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歌手節目,為什麼每個樂評人評論的歌手,感覺差別好大額?

最近歌手節目熱播,小弟是個業餘愛好者,平時喜歡看樂評之類的,關注一些樂評人 像耳帝 鄧柯 聲樂老師 潘乃憲老師和蘭天洋老師等等~可是每次看這些樂評感覺差別很大,比如鄭淳元,有的說他唱歌方法不科學,長期會有損嗓子,有的說他技術很厲害。又比如歌手幫幫唱里劉歡老師,蘭天洋老師說他和tia不匹配,是來砸場子的,潘乃憲認為劉歡唱功深厚。


觀眾要的從來不是事實真相 大部分人只希望聽到和自己一樣的看法

評論者要的也從來不是事實 熱度點擊率粉絲才是實在的

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訴求不同專業能力不同人也不同

在這個關注度就是一切的時代 能怎麼樣呢

但是啊 也一定有 有見識又中肯的評論者

說到底 音樂嘛 自己喜歡就好了 別人的評論你看看就好 比如我說的 你不同意就當我亂說的


聲樂界的一些基本理念都會出現分歧,更不要說樂評這種在專業基礎上增加了大量主觀色彩的東西了。

不妨思考一下每個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者都有自己研究音樂的時候擅長的方向,有研究旋律的、有研究音樂史、更有的會喜歡去研究「音樂人格」的。這些不同的方向決定了他們的評價側重點會不同,標準也會不同。

作為一個喜歡寫「聽後感」的音樂愛好者,想談談對所謂的樂評的看法。

實際上對於樂評人最基本的要求當然是「在某個方向的專業知識水平過硬」,這是評價的基石以及和我這種業餘愛好人士之間存在的最本質區別的地方。

如果你看到一個「樂評人「純粹在寫雞湯文,寫一首歌如何感動ta而不涉及任何專業知識的分析,那你就當欣賞一份毫無用處的讚美詞就行了。

在這個基礎上就是以「聽歌量」的多少和個人的理解高度決定個人審美的高度。

如果一個樂評人聽歌量少,凡是聽到個歌手嚎兩嗓子都誇得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那基本上這個樂評人的格局會導致ta的評價沒什麼參考價值。

我認為真正會讓樂評人產生無限讚美慾望的歌手會是一個建立在對於歌手整體表達上的分析過後,發現了他們存在著極大的閃光點的東西。

這種閃光點自然是把歷史上的音樂大師統統融合成一個音樂評判體系後進行的判斷。

所以這會涉及到樂評人對於音樂史的理解深度,關於流行音樂發展的起源和高點都在美國這幾乎是沒什麼爭議的事實,而且他們依然在引導著流行的風向標。

樂評人評價體系中的好應當是以那些大師作為參考系,而不是中國音樂市場上那些芭樂以及一些把音樂當副業開發的「流行歌手」

通過這麼一個大概的體系下評價出來的東西,至少能讓讀者明白你評的這個東西到底放在音樂圈子裡頭是什麼地位。

另外一點是,樂評人必須要明白評價歌手和他們的作品,和分析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密不可分的,無論你是從哪個角度作為切口去分析音樂,最後都逃不脫「ta到底唱了什麼」,如果沒了這東西,那就失去了樂評人幫助大眾理解「音樂作品」的最基本的職能。

說到這兒,自然要提到我最反感的一種「專業樂評」,俗稱「生理分析師」,這類樂評人最喜歡挑著歌手的技術死命地往裡頭鑽,音域多廣、音高怎麼樣、胸聲厚度怎麼樣、換聲點、邊緣化、關閉……這些東西,基本看不到這個樂評人對於音樂作品本身的理解。這類樂評人就屬於不斷證明那種聽歌純粹是圖個生理刺激而沒其他任何意義的行為的群體。

其實你會發現像歐美的樂評機構,無論是RC、Pitchfork、Eardum、Jojo以及高冷到不行的Slant基本不會拿個聲樂技術來分析,除非vocal為情感的表達提供了極大的震撼,但基本上也就使用非常形象的形容一筆帶過,什麼邊緣化、低檔位高檔位這些掉書袋的辭彙基本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文章裡頭,倒是更多的在樂器、編曲、歌手的藝術經歷上下了苦功夫,這一點我覺著是某些中國保守學院派的「古董樂評」急需要改變的地方,因為怎麼看這都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只談聲樂而不談音樂的做法。

另外會去看樂評的現在基本上都是年輕人,所以語言運用的精準、生動都成了一種硬性要求,如果說一篇樂評寫成了「論文」,那基本上就失去了跟大眾溝通的通道。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我更欣賞Mewsic家的風格,足夠包容,也不發對於某些老套的批判。

另外就是鄧柯老師的偏嚴肅的樂評分析,不過通過他的分析你很少能看出他對於某種不足的批評態度,委婉的偏多,我個人還是喜歡一針見血的犀利。


這就說明大家的評價體系是不同的,畢竟聲樂在發聲這一塊兒因為生理條件、技術手段以及研究意願的限制,理論就不夠全面,更何況從理論研究到教育實踐就像排著隊一對一傳話似的,有的搞得清楚一些,有的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甚至有的乾脆瞎編亂造了,所以不同樂評人相互打臉就很難避免了。順便,要是誰說把發聲問題都搞明白了,那一定是吹牛逼的。

拋開發聲,還有演繹,這就涉及審美問題了,更不可能人人一致統一了。


職業樂評人,照理說,是應該評音樂的。

而題主所提到這些人應該叫做「職業聲樂技巧評論人」。

關於這個我只想說一點,聲樂技巧和別的不一樣,如果你不會唱,就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當然,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權利。

但是,當你聽到這些人言之鑿鑿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如果這些評論者唱得不行,十有八九,他們說的都不靠譜。


因為立場(利益)和個人喜好。

文化本來就應該多元,市場本來就應該細分啊,而且說誰誰客觀的,可能只是某個人特別懂怎麼把邏輯自恰用文字表達出來而已。

還有題主說到的分歧問題,那可能還更多是立場問題,獨立的一種唱法有獨立的技術指標,審美標準。這種唱法認為這樣唱才是好的對的,再另外一種唱法里,可能是錯的。

技術有強弱之分,但是文無第一。

順便補充幾句關於市場細分的事情,從普通人的角度看就是自己的喜好口味再另類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從媒體人生意人角度看,再小眾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都能夠盈利,所以他們會說某些人願意聽的。這跟謠言的高速傳播性是一樣的道理。


角度不同罷了,每個人都有喜好,你喜歡爵士樂,他喜歡搖滾,你偏好技術性強的歌曲,他看重旋律流暢

耳帝的樂評其實比較主觀,也和時間太短有關係,但依靠他不錯的文筆,使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贊同的會點贊,不贊同就罵

而dk老師則是乾貨滿滿的類型,他把每一首歌從作曲和弦到音域跨度都給你列出來,看得懂的人會覺得很厲害,看不懂的人則不明覺厲

還有一些聲樂老師,他們比較看重歌手的發聲技巧,所以張傑的gap雖然一直被人吐槽,但他們都非常認可他的聲樂技巧,反之,蕭敬騰無論他唱的怎麼樣,基本上每個老師都要吐槽他,誰讓他發聲有問題呢→_→

最後,作為一個聽眾,你要有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被洗腦,也不要因為某一個樂評人說了幾句你的偶像,就進入腦殘粉模式,巴拉巴拉的,幼不幼稚?→_→,記住,一切樂評都只是參考


每個樂評人都應該寫上:個人看法,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人與人是不同的

思想更是不同

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

樂評僅僅能代表他們對這個歌的一種看法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歌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求同存異

假如大家對每一個事物都是一樣的想法的話

那這個世界也就會很無趣了

也正是因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

才會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與感受


關於蘭天洋老師的微博,題主可能誤解了。

「張碧晨和袁婭維與她們的幫幫唱都不在一個段位。」

「。。。其他幫幫唱都是來砸場子的。」

所謂砸場子,意思就是比你厲害太多,還來做你的幫幫唱,敢情把你風頭全搶了。是在說張碧晨不如楊宗緯,袁婭維不如劉歡,別搞反了。。。


第一次聽說這個蘭天洋,搜索了一下他的信息,發現吹牛的嫌疑比較大。再聽了一下他唱的歌,真是無法形容的難聽。看來現在教唱歌是個很大的市場啊,聲樂老師廣告投入還真不少。


專業的人聽聲音,業餘的人看歌詞。


樂評?我只看二弟和鄧柯。

二弟注重審美,鄧柯注重編曲和演唱。

當然,我還看梁直導,

不過他決定不發任何電視節目的樂評...


劉歡本身很厲害,但你在語文卷上用英文寫了一篇優秀的文章,有用么?殺雞用牛刀?他們的角度不同。鄭淳元唱功很厲害,但奇怪的是沒幾個厲害的歐美歌手像他那樣的。可能他用的奇怪損耗大的方法。不矛盾。

中國的大眾藝術教育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啟蒙階段。若應試教育繼續的話。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郁可唯的唱功?
為甚麼每屆的我是歌手決賽的直播表演總是出現各種車禍?
從專業角度來說,黃綺珊的唱功究竟如何?
如何把bob dylan的歌唱好?感覺很難唱出他的感覺?

TAG:唱歌 | 歌手 | 唱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