投資因為貪污、過高債務與資本外逃而乏力,市場萎縮過後,人力成本隨著地價升高,技術又沒提升與轉型成功,還有什麼製造業有興趣在中國。那將是失去增長且萎縮市場,即國民生產總值萎縮,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會是一副怎樣的景象呢?
推薦閱讀:
※既然基建是拉動GDP的利器,為何不被其他國家廣泛採用?
※是不是東北華北省份更傾向於虛報GDP,而東南發達省份更傾向於瞞報少報GDP?
※GDP 平減指數和 CPI 哪個能更有效衡量通貨膨脹?
※為何上海和東京人均GDP相差幾倍,而實際生活狀況並沒有太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