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優秀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大多以簡潔克製為美而要避免煽情?


以下內容引自微信公眾賬號「世相」的一篇推送文章,叫做《每當嬉笑往往深情》,我覺得說的特別好,也比較適合這個問題:

周星馳的電影和王小波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的好處,即「防止過分深情」。你去看兩者作品的巔峰,《國產凌凌漆》和《黃金時代》,有多少地方可以讓人掉眼淚,但每當你眼看要陷入深情時,即有周星馳的表演和王小波的詼諧跳出來,把深情抹殺,把情緒拉長。斷斷續續的戲謔將深情沖開。最後留下一些片段式的淺傷感。情緒控制是最高的藝術,從廣告到小說莫不能外,深切的痛苦之後只會留下虛無,讓人不願意回味,而未能如願以償痛苦到底的時刻,將傷感、遺憾、無奈和破涕而笑時的自我嘆息糅雜在一起,無害而動人,就常常會被記起。可以說,嬉笑是表達深情的最後的方式。


-

因為需要煽的情,大多是扭捏造作,廉價之物。

而好的感情呢,無須太用力渲染,就已經住到人的心裡去了。

《山楂樹之戀》裡面有一場戲。

靜秋和老三坐在一面牆下,氣氛很溫柔,這時候二人對視。

氣氛慢慢地從溫柔變成了浪漫,觀眾有了心理預期。

兩個人的臉慢慢靠近。

越靠越近。

咔,我們跳齣戲來研究一下。

這場戲,接下去要如何進行,如何處理?親了,就俗了。不親,觀眾又失望了。

於是,就在快要親到的時候,靜秋撲哧一聲笑出來了,老三也憨憨地跟著笑了。

極妙處理,感慨至今。

-


並不盡然,沒有大多這一說。

影視作品有高潮那是免不了的。觀眾很可能是沒摸到其情緒點,沒能感同深受,所以覺得沒高潮,不煽情。影視作品裡的煽情不是壞事,好的煽情往往服務於人物不可逆轉的改變,而那正是所謂「情節」的核心。

至於說文學作品,也是一個道理。好的激情派文學作品很多,建議題主讀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約瑟夫.康德拉的《青春》,通篇滿是激情,驚心動魄,正兒八經的文學經典。


文藝作品給人共鳴了才叫感人,要產生共鳴不需要太多的渲染鋪墊。

就像推倒一個多米諾骨牌然後倒了一大片很爽,一個一個推倒就一點也不爽是一個道理。如果簡單的一個很樸實的畫面就能把人打動,那其他的都是多餘的。


煽情的大多不是「青春文學」和「愛情片」嗎,就算這些都算(相當一部分不算)優秀作品也不能算是大多數吧。

「優秀作品大多數不煽情」應該是偽命題。。。

能得出這個結論可能有幾個原因:

1.優秀作品覆蓋很大話題範圍,感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很可能不是主要探討的部分,沒必要煽情。

2.優秀作品的作者往往把TA想講的故事說出來,而把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自由留給觀眾/讀者。

3.優秀作品往往相對於「快餐式」的文化作品更加複雜難懂一些(當然對於大眾後者可能趣味性更高),可能蘊含了作者的個人情懷、時代、歷史、政治的等很多思考。通常也伴隨著一些嫻熟的更高的技巧的運用。這就要求觀眾/讀者有更多的知識積澱。對於沒能理解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沒意思,沒共鳴;對於懂的人來說,說不定早就感動的痛哭流涕了。


簡潔克制意味著情感還有上升的空間,但過度煽情會讓情感飽和,飽和過後就是衰退和削弱。

在一種激情的整個過程里,最不能顯示出情感的激烈的就是它的頂點。因為到了頂點就到了止境,對於這些形象,表情已經達到了看得見的極限,這就給想像划了界限,它就不能向上超越了。

把極端的身體痛苦沖淡為一種較輕微的情感的方法在一些藝術作品裡很常見,比如拉奧孔雕像沒有表現最痛苦的那一刻而是刻畫了一個閉著嘴沒有哀嚎沒有很痛苦的形象。溫克爾曼解釋的是,希臘人較為含蓄,古典主義追求「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萊辛在《拉奧孔》第一章就講了「為什麼拉奧孔在雕刻里不哀號,而在詩里卻哀號?」他給了兩個解釋:第一他們在表現痛苦中避免丑。第二造形藝術家要避免描繪激情頂點的頃刻。

如果我們面前所看到的是煽情的頂點,就無法引起我們更加強烈的情感,但如果感情受到隱忍和壓制,我們的感受會更強烈,更能打動整個心靈了~

「在格鬥場上所不容許激發的東西正式悲劇劇場的唯一目的。所以就要求一種完全相反的儀錶。悲劇的主角一定要顯示情感,表現他們的苦痛,讓自然本性在他身上發揮作用。如果他們流露出經過訓練和勉強做作的痕迹,他們就不能打動我們的心。」


你聽過老太太的裹腳布么。。


就好像站在廣闊的自然面前,面對極致的美,我們往往內心澎湃萬千但最好什麼也不說,其實什麼也說不出口一樣。

力量和意境不是靠言說的,內心感受要比語言豐富千萬倍,當你試圖儘可能完整的表述時就已經在淘汰一部分難以名狀的感受了,而這時候安靜才是討喜的。

」任何鋼鐵的武器都不能像一個恰到好處的句號那樣令人膽寒地直刺人心。「——伊薩克·巴別爾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難以自控。

知乎除知識性問答需要長點外,其餘還是以最簡潔、最概括、最直擊重點的精彩回答為妙。大概就是這麼個感覺。


樓主的問題是不是問得不太嚴謹還是我沒看懂?文學作品接觸得不多,但據我所知現在那些青春文學作品就是極盡煽情之能事,例如《悲傷逆流成河》、《夢裡花落知多少》~這主要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和作品的類型。電影也相近,韓國的愛情、親情、倫理片往往淚點十足,陳芝麻爛穀子的劇情也能讓你哭,例如《婚紗》、《和聲》、《世界上最美麗的離別》..相比而言歐美電影則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或多或少的有感情線索,例如《變形金剛》裡面男主和大黃蜂(和汽車人都要煽下情),《泰坦尼克》....基情、友情、愛情都要煽一下才開心。但是紀錄片,傳記片,歷史片這類就要有一種客觀、冷靜、審視、嚴謹的態度。人類最豐富的就是情感,為什麼要剋制?不過不排除部分作家和導演有簡潔克制的風格(海明威算不算?),我以為那也是追求一種藝術效果,煽情還是主流啊。

ps.所知有限,大神輕拍。。。


不把觀者當傻子


個人覺得如果不簡潔克制就會有感覺作者或者導演在你旁邊說「這是淚點這是淚點,你快點哭啊」的感覺

ps 這個是最近的感覺。最近在看《亡者歸來》這部劇,第一集,男主【額,對一個小男孩叫男主真奇怪】死後32歸來見到他父親就兩個反應,叫了爸爸,然後冒出一句話【可能是以前玩遊戲常用到的】。然後眼淚就止不住。


魚香肉絲多少錢一盤? 懷石料理多少錢一盤?


無所謂簡單克制避免煽情

水到渠成自然之作最好


推薦閱讀:

《大話西遊》周星馳的最後的一幕,兩人相擁,朱茵卻向著另外一個男子張望,完美嗎,如果是你,你怎麼設計?
如何評價《馴龍高手2》?
如何評價電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如何評價電影版《暮光之城》系列?
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觀影量?

TAG:電影 | 閱讀 | 文學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