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融資額很大的 IPO 相比較融資額度小的會給投行帶來哪些額外的挑戰?
這裡的融資額大是指的像 Facebook 阿里巴巴這種類型的,或者國內像中石化等巨型企業的融資。
我猜測的是:1. 因為融資額度比較大,導致券商在避免破髮狀態要投入更多的資源?2. 可能要pitch 更多的買家使得路演能力要求很高?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呢?還望國內外投行從業者來說一說。
挑戰其實主要是對服務要求高。
投行和擬上市公司有大有小,其中弱勢的一方需要依靠另一方來把事情做成。融資額度小的一般都是小公司,新手對資本市場的規則不熟悉,產品不了解,什麼事兒能夠做、做了有什麼後果也不清楚。所以小公司融資比較仰仗投行,大投行為中小企業服務,有時候就比較強硬。會計處理該改的必須改,法律瑕疵該處理的必須處理,文件按照規則得這麼寫那就得這麼寫,不按照投行的規則來,「你還想不想做了」。客戶通常對投行也就比較信任,投行提了我就照著做。
不光是投行是這樣,會計師和上市公司之間也是如此。比如企業去香港上市,會計師一共就四家可以選,企業挑來挑去也逃不出這個範圍,會計師的意見就會很重要。融資額度大的是大公司。在境內,央企、大型地方國企、超大型民企都很牛。這種企業多多少少都有背景,要麼股東就是國資委,要麼就是地方政府力挺的經濟支柱。
大企業人家本來啥也不愁,有沒有投行差別不大。「這個地方可能有點問題吧……」「沒事,我們有國資委支持。」「那個會計處理可能不太合適吧……」「沒事,我們去找財政部幫忙講兩句。」「負責審核的XX可能還需要再溝通溝通」「好的,X省長跟他熟,我去看看省長什麼時候方便。」這種反正企業怎麼著都能上、上了怎麼著都能賣,投行讓誰做完全是看企業心情,投行價值就相當低了。所以投行做大企業的時候基本都夾著尾巴,起早貪黑事無巨細服務,要體現出自己的專業性和能力,更要照顧好客戶的心情,和伺候親爹差不多。萬一把客戶惹毛了,「你還想不想做了」。我估計在境外也差不多。境外發行銷售最難,但是Google就十分Geek的弄了個拍賣發行制度,把投行一下子甩開了。投行你愛干不幹吧,反正投資人一堆一堆的來買。投行那個地位就和我們做大型國企差不多。做大的公開市場融資項目,銷售其實不是最難的,怎麼說呢?融資量大不大也是相對於發行人體量的。就像賣手機,包銷10,000部iPhone或者1,000部國產手機哪個更難的?能做大規模融資的公司已經在商業上證明了自己實力,在投資者中也有較大的知名度。
比較難的是什麼呢?
1、Pitch,很多大項目,不是投行給企業機會,是企業給投行機會;
2、項目執行中的表現,比較牛的公司招人門檻高,與投行對接的人(CFO、董秘以及具體負責人員)本身的業務素質都比較高,很多人乾脆就是中介機構出身。再加上大公司做的項目多,見多識廣,而且被各路行業前幾的中介伺候過,很容易衡量出中介機構的水準,如果不想丟人丟項目,投行就得派最好的人最賣力地執行;3、與其他券商的競爭,大項目一般都是幾家聯主,而且都是業內比較好的幾家投行,除了按時間表做好項目,伺候好發行人,還得時時刻刻提防其他投行的明槍暗箭。很多時候,不到成功發行上市,券商之間的利益分配都沒有定論,總蛋糕就那麼大,即使項目做好了,也可能被別的券商拿走了更多的利益;4、對於牽頭行來說,如何牽頭也是學問,尤其是這年頭很多項目動輒七八家投行。同時做到把所有中介管理好、不打架,嚴格按時間表推進,讓發行人滿意非常不容易。做小項目呢,說難聽點,個別細節做錯了也關係不大,發行人未必懂,沒有競爭,表現好壞都看自覺,而且沒有競爭沒有參照系,客戶也無法衡量服務質量。倒是銷售端麻煩一些,需要費力解釋公司和行業。回答問題加回答樓主的猜測
總體來說,都是兩面的。1、券商是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是不一定是為了避免破發。融資額比較大的公司一般規模更大,所以涉及到的核查的個體可能更多,這一般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簡單的說,你做只有一個子公司的ipo,和做一個全國有幾十家子公司的ipo,所花費的精力肯定不一樣。
但是反過來說,規模越大的公司,如果適合上市的話,一般運行的更加規範,相應的也會節約一些精力。2、融資額大,對券商的銷售能力當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小的券商可能連大買方的門都進不去,或者能聯繫上的大買方也不多。但是好不好賣,關鍵還是看這個公司自身。很多大公司,融資額大,但是和資本市場對接的關係也更強,品牌更好,銷售基本不用券商操心。當初一個同學做國內一家四大行的國內發行,他們老大直接接到對口副行長的電話,說買家都找好了,不用你操心了。
3、融資額大,對券商來說,挑戰遠低於收益。基本上所有的券商都喜歡大交易,因為承銷費和融資額是直接掛鉤的。大交易和小交易,該走的流程基本都要走一遍,付出的精力有差別,但沒那麼大,收益則可能是10倍甚至是幾十倍的差別。這也是當年輝煌一時的cicc不願意做小單子的原因。而且之前看過一個統計,儘管說規模不是決定上市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從以往的統計來看規模小的公司被斃掉的可能性越大。我是做場外市場和新三板市場的類IPO的,可能不太符合答主的題意,不過也可以說說,可能會對題目有幫助。我們公司主要承接的都是西南特別是重慶這邊的中小企業的OTC掛牌業務和新三板推薦業務,其中前者是重點。 先說說OTC,我們是對西南各省市的中小型企業進行篩選,符合條件的我們就聯繫他們,因為我們不是賣產品和推銷的,所以一般的企業都不會拒絕,面談是必須的,這種中小企業都有做大做強的「雄心壯志」而且把企業發展的掣肘喜歡歸功於資金短缺,但是一般苦於沒有資金,銀行授信額度又不高,所以一般都有強烈的資金慾望,所以都想如果能夠做股權融資或者債券融資一般都求之不得,遇上這種企業我們也要慎行。 因為正如樓上所說,其實公司所處行業和規模是我們去承銷其原始股權時對難度的考量,所以一般選擇高科技類和機械製造類,因為這種資產型公司比之輕資產性公司好包裝些,另外電子商務的公司我們也會著重考量,由於OTC市場的融資能力有限所以對於資產較大的公司我們反而不太做,因為往往他們提出的融資額太高的話在OTC市場無法實現,並且一般這種公司都有很明確的發展計劃,所以我們反而親賴500萬-6000萬資產範圍之類的公司,好包裝,業務結構人事結構股權結構簡單好操作,股權銷售壓力小。
謝邀。
先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其實遇到的挑戰不會因為融資額度大小而發生什麼改變或者說帶來一些額外的挑戰,因為不管是投資方還是融資方,在考慮融資額度的時候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都是全面的。
通常來說,在vc進行投資的時候,只關心兩個問題:經濟因素和控制因素。因為經濟因素更為直接,且與眼前利益相關,所以絕大部分創業者 在融資的時候更關注這類條款。而融資額和價格條款是最重要的經濟因素條款,通常是創業者最為看重,也是最難以談判的條款。
既然創業者是通過出讓給公司一部分股權的方式融資,那麼顯然就會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創業者需要融資的數額是多少?
首先,創業者要理解公司估值和價格的差異。通常而言的估值是指公平市場價值,即根據市場情況和公司實際狀況,理應擁有的市場價值,所以估值是對公司內在價值的一種計算。vc給予公司的估值,實際上是價格,是vc主觀上對公司的一種價值認可,是vc為得到公司股份所願意支付的貨幣。下面就是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公平市場價值是根據一個虛構的市場條件計算得到的,而價格是真實的。
公平市場價值假設雙方的只是和談判能力相同,而價格會收到vc和創業者雙方在信息、談判力量上的影響。
公平市場價值假設雙方不收外部因素影響,實際vc、創業者雙方都有某些情緒因素,而創業者更會受到資金壓力的影響。
公平市場價值假設所有vc的判斷力相同,而價格反映了有獨特動機vc的影響。
公平市場價值假設市場中有大量vc有投資意願,而實際上願意投資的vc可能很少。
儘管估值和價格有這麼多差異,但基本上所有的討論都使用估值來指價格,所以創業者要記住這一點,即使創始人是跟vc討論公司的股份可以賣多少錢,而不是值多少錢。
既然是融資,那麼融資數額是vc在聽完創業者的融資演示後必然要聞的一個問題。在公司估值確定以後,創業者應該出讓給vc的股權比例就按照以下公式確定了:
出讓股權比例=融資數額/公司低投資後估值=融資數額/公司投資前估前十融資數額。
創業者願意出讓的股權比例、融資數額和公司估值三者之間,確定任意兩個,上面等式就成立了。通常來說,創業者對出讓股權的比例往往最先確定,一般不會超過40%,但也不會少於15%-20%,否則很難吸引vc的興趣。
對於vc來說,考慮以下因素,他們也會在投資數額上面臨兩難的選擇:
擴大投資組合。vc對投資過的公司並不是完全了解(肯定不如創業者了解的多),並且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的經營風險。這就導致了vc要分散投資,降低耽擱投資對基金整體的風險。因此,vc對於耽擱公司的投資數額會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一遍建立一個大的、分散的投資組合。
給其他vc機會。vc投資時,很多時候希望有其他vc一起跟投,這樣就需要給其他vc一些投資額度。更多的vc可以組建更出色的董事會,給予公司更多經營商的幫助。
投資成本。vc每投資一個項目,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如果他們認為某個項目值得甌子,那麼他們就會盡量多投資,這樣才對得起這些付出的成本。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們就要花費更多的市價和金錢去尋找更多的好項目。
基金回報。如果vc確信某個項目能夠成功,他們也會盡量多投資,這樣能夠提升整個基金的回報水平。
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面臨不同的考慮因素,有經驗及良好神域的vc對於合理的融資額度有一定的職業感覺,並且能夠跟創業者一起討論一個何時的融資的額度。
如果題主有什麼創業項目準備寫商業計劃書可以加微信zboshi007,現在諮詢還可以免費獲得1000位投資人的聯繫方式或者商業計劃書模板。
只談港股,體量太大導致一家投行可能賣不了那麼多導致發行失敗…
個人感覺,大項目最大的挑戰不是在承做和銷售階段,而是在承攬階段。具體因為沒做過大項目,就不亂說了。
補充一點,一般來說,一二線的投行都不會接小單子,因為融資額和投行最終收取的承銷費用成正比;另外,就香港市場而言,如果單子太小,之後的銷售會比較困難,很多機構投資者不喜歡買小盤股,因為之後會有流動性的問題。
推薦閱讀:
※從投行跳到 PE/VC 的人現在工作生活的狀態是怎樣的?會有怎樣的改變?
※對於投行等高強度的工作,有什麼比較舒服的加班方式?
※國內證券公司,資管和自營普遍比投行利潤高很多嗎?
※國內各證券公司 IPO 業務有什麼特點?
※公司債新政後大規模發展,數年後是否可能存在大面積違約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