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網路上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
類似「比爾蓋茨告誡女兒的10句話」、「李嘉誠成功的10個標準」之類的
謝邀。
前段有一專欄文,摘來回答這問題最好。
名著縮編精華本和名人語錄集,像雜食鋪里賣的現成包裝瓜子仁。免你花時間去讀,直接剝好裝得,省了嗑瓜子吐殼的功夫。這時代,人民有極大的名人名言需求。大師們的語錄,如果長一點的,也得砍頭去尾,剩百來字,以便符合微博和簽名欄。康德和黑格爾的著作,彷彿巍如山嶽的大塊五花肉,還是架不住語錄黨,能從裡面挑出許多細筋碎骨,來供給人民日常需求當牛肉感嚼。
語錄體好處,在於言簡意賅。字短了不容易說全面,常是去了前因後果的斷語,類似話斷語最易哄人,且有警醒意味。而且語錄體有大師聲威撐腰,自然氣勢凌人。比如「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人人會說;但有位偉人這麼說了,字字做金石聲,裝裱起來,書之竹帛,當廣告詞了。
我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導,寫作文常得引名人語錄。名人語錄像陳年火腿,味濃純厚,身份尊貴;借味做菜,起頭收尾,無不應驗。然而小時候教學,價值觀甚窄,只允許引用聖賢語錄;孔孟可以,韓愈蘇軾等也行,王陽明就得斟酌了,至於希特勒、李鴻章、蔣介石、曾國藩這類」反動人物「,其語錄是斷斷引不得的。語錄不敷使用,怎麼辦?編。比如大家隨便來個: 「高爾基曾經說過,糧食是窮人的命根子。」 「列寧曾經說過,學習時投入多少,長大後會收穫多少。」 「馬克思曾經說過,勤奮是幸福之源。」 類似於此。老師偶爾也狐疑,但沒法證偽,大體上總溜得過去。有位同學最聰明,他發現了外國姓氏的組合法,於是經常來個: 「一位外國教育家威廉·愛德華說,孩子不能溺愛。」。
「一位外國畫家傑克·約翰說,藝術是生活的滋養品」。
那時代沒網路,老師見了,半信半疑,只好胡混過去。直到有一天他編無可編,鬼使神差寫了 「一個外國科學家湯姆·傑瑞說,欺騙是偷竊的開始……」。 老師至此,方知中計,他媽的我自己不看《湯姆和傑瑞》以為我家孩子也不看啊?;追悔前塵,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於是班裡公開批評——從此我們才知道此技。所以,現在滿世界編情感寓言,然後掛個名人出處這種事,我們小學裡就幹得駕輕就熟了。 當然啦,風雅人編語錄就不叫瞎編,而稱「杜撰」。賈寶玉小小年紀就懂得哄姑娘,初見林妹妹,就引《古今人物通考》,說什麼「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討好林妹妹的眉毛。被探春揭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後,也不羞臊,只答說,「除了《四書》,杜撰的太多了」。 其實比他誇張的更多。蘇軾當年進京考試寫作文,要舉例時,就編了個帝堯和皋陶的行為。考官梅聖俞批卷子時有些犯愣,但又不敢擅斷,不然顯得自己沒讀過書。直到考試後,梅聖俞才問蘇軾:這典故出於何書?蘇軾承認是編的,然後補了句「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這種耍無賴法,類似我高考時填政治卷編了個:「馬克思同志曾經說,斯里蘭卡紅茶配西非砂糖最好喝」,然後被問出處時,就撒潑說「我覺得以馬克思的品德,說這話也是意料中事耳!」
當然,現在名人名言出產機器已經更新換代。喬布斯、艾薇兒、蓋茨、巴菲特、赫本、舒淇什麼的都在擔當語錄製造機。雖然這時代名言造假難度甚低,但相對而言吧,我覺得這不是壞事。時代畢竟從只能引用馬克思列寧,變成了能引用希特勒和李鴻章們,這不曾國藩的語錄家書都快成人生指南了么?說到最後無非是:
許多名人名言都是虛飾,只要斷章取義得當,都可以用。重要的是道理本身,而不是名人名言。蘇霍姆林斯基先生說過,張佳瑋其實不是笨,而是學習不用心,沒有開發出所有潛力。 列寧同志曾經說過,張佳瑋每次瞎編,都是為了人民著想。海明威自殺前遺囑的第一句話是,千萬不要責怪張佳瑋,希特勒的確不是他殺的。
個人觀點:聽大家的言論, 做自己的決定, 並且永遠不要放棄獨立思考
不給原始鏈接的「語錄」、「新聞報道」都是耍流氓只給觀點、結論, 不給分析的語錄都是耍流氓.話語權決定聲音的大小, 萬般皆下品, 唯有成功高. 成功人士佔有社會資源更多, 因此話語權更多, 聲音也更大. 比如:「你不需要知道那些名言到底是誰說的,你只需要隨便說一句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然後在後面隨便安個名字,就像這樣。——尼采」又比如:列寧同志曾經說過,方舟子每次都瞎編,但是都是為了韓寒著想。——南方周末
以下觀點, 僅供參考:
1、不給原始鏈接的「語錄」、「新聞報道」都是耍流氓2、如果你把網路上看起來的很正確的名言當作常識、當作真理, 只能說明你「很傻很天真」3、很正確的言論, 很可能是無比正確的廢話, 如「梯子不用時, 請橫著放」、「優秀的運動員, 都有兩條腿」4、這些很正確的言論, 其實更多的是營銷, 有自己的目的, 更多的是娛樂一下, 認真你就輸了.
5、話語權決定聲音的大小, 萬般皆下品, 唯有成功高. 成功人士佔有社會資源更多, 因此話語權更多, 聲音也更大. 話語權決定聲音的大小. 那些看起來很正確的言論, 其實你的老爸老媽也曾經苦口地告訴過你, 只是沒有「成功人士」那麼有說服力.張公子@張佳瑋 珠玉在前,我換個角度說說這事。
如果把「網路上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的外延稍微擴大一下——不管誰說的什麼內容,它們都是一種「文本」,對於文本我們就可以簡單地套用文學批評理論了。按照文學批評理論,一般文本涉及的是三方的關係:作者、文本和讀者。於是西方的詮釋學理論也就分為「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三派。概念不難理解,通俗點解釋,就是一部文學作品的釋義是以作者的本義為準、文本本身的含義為準,還是讀者感受到的東西為準。
如果你受過高考語文閱讀的訓(keng)練(hai),那麼對這類問題一定不陌生:「上面這段話中,作者想表達怎樣一種含義?」...這就是一種簡單粗暴的「作者中心論」,問題看似在探究作者的願意,但「標準答案」的釋義往往連作者自己也不認同。
當然,「作者中心論」在今天看來早已過時。後來興起的「文本中心論」或者「讀者中心論」,都反對把作者的本意作為唯一的金科玉律。被語文閱讀題常弄到欲哭無淚的你,自然會認同這個道理。
然而「名人名言」卻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們的天生使命就是「告訴我們說這句話的人是怎麼想的」。再擴大一個範疇,非文學類的作品,比如商業類常識、科普文章、學術書籍,讀者最重要的幾乎就是弄清楚作者怎麼想——不管是讀《量子物理學導論》還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不能是「嗯我才不管作者要說啥呢反正我有自己的理解」...
回到「名人名言」,或者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就像做高考語文閱讀題一樣,我們雖然很努力在揣摩作者的本義是什麼,但是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理解是錯的,或者至少是有偏差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人與人生活背景、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等的差異,對相同事物的感知必然是不同的。我自己造了個詞叫:「語境差異」。
任何一句話都幾乎不能脫離其語境存在——這裡的語境不僅是指這句話本身的上下文,還有讀者的為了理解這句話所需要具備的信息。缺失了任何一點,這句話所需要傳達的意思都會受到扭曲。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語境差異」這個現象可以造成多大的理解障礙?最明顯的例子其實來自於藝術界。你是不是經常有「這幅畫居然也能拍賣幾百萬美金?這我也能畫啊...」的感慨,歸根結底,是語境差異在作怪。
我第一次看到法國藝術家杜尚(Marcel Duchamp)的作品《泉》(Fountain (Duchamp) ) 的時候,全然無法想像這件作品居然打敗了梵高、畢加索和馬蒂斯等大藝術家,在英國藝術世界展覽會被權威人士們評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畢竟那就是個工業生產出來的男性小便池上面簽個自己的名字啊。但如果稍微研究一下藝術史就能知道,杜尚在藝術界被各種畫派割據,大家仍糾結於「到底哪個畫派才能代表真正的藝術」的時候,用《泉》這件作品拋出了一些極為先鋒的命題:藝術創作應該有風格的優劣、對錯之分么?是不是有一種藝術形式就高於其他的藝術形式呢?藝術到底是形式還是觀念?——就因為它是一件買來的現成品,就不是藝術了嗎?
「四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這個命題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在展示他日後成為經典意象的可口可樂、濃湯罐頭和夢露版畫的同時,他還找來了幾個布里洛肥皂的包裝盒放在了畫廊里(MoMA | Andy Warhol. Campbell"s Soup Cans. 1962)。這幾個盒子外表看起來和超市經常看到的包裝盒子沒有任何區別——如果說杜尚的小便池還調轉角度並簽名了的話,沃霍爾的盒子則在外觀上沒有任何差異。而「沒有差異」正是他煞費苦心追求的效果。後來人們說,這個舉動真正顛覆了藝術的舊時代——一個物品是否是藝術品,不再依靠外觀來進行分辨。當一個普通的肥皂盒被藝術家擺在了畫廊里,它就具有了一種新的語境,以及一種全新的看待它的角度。它變成了一個濃縮的符號象徵。」
繞這麼一大圈,就是為了說明「語境差異」的威力——它能讓我們把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理解為一文不值的東西。只有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性,才能以開放的心態看待比爾·蓋茨花上百萬買葉永青的《傷痕》,或者 Andreas Gursky 的一張比別墅都貴的PS過的照片(Rhine II)。
最近讀巴菲特巴老的傳記,他說,查理·芒格告訴他一生最重要的投資理念不過是 "Buy wonderful businesses at fair prices, instead of buying fair businesses at wonderful prices. "(「用合理的價格投資很棒的生意,而不是用很棒的價格投資合理的生意。」)。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要窮盡一生才能理解什麼是 wonderful,什麼是 fair,甚至什麼是 buy, 什麼是 price。
自己從開始想創業以來,最常念叨的是那句 Hire the best people you can。回想起來,我根本沒明白什麼是 hire, 什麼是 best people, 什麼是 you can…(看來我只弄懂了 the… )。現在真正做了幾個月時間,我仍然不敢說弄懂了這句話,但起碼接近了一點點。
所以,如果讀這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有什麼真正好處的話,那就是驅使自己努力去建構與這些聰明和偉大的人「共享語境」的機會。創造一些東西,做一些事,很多看過的道理就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就像我會每幾個月都會讀讀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或者每兩三年都看看 Sex And The City 一樣。人生總有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註:這個答案要感謝 @magasa 老師和 @趙阿萌 老師的文字:
讓人腦洞大開的精彩影評與語文試卷短文閱讀是否都同樣犯了過度分析的錯誤? - magasa 的回答
#筆記002 當我們談論「當代藝術」時我們又在談論什麼? - White Room - 知乎專欄我來給一句自相矛盾的話:Quotation is a serviceable substitute for wit. 格言是智慧耐用的替代品。 ——王爾德
有句話:知道不等於懂得(很遺憾,不曉得這是誰說的)。從小到大,背過的看過的名人名言太多了,但絕大多數都成了花花空架子。讀著挺有道理的,但一把書撂下,或者屏幕一刷新,神馬道理都成了浮雲。原因嘛,因為不懂得。沒有發自內心的共鳴,都成了信息垃圾,最多緩存一小會,就會被系統清理得乾乾淨淨。所以呢,個人認為,網路上噴涌的所謂的名人名言,看得懂的人不用看也會懂,看不懂的人呢,看了也白看。還不如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思考點什麼。 補充:要是碰上那種批量製造的「名人名言」,直接拉黑吧,省的大腦的信息通道。
個人觀點:名人名言和成功學之類的消遣可以的,僅此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10年浩劫的原因還是因為國人都崇尚成功人士,這類型的內容無論在出版市場還是在網路傳播上都廣受歡迎,因為自己不是受眾,所以無法理解消費者喜好的原因在哪裡,後來在學校的舍友接觸後道出了一部分原因:
1. 人家是成功的,成功的人是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所以人家的話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2. 十句話八句話六字箴言100封家書相當於30天考研英語滿分速成,給人以一個虛的幻境,沒有水喝還不許望梅止渴么?而且路徑或者方法或者態度都是已經設定好了的,只要這樣下去……然後……就能……云云,很有誘惑力的,這部分感性需求是巨大的;3. 如漲工資所言,普通的話套上名人所言在各類型的狀況下暢通無阻,以前初高中寫作文沒有少用過,之後英文作文依然有效,直到TOEFL GRE之類的絕無這樣的膽量——無非就是糊弄自己人,知道自己的閱卷老師或者評委就算不辨真偽也不敢妄下論斷,助長了這樣的趨勢;道理是對的,但是絕非通用,斷章取義的事情國人乾的真是不少,「1%的靈感和99%的汗水」直到我大學接近尾聲的時候才琢磨出來人家興許強調的是靈感呢?完全正確的話,其實就是廢話
與其看這些雞湯,不如吃包速食麵。
我記得高三寫作文的時候,隔壁桌老是引用著名哲學家「安格里·伯德斯」和思想家「拜明昆里」的語錄。。。聰明的你已經發現了,「安格里·伯德斯」就是「Angry Birds」,「拜明昆里」用廣東話讀就是「很明顯在騙你」的意思。。。
網路上名言最大的問題,是你永遠也不知道這話是誰說的。 ------高爾基
李嘉城說的N多的名言,其實他只說了一句:"要發財,就搞房地產,尤其要屯地",其他的,要麼是別人意淫出來的,要麼是誤導你們的。。。
網上的名人名言都是假的。——杜月笙樓上說的不對。——愛因斯坦
邏輯上無懈可擊正確無比的話,一般都是廢話-ETS
引名言之類自古有之,完全沒有任何作用,目的就在於裝B。講個故事:蘇東坡中舉那會兒,在文章中寫了一個典故,把考官歐陽修和梅堯臣弄崩潰了,覺得這考生厲害,文章寫得好,引用的典故更是我們聽都沒聽過,太NB了,就把丫錄取了。結果發榜後叫過來一問,蘇東坡嘿嘿一樂,那是我順手編的啊。結果歐陽修和梅堯臣更崩潰了,說了句你這小子,以後比我們兩個都牛。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由來。
看起來很有道理,就是說是不是真有道理很難說。一般來說觀點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用論據去說明你的觀點。如果現在把你送到古希臘,你告訴當時的人們太陽有多大,或者物體是有原子構成的,或者溫度冷熱是分子的熱運動。。。單純地記住這些知識並不能讓當時的人們相信你,你也不會對文明的進步有任何的貢獻,因為你的話和當時的其他妄語不會有任何區別,雖然它們實際上是對的。而哪怕再淺顯的知識或道理,如果你有證據去說明它,或者通過實驗來證實它,那就是有價值的。所以網路上」雖然不明白說的是什麼,但是看起來很NB的樣子「的話,有沒有價值,不在於這些話有沒有道理,而在於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去說明或者論證這些道理。
我記噴嚏上有句話是:知道沒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無論生活里接觸到的任何信息,我認為只有你真的相信了,時間久了才會有答案,不論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