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一句話,原句為:And 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並且作者認為這是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


第一句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但是要是配合第二句來看的的話,那麼最接近的解釋應該是:

生命的意義在於死後/來生。

縱觀各大宗教以及他們教導人們所做的事情,無不是在為死後或者來生而做準備。

然而,如果死後的世界並不存在,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那麼正如昆德拉所說:

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依,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將,死亡確實是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我最近也在想這句話。之前看到的時候,不但理解不了,還覺得這句話有點消極陰暗,最近卻忽然開竅,就如同我想明白「活著不需要意義,活著本身就是意義」一樣茅塞頓開。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也是真正做到了眾生平等的一件事——無論你健康與否,長壽與否,都必將迎來死亡。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件無法通過任何方式避免(頂多可以延遲)的事情,人類才會充滿希望。

你可以想像一下沒有死亡的人間,不必每天進食、工作。什麼都不做也不會死的話,會有很多人真的什麼都不做的,社會不但不會進步,還會迅速倒退。因為不會死,人也就不需要疼痛這種保護機制,還會不會生病呢?反正不會疼痛也不會死,無所謂了。治安混亂,貧富更加懸殊等等也有可能發生。但是人類連生存的慾望都沒有了之後,還會有別的慾望嗎?

當人類不會死的時候,人還能稱之為人嗎?時間久了人就會不斷忘記過去,但是很多念頭卻忘不了。會麻木,會疲憊,最終會開始厭惡活著,而去尋找去死的方法。年少的時候沒有這些感受,年紀逐漸增長之後,發現人類真的很健忘、善變,也很容易厭倦。喜歡一個人能喜歡多久呢?如果不會死,那就意味著沒有永別,而且還會遇到無數其他的人,無限次戀愛結婚,然後無限次厭倦離婚。想一想未來的某天,身邊全都是已經厭倦了的人,厭倦了的事物,不管去哪裡都逃不開,那該有多絕望?

對於人類來說,厭倦是無解的。

在生殖方面,人類可能會因為大自然的平衡而失去生殖能力,或者真的人口爆炸,地球終將放不下這麼多人。這裡就不開腦洞了。

因為會死,我們害怕浪費時間,害怕分別,我們珍惜活著所能得到的東西,因為一生可能就只會遇到一次某個人事物。我們的生活乍喜乍悲,充滿了各種短暫的幸福和習以為常的痛苦。所以我們才去想活著的意義,我們要找到,是什麼支撐著我們在痛苦中活下去。

活著就是不想死。這可能是句廢話,尤其在抑鬱的人看來,活著是必須要有意義的。但是活著就是沒有意義,別人永遠都給不了你答案,只有你自己去發現,最後想明白,意義是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我說我活著有意義,那就是有意義。意義本身就是很隨便的東西。小哥都問過,意義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存在就是意義。

如果我不會死的話,我就無法這樣肯定地說出這句話。

假設,只有我一個人不會死。我就會經歷無數次分離,同輩人離開以後,我又重新與下一輩為伍嗎?下一輩人也會離開,我要經歷多少次這種分別呢?如果你見過死亡,就會知道,死者什麼都不會有,卻會給留下來的人帶來無盡的悲痛。最後,我會麻木,會習慣別人的死亡,會想不起什麼是開心什麼是悲傷,什麼是喜歡什麼是厭惡,我會變成一個怪物。這樣活著有意義嗎?

沒有。

人終究都會死的。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人類才能創造出各種驚世佳作。死亡是殘酷而美麗的,是無情而公正的,是震撼而刺痛人心的。有死亡才有痛苦,有痛苦才有美麗,有美麗才是人類。

死亡即是永別。人的一生充滿了離別,離別過去的自己,過去的朋友,離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後還會離別父母。離別為什麼總能觸動人心?因為生命短暫,有時候失去了就是永遠地失去。正因痛徹心扉,才明白圓滿的可貴。正因害怕死亡將我們分開,我才更珍惜與你在一起的時間。正因兩個人相遇難能可貴,我們才對別人充滿了善意與好奇。

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死賦予了生的意義,生也決定了死的存在。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這才是人間。普通的、痛苦的、美麗的人間。

沒有死亡的人間,終會變成地獄。


謝邀

如果生命是永恆的,那麼究竟應該怎麼生活呢?正因為生命有無常,人們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無常代表苦,因為人們追求永恆,但總是得不到,這就是一種痛苦。痛苦引發人們去思考,因此人們通過思考和不斷的經歷才離生命最終的意義越來越近。大的死亡,也就是肉身的死亡,是在人臨終時發生一次,但小的死亡卻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如細胞乃至最微小的意識、能量、信息、和物質的生滅,剎那間在發生著。死亡和重生不過是兩個過程,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也可以說甚至就是一回事,因為死亡代表了重生,重生也代表了死亡。


人的生與死是一個循環上的兩個段,首尾不接的那種。

死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最大的意義是神秘。

死後怎麼樣?

反正現在活著的人看起來似乎誰都沒有死過,

因此,誰都沒有權力來說說死。

既然大家都沒有權力說說死,那麼只能來說說生的故事。

於是,死就成為了一個活著的人的終點,儘管是一個不息的線條上截取的一段,但是,死,在這個階段上,仍然是生的一個終點。

一件事情如果有了終點,就好辦多了。

誰人到頭來都難逃一死,因此,在死面前人人平等。

於是,人們面對這麼一個眾生平等的結局,就展開了一系列探討,既然結局都一樣,那麼大家拼一拼過程吧。

過程很有趣。

人生如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生如戲,人為財死,人艱不拆,直教生死相許,總之人世如旅,人在路途。

大家都是過往,寄宿之客。

所以,怎麼活,怎麼度過活著的日子,其答案僅能是一種選擇。

既然是一種選擇,那就沒有孰是孰非。

選擇一種活法,其最大的原因只能歸因為:我願意。

所以,在這個層面來看,死亡給出了生命全部的意義。

怎麼活,誰有權力指指點點?

過自己的活而已。

接下來,開個腦洞。

如果做個比喻,把「生」看作一種存在,那麼「死」就是存在的消失。

一隻小螞蟻孵出來了,他具有了生命,最終死去了,成為塵泥。

一朵花開過又枯萎了,這朵花生過,又死亡了,凋落成塵泥。

一塊石頭,它存在著,那是石頭的生,最終石頭在風吹雨打中漸漸成為塵埃,飄散,它不存在了,它死了。

甚至連一聲嘆息,當嘆息出現了,存在著,那聲嘆息也具備了生的權利,最終嘆息結束了,它死了,像一陣刮過的風。

所有的存在都趨向不存在,終成地水火風。

所有的不存在都會再集起,地水火風終會再集起,孕育另一次存在。

那麼,死亡之於生命,是個起點,還是終點?


謝邀。因為怕死而信教的大有人在。以為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的,是所謂的忙於死,而不是忙於生(出自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知乎用戶:從小到大,你有沒有突然會思考「我是誰」,如果人死了,「我」會去哪?然後特別的恐慌?

知乎用戶:人類一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思路。

一:

很多概念必須成對出現,一方必須依賴於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

沒有冷這個概念就沒有熱這個概念;

沒有惡這個概念就沒有善這個概念;

沒有黑暗就不會有光明;

作為一個長期的病人,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殘缺,就無所謂健康。

就是這個意思。

二:

換個視角來看,我們現在每個人人生規劃都是建立在「大約八九十年以後我會死掉」這個前提之上的,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我們一天都過不好。不信你想想,我們那麼努力地學習,趕在18歲那年夏天參加高考是為什麼?因為生命有限,我們會死掉,所以才要抓緊時間把該學的東西學到,不然的話,反正都永生了,明天再學習不可以嗎?每年再高考不行嗎?這樣的話你會發現除了享受其實你任何事都做不了,你絕對過不上現在這種以幾十年以後要死掉為前提的生活。


瀉藥

邏輯問題,有了死亡,活著才有意義。沒有死亡連活著的概念都沒有,哪來的意義。

舉個例子:男人和女人,有了性別之分才有男人和女人的概念,但是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性別,那麼男女的概念便不存在。


人類的科學與理性發展,以人類放棄自我的靈魂為代價,以靈魂的死亡為代價。當今世界70億人口,可以說一般人口的靈魂已經死亡了。靈魂死亡了,世界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但是有一種靈魂復甦的方法,讓你重新找回你的靈魂。

關注當下生活,做一個快樂小豬!

這是莊子的哲學,東晉士大夫的生活理念,也是古希臘人的智慧。

也是陶淵明的追求。桃花源記的生活。

世間沒有神仙。

神仙的想法,是抑鬱症患者的錯解,幻覺。

放棄成仙的泡沫,做一個快樂的小豬。

試圖成仙,本就是精神分裂患者的病症。

神仙,是你的內心靈魂深處理想的投射,

放棄成仙吧,做一個快樂的小豬。

小豬的快樂,源於他對生活的執著。學著放棄儀式感來看待生活,學著忽略理想的意義而看待吃喝拉撒

小豬的快樂,源於他對生活的執著。學著放棄儀式感來看待生活,學著忽略理想的意義而看待吃喝拉撒

爵士貓4 小時前

我們來探討一下你內心世界。儀式感,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幾個符號的背後,就是你的潛意識,十分關注他人對你的評價,你希望自己的世界就是他人世界的內容。我多次表達過,現代社會割裂與忽略了人的靈魂的存在。有的人,他的靈魂是陰性的,基本上是沒有的,只要有吃喝拉撒,他就很快樂,如同一個快樂的小豬。有的人,他的靈魂是陽性的,就如同你,你的靈魂光有吃喝拉撒,是不快樂的。你的靈魂,是陽光照耀的地方,你不希望陽光下的陰影。陽光下的陰影,你就感到不愉快,你內心十分厭惡陰影。這就是說你內心的光明與陰影的征戰十分劇烈,你是很容易受傷害的。

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靈魂是陰性的不好嗎?快樂的小豬不好嗎?我們要學著從其他角度看待生命。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靈魂是陰性的,他們不也活的很快樂嗎?

學著放棄儀式感來看待生活,學著忽略理想的意義而看待吃喝拉撒,這個菜味道好,這個湯很養生,這種牌子的飲料是很爽的,慢慢的,生活的意義不就有了嗎!小豬的快樂,源於他對生活的執著。

你就屬於這裡,屬於你的世界!你的世界,你說呢算

死亡不會帶來解脫,因為你的世界,你還沒有畫好畫完。

你的人生世界,只有你一人可以來構成美妙的圖畫。

人不存於在世間了,美妙的圖畫不就消亡了嗎?畫吧,還是繼續畫下去。

生命的意義需要存在,才可以思考。長命百歲,不好嗎?

生命體沒有了,就沒有答案了。活著,才能回答生命是否真的不好玩!

對生命更加敬畏起來。不要被他人視為懦夫,被人議論紛紛!

承受這個世界帶的痛苦 因為命運從來就不公 因為你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都必須承受痛苦。說的多好呀。

人生是一場戲,你的戲劇是否精彩由你自己演繹。

演戲就是人生的意義。

置身黑暗深淵裡,但是畫個火柴,就不有亮光了。多微笑。

堅強點。置身黑暗深淵裡,但是畫個火柴,就不有亮光了。多微笑。

有種心累是不想堅持了,不想堅持活下去。但是,還要堅持下去!

心累了,就到外面走走!隨意走走,不帶任何目的!

估計你前世就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充滿許多理想色彩。人都是由理想與現實的感覺編製的生命體。 理想的色彩很美,現實的色彩是灰色。但是這一切都是人類的神經體系,在你的腦中構圖出來的,就如同電腦的二維的電路板、CPU、顯示器、互聯網,把10101010的數字編碼,構造出三維的美妙電影。 電影很美妙,但電影的基礎就是醜陋的電路板、CPU、顯示器、互聯網。 你既要愛理想的色彩,又要容納醜陋的現實。這才是真實的生命。

人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人的情緒感知與靈命的舒適度。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只要情緒感知、靈命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可以獲得滿足與舒適,那他就會感覺幸福。

關鍵是每個人的情緒感知、靈命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無法衡量與比較。

一個流浪的行者,可以感覺到是很幸福。

一個國王,可以感覺活的很痛苦,非要做一個平民,比如哈姆雷特,英國喬治六世國王。

一個億萬富豪感覺活在地獄中,比如。。。就是如此。

一個人的幸福感是人類誕生以來就追求的東西。但是,每個人的途徑真是千差萬別!

我一直在關注人的情緒與靈命問題。我剛剛讀了一篇文章,有關易經與八字的,他也是關於靈命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31460081每天打坐練太極的博士,每年只工作三個月的修行者

作者:阿嗚丫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81996/answer/266971523

阿嗚丫丫

階段一:罩子的產生

無法排遣的負面情緒,不知道該怎麼排解的負面情緒,一直悶在心裡。但天天這麼悶悶的悶悶的,就像是人長期呆在潮濕的屋子裡,鼻子里是揮散不去的霉氣,抬眼是長滿霉斑的牆壁,簡直不想活!

就算是一棵草,它也想要曬太陽啊

可是那團鬱悶之氣瀰漫在心裡,怎麼開心地起來!

有了!給它加了個罩子吧,這樣就感覺不到了。

就是這個罩子密封性不好,偶爾會或主動漏氣,或被動被掀開一條縫隙。於是負面情緒就會以井噴的方式爆發出來,嘭!

再蓋上

階段二:罩子的擴大

負面情緒並不是一團死氣,它是活的。通過外界的滋養,不斷成長,不斷擴散,不斷膨脹。它開始影響身體的其他器官和感官

但是有什麼問題是罩子解決不了的呢,如果罩子不夠大,那就換個大罩子 懷疑自己,蓋上

否定自己,蓋上

厭惡自己,蓋上

但是天天背著那麼個大罩子,很累

開始容易疲倦

開始嗜睡

開始腦子轉不動

階段三:太陽花形狀的罩子

再次意識到這樣的日子真不是人過的,人怎麼可以長期否定自己還能活下去呢!

那麼失敗,那麼糟糕,那麼亂七八糟

不不不,那肯定不是我,我不是那樣的。

對了

太陽花的花生多麼好啊,生活在溫室里,沒有經歷過這一切痛苦,每天開開心心的,無憂無慮的

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我就是一朵太陽花!

階段四:罩子要加固!

於是開始了太陽花的人生。

但是,媽蛋,老子明明是狗尾巴草啊,或者蒲公英,或者蝴蝶花,或者就是一棵樹!哪裡有太陽花那七朵花瓣,也結不了瓜子啊!

於是總會有如下交談:

A:你家的溫室的玻璃面板上的花紋是洛可可風還是巴洛克啊? 我:嗯……是洛可克

A:洛可克?你說的是洛可可吧?

我:啊,是的,洛可可洛可可,呵呵呵呵

A:呵呵呵呵

B:我跟你說哦,前兩天我見到了一朵野生的薔薇,她居然問我怎麼把根莖扎地更深才能更好的生長!

我:噢,真的嗎?那怎麼才能把根莖扎地更深呢?

B:哎呀,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這些。她們這些野生花啊,就是跟我們不一樣呢,還要學習什麼生存的技能,哪裡像我們這些家養的呢,她們呀,再怎麼打扮,還是脫不了那身泥土味,俗!

我: 是呀,呵呵呵呵

好累啊

蓋子鬆動

情緒爆發

嘭!

蓋上

階段五:罩子再次加固!

太陽花的花生並不簡單

一來,要假裝成太陽花,要隨時注意花設不能崩。

1.花朵得是那個形狀的,不能是那個形狀

2.太陽是在那個方向,要記住隨時跟著轉轉轉

3.自己是溫室里的

4. 瓜子......

1.2.3.4.....

再背一遍

1.2.3.4......

二來,我本來是個狗尾巴草啊,或者蒲公英,或者蝴蝶花,或者就是一棵樹。天然地本能地壓也壓不住地就是想長成狗尾草,或者蒲公英,或者蝴蝶花,或者一棵樹的形狀。但是我是棵太陽花啊,怎麼能那樣呢,不可以!

總而言之,好累!

情緒爆發

嘭!

蓋上!

階段六:罩子讓我無法呼吸

胸悶

嗜睡

反應遲鈍

怎麼一切都這麼亂七八糟的,不喜歡自己,太陽花的花生不是這樣的!肯定是因為自己還不是一朵好的合格的太陽花,加油!努力!

更加累

更加胸悶

更加嗜睡

反應遲鈍,懷疑腦子裡有漿糊

爵士貓1 分鐘前

好文筆,不能放棄了,寫下去,太陽花不就開放了!

我們的生命軌跡,雖然受大環境的影響很大,但最終還是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生命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有內在和外在的精神挑戰。其實,每一個小孩出生的時候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身體當中都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不斷地往前走。理解這種力量對於把握自己的人生是很重要的,也算是儒家所說的」知命」的一部分吧。

師兄把易經與八字說的那麼神奇,我只能笑而不答。嘿嘿。

不過師兄的這段話,確實比較深刻。【每一個小孩出生的時候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身體當中都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不斷地往前走。】我理解為每個生命體,都有自己獨特的靈命。4萬年前智人取代尼安特人,就因為智人懂得了關懷自己的生命體的靈命,而這個靈命體是與整個世界的其他生物的靈命體相通的,有此組成了整個宇宙與世界的生命體的靈命。智人4萬年前的岩畫,現代人開來,同樣感知到生命靈命的活躍以及給人深深的震感,有的岩畫不遜色於現代畫家畢加索 、梵高的作品。因為生命的靈命是永恆的,沒有時空的限制,也是存在於多維世界的。所以佛學的修行人,才會體會到三十三天那個超然而奇特的世界。

師兄要以為易經與八字的那麼神奇,只是他是古人也感覺到了生命的靈命的無所不在罷了。易經與八字其實膚淺得很,他的解答只是後人加上了自己的理論罷了。

我只是認為現代科學與理性,已經嚴重的忽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問題,導致社會發展越現代化,人的精神與情感問題越多,特別是現代的年青一代,他們的人的精神與情感問題被社會嚴重的忽視了,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的問題與悲劇發生。

在100年前,比如西方社會由教會照顧與關心年輕人的精神與情感問題。中國社會基本的倫理秩序,比如仁義禮智信,是被社會真實的在遵守。但是現代化社會,這些統統被破壞了。現代社會教導每個人,獨立的解決自己的精神與情感問題,但是社會的秩序與倫理關係近100年來,動蕩不安。所以,年輕人感到十分混亂與不安全,大量的人的精神與情感問題就隨之產生了。

我認為對你將來的認知科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認識到社會本體論這個領域的意義。

你剛才問到在英美哲學中是否有這樣一種趨勢,無論如何,我想在一種意義上說是這樣的。我認為我們已經從以語言哲學為研究中心轉移到以心智哲學為研究中心。

發生這種轉向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是,在語言哲學中正在發生許多激動人心的事情,而當我們對大腦如何工作有更多的發現,以及當我們對語言和意識的諸多問題做了透徹的研究時,在心智哲學中也有大量激動人心的事情正在發生,心智哲學已經轉移到了前台。

我認為,我們業已從語言轉到心智最簡明的原因就是,語言的最重要的性質是基於心智的,因此,意義和意向性是先於語言的心智能力,在我們能夠闡明語言的性質之前,我們必須將先於語言的心智能力搞清楚。語言依賴於心智,甚於心智依賴於語言。

【修行人解答 佛學的2500年的發展 核心就是心識理論的發展 心法心所法 部派佛教到般若學中觀學唯識學的發展 直到商羯羅的不二論的發展 以及佛學後期融入印度教的發展 都是東方社會對於心識、意識、心智、靈魂的探討 東方的業力說輪迴說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 東方社會的禪修的智慧與成果,遠超就西方社會今天認知神經科學的成就。】

塞爾:是的。有一個有趣的歷史事實: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是分別發展的。

在認知科學中,心理學僅僅是一個分支學科,當然在理論上你也可以認為認知科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卻是主要的分支學科。

認知科學為何從心理學中分離出來呢?歷史的原因與美國傳統的心理行為主義有關。認知科學的許多奠基人想從行為主義的假設中擺脫出來,這個假設就是,所有心理學的研究都可以按照刺激一反應的方式來進行。我們想要研究刺激引起反應的內在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腦能夠參與、處理並輸出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有意義的行為。

【修行人解答 心理學的研究之行為主義的假設 研究刺激引起反應的內在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腦能夠參與、處理並輸出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有意義的行為 這是一種純粹的無神論的研究模式 人無自由意志的荒誕不羈的結論 就是此種假設不能隨意推廣的關鍵原因 因為行為主義把人視為一個沒有靈魂的機器人 】

人們常認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有的時侯則認為空性是沒有了什麼東西,譬如說空杯子里沒有茶。有些修行人誤認為思想暫時停止的遼闊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則認為.空性是隱藏在一般現象界或經驗之後的某樣東西,或某種隱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這些誤解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世界本質】【靈性】非常難於了解,而我們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達或描述它。

我們使用文字、片語所組成的語言來說話,在我們心中為每個字和概念都創造了一幅圖像,這些圖像障礙了我們的溝通。「空性」【世界本質】【靈性】超越了這些圖像和概念,只有從「沒有這些圖像」的觀點上,才能討論空性【世界本質】【靈性】

  但由於我們沒有這種影像,所以只要一講到或想到「空性」【世界本質】【靈性】,一般都設法先把心裡已經有的圖像去掉,以我們假想的「空性」【世界本質】【靈性】圖像取代——這只是另外一張圖像而已。

因此,我們的心企圖捕捉或抓住「空性」【世界本質】【靈性】的見地,這本身就是個錯誤。札巴妾臣曾說:「若有執著即非正見。」

可以這麼說:無見就是正見。偉大的中觀論師龍樹菩薩曾說過:「我沒有創造任何理論上的見地,因此沒有任何過失。」這句話指的是絕對的層面。在相對的層面上,龍樹當然接受平常的現象或傳統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本性」。

【修行人解讀 般若菠蘿蜜多法 即是心識無般若菠蘿蜜多法 才是真正的般若菠蘿蜜多法】

  當我們研讀和思惟佛法的時候,必然會討論和分析絕對真理,這時候就可能有困惑發生。每當我們說到或想到「絕對真理」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我們是在相對的層次上,以概念來說或思考非概念的絕對真理。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的名相 符號均為施設假名 概念只是交流的工具】

有兩種絕對真理:一種是真正的絕對真理;另一種是為了溝通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這種模型是相對的。我們能講、能思考的,只有後面這種模型絕對真理,因為真正的絕對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們卻局限於概念之中。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無所有 無所住 無所執】

放棄吧,絕對真理是超越人類思維的,是無法言說的,是行為無法表達的。快樂的小豬,因為知道他不可能獲得絕對真理,所以他只沉浸在當下的生活而快樂!


瀉藥。

去年流傳過一篇物理學家Sean Caroll的演講叫《一名物理學家的生死觀》,我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物理學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熵」,指的是體系中的混亂程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叫做「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說這個世界的「熵」只能是不斷遞增的,也就是說世界只能不斷的向無序發展,宇宙最終會歸於「熱寂」。

這裡面就包含了兩種狀態:有序和無序。所謂生命就是一種有序的狀態,而死亡則是一種無序的狀態。我們的大腦、身體是由各種細胞、骨骼,或者說是各種分子和原子通過有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通過某種特定的有序的組合,我們才能思考,才能活動。而當我們死了,無論是回歸塵土還是海洋,我們都會被分解成為無序的微粒,轉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也就是生命死亡的過程,而死亡是必然的。

按我們目前所知,宇宙起始於混沌之中的一個奇點,是完全無序的一種狀態,隨著大爆炸而產生出各種結構,逐漸變得有序,最終又不得不歸於「熱寂」,重新成為無序的狀態。我們個體的生命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簡單細胞的無序,逐漸組織、有序起來,形成生命,再逐漸衰弱、死亡,又成為無序的微塵。

Sean Caroll談到:

隨著熵增,宇宙當中出現了各種結構,恆星閃亮熄滅,人類生老病死。最終宇宙陷入了一片虛空,熵值達到了最高點。但是複雜性——也就是物質的組織方式——又是另一回事了。大爆炸剛結束時的宇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一谷歌年之後宇宙又會成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在此期間正是熵增的過程使得宇宙具有了複雜性,行星、恆星、星系與有機體正是因為熵增才得以產生。這樣的過程並非偶然,而是由宇宙的本質決定的。熵值只會增加,而複雜性卻會先升後降,直到達到熱平衡狀態為止。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

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允許地球上產生生命這樣的複雜結構,而且生命這樣的複雜結構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產生正是拜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賜。一切生命都寄生在熵增過程上面。我們是熵增浪頭上的衝浪者,直到被浪頭衝上永恆虛空的海岸為止。在這一點上宇宙其實並不特殊,一杯加牛奶的咖啡都能體現這個過程。剛剛將牛奶加入咖啡的時候,牛奶在上層,咖啡在下層,這是低熵狀態,組織性很強,狀態很簡單。假如你將牛奶與咖啡徹底混合起來,熵值就增加了,狀態也很簡單。只有在中間階段我們才能看到牛奶的觸鬚千迴百轉地伸進咖啡當中,這時候才有複雜性。這些位於簡單開始與簡單結束之間的扭結觸鬚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宇宙從簡單到簡單的過程中暫時爆發出來的結構與組織。

所以說如何理解「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我理解,就是死亡的過程就是生命誕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正是由於死亡這一終極規律(「熵增」)使得這個世界、宇宙必須要經歷有序、複雜的那個過程。沒有死亡這一規律(「熵增」),也就不會出現任何生命的過程(複雜、有序),而生命過程(複雜、有序)的意義,正是為了達到最終死亡(無序)的狀態。整個世界從「無」中生「有」,再隨「有」而「亡」。世界無法從「無」直接變成「亡」,為了「亡」,必須要「有」,也就是「亡」賦予生命的意義。

——————————————————分割線————————————————————

Sean Caroll的這篇演講全文在網上可以搜到,知乎也有轉載過(比如這裡:97-Sean Caroll:一名物理學家的生死觀),不過由於原視頻在牆外,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圖片沒有出現在文字中,所以閱讀起來並不是很順暢。我在此再轉一次這片文章,並附上缺失的配圖,共大家欣賞。同時感謝原翻譯者。

感謝大家。能夠得到「皇帝光屁股獎」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榮譽。這次獲獎實在令我很意外,也讓我覺得有些尷尬,因為我查詢了歷屆獲獎者名單,發現其中有很多人都切實地做出了改善世界的了不起事迹,在公共領域捍衛世俗主義。我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我喜歡想事情而不是做事情(笑聲)。所以我想我的獲獎感言應該說什麼呢?然後我想起來萬聖節馬上就要到了。弔詭的是,萬聖節是自然主義者與無神論者群體最喜歡的節日。所以我挑選死亡作為這次演講的主題。你們可能注意到了,我並不是研究死亡的專家,更不用說研究世俗主義的專家了,而且死亡還是個多少有些禁忌的話題。因此我決定降低一下難度,將這個話題引入我自己的研究領域,也順便談一下物理,因為物理總能讓大家感到內心溫暖(笑聲)。

你可能會問,一名物理學家對死亡有哪些了解呢?我的工作與死亡有什麼關係呢?幾個月之前,我在紐約參加了一場辯論。我與Steven Novella一隊,我們的論敵是Eben Alexander與Raymond Moody。我們的論題是「死亡並非最終結局」。Eben Alexander是一名神經醫生,也是《紐約時代》榜上有名的暢銷書作家。有一次他因為腦膜炎而陷入昏迷並且造訪了天堂。我們知道這段經歷是真實的,因為他親口這樣說,而且他的態度很誠懇(笑聲)。Steven Novella與我盡我們所能地提供了科學證據。好消息是我們贏了這次辯論(掌聲)。辯論舉辦方在辯論之前與之後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同意我方論點的人數在辯論之後的確增加了,可見人的思想是可以通過理性討論加以改變的。不過大家可以看到還是有將近半數的人相信死亡並不是最終結局。這個理念確實很有說服力。

我們當然可以說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但是還有很多無神論者與自然主義者都認為我們無法確切主張人死後究竟有沒有來生,因為我們沒有證據。我想說的是,我們可以確切主張人死後肯定沒有來生(掌聲)。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的論點如下。首先,人的思想意識是大腦的產物,在大腦活動以外沒有思想意識。其次,大腦是由原子組成的。接下來這一條爭議就比較大了,就連我都好些朋友都不認可,但我還是要說:我們知道原子的運作方式,原子的運作方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再是秘密了。而且由於原子運作方式的限制,當你死後作為你的信息是不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的。讓你成為你的知識、想法與理念並不會離開你的身體,而是會與組成你的身體的原子一起遭到埋葬或者火化。

我想簡要說一下「我們知道原子的運作方式」是什麼意思。無論怎樣延展我們的想像力,我們都不能說自己知道一切物理定律。但是與組成人體的原子有關的物理定律我們已經全都知道了,我們已經不可能繼續發現影響組成大腦的原子運作的全新物理定律了。這條論點很微妙,要是今天的演講有三個小時,我肯定會和大家掰開揉碎地解釋一下這些定律都是什麼以及我們的底氣為什麼這麼足,但這樣的話我也會煩的。所以我決定還是祭出物理公式把大家全都嚇倒好了(笑聲)。

這一條公式就總結了所有用來理解大腦當中原子運動的定律,以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能量、物質與尺度。這個公式涵蓋了量子力學、時空結構、重力、包括電磁力與核力在內的其他作用力、包括電子與夸克在內的物質以及希格斯粒子。物理學定律為其他事物留下了充分的空間,比方說我們依然不知道黑洞如何運作。我不想說物理學已經沒什麼搞頭了,我就是一名物理學家,暫時我還退休不了。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讓我們可以完全肯定地說,如果的確存在著其他類型的作用力、粒子與場,那麼它們肯定影響不了你的大腦當中的原子。它們要麼太弱,以至於產生不了什麼作用,要麼就早已被我們找到了。

我這話別人一般都聽不懂,所以我要重複一遍以上論述的核心:我並不想說我們已經理解了全部物理定律,我不想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以外的物理學領域無法做出新的發現,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基本物理定律怎樣在宏觀層面上產生了如此複雜的現象,例如青蛙、生態系統以及銀河系的旋臂。科學領域還有無數艱巨工作需要完成,但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基本框架,我們將其稱作量子場理論。量子場理論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而目前現有的所有證據都支持量子場理論。假如量子場理論是對的,那麼除了我們已經發現的方式之外就不可能再有其他全新的影響大腦原子運作的方式,作為你的信息也不可能在你死後繼續保留下來。就算Eben Alexander的書賣得比我多得多,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對於那些聲稱自己有證據證明死後有來生的人們,我們應當怎麼做呢?我會向他們呈現兩個選項,他們選哪個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意識到自己選的是什麼。選項一,某些尚未得到明確定義、不遵從已知任何物理學定律的超自然物質與大腦原子產生了互動,而且此類互動躲過了科學史上一切受控試驗的探查;選項二,人們在瀕死時會產生幻覺(笑聲,掌聲)。我請大家考慮一下這兩個選項,當然這種事就沒有必要送交最高法院了,因為他們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是除了那些號稱自己去過天堂並且著書立說的人們之外——因為顯然他們已經肩負了宣揚天堂的任務——我們還可以採取更科學的態度。既然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且我們也知道原子的運動方式,那麼生命究竟是什麼呢?這個源自基本粒子的運動與互動的複雜的非基本現象究竟是什麼呢?

埃爾溫.薛定諤專門談到過這個問題。在納粹掌控奧地利之前,有很多著名物理學家都逃跑了,原因要麼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要麼因為自己的朋友是猶太人,要麼是極端厭惡納粹政權對待猶太人的方式。薛定諤也逃跑了,原因是**開銷太高(笑聲)。於是他滿世界找工作,終於在愛爾蘭聖三一學院求得一份教職。於是他搬到愛爾蘭並且成為了一名生物學家,在此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名叫《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預見了很多我們發現DNA與基因編碼之後才得出來的科學結論。這就是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不過他也試圖回答自己在標題當中提出的問題:一團物質怎樣才算是「活著」呢?他提出了非常有趣且引人思考的回答:如果某團物質在理應停止之後很久還在運動,那麼這團物質就算有生命(笑聲)。好比說你養了一隻小雞,只要你不停的給小雞餵食,它就會到處亂跑撲扇翅膀。小雞死後就會停止運動,身體也會腐敗分解,回歸大地。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讓生命體到處亂跑亂叫呢?他的答案是我最喜歡的一條物理定律,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或者封閉體系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持續增加。熵就是衡量事物混亂無序的標準。把完整的雞蛋打碎是很容易的,讓打碎的雞蛋回歸完整就很難了;將生雞蛋打碎做成炒蛋很容易,將炒蛋還原成完整的生雞蛋就很難了,而且這個過程肯定不會自發進行。

這是一條非常深刻的物理定律,在社會、個人以及科學層面都牢牢抓住了人們的想像力,此外也為創造論者提供了口實。「既然有一條著名科學定律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會崩壞,一切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缺乏組織性,宇宙最終會歸於熱寂,那麼你怎麼能指望我相信,所有這些令人驚嘆經常的複雜性——生物體,生物圈,還有你們這些人總在念叨的進化——完全是從毫無秩序可言的史前泥漿當中自發形成的呢?」對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第一種是簡單正確的回答:封閉系統。地球並不是封閉系統。網上有個取笑創造論者的段子:「物理學家總是聲稱地球不是封閉系統,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如果地球當真不是一個封閉系統,我們的天空就應該懸掛著一個碩大的能量球(笑聲),這麼好的好事一聽就不可能是真的。」第二個回答要更加精細一些: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確實在字面上違法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是並沒有違反這條定律的精神。

為什麼複雜精密的生命體會通過毫無個性的物理學活動產生出來呢?如果說物理運動有趨勢的話,那也應該是通向混亂無序的趨勢啊。羅傑.彭羅斯畫過一幅畫,畫面上的太陽是冰冷天空中的一個熱點。假如整個地球表面天空的溫度全都是白天的溫度,地球就會接收到多得多的能量,但是地表的溫度也會很快上升到與太陽溫度一致,那時候我們都得烤死。假如整個地球表面天空的溫度全都是夜晚的溫度,地表溫度就會很快下降,那時候我們都得凍死。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太陽是冰冷天空當中的一個熱點,因此我們從太陽那裡得到了有序的第一手能量,這樣的能量能用來做有用功,例如光合作用與開大會。這些活動都會導致能量降級。我們提高了太陽能量的熵值,並且將提高的熵返還給了宇宙。我們從太陽接受一個光子,就會向宇宙輻射二十個光子,與此同時我們利用了每個光子的能量的二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們從太陽獲得了多少能量就會向宇宙返還多少能量。太陽不是能量來源,而是低熵能量來源。我們用低熵能源來維持生命並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

不僅僅在生物圈是這樣,在整個宇宙都是這樣。請讓我帶領大家回顧一下宇宙的歷史。這是一張宇宙大爆炸之後一秒鐘的照片,完全是白茫茫一片。大爆炸發生在137億年前,有時候有人會將大爆炸描述成為純黑背景上的一個白點,這個意象完全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意象表明大爆炸發生在原本就存在的時空結構當中,事實上大爆炸是整個宇宙從無到有的過程。大爆炸之後一秒鐘的宇宙溫度很高,密度很大,到處都很光滑均勻,到處都很明亮。大爆炸過去38萬年之後,宇宙終於透明了。

現在這張照片是宇宙微波背景照片,我們能看到各種結構正在逐漸形成,宇宙正在變得越來越異質化,越來越不均勻。照片上藍點的密度比較小,紅點和綠點的密度比較大。隨著時間的流逝,萬有引力會進一步加劇密度的差異。然後就有了我們今天這個美麗的宇宙,有各種星系、恆星與超星系團。

第三張照片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10的10次方年之後的宇宙,這是人類所拍攝過的最深刻也最美麗的照片。你只要將天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空白一點並且打開快門,而且這部望遠鏡的功能像哈勃望遠鏡一樣強大,你就能看到這幅景象。我們生活一個具有上萬億星系的宇宙當中,誰知道哪顆行星上的外星人正在召開大會,爭取當地環境當中的政教分離呢?我們經常聽到的故事聲稱這就是宇宙的結局,可是並非如此。就算人類滅絕之後宇宙還會繼續進化。

第四張圖片是10的15次方年之後的宇宙,此時所有的恆星都已經燃燒殆盡,最後一顆恆星已經熄滅,宇宙當中只剩下了冰冷的岩石與黑洞。但就算這樣也不是最終結局。所有的岩石與恆星殘骸都會落入黑洞當中,而且斯蒂芬.霍金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告訴我們黑洞不會永遠存在,而是會向外輻射並最終蒸發消失。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谷歌年之久,這裡的谷歌是計數單位,也就是10的100次方。這時最後一個黑洞也會蒸發殆盡,剩下的就只有空蕩蕩的空間。我們現在的理論認為空間會永遠存在下去,這就是宇宙的歷史。

將這五張圖片放在一起,大家會注意到熵值一直隨著宇宙膨脹而不斷增加。大爆炸剛剛發生之後宇宙之所以如此順滑是因為當時的宇宙高度有序,密度極高。這樣的狀態極其罕見,也非常微妙。隨著熵增,宇宙當中出現了各種結構,恆星閃亮熄滅,人類生老病死。最終宇宙陷入了一片虛空,熵值達到了最高點。但是複雜性——也就是物質的組織方式——又是另一回事了。大爆炸剛結束時的宇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一谷歌年之後宇宙又會成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在此期間正是熵增的過程使得宇宙具有了複雜性,行星、恆星、星系與有機體正是因為熵增才得以產生。這樣的過程並非偶然,而是由宇宙的本質決定的。熵值只會增加,而複雜性卻會先升後降,直到達到熱平衡狀態為止。

因此對於創造論者的質疑,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允許地球上產生生命這樣的複雜結構,而且生命這樣的複雜結構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產生正是拜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賜。一切生命都寄生在熵增過程上面。我們是熵增浪頭上的衝浪者,直到被浪頭衝上永恆虛空的海岸為止。在這一點上宇宙其實並不特殊,一杯加牛奶的咖啡都能體現這個過程。剛剛將牛奶加入咖啡的時候,牛奶在上層,咖啡在下層,這是低熵狀態,組織性很強,狀態很簡單。假如你將牛奶與咖啡徹底混合起來,熵值就增加了,狀態也很簡單。只有在中間階段我們才能看到牛奶的觸鬚千迴百轉地伸進咖啡當中,這時候才有複雜性。這些位於簡單開始與簡單結束之間的扭結觸鬚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宇宙從簡單到簡單的過程中暫時爆發出來的結構與組織。

幾年前我乘飛機出門,鄰座碰巧是地質化學家Michael Russel。他看過我的幾篇論文,於是對我說:「生命的意義是吧?那還不簡單?生命的意義就是氫化二氧化碳。」(笑聲)地球早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熵值比較低。地球大氣很想轉換成為熵值較高的狀態,也就是將二氧化碳變成甲烷。但是二氧化碳無法直接轉化成甲烷,只能通過一系列複雜化學反應。早期海洋當中偶爾出現了能夠進行全套化學反應的結構,這個增加大氣熵值的結構就成了一切地球生命的祖先。這樣的見解不僅對於科學的生命觀念至關重要,而且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至關重要。當我與Eben Alexander以及Raymond Moody辯論的時候,不支持我們這一邊的觀眾們就是轉不過這個彎來。「死亡之後你去哪裡了?不是說能量守恆嗎?那麼組成你的能量難道消失了嗎?」生命並不是能量,不是作用力,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而是一套化學反應。所謂人死如燈滅,熄滅蠟燭之後能量並沒有轉移到別處,只是導致燃燒的化學反應停止了而已。你死了以後同樣哪裡都不會去,你只是不再發生了而已。按照HBO招牌劇集的說法就是「凡人終將不再發生」。

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熱均衡那一天。地球上的醫學技術完全有可能極大延長人類壽命,人類完全可以活上幾千甚至幾萬年而不違反任何基本物理學定律。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就像地球上的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我們人類也擁有十五億次心跳,跳完之後我們就該走了。所以我才說來生是虛偽的慰藉,希望人生會永遠持續下去的一廂情願並不正確,天堂是一個很糟糕的主意。很多詩人與歌詞作家早就看穿了這一點,因為天堂就是熱均衡的最終狀態,在天堂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只有無聊。David Byrne知道,「天堂就是永遠無所事事之地。」Lenoard Cohen也知道,「這個地方就像周六晚上的天堂一樣死氣沉沉。」我寧可在周六晚上與你們這些不信者一起討論各種話題也不願與天使在天堂里消磨時光(掌聲)。

在《10又1/2章世界史》的最後一章,作者朱利安.巴恩斯描述了他心目當中的天堂。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死後上了天堂的英國藍領工人,天堂的導遊向他解釋道,天堂里的人們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必須自己想清楚自己想幹什麼,你的想像力與提問能力決定了你能擁有什麼東西,我們不會向你提出任何建議。於是主人公說:「我想打高爾夫球,我想與美女上床。」接來的幾百年里他不斷完善了這兩門技藝。他睡遍了各種女性,解鎖了各種姿勢;他將球技磨練得出神入化,隨便揮一揮就能一球進洞。然後他就厭倦了。於是導遊對他說:「在這裡每個人都還有一項選擇,就是真正的死亡。」「那麼有多少人會這麼選呢?」「到頭來所有人都會這麼選的。」(笑聲)相信永恆完滿的存在方式確實存在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的生命轉瞬即逝,由熵增驅動,這其中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不存在完美的生活方式。

不僅僅天堂是個壞主意,就連幸福都是個壞主意。請不要誤會,我喜歡幸福,而且我現在也還算幸福。我所反對的是盲目迷戀幸福。《紐約時代》暢銷書榜上除了證明天堂確實存在的書就是指導人們追求幸福的書,介紹天文學的書卻沒有多少。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達到永久幸福的狀態,但是自然的本質就是運動、改變與進化,因此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生存方式。心理學當中有一種所謂「享樂主義跑步機」的說法。心理學家衡量了人們在經歷足以改變人生的大事之前與之後的態度:好比說你贏了一張彩票,你的幸福感會陡然上升,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逐漸下降,一直恢復到贏得彩票之前為止;假如你因為車禍而全身癱瘓,你的幸福感也會陡然下降,然後再逐漸上升,直到幾年之後恢復到車禍之前的水平為止。你儘管可以談論這其中的生物化學道理,例如多巴胺怎樣作用於大腦,但是這一切都反映了我們最根本的認識弊端:我們不可能實現完美永恆的幸福,因為完美永恆就意味著毫無改變,而毫無改變的狀態非常無聊,根本不可能使人幸福。這就是幸福與完美永恆之間的根本矛盾。

穆里爾.魯凱澤說過我本人最欣賞的一句話:「宇宙是由故事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組成的。」魯凱澤並不反對科學,她還曾經為十九世紀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吉布斯撰寫過精彩的傳記。她真正想說的是,假如你在星巴克與其他人第一次約會,對方說「向我介紹一下你自己吧」,你肯定不會把組成你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列成清單給對方過目(笑聲)——當然在我執教的加州理工真有人這麼玩,他們覺得這麼做挺性感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更加大而化之的敘述方式,選擇向對方講故事。就是故事讓我們的人生有了意義。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到某一種狀態並且停留在裡面不出來。一切故事都有起承轉合,根據物理學定律故事必然要結束,而故事的精彩程度才是人生成功與否的標誌。

當然我並不想貶低伴隨著死亡的真切悲傷。我們都失去過親朋好友,親近之人的逝去會令你感到非常傷心,這並沒有錯。失去我們關心的人的確很值得傷心。就算明知死亡不可避免,死亡帶來的悲痛也不會減弱,但是這一認知確實能影響你應對死亡的方式。我講個不太體貼的笑話吧:「我兒子得了癌症,我覺得這應該是全世界最令我心碎的事情了,然後我也得了癌症。」(笑聲)這個笑話讓我想起了巴黎的人骨地下城。巴黎街道下方有一片綿延幾百英里的隧道,裡面堆滿了上百萬人的骨骸。因為十七十八世紀的人們不太擅長修建墓地,雨水經常會沖開墳塋,將骨骸漂到街道上來。於是他們就將全市墓地的骨骸全都挖出來,集中存放在了地下隧道裡面。這裡的確是一個肅穆陰森的場合,但是巴黎人的態度卻與美國人截然不同。除了人固有一死的嚴肅氣氛,地下城裡還有些無厘頭取樂的氛圍。例如擺放骨骸的人會用頭骨擺出心形,還會在牆上寫下各種格言詩句。有一條詩句粗略翻譯一下是這個意思:「地面的一切都會如此結束/精神、美麗、氣質、才能/如同鮮花一樣易逝/最輕微的微風也會將其吹散。」換句話就是「別看你現在跳的歡,早晚給你拉清單。」死亡是必然發生的,死亡是很嚴肅的,嚴肅對待死亡是很正確的態度。但是死亡之所以嚴肅是因為生命非常重要。我們的人生不是綵排,而是唯一一次的正式演出。(掌聲)

最後我想讓大家看一看我本人最喜歡的宇宙圖片。我一直跟別人這麼說:早晚有一天會有人給我整整一個小時的演講時間,到時候我會將房間的燈光全都調暗,將這幅圖片投放在大屏幕上,然後就一言不發地站到一旁,與觀眾們一起盯著這張圖片沉思一個小時。宇宙會讓人深切地感到自身的渺小與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儘管微不足道,卻依舊非同尋常。誠然,我們只是原子的組合,但我們這堆原子組合卻能夠反躬自省,能夠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能夠撰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生命不可能永遠存在,所以生命才如此重要。謝謝大家。(掌聲)

原視頻:www.youtube.com/watch%3Fv%3D40eiycH077A


加繆曾說自殺是哲學唯一嚴肅的問題。在人類擁有自殺這個唯一主觀客觀皆達到「絕對自由」的按鈕下,才能據此考慮生活存在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永生被批判甚至應該是禁忌,如果沒有終點,過程就毫無意義。無法經歷循環的輪迴,生命便不值得被珍惜及存在。


這題很好,沒想到以前就有哲學家和我想到一塊去了。

————————————————————

人總是會死的。

人總會死的,有的人活的久一點,有的人活的少一點,但總會死的。

在死亡上,人人都很平等,或者說,平等到沒有平等這個概念。

時間會抹掉一切痕迹,10億年不夠就1000億年,到宇宙塌縮,星系爆炸,什麼意義都不存在了,或者說,也沒有痕迹這個概念。

有的人活著很偉大,他死了,對他來說這一切都結束了,偉大與他無關。

有的人死的很偉大,但他死了,他的世界就結束了。

有的人活著遭人害怕,死了遭人唾棄。為什麼唾棄?因為活著讓人害怕。但是他死了,依然就是死了;別人活著,也終會死去。

所有的人都將死去。

死國可乎?所謂國,不過是政治家的花言巧語。

為情而死?死給別人看,但不過是死了,死了就死了,沒有快樂也沒有憂傷,也沒有放鬆也沒有結束的感受。

以死謝罪?

對了,更多的還是為了活著的人而死吧?

但是活著的人也將有一天死去。

可是他死了,就是死了,也沒有欣慰,也沒有自豪。

一切都會死去,人,動物,星球,星系,世界,都會滅亡。

一切善、惡、美、丑、榮耀、罵名、鄙夷、擁戴,都會被抹去痕迹。

人活著是幹嘛?

娛樂?為誰而樂?死亡會帶走一切。

體驗?為何體驗?死亡會抹去一切。

人活著真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體面的死去、破碎的死去、醜陋的死去、飢餓的死去、遺憾的死去、幸福的死去、滿意的死去、勞累的死去、安逸的死去、支離破碎五馬分屍的死去。

都是一樣都是死亡啊!沒有區別!可是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體面的死去?意義何在呢?

時間,未來,這種事情,不覺得古怪么?

以禮待人,和以暴待人,不都是一樣的么?

辱罵,友好,不都一樣么?

強姦,紳士,端著的虛偽,和揭開的真實,不都一樣么?

守節,和浪蕩,不都一樣么?

殺千萬人,和救千萬人,不都一樣么?

吃人,和吃草,不也是吃么?

為什麼要隱藏自己呢?不也是死亡,不也將要死亡,如果你愛她,你就要先她去死啊!這樣你就可以不感受到分離的痛苦了!

就像活著

死亡給了我們活著的權利

因此這種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生啖人肉,強姦,分屍,屠殺

革命,叛變,吸大麻,冰粉,搖頭丸

製造核彈,炸毀行星,毀滅太陽

都是可以去做的

「誰給你的權利?」

死亡

一心向死,可撼星辰

(PS:只做學術之用,請讀者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權利)


一點點個人想法,僅作參考,可以討論。

我曾經假設:如果人有永恆的生命,那麼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我個人得出的思考結果是:今天人們如何對待一款電子遊戲,就會在永生之後如何面對生活。

如果沒有死亡,人們的生活狀態也許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有人會抱著挑戰的心態去「攻略人生」,就像今天的職業玩家那樣。搜集資料信息,研究如何「拿下」學歷、權力、金錢,並和同類人互相攀比。

2、大部分人會像普通玩家那樣「玩玩就好」,覺得怎麼好玩怎麼來,不會為生活打拚,甚至不把法律放在眼裡(反正不會死)。有人宅在家裡,有人隨心所欲,也有人四處犯罪,於是各種消極氛圍和暴力犯罪層出不窮。弱勢群體將遭受更多的欺凌。

3、只有少數人會認真對待生活。但這個群體還會越來越少,除非他們與世隔絕。他們容易遭受前兩類人的嘲笑和排擠,就像平時人們會嘲笑那些對遊戲情節持認真態度的人一樣。

綜上所述,我認為人生與開放式電子遊戲的區別恐怕就在於死亡的存在與否。


謝邀。

我持的觀點是,生命本身其實沒有意義,生命的意義都是人類人為定義出來的。

取個角度供大家討論: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命的意義在哪?為社會創造價值?別忘了,這個「社會」也是人為定義出來的概念。現在人類大多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毀滅著地球生態,這還算是意義么?

當然也有去保護生態的人,但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人類出現最早追溯到300萬年前,現代人類也就4萬年。地球經歷了多少的大災難,全球氣候變冷,小行星撞擊,大陸漂移,即便生物滅絕了,地球依然存在的好好的。所以它真的需要僅存在了4萬年的人去保護么?所以,生命的意義又何在?

所以And 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 這句話我是不認可的,這句話實際在說,我們在用死亡去賦予生命意義。

但接後一句,這是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這個我是認可的,因為宗教本身對人生就作了很多定義,不同的宗教對生命也作了不同的定義。

但是光定義怎麼才能讓教眾信服?

解決人們最大的困惑與恐懼——死亡。

所以你會看到宗教大多定義了人死後的世界,教導大家要做禮拜,要行善積德,死後方能上天堂,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害怕死亡的人因此有了心靈寄託,死亡即賦予了生命意義。

以上均為個人愚見,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正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才顯得它那麼珍貴。

物以稀為貴,生命也是一樣。


沒有死亡,那麼生命就是無限的,一個無限的東西能有什麼價值?沒有價值還有什麼意義?就好比空氣,只有你快要窒息的時候才會想到空氣原來也很重要啊!正是因為死亡的必然,生命的有限,一部分善於思考的人才會懂得這有限的生命應該花在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上。你所做的每件事,花的每一秒都是那有限的生命去替換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白白光陰虛度更加令人不安了。


應該符合中國的一個成語吧–蓋棺定論。只有人死了才能定義一個人的一生,才能賦予其意義吧。

————我是如此理解的


有終結才會有動力。

如果沒有Deadline,誰還會寫稿呢~


謝邀!

分三個層次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1.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

1)「生命」和「死亡」是相對而出的概念。沒有「死亡」無所謂「生命」,同樣,沒有「生命」也就無所謂「死亡」。因此,「死亡」和「生命」互為依存的前提。沒有「死亡」,也就沒有了「生命」,遑論「生命的意義」。

2)如果人永生不死,沒有死亡,人存在的時間無限,那麼任意一個當下,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因為你永遠有無數個機會做或不做某事。所以說,正是生命的有限性賦予了生命意義。生命有限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因此,「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卡夫卡說:「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at it stops. )

2. 如何理解「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And this is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s.」

這句話的意思正向有答主所說:生命的意義不在生前,而在於死亡之後。這的確是諸多宗教的共同思路。

西方文明的底色是基督教文明,按照基督教的觀念,生命是一場放逐,是上帝給人的懲罰和救贖自己的機會。世間是一個試煉場,是上帝考驗和拯救人類的實驗室。因此,人本不屬於世間,生命的存在只在自我救贖的意義上有意義。惟有全身心信靠上帝,死後得永生、得救贖、上天堂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亞伯拉罕/易卜拉欣三大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是類似的思路。

近代以來,隨著啟蒙運動的展開,全身心信靠上帝的人生哲學不再是確定不疑的無二之選,所以出現了斯賓諾莎、康德、克爾凱郭爾等人的「上帝觀」,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海德格爾「詩意棲居」,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等一系列「人生意義論」。所以,基督教式的「將生命的意義寄託於死亡之後」的人生哲學威勢不再。

因此,可以說,啟蒙運動理性主義是對基督教神本主義的反動,宗教改革是現代性最初的誕生地。而伊斯蘭世界並沒有類似的啟蒙,伊斯蘭並沒有多少現代性的面向(除了土耳其,伊朗巴列維國王的改革以失敗告終),而是表現為一種原教旨主義的復歸。這實際上是一種對於「現代性」的對抗和再反動。

佛教的思路有所不同,佛教認為現世世界起自一念無明,四大假合、空無自性,所以人應該超脫娑婆世俗,精進修行,解脫於生死輪迴之外,徹悟自性,涅槃成佛。婆羅門教、印度教稍有不同,但思路相近。

所以,可以說,「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And this is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s.」這是一句相當寫實的表達。不過,在現代世界,宗教式(亞伯拉罕三大教和佛教)的「生命的意義在死亡之後,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已經失去了其在人生哲學領域的統治地位,而成為諸多「人生意義論」中的一種。

3.這句話「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And this is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s.」對於西方和印度的宗教來說,基本寫實。但是對於中國的宗教則基本失真。

「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這是所有宗教的核心教諭」,「所有」一詞中滿滿的是西方中心論的腔調。

中國的三教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視現世的色彩。

儒家(儒教)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是最典型的重視現世的教化。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只談現世,不說死後,教導弟子「未知生,焉知死」。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說法,中國是「理性早啟」的民族,所以自始便有一種人文主義精神風格,而沒有建立起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前面我們說,死生是相對而出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上,西方文明著眼於死後,中國儒家看重生前。

在道家那裡,生死基本是打通了的、是一體的。老子是,有無相生,死生相依;莊子是,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生死是一個自然過程,活著就活著,死了就死了,比較達觀。道教強調發展了道家「長生久視」的觀念,主張通過修鍊達致「與天地同久」的境界。但道教所說的「長生」的「生」並非是現世的無限延展,而是既超拔於此生,又超脫於死亡。按照道教的人生哲學,生命的意義在於借假(此生此身)修真(道體真身),乃至於與道合真,與道同久。

中國的佛教,相比於印度的原始佛教有著很大不同。雖然中國人的、特別是民間的死後、來生、輪迴等觀念基本是佛教賦予的。但是,中國化的佛教,最典型的是禪宗,是不大強調來世、死後的,更加強調的是頓悟,是即身成佛、此生成就,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是中國思維對於印度佛教的「矯正」,是佛教被賦予的重視現世的中國色彩。

因此,「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And this is the central wisdom of all religions.」 不符合中國宗教人生觀的主流。

以上


先從《三少爺的劍》里搬一段(正文在後面):

謝曉峰道:「既然喜歡喝,為什麼不多喝些?」

簡傳學道:「因為喝太多總是對身體有損,所以……」

謝曉峰道:「所以你心裡雖然想喝,卻不得不勉強控制自己。」

簡傳學承認。

謝曉峰道:「因為你還想活下去,還想多活幾年,活得越久越好。」簡傳學更不能否認——生命如此可貴,又有誰不珍惜?

謝曉峰舉杯,飲盡,道:「每個人活著時,都一定有很多心裡很想去做,卻不敢去做的事,因為一個人只要想活下去,就難免會有很多拘束,很多顧忌。」

簡傳學又長長嘆了口氣,苦笑道:「巴巴眾生中,又有誰能無拘無束,隨心所欲!」

謝曉峰道:「有一種人!」

簡傳學道:「哪種?」

謝曉峰微笑道:「知道自己最多只能再活幾天的人。」

他在笑,可是除了他自己外,還有誰忍心笑?誰能笑得出?

在人類所有的悲劇,還有哪種比死更悲哀?

一種永恆的悲哀。

酒已將足。

仍未足。

謝曉峰忽然問:「如果你知道你自己最多只能再活幾天,在這幾天里,你會做什麼?」

這是個很奇妙的問題,奇妙而有趣,卻又帶著種殘酷的譏誚。

也許有很多人曾經在夜深人靜,無法成眠時問過自己!

——如果我最多只能再活三天,在這三天里,我會去做些什麼事?

但是會拿這問題去問別人的一定不多。

他問的不是某一個人,而且在座的每一個人。

座中忽然有個人站起來,大聲道:「如果是我,我會殺人!」

這個人叫施經墨。

在西河,施家是很有名的世家,他的祖先祖父都是很有名的儒醫,傳到他已是第九代,每一代都是循規守矩的君子。

他當然也是個君子,沉默寡言,彬彬有禮,現在居然會說出這麼一句話來,認得他的人,當然都很吃驚。

謝曉峰卻笑了:「你要去殺人?殺多少人?」

施經墨好像被這問題嚇了一跳,喃喃道:「殺多少人?我能殺多少人?」

謝曉峰道:「你想殺多少?」

施經墨道:「我本來只想殺一個的,現在想想,還有兩個也一樣該死!」

謝曉峰道:「他們都很對不起你?」

施經墨咬著牙,目中現出怒火,就好像仇人已經在他眼前,他隨時都可以將他們的頭顱砍下。

謝曉峰嘆了口氣,道:「只可惜你還有許多日子可以活,所以你也只有眼看著他們逍遙自在的活下去,很可能活得比你還陝活。」

施經墨痴痴的怔了很久,握緊的雙拳漸漸放鬆,目中的怒火也漸漸消失,黯然道:「不錯,就因為我還可以活下去,所以也只有讓他們活下去。」

他的聲音充滿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傷,能夠活下去,對他來說,竟似已變成種負擔。

他忍不住在心裡問自己。

——一個人要繼續活下去,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生命還有三天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恐慌,或許會仿徨,後悔。但若是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呢?大多數人會遺忘死亡,儘管心裡明白死亡終究會到來。於是,每一個人都在用「平均壽命」預期著自己的死亡,彷彿那是非常遙遠的事情,從而讓真正的「死亡」退場,接踵而至的是「我會永生」的錯覺。正如薩特在《牆》中借著主角的口說道:「我的時間都用來為永生簽發通行證了」,我生命中的顧慮也都在為「永恆的未來」做準備,所有的「自己」都被拋向了未來,從而心安理得的釋懷了當下的懦弱、妥協與可笑的遠見。

但是,人終究要死,當經過最初的恐懼之後,冷靜的面對死亡時才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活著。這種時候,因為沒有了明天,所以才有勇氣真正的過好今天,才敢去面對那個背離「永生且完美」的自己,才明白那些虛假的妥協是多麼拙劣的謊言。

我曾經將自己推到死亡的面前,也是從那時候才鼓起勇氣做回自己,但是,有可能的未來終究還是綁架著我,讓我不敢破釜沉舟,更不忍傷害身旁那個仍有「未來」的愛人。但即使是這種不完全的反抗,也使自己從死亡出發重新構建人生。

倘若死亡真的臨近並開始倒計時,或許我會活的更真實,實施籌劃已久的計劃,徹底作為女生活著,不再經受那些指責與「保護」,更不必擔心那虛無縹緲的未來,但行文至此處卻也不免嘲笑自己,縱使不是如此,這些又有何不可呢?回想過去那些不曾活著的日子,是死亡的降臨為我帶來了生命。

也許,死亡正是生命的啟示。

PS:這段回答原本寫在「如果得了癌症,是否會繼續治療」的下面,但是覺得有些跑題,就刪掉了。

PS2:順便搬一篇文章,從海德格爾的角度:

http://mp.weixin.qq.com/s/nGCQggImtvwbLr-56pekgQ

PS3:這堆字僅從提問這句話的視角思考,並沒有考慮這句話的出處與語境。


推薦一部電影,超新約全書,講的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何時死去。


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值得被探索的知識,這麼多值得被創造的藝術,卻有人相信死亡才是人生的意義。不好意思,在大一統理論,光速旅行和時光機被發明前,別和我說什麼永生也是一種折磨,這和吊絲嘲諷有錢人買不到幸福有什麼區別?


英語不好,簡單說一下看法。

如果沒有死亡成為人類的終極恐怖,那人生的一切幾乎都沒了意義。

如果人類沒有死亡,那麼革命沒有犧牲,反正可以重來無數次,偉大的革命只會淪落為過家家,社會要靠誰來推動。

如果人類沒有死亡,那麼你將面對一個異性永遠永遠。一切偉大愛情開始前,雙方都要面對永恆的擔憂。

如果人類沒有死亡,幾千年前的美人或許會遇到二十歲的男孩子,不知幾歲的老大爺還可以撩一下小女孩。腦補一下希臘神話吧。人類的道德,人類的文明都受到了最可怕的挑戰。

……

暫時想到這些,要是還有想法會繼續補上。

不說了,老師正在朝我走來。


謝謝邀請。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是一個嚴謹的著作,而更類似於富有哲思的散文。所以,不需要非常嚴謹的考察每一句話的意思。比如,這句之中,「全部」是一個非常強的詞。較真「全部」這個詞在這個語境里是沒有意義的。

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理解和思考「死亡」會讓人更多的理解人生的意義。確實,死亡是所有哲學家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也是宗教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分享一下基督教里對死亡的看法:

1. 為什麼會有死亡?

(羅馬書6:23)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 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乃是永生。

人之所以會死,是因為罪,罪就是與神反對。神那裡有永生,但聖潔的神不能與有罪的人在一起,所以,人因為「罪」(與神反對)而死。

2. 「死」有兩種。

一種是肉體的死,每個人都會死。

另一種是靈里的死,或者叫「第二次的死」,只靈永遠與神隔絕。

3. 如何面對死?

確實,每個人的肉體都會死。但靈魂的取向卻不同。

罪沒有被赦免的人,無法與神同在,就永遠與神隔絕。但信基督而罪得赦免的人不會經歷第二次的死,這是基督的恩典。而且末日要身體復活,與神永遠同在。

說的很簡略,希望對你有幫助。


那麼,我自己來回答一下我提出的問題。

其實這句話從辯證法的角度很好理解,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二者對立統一,並且賦予了對方各自的含義。我覺有必要探討的是,死到底是如何賦予生的全部意義的呢?

首先,要分析一下原句用詞。provide…with…,為某物提供某物,即生的意義是死提供的,生要或不要就在那裡,不多不少;如果換成give…to…,給某物某物,含意就會大不相同,就變成了生缺少意義,非常需要死來給予。因此,我們知道,生與死作為客觀存在本就不缺少意義,只不過死為生提供了參照物,才使得其意義被反映出來。另外,與漢語翻譯「賦予」嚴格對應的英文辭彙應為endow,英文原句如改成All the meaning of life is endowed by death,也無不可。

其次,設想一下我們的這個世界上的人都獲得了永生,生與死這兩個字眼也因此會從字典上同時消失,(對不起,我實在寫不下去了,這確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我理清思路再來補吧。)

再次,我們之所以會去珍惜身邊的人,是因為心裡清楚,他們的生命對我們意味著愛與親情,而終究有一天我們會分離。

最後,生命本苦,各種宗教無非都是通過描繪死後的美好讓人們充滿希望的經受世間的苦楚。

(實在抱歉,思路亂了,我也還沒思考清楚,等以後再來修正。)


謝邀…

如果人永遠不會死,就沒有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了,怎麼舒服就怎麼活著。宗教也不會這樣存在,不會擁有這麼多信徒。

正因為生命短暫,無常,死是大苦,既未知又無法逃避,人們才需要珍惜生命,審視,思考,規劃:這短暫的一生該怎麼過,意義為何?也才會尋求解脫,出離:生命因何而苦,有沒有離苦的辦法?宗教也才會這樣存在,人們從而心靈能夠依其有所寄託,淡化對未知死亡的恐懼。

而在筆者個人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為死亡做好準備。死亡是大考,生命是備考。因為生命不過是感官感知,感官不可靠。


學歷低不懂英文,看題目,我也不想老,不想死啊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死亡,即永生,那麼生命將毫無意義。在時間的長河裡,無論何種慾望,都會被磨滅


我們假設一下沒有死亡是什麼結果:

我們已知的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會死,所以親情、愛情、友情、知識、真理才有意義,才顯得珍貴,因為有限才能凸顯珍貴。如果永世長存,這些都沒有了意義。


這段話是騙人的,只是大家都很怕死但是沒辦法而已


只是因為沒蓋棺不能定論,沒有deadline(no pun intended) 大家也都沒寫作業的動力了。很多人的內心推動是我得在死之前干點什麼。怕死的人都是活的開心的人,然而沒有人喜歡deadline.


如果你一輩子都不會死,那你就沒有一輩子這個概念。作為一個拖延症患者,支撐我去做事情的動力就是時間概念,比如我要起床是因為要遲到了,我要在十年內學會什麼什麼東西是因為再過十年我30了,女人30豆腐渣了,我要努力奮鬥,我之所以惶恐著去做是因為30歲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占的比重大,但如果我的生命是無限的,也就是分母無限,那分子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活著的過程也是死亡的過程。

所謂過程,最重要的是給生命提供了「時間」這個維度,因為有了這個維度,所以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要學會思考、抉擇,因此意義、價值這些概念才存在,否則在永恆的虛空里,這些存在是無意義的。


謝邀

死亡賦予了生命全部的意義,在我的理解中,更像是,因為有死亡,所以知曉生命並非是無窮無盡的,總會走到盡頭,也正是如此,所以才應該拓展有限的生命的寬度,讓活著的一切,更為可珍。


謝邀,正是因為你會死,所以在你沒死之前的時間才稱之為「活」。


因為生命是一個過程,就好像你出門旅行,你知道無論怎麼走最後都會走到一個終點,那麼你中間的這段旅程無疑就是到終點的過程,這是你是否要到終點才能對你的旅程進行總結?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到了終點才沒有更多可能性,才能擁有確定性,而只有確定的事實才能夠被賦予意義。這是一個不很恰當的比喻,無盡意處望批評。


謝邀

死亡賦予人的生命一些永恆的東西,因為死亡的莊嚴性使得他們從瑣碎事物和生活的微不足道的意義中超脫出來

走他媽再長的路,還不是通向墳墓


這是別人的觀點,每種觀點都可以有無數的解釋方式,每一種觀點都是一種選擇。


因為畏懼死亡,我們才會努力地活著


死亡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讓事物消亡,它另一方面的哲學意義我覺得是墩促人們讓他們了解時間和生命的有限


瀉藥!

我們不妨做個逆命題——如果生命無休無止,那生命還有意義嗎?

相對於有限的生命,無限的生命更讓人害怕。

謝謝。


珍惜時間吧,當你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而且能夠清晰的度量出來並且正以飛快的速度流逝。就像癌症患者或者是垂暮之年,他們知道生命已然到了盡頭開始回顧一生做過的事情,不捨得離去,爭分奪秒的愛惜時間,敬畏生命,這也許就是意義吧


死亡,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是未知的!包括許多談死亡,或者避而不談的人,都是未知。未知使人恐懼。未知,使人焦慮。

貪生怕死,怕死因為貪生。生若無可戀,死亦何所懼?萬物皆輪轉,雨落入海,海蒸成氣,氣凝成水,水再入海。本來這是以個無可言說的,一體的,沒有彼此的。然而,比如在海水蒸成氣的過程中,氣認為自己是氣,那當它凝成水的時候,「氣」就「死亡」了。通過這個例子,不難發現,是「蒸氣」的死亡時因為「蒸汽」有了一個「我是蒸汽」的認知,而這個「認知」,在受生死,當「蒸汽」成水以後,又變成「我是水」的認知,那「我是水」又將必然「死亡」。

承受生死的是我們當下的一個念頭!


我是就想到這麼一句。生有涯。


你可以看看海德格爾的書,《存在與時間》,他對死亡的觀點特別獨特,我很認同。

具體哪一句印象最深……許久不看背不出來……等我有時間再補上……


擁有時不去珍惜,失去時才發現曾經擁有的多麼寶貴。


謝邀。有些貌似深刻實則空洞的話語,恐怕就連他本人也未必能給出合理的解釋。故弄玄虛罷了!


謝邀。

摘自霍亂時期的愛情:

「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如上。


這句話,並不算精彩。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環節而已。你可以去了解佛教的十二因緣。


死亡意味著結束,結束也意味著開始,代表上一段生命的結束,沒有可能會重來,此生業力因緣已盡,所以為全部


「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1. 人活著,時時刻刻處於某種狀態中,要麼是散亂(念頭紛飛,念念變遷,前念不同於後念)狀態,要麼是昏沉(無夢的睡眠,受傷昏迷,缺氧昏迷等等)狀態,要麼是既不昏沉也不散亂(禪定中)。
  2. 「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這句話應該是,人類大腦在散亂狀態下,針對生命意義,通過邏輯思考得出的某種結論。
  3. 若人處於禪定中,則見到的世界真相是無生也無死,那麼「死亡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這句話就毫無意義了。


假設你看一部電視劇,20集很精彩。多年之後你也許會還會很懷念。但是假設一部電視劇劇雖然劇情不錯,但是劇集永無止境,終有一天你會受不了的,這個時候你希望每過一段時間,會對劇集有個儀式性的結束。人生一樣,死亡是人類最大的儀式。


瀉藥。

死亡只是驗證了這一生的意義,並未賦予。


很簡單。

單憑這句話。

就是人沒死之前不要輕易下結論,一切皆有可能,不能以貌取人。

也就是說,對任何人不要輕易下結論。

活著,一切皆有可能。

死了以後才能蓋棺定論。


謝邀。說說自己的理解。

1.如果生命是無限的,那麼什麼時候做什麼都可以,理論上肯定會把所有的事都做一遍,只不過是先後的問題而已,如果事情有意義,那麼所有人一生的意義都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那麼只能做少量的一點事,那就必須有所選擇,選擇不同的事會有意義的量上的差別,有了差別才能意識到意義這個東西。

2.如果人做事的目的是為了結果,那麼人終有一死,自己的結果都是死亡,所以只能為了其他人和這個世界做事,使自己帶來的影響長存。這就成了意義。

3.信宗教的人大多會認為生時所做的事與死後有關,所以生時也要為死後做準備。生時做的事不再是死了就跟自己毫無關係的事了,而是會一直影響自己的生活,包括死後的生活,所以才有意義。


謝邀,在恆久的死面前,生命只是偶然的、轉瞬的事情,猶如活著便是夢境,死去便是蘇醒,以無知無覺去與世界同在。如果「存在」只不過是在「虛無」的湖之中投下石子,激起短暫的波紋,永恆的過去沒有我們,永恆的未來也沒有我們,那麼,「有」的意義是「無」賦予的嗎?是因為湖本身的永恆的靜寂,而不是因為石子嗎?我不這麼認為。在永死面前,沒有任何事物具有任何意義。我們能夠視死亡為生命的反襯,也只是憑藉自己還活著而已,在吞噬自己有關的一切的真正的死亡到來之時,這意義也會徹底消失,純粹的死亡不會賦予我們任何事物。


這句話很好理解,實實在在的說,就是:要做長命人,莫做短命事。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些人對待生命的看法。


如果不會死,我該怎麼定義自己活著


有了醜人才會更加珍惜美,有了惡才會更加珍惜善。

有了死的孤寂與絕望才更襯托生的美好與希望。

死亡讓人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你賦予死亡什麼意義都行!反正你又收不到那邊的反饋!賦予什麼意義都沒人跟你爭


因為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人總有一天會死亡,並且什麼都不會留下,所以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我們就需要哄騙自己生命是有意義的,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是有意義的。

其實不必強行理解,很多時候有哲理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因為空想往往與現實不符,或者說不具備可證偽性。所有宗教都不敢把話說清楚,因為容易被打臉,含糊其詞一些,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解釋得通。

另,解釋這些話實際上就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有你自己的理解更重要一些。


這是搜狗的答案

這是百度的

這是谷歌的,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載入不出來

我並不會去想這些哲學問題,在我看來,活著就是挺好的,我去做木匠活的時候每天累的要死不活的,根本就沒有空去想這些哲學問題,每天回到家就只想洗個澡早點上床睡覺。

我爸對我說,如果你哪天東想西想那就證明你很閑,沒事做。

生活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在等待著我。

我,好像,偏題了。算了,匿名吧。不好意思的


生命和生存從未有過意義這個屬性,意義是人腦思維領域中的內容,不該用它品讀生命。

但如果非要去妄談生命和生存的意義,那麼我想應該是延續。

人生老病死,無法永生。種族有老死、也有新生,無法恆常。這些體現了我們世界的一個客觀規律——無常。

生命是智慧的,它違拗不了無常,卻改變得了自己的狀態。在無常里,我們總是通過我們的行為,來淡化無常對我們的影響,保持個體狀態的相對平衡與穩定。我們甚至發揮主觀傾向,在一定狹小的範圍內,按照我們的意願規劃生存的方向(當然還是違拗不了無常)。

所以說生存的動機,其實是為了抗衡無常,為了延續下去。


無限的壽命不等於不會死、物質都會湮滅消失,真正永恆存在的是能量,但純粹的能量又不存在,這就很矛盾。


瀉藥

不想看得那麼有深度

其實我們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

你怕死嗎?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怕死,因為首先死亡是未知的,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只要涉及到死亡,就會有人悲傷,有人哭。其次可能就是我們怕失去吧,我們怕失去活著的時候擁有的一切。

所謂的「意義」可能也是這些,有一天我死了,我的價值才是最高的,因為我的親人、愛人、朋友們再也見不到我了。

如果你的生命是有意義的,那麼你的死亡就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活著的時候都沒意義,死了之後還能有什麼意義?

活著的事都沒幹好呢,誰有功夫尋思死了以後的事

在有限的生命里,盡量做無限的事情

我的slogan

哈哈


沒有終點 生命皆為虛無


一切有限的東西才有意義。


死亡之後不論是否會有輪迴,都是一個人生命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另一個時刻是誕生。

而我們並不需要面對誕生,因為我們既不能決定,也不能拒絕。而死亡的時間,方式,地點,我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者至少我們可以去思考。

恰恰是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我們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我們的一生。雖然我們做的一切事情並不全都是為了死亡的那一刻,但實際上死亡的那一刻我們會經歷自己的一生,那時候的感受,將是我們人生經歷的合集。

死亡的威脅,也約束了我們。我們怕死,也怕死的不光彩,不夠尊嚴。所以我們才充滿敬畏地活著。

如果我們學會了永生,死亡將永不到來,我們的生命進程將不會受到死亡的約束,那我們會變成什麼?很難想像,但是一個缺乏約束的過程,一定是肆意妄為,暴戾而瘋狂的。

我覺得死亡本身並不是生命的意義,他只是賦予了意義。而他不僅賦予了我們活著的意義,死後的意義,也間接塑造了我們自己,塑造了我們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


純粹語義來說,就是活著沒有全部的意義,活著只有部分意義。不能推導出活著沒有意義。但活著沒有意義可以推導出死亡賦予了所有的意義,在所有的意義只有在死亡能賦予的前提下給出。

那就是說,說出這話的人為什麼認為活著沒有全部的意義。

那麼,該人給出活著已經有的那些意義,並且解釋活著哪些意義是得不到的,然後給出一個合理的辯護,為什麼死亡能賦予所有的意義,作者想得到的意義是什麼。

我不想揣測說這句話人想要的意義是什麼,看到一個說法是從宗教角度。那麼這個問題就等價於,宗教能在死亡後提供什麼意義?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不同的人甚至在同一樣事物上尋求不同的意義,那麼,這句話是否也能理解為,死亡能給你帶來什麼意義呢?

這樣看的話,只有三種答案,死亡能給你帶來某種意義;死亡不能給你帶來某種意義;死亡與能不能帶來某種意義無關。

我持第三種看法,作者想說的這句話更多的只是表達某種文學性,但想藉由宗教,使死亡富有意義。

(但我還是想說,憑啥他覺得宗教真的能賦予某種他想要的意義?)


無法永生的生物個體的自我欺騙式的自我安慰


謝謝邀請。剛剛過去不久,我家的一隻小狗就病死了,原因是母狗去咬了一隻別人家扔掉的病死的小雞回來吃,小狗可能吃了點,半天就死了。這告訴我們生命是多麼的無常,只要沒有得道證果,你就會生死不自在!同時,生命也是很脆弱的,只要是去吃不凈的食物,遲早會有問題發生的。你覺察晚了,再臨時抱佛腳希望就很小了。


人把生命想的太複雜了,人賦予生命這意義那意義,其實生命就是為了繁殖。保持人類這個物種的。


我們有一個成語——蓋棺定論

討論哲學不要放到尋常話語環境來考慮


錯賦予了對的全部意義

惡賦予了善的全部意義

殘酷賦予了溫柔的全部意義

三原色賦予了光明的全部意義

下等人賦予了上等人的全部意義

大家別開火,我其實是小粉紅來的

黨賦予了我的全部意義!


人類如何進化?以死亡進化。那些腐朽的觀點,酸臭的人,總有一天會死的,正是因為有死亡,人類的族群才有意義。(《格列佛遊記》里有長壽不死惹人厭棄正是這個道理)

其次,因為死亡是人生遊戲結算成就點,人生才有了盼頭,大家努力活,都是為了有尊嚴的死。


所謂的生命,無非是死路一條。


曾經認為,甚至現在也認為活著永遠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至少以們現在人類的思維方式找不到,但沒準死了之後就能理解。可是冷靜地想想,如果人死不能復生,那死了之後再尋找生命的意義,即使是找到了,也沒有意義,因為將永遠死去。我認為,生死只是身體上的變化,精神上人一直都是活著的。所有死的人都經歷過生,生的人都將經歷死。所以總而言之,死亡是否賦予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就算賦予了,也是無用的。


推薦閱讀:

人的思維有哪些限制?
太極的哲學含義?
如果製造一個和你腦子一模一樣的東西,把你關閉,你會用另一個腦子思考,以關閉時的感受回到自我嗎?
康德的「先驗」是什麼意思?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真正的我是什麼?

TAG:哲學 | 生命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