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十六至十八世紀依次發動的英西戰爭,英荷戰爭和英法殖民戰爭在順序上有沒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現在在高考備考時總不自意套用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來記憶一些時間,我有時會十分看重地緣關係對歷史時間的影響。因為挺奇怪為何英國沒有依據就近原則沿北大西洋的高緯向低緯開戰。

這一問題背後應該包含著目前的高中歷史沒有教授的中世紀歷史的前置事件的鋪墊,以及西歐各傳統君主國間的親惡關係。但由於我實在無從入手,故拋出了一個大問題。


不才謬答一下。

英國這三次戰爭和地緣政治的關係不大,與大陸各王室之間的血緣更是沒有關係。還是克勞塞維茨那句話,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從16到18世紀這三次戰爭,跨度近200年,從伊麗莎白時代打到了老皮特首相,要說英國有一個如此龐大的戰略計劃,來進行有序的遠交近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然從結果來看,英國在結束了七年戰爭之後坐上了日不落帝國的寶座,這應該說是時勢造英雄吧。

英國自從百年戰爭之後退出了歐洲大陸,一方面其大陸政策轉向制衡,防止大陸出現超級強國而威脅到英國本土,另一方面大憲章之後,整個國家轉向商業和貿易,以開拓海外殖民地,維護海上運輸為國策(英西戰爭期間數次進攻西班牙,都是以股份制合夥。伊麗莎白女王代表王室,和德雷克海軍元帥這樣的冒險家們按比例出錢,導致幾次遠征都因為冒險家忙於搶劫,而沒有完成打擊無敵艦隊殘餘的任務,可見英國的商業化氣息)。

16世紀西班牙憑藉著廣闊的殖民地和無敵艦隊,是歐洲最大的海洋強國,但是其弱點也在於此,對美洲白銀的嚴重依賴。為了削弱西班牙的實力,英國發起了武裝私掠,試圖阻斷西班牙和新大陸的聯繫,同時在歐洲大陸上支持自己的死敵法國與西班牙對抗。西班牙也毫不示弱,先是支持蘇格蘭瑪麗女王奪權,進而又藉助羅馬教廷要對英國異端發動聖戰,戰爭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英荷戰爭的源起和英西戰爭脫不了關係,正是西班牙的衰落導致了荷蘭的快速崛起,荷蘭於1581年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之後,先是趁著西班牙忙於和英國爭鬥,後來又恰逢英國內戰,以一個小小國家急速發展成了歐洲大陸的最大貿易中心和海洋強國,其出海口又在北海,正對著多佛爾海峽,直逼英國咽喉(荷蘭艦隊打到倫敦就是趁著這個便利),英國一旦擺脫了克倫威爾,肯定要馬上解決這個威脅。

關於七年戰爭比較複雜,不過英國和核心還是在於大陸的制衡政策,至於支持奧地利的瑪利亞還是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完全視歐洲的均勢要求而定。同時英國也小心謹慎的避開了大陸國家在歐洲的地盤爭奪,很明智的選擇了吞併戰敗國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權益,堅定的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造就日不落帝國。

所以三次戰爭如果一定要聯繫起來看,應該是大陸制衡和專註海上發展的政策延續,從結果來看,這個政策是非常正確的,而不是一個有計劃逐步展開的攻勢。


非要說歷史地理學,那麼咱們就來扯扯歷史地理學。

只是這個歷史地理學的主場不在歐洲,而是在美洲,在新大陸。西班牙是這片新大陸的第一批開拓者,荷蘭其次,法國……法國比較難以界定,因為法國在15~17世紀的殖民問題不如內訌問題那麼上心,有一票干一票的心思比較重,不像其他國家有比較明確和系統的規劃。

那麼這個順序,就是有志於開拓全球市場的英國要面對的強敵。

對付西班牙是為了改寫國際秩序,不然國際社會就要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割東西方的二元體系統治。

對付荷蘭是為了爭奪新大陸的市場,在缺乏健全的貿易談判體制的那個時代,武力是談判的最好方式。

對付法國,純粹是因為這個國家這裡挖一個坑那裡挖一個坑,殖民事業缺乏規劃,而英國在北美洲的拓展正好到了法國殖民地的邊緣。這個偶然性大於必然性。因為法國的殖民不如英國那麼上心,他們的外交關注點始終在歐洲大陸,以建設歐洲強國的使命。所以法國主動和英國尋戰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英國的觸手伸到了歐洲大陸。但彼時英國的兵鋒還在新大陸,這個矛盾要到拿破崙戰爭的時候才會形成,此時英國決心重返歐陸,執行「光榮孤立」政策,實現悄無聲息的稱霸歐洲的使命。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謝邀~喵

這裡完全不能簡單的套用「遠交近攻」的概念。首先我們看使用「遠交近攻」最著名的例子是誰?答案是秦始皇。使用這種外交政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統一中國。但是英國則不然,自從百年戰爭中退場,英國從此就放棄了稱霸歐洲大陸的政策,後來隨著殖民貿易的興起,慢慢變成了2點:

  • 確保自己海上貿易的利益
  • 確保歐洲沒有一個」超級大國「

那麼我們來看題主所提到的3個戰爭的原因。

英西戰爭,國教會與天主教會的矛盾只是借口,瑪麗一世被處決也只是宗教問題的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英國在大西洋上的私掠和走私行動,嚴重觸犯了西班牙的利益。

七年戰爭是因為英奧俄三國給普魯士的包圍網與漢諾威受到的威脅。實際上一開始,法國就沒有給北美的殖民地進行支持,原因在於法國認為北美殖民地是保不住,所以當做了棄子。法奧俄三國真正的目的在於普魯士,而不是北美(當然最後除了彼得三世這個坑,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於連續多年的四次英荷戰爭,本質上是兩國在航海條例與貿易分配上的矛盾。作為兩個海洋大國,必然在利益分配上會有矛盾。

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英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就算是議會建立之後,也能按照國家利益進行戰爭,而不是像傳統歐洲國家根據王室血統和宗教信仰來劃分陣營。百年後大英帝國的實用主義在這個時候就有了萌芽,以利益來主導戰爭也是英國在這段時間,領先其他歐洲列強的相當重要的一點。


嘗試回答先吧,獻醜了

題目說16、7世紀好像不太準確的,·16世紀英國沒有和荷蘭開國戰吧,和法國但有些戰爭,可以看做百年戰爭的殘餘,法國要收回被佔領土地,和西班牙就是無敵艦隊之戰,更類似於宗教戰爭,覺得偶然性更大,天主教的血腥瑪麗無子嗣,導致新教的伊麗莎白繼承王位,而瑪麗和天主教西班牙哈布斯堡 王室關係還很近——當然主要我覺得還是因為亨利八世亂來的下場。

17世紀英國革命,和荷蘭進行了好幾場戰爭,殖民地、貿易。主要還是哈布斯堡和法國爭霸兩個舊王朝爭霸,穿插著普魯士崛起,英國撿漏。個人還是覺得偶然新更大。中世紀王朝法統+專制主義,君主的子嗣又往往和外國聯姻,導致偶然的一個事件就可以引發全歐大戰。當然最終三十年戰爭法國削弱了哈布斯堡,西班牙遺產戰爭削弱了法國,7年戰爭英國終於擊潰法國奪得歐洲霸權。

獻醜了,得查查資料區補充下。


瀉藥。竊以為樓上答案已經寫的很好了,個人水平不足以超越他們。

贊同這一系列戰爭並沒有謀劃好的觀點。補充一下,歐洲大陸制衡和離岸平衡手的思想是後來才有的,並不是英國人一開始就打算那樣做,他們只是很擅長做個好生意。


英國並沒有計劃好先後對誰開戰,英國只是拿著個鎚子,按照大陸制衡的原則,在歐洲打地鼠(誰冒頭打誰)。

非要說聯繫,應該是西班牙衰落給了荷蘭機會,所以先後爆發英西戰爭、英荷戰爭。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圖哈切夫斯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蘇聯誰的貢獻大?
朝鮮戰爭的時候,蘇聯給了那些支持?
如果印度與朝鮮之間爆發戰爭 誰會贏?
朝鮮被制裁後,會不會狗急跳牆,開戰呢?

TAG:戰爭 | 世界歷史 | 大航海時代歷史 | 殖民主義 | 英國皇家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