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師的創作邊界(相比於導演)在哪兒?剪輯涉及鏡頭的組織,難道不應該是導演要關心的嗎?


應該說,美國有個工會組織,在公會的干預下,導演不可以包攬剪接工作,所以必須有一個剪接師。

另外,剪接師跟導演是合作的關係,導演對鏡頭語言的把控,只局限在他感興趣的某些方面,而對於大部分「正常」戲份,他沒有必要事必躬親。


補充。 @李濤 在回答中已經闡明了剪輯的技術要求,所以我不重複了。

我這裡補充一些剪輯可以創造內容的例子,給一些剪輯的概念,豐富一下答案。

電影有三個版本,劇本中的版本,拍攝中的版本,最後剪輯的版本,而這最後的版本出來可能是nothing like 劇本。

導演,是導演!!導 演,導演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員,其次是保證素材(enough coverage)。導演是負責把劇本視覺化,掌握影片整體的氛圍,其中包括激發演員的演技。工作重點是完成一部電影的中期版本。

我這篇文章是從剪輯的角度來回答,主要是回答關於剪輯對演技的幫助。

導演的創造的是素材,剪輯創造的是「故事」。

而剪輯師是後期的導演。創造的是讓故事更戲劇化,昇華一個故事。

至於什麼叫做戲劇化呢,樓上有個簡單的好例子,就是如何用剪輯讓一個車開得更快。

我最近有個做導演的領悟,我覺得我可以分享一下,順便側面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我經常被說要有多種導向,這樣保證素材,給予後期剪輯的空間,我一開始很不理解。

然後,最近我和幾個演員合作,我發現每次去導,如果在一個take中給予太多導向,演員自身會混亂,這個和是不是好演員沒有太大關係,是人類的接受的信息範圍和表達信息範圍。

所以一般是一個場景中,會給予同一個角度,幾種演法的導向。

比如,

「the graduate」中Mrs Robinson 去引誘 Benjamin,在酒店的第一場床戲。

Mrs Robinson可以去統治Benjamin,讓 Benjamin因為害怕而和她啪啪啪。

Mrs Robinson 也可以去引誘Benjamin,讓Benjamin因受誘惑而和她啪啪啪。

這兩種狀況出來的戲劇效果是很不一樣的。

而我現在才有所理解,為甚麼兩種不同導向的素材會給予剪輯創造空間。

導演保證了這兩種演技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後期剪輯的時候製造一個shift

就是一開始Mr Robinson 去誘惑,然後誘惑不成,就去統治,然後達到目的。

因此就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當然可以在一個take中,讓演員本身用演技製造一個shift,但是,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演員會有所混亂。而且演員在演的時候會在想,「我要轉換情緒了」,於是這種想法本身會有不真實的狀況出現。這個恰恰體現了,剪輯的好處。

而剪輯的創造就是,在有限的素材中,在導演保證的素材中,創造出1+1=2,更加戲劇化的效果。

也有人提到說,如果只需要一個take的話,是的,確實需要演員演得很好才行,而且能做到那麼多轉折還不出戲的演員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一個take的那麼難。不然對故事沒有幫助,甚至負分作用,那不好意思,還是要剪輯,which in this case,我遇到過不少。:)

所以說到底,剪輯的創造邊界就是,用盡一切素材可能以及合理的方式去讓故事更戲劇化;導演是把劇本視覺化,而剪輯是在素材中把故事給挖出來。創造故事才是剪輯的中心。 用英文說比較簡單,make the story work。

所以,其實很多演技都是後期製造的,演員最應該感謝以及搞好關係的是剪輯師,他/她 是最後決定你演技的那個人。這個就是剪輯的創造力。(從演技角度來說)

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歡迎疑問,幫助我更精進這個答案。


導演的工作大體說來是「把劇本視覺化」,而剪輯師的工作是通過剪輯手段幫助導演最終實現這個視景。

一些電影攝製出於數字化的便利有時會數個機位同時拍攝大量素材(如《變形金剛》一類的製作);某些影片完全依賴演員和攝影機的即興表演(如《生命樹》)。這種情況下非常依賴剪輯師對素材在故事、情緒、節奏、二維(觀眾的眼睛往熒幕的哪兒看?)——三維空間(畫外有什麼聲音?)上進行大量處理。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在美國電影工業的體制中,大部分導演對於自己拍攝的影片是沒有最終剪輯權的——定剪是製片人的權利;而給出終剪的具體執行人呢?自然是剪輯師了。

另外許多著名導演往往只和固定的剪輯師合作,最有名的如Coppla - Murch;Scorsese - Schoonmaker;原因可能是,雙方更了解對方的工作習慣和藝術偏好;但更重要的是雙方在積年累月的合作中已經產生了共生的創作關係:《現代啟示錄》《對話》中經典的聲音設計;比如《好傢夥》《憤怒的公牛》里的抽幀、閃白、慢放——你在影片驚艷的視聽效果中已經分辨不出究竟是導演還是剪輯創造了他們。


剪輯師應該有足夠的創作空間,但邊界肯定是模糊的。它取決於製片人、導演和剪輯之間的默契。

電影的創作與生產,其實核心都是「話語權」的劃分和爭奪。

在不同的生產體系中有不同的規則,但核心還是「誰說了算」。好萊塢也有導演把剪輯盯的死死的,中國也有製片人盯著剪輯的。

電影創作不存在大家公認的最理想狀態,它是殘酷的生存遊戲,大家心照不宣。


剪輯師多數的工作是更為理性的把導演一些零碎或模糊的概念清晰地表達出來。需要剪輯師對影片是進行細緻的結構加工,而導演更多的是在影片導向還有全局上做控制。


在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下,鏡頭的組織又不是拍完後進行的,導演和攝影師在前期分鏡頭腳本里就已經完成了,大體上剪輯師只是一個技術性工作,按導演的要求把鏡頭拼起來就好了,但是好的剪輯師懂很多技巧,比如,要描寫一輛車很快的駛過,剪輯師要知道不能等車駛出後切,而要在駛出前就切,這樣會顯得車速更快。所以,剪輯師要懂的只有兩點,一點是剪輯技巧,二是,能夠理解不同導演的藝術主張。


這個問題涉及到電影作者論的命題,電影是否如小說一樣有「作者」?如果有,有幾個?是導演嗎?導演是電影的「作者」嗎?


作為一個業餘剪輯愛好者,我覺得剪輯就是說故事啊,導演負責拍出來鏡頭,剪輯師負責讓觀眾看得懂故事。導演和剪輯有時候未必有個明確的邊界吧,因為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剪輯師完全可以通過鏡頭的銜接掌握和修改故事的走向……


剪輯師作用跟導演並列。

電影一般有300小時的有效鏡頭。最後剪輯師與導演溝通剪成2小時。

我手機打字慢,就不說了。

既然你問了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看一部電影:「電影剪接的魔力」

切記切記!!!

(不要忘了回來感謝我)


導演有剪輯經驗是很重要的,商業創作,時間永遠不夠,懂得剪輯的導演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素材,要記住,很多導演並不是去創造儘可能多的素材,而是心中沒底!


先說立場:對編劇和導演感興趣,努力達到業餘水平。

有一些人說得已經很好了,像侯懿,他說的就是比較準確和嚴謹;張小北 已經解構了製片、導演、剪輯三種職責的關係。

我羅嗦幾句我的理解。

導演和剪輯(師)之間是合作競爭的關係,但是相對而言,還是處於從屬的地位。

從合作的角度來講,理想的情況下,其實是要在正式開拍之前的創作會議上,導演和剪輯已經協商分配好了各自的創作邊界。

從競爭的角度來講,剪輯是在導演的工作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這樣的話,就有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事實,導演的創作邊界大於剪輯。

實際上剪輯對導演的輔助、補充主要包括下面這些內容,二者之間的衝突,以及題主說的邊界問題也主要是這幾個方面:

一、鏡頭的選擇和放棄。

1、從積極的意義來看,剪輯師幫助導演去除無效、失誤的鏡頭、畫面,這是剪輯師基礎的工作,這部分工作用來幫助導演以及整個團隊降低工作量。

2、剪輯師肩負著旁觀者的角度、較客觀的態度,從重複、重合的鏡頭當中選擇最合適的部分。

二、鏡頭順序、邏輯、節奏

劇本是第一次創作決定了拍什麼,導演是第二次創作決定了怎麼拍、拍多少,剪輯是第三次創作,決定了拍出來的東西怎麼用。

三、氛圍、蒙太奇

這部分是剪輯師的主要發揮之地。通過剪輯技術和剪輯藝術,提升感染力。

細分結束,進入評估!

就創作邊界來說,微觀上看某一部具體的作品,需要從最終剪輯權和同原始素材對比,才能判定,導演和剪輯之間的分野。如果從總體情況來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第一部分取捨,應該導演VS剪輯50:50;第二部分,導演VS剪輯30:70;第二部分,導演VS剪輯15:85。


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導演坐在旁邊告訴你一二三四五怎麼剪,那你在這個職業的生涯也就算了提前結束了,你不是剪輯師,你只是個操機員,機器人。


想知道你們對於分鏡概念怎麼理解。


剪輯是二度創作


剪輯師應該是一個技術性的職位,他應該是在理解導演的表達意圖之後,作用自己的剪輯技巧來使整部電影看起來更精彩。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熱播電影《末日崩塌》里有哪些地理學上的錯誤嗎?
為什麼美國電影有很多自然災害或者是科技二者都使人類遭遇浩劫的,這體現了怎樣的美國文化思想?
如何評價雙峰第三季17、18集?
過去的人能理解現代電影的鏡頭語言等內容嗎?
電影綉春刀 沈煉為什麼不殺魏忠賢,只是為了錢嗎?

TAG:電影 | 新聞 | 導演 | 剪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