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第 36 屆香港金像獎?
亮點與槽點等等
謝邀。昨天已經回答,再貼一遍
任何一個獎項都有目的,比如戛納就是法國電影搞宣傳、推廣自己國家或者自己國家這一類型電影的大平台。
金像獎看似定義也很清晰,比如香港電影工業內的獎項。
但香港電影一直沒有工業,它們的工業靠的是簡單的師徒制傳承的,演員培訓也只是無線藝員訓練班,用培養電視劇演員的方式培養電影演員。
所以所謂的工業內的獎項,更像是一個大群體,以作品的形式,在考驗人緣。
當年電影市場好,怎麼做怎麼有理。
市場不好了,投機的樣子就露出來了。比如重新用工業定義什麼是香港電影,主創必須有多少香港人之類的。
但這仍然無法阻擋下盤不穩而導致的頭重腳輕。金像獎頒獎就用綜藝的形式和向過去討生活的形式,粘合金像獎的號召力。黃金年代的人和事,一直在說。
今年,有一點不同。這種不同的微妙,在去年就已經出現。香港電影工業太需要一個市場去保證了,對內地市場的妥協與姿態,謙卑與倨傲,交錯使用。
當慢慢發現,不藉助一個龐大的市場,也可能延續香港電影香火的時候,他們的底氣開始變足。只是在今年,還沒有完全放開手腳去做。因為他們知道,藝術上的香港電影,和市場里的香港電影,是兩回事。
這樣逼迫著作為工業內獎項的香港電影,需要調整角度,真正地去做工業上的評判。但首先需要做一些切實可行的扶植和建立工業體系的舉動,怎樣鼓勵創作,怎樣幫助發行,最後的頒獎應該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像現在每年舉辦一次頒獎了事。
金像獎需要重新定位,就像香港電影需要重新定位一樣。今年的金像獎,仍然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當中。
想放開,又抓著。想獨立,又倚靠。
這一屆我認為最好看的三部香港的電影分別是《樹大招風》,《幸運是我》,《寒戰》
《一念無明》和《點五步》會上映,我覺得應該去看一下。
林家棟在拍電視劇拍得如日中天的時候轉行拍電影,從零開始。
經過十幾年的磨練終於用演技證明了自己。估計以後不用再當男二了!惠英紅再次獲得影后,坦言為了自己老年痴呆的媽媽而演這個角色
《幸運是我》當中,惠英紅成精的演技為大家帶來了一個溫暖的故事。《樹大招風》其諷刺和隱喻的層次高《十年》起碼十條街。
這一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終於擺脫了上一年的無厘頭
把獎項都頒到了該頒的地方。
知道又有很多人要吐槽香港電影藥丸
但一部《一念無明》,《幸運是我》這樣優秀的電影成本相加還不夠一個小鮮肉。但我們還在糾結小鮮肉為什麼能拿這麼高片酬的時候
香港新一代的新晉導演已經青出於藍與老導演分庭抗禮到底誰才要丸?謝邀,今年我們玩的挺high啊,投票率達到94% 有史以來第二高,第一是96%忘了是哪一年了。
去年的確加入許多新血,導演,編劇,和其他行當都有生力軍加入,老闆們也很支持,所以好玩事就更多了。
今晚算是平平安安,動作指導獎時雙鷹大佬,小龍哥喝大了,幾乎出事。還好。
整體滿意,畢竟是每年大家都無償合作弄出來的派對。。。在這個題目下準備寫上「香港電影已完」,「得獎電影好水」的各位,請先確認一下:
去年比《樹大招風》劇本好的華語電影有幾部?
去年能夠說碾壓林家棟的男演員,有幾位?
去年說能夠無懸念戰勝惠英紅的女演員,又有幾位呢?
動作場面爆《湄公河行動》,《寒戰2》十條街的,有么?
整體表演敢說比《一念無明》好的,我也挑不出幾部。
我也很喜歡范偉老師在不成問題的演出,金像獎女主我壓的馬思純,最佳導演本來看好曾國祥。
但是現在主要獎項得獎的這幾位,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如果不是全方位碾壓,得不得獎很多時候有時就是一線之差。
至於《擺渡人》之類的你們想黑的,請黑。
但請不要說男女主角最佳電影最佳劇本水好嗎?因為整個華語圈根本就拿不出幾部敢說包贏他們的電影。
你的一句水,是毫不留情的抹殺了這些人的努力。這些人沒有像某些XX粉絲動不動就出來說自己有多努力,有多可憐,他們只是默默,在很艱難的環境,拍好的電影罷了。
《樹大招風》憋了五年劇本,斃了無數稿,其中一個編劇一度沒有收入。
《一念無明》只有200萬港幣的成本,不夠一些演員的片酬零頭。
你們看到的是藥丸,我看到的是一群在藥丸的情況下,努力拍著一些真的很有意思的電影。
恭喜他們,實至名歸。
年輕一代終於開始顯山露水了!年輕的導演編劇們開始發力了!但是年輕的演員們似乎還沒開始崛起。略感遺憾。總體來說,這屆香港金像獎頒獎禮中規中矩。得獎的都還不錯,沒得獎的也都挺好。最大亮點可能是新藝城創意房吧!老一代電影工作者給新一代頒獎,挺有意思的!
《一念無明》我還沒來得及看,其他的包括《點五步》我都看了。
我覺得完全沒有任何槽點。但遺憾的是,好像也沒有什麼亮點。瀉藥……實至名歸這個詞,形容這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毫不過分。
其實最佳女主角,頒給惠英紅應該算是板上釘釘沒跑的事實。很多人預測馬思純有可能拿到影后,但可惜如果你看了惠英紅的《幸運是我》,你絕不會說出這句話。馬思純要走的路很長。
看完《幸運是我》的感覺,就像被治癒了一樣。這部電影沒有現在電影的浮躁感和喧囂感。是一部非常舒緩神經的作品,雖然在這世界上的我們很渺小,但相處過程中,細膩的感情使我們變得閃閃發亮。一部幾乎不摻雜任何商業性質的電影,把大世界小市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演繹出來給人們觀看,彷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能見到感受到這樣的事情。當我看完,我就覺得自己被治癒了。而《樹大招風》,怎麼說呢。應該是林家棟終於出頭了的感覺。他被劉德華捧了那麼久,演技也好。可惜之前一直不得志。不過,這一次憑藉《樹大招風》拿到影帝,真的當之無愧。他在《樹大招風》里的演技比任賢齊更加有張力。最佳導演…如果沒有這部《樹大招風》。那麼最佳導演是杜琪峰無疑吧,《三人行》作為商業片,還是很成功的。但不得不說《三人行》沒有發揮出杜琪峰全部的實力和風格。他依然從香港現實方面入手,可惜雖然影片中近十分鐘的長鏡頭如此華麗浪漫。甚至演員都刻意放慢動作去演,力求真實。依然抵不過結尾太過倉促,許多演員設置動機不明。杜琪峰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他現在志不在此。而《樹大招風》又足夠嘔心瀝血,自然最佳導演奉上。沒有太大的亮點,也沒有太多槽點啊這屆。比起內地的百花獎,知足吧。香港電影金像獎把最佳電影頒給了《樹大招風》,有夠硬。
看一下入圍名單,如果放在陸港關係融合的回歸後第一個十年,《美人魚》和《七月與安生》都比《樹大招風》的機會大,如果按金像獎一貫的不忌諱商業片,《美人魚》甚至可以說板上釘釘。
2000年前後,香港電影最差時節時,能救市的電影是唯一標準,為此,金像獎給了多少票房冠軍的電影,從沒拿過金像獎的周星馳靠票房第一的少林足球,拿了自己第一座金像獎。
但,當香港回歸後的第二個十年,尤其是近5年。陸港的對立逐漸加強,尤其是反國教和佔中事件的發生,香港和大陸原本罩在面前的溫情一家人,也開始涇渭分明,大陸抵制佔中的藝人,香港要找到港味的發聲渠道。
電影就是最好的工具。
去年金像獎把最佳影片頒給十年,已經是完全不考慮電影層面的問題,直接是把電影當大字報和高音喇叭來用;今年給《樹大招風》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再怎麼包裝,眼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絕不僅僅是一部警匪片,講的也真不是97年之前的香港,香港導演用這種春秋筆法其實是很熟稔的,在兩周一龍時代,《國產凌凌漆》《少年賭神》都有對大陸政治生態的映射。
但當時還沒有回歸,隔靴撓癢只是炫技而已。
97之後,當大陸政治實實在在走到香港人面前的時候,尤其是哪種說不出,看不見的影響力。香港人心中的憤懣之氣,第一次在電影中的集中體現,就是杜琪峰的《黑社會》。
從那之後,各自歸隊,互相冷眼。
從金像獎曾經最重視的票房來看,香港電影已經談不上復興和死灰復燃,人才、資本、市場全部完蛋。
或許也因為如此,香港精神已經很久沒看到的,面對失落時的那股草莽之氣又回來了。
為了這股氣,本來金像獎和杜琪峰的銀河製作互不順眼多年,這次把最大的獎全留給了銀河映像的《樹大招風》,對於金像獎老杜歷年來也是無論是提名還是獲獎,絕對不去,反而 開啟嘲諷功能大肆吐槽說是「分豬肉」。
當風來的時候,都是草。原本雜草毒草,現在都成了擰成一股野草。
在去年大陸全面封殺《十年》的基礎上,把最佳電影留給了它。今年《樹大招風》同樣沒能在大陸上映,雖然故事沒有十年那麼直白像文宣廣播劇,但又一年十年已經結束。
香港不再是那個穿起西服,戴著眼鏡,談合作共贏的港胞;拿起AK,操著蒲你老母的街頭風雲可能即將來臨。
香港人心中,那個草莽時代,是他們的黃金時代。
就像《流氓大亨》《創世紀》那個時代,儘管上街躲警察,回家睡籠屋,但一聲「女皇萬歲」,剩下的是偏安一隅的奮鬥史。
如今各個登堂入室,卻小心翼翼,生怕大陸一個感冒,自己就要動手術。
這種憋在心裡的懦,轉化在電影中,就是怒氣衝天。
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朋友,以下是去年六月我看了這部電影后寫的一篇舊文,晚安,香港,祝福所有吃飽了飯的人民。
長相是匪,內心是驕傲的香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84952/answer/108668755
專聊怪力亂神,到深夜座談會來(lietome-bang)
表面老當益壯,實則外強中乾。
好在年輕一代自成一派,自有表達。
從著眼未來看,香港電影既有工業優勢和傳統,也有人文的傳承。相較於過去,是落後了,但相較於內地,仍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惠英紅林家棟算是實至名歸,尤其是林家棟,多年媳婦熬成婆,不容易。
《一念無明》這樣的電影也算得上現實力作,未來希望在合拍之下,還有更多可能,而非束縛。
最後新藝城七怪(今天缺了徐克)出現的時候,真地特別感動!都是小孩日子裡看過的香港電影啊
壹/
對於許多國人來說,讚美與詆毀是一對孿生兄弟,其標準只是關乎自己是否受益。
這種立場適用的範圍廣泛,可擴大到一切有利可圖之事。
拿大家熟知的諾貝爾文學獎來說吧,在作家莫言獲獎之前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
既求之不得,欲達又不到,棄之又太可惜,著實令人惱火。
2000年時,中國作協接收媒體採訪,對諾貝爾文學獎大放厥詞,表示「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了解,其評選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不具備權威性。」
言語中大有不屑與輕慢之意。
有趣的是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作協的態度搖身一變,立馬為諾貝爾獎修了一座金身,並津津樂道,只是這回的口徑成了「國際文壇對中國當代文學及作家的深切關注,表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把之前的詆毀和後來變著法子誇獎的言論擱一塊看,還真不好怎麼圓,只能歸類到和「激情殺人」一樣不靠譜的「激情發言」中去。
章節Vol.02
貳/
被世界公認權威的諾貝爾獎尚且被手撕,中國人自己搞的獎項評選就更逃不脫這樣的宿命了!
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以及內地的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關於這三者誰更權威的爭論和批評也從沒有中斷過。
4月9日晚上,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再次引爆這個話題。
最佳男主角頒給了苦盡甘來的林家棟,最佳女主頒給了老綠葉惠英紅,最佳影片頒給了杜琪峰的《樹大招風》,最佳男配角頒給了曾志偉,而內地提名的電影和演員幾乎顆粒無收。
這樣的結果確實讓內地電影人很沒面子,在他們看來,這些年內地市場為香港電影貢獻了大量票房,香港的電影獎項評選理應緊抱內地電影人的大腿,你看金雞百花獎多有節操,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不傷和氣,怎麼金像獎就這麼不識抬舉呢?
於是,第二天不帶內地電影玩的金像獎被不少娛樂新聞活埋,許多文章標題這樣寫到,《金像獎為何變成老戲骨的勝利?》、《惠英紅爆冷奪得金像獎影后》、《金像獎走不出固步自封》。
其文章的焦點無非是暗諷金像獎的地域性偏袒,獲獎人員年齡偏大,香港電影后繼無人。
總之,金像獎是既排外,又沒落,相比內地電影的新人輩出未來一片慘淡。
老實說,對電影獎項的評選有分歧是好事,如果是基於專業的見識和素養角度的批評也是對電影工業進步的促進,但不自嘲只自潮,那隻會讓人覺得影評人在尋求一種廉價的批判性快感。
不可否認,這一屆金像獎的大獎得主們年齡確實偏大,平均年齡達到了58.5歲,從顏值上與內地當紅的流量小生相比也有些慫。
可慫歸慫,人家演技不慫啊。
林家棟在《樹大招風》中所扮演的賊王季正雄讓人不寒而慄,惠英紅扮演的認知障礙老人引發對母愛的共鳴,爐火純青的演技可謂實至名歸。
當然,中國內地也不缺好演員,相反還很多,陳道明、孫紅雷、黃渤、段奕宏、王學沂這些演員的演技和專業精神絕不遜色於本屆金像獎的老戲骨。
但相比金像獎的老戲骨挑大樑,國內的演技派在流量小生當道的虛假繁榮下,連挑大樑的機會都沒有。
跟卦神一起來看看面部抗擊打能力最強的金雞百花獎2016年的獲獎名單:最佳導演獎:烏爾善(《尋龍訣》、最佳男主角獎:馮紹峰(《狼圖騰》中飾演陳陣)、最佳女主角獎:許晴(《老炮兒》中飾演話匣子)、最佳男配角獎:李易峰(《老炮兒》中飾演張曉波)、最佳女配角獎:楊穎(《尋龍訣》中飾演丁思甜)。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觀眾,卦神並不覺得以上這些演員除了顏值以外有任何獲獎理由。
這樣和諧自封的影帝影后陣容難道就不排外了?內地的電影就後繼有人了?
為什麼金像獎成為香港演技派們的自留地,而內地老戲骨們的生存空間卻不斷萎縮,這才是更讓人疑惑和痛心的事。
老話說,面子不是別人給的,要靠自己掙,而越死要面子的人往往最後越沒有面子。
有奶便是娘的內地電影如果依舊靠顏值吸引觀眾,那麼卦神寧可為熱愛電影的林家棟們掏心,也不會為企圖心和能力不匹配的內地流量演員掏錢。
完整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卦神來了:guashenlaile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Uamk2b3FQRXotNndyZWZCOTIxY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獲取授權
很開心,感覺港片的春天要來了!經歷多年的低谷迷茫以後,香港電影正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關注香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與內心,這才是港片的歸宿和獨特的味道!
總有些無知的人張口閉口:「香港電影沒落,香港電影已死」,這種人再怎麼說,香港電影仍然是華語電影最牛的存在,仍然是亞洲乃至世界電影的一流水平。別忘了,香港只是一個八百萬人口的城市而已,還不及北京或上海任何一個城市的三分之一。這是很了不起很不容易的。
很高興看到繼續有優秀的香港電影,沒有大片,沒有巨額製作費,樹大招風,幸運是我還有一路順風已經看了,準備今天看一念無明,幾部要麼溫情細膩,要麼構思精巧,要麼剪輯優秀,確實是好作品。
利益相關?從小看港片周潤發周星馳李連杰長大,一直關注和喜愛香港電影。很多人對香港電影不是祝福,總是嘲諷,我不太理解那種情緒。不得不說,今年的金像獎,是近些年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屆。
正如我在另外一個問題當中寫到的答案一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74319/answer/153048149
雖然說從90年代末期開始,港片逐漸式微,無論是演員、導演還是編劇紛紛北上吸金,但是不能否讓的是,幾十年來香港電影文化的積澱,仍熱支撐著港片向前發展。
每當有人高喊「港片已死」的時候,總是會跳出一兩部讓我們眼前一亮或者感動的香港電影。例如2014年的《救火英雄》,2015年的《可愛的你》,2016年的《樹大招風》等。
97之後,從香港北上吸金的導演與演員越來越多,並且隨著我國電影商業的發展,大多賺的盆滿缽滿,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合拍片中其實也不乏精品,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是合拍片還是港片,所謂的「港味」越來越淡,雖然說票房方面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法相比的,但質量大體上卻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最近的兩個例子就是16年的《澳門風雲3》與《封神傳奇》,雖然說都是大牌雲集,卻出奇的爛,可以說是爛到一定程度了,但是奇怪的是電影票房卻分別有11億2.8億(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可能真的是應了那句調侃,「觀眾人傻錢多吧」。不得不說這種現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地以及香港電影的長遠發展。(此處不深入討論)
玩笑歸玩笑,調侃歸調侃,16年上映的港片(包括合拍片與未在內地上映的電影)其實還是不乏許多佳作的,其中就包括最近剛剛獲得金像獎《樹大招風》、《幸運是我》、《一念無明》、《點五步》等。順便一提,另外一部限制級的電影《老笠》也不錯。
令我感慨的地方是,今年這些獲獎的電影,大多是中小成本製作,無論是《樹大招風》、《幸運是我》,《一念無明》,還是《點五步》等。與國內近些年某些動不動就所謂耗資上億甚至幾個億的「巨作」相比,實實在在讓人感到很感動,在商業與藝術之間,香港電影從業者當中還是有不少堅持信念的人存在。(導演與演員皆有)
一部電影的總成本只有兩三百萬,包括演員片酬與劇組開銷,這在這幾年的大陸影壇是難以想像的,說句難聽點的,有些學校學生的畢業作品稍微高檔點,可能都要上百萬,但是拍出來的作品質量嘛......
然而香港的部分本土電影從業者他們做到了,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他們做到了,他們再次讓我們相信,一部電影的好壞,與特效的炫酷以及大牌數量並不成正比,真正決定電影質量的,還是要靠那顆熱愛電影的心。導演熱愛電影,用心執導,編劇熱愛電影,用心編寫,演員熱愛電影,用心表演,一起彙集出來的電影,就算不是特別特別好的佳作,也差不多哪裡去,例如《點五步》,成本才200w港幣,換成人民幣連200w都不到,抵不上某些小鮮肉片酬的十分之一,然而呈現的效果卻是很多所謂大作無法相比的。
最後,我想說,無論有些人如何繼續唱衰港片,我想請這些人保持一絲溫和,畢竟香港電影陪伴了我們80以及90後整個童年與青春。她是漸漸虛弱,比不過炫酷的歐美大片,但,近些年經過大起大落,她卻慢慢越來越變得重新像她了。
願香港電影與香港繼續保持美好。
歡迎喜歡電影、音樂、電視劇或者講故事的朋友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交流分享
h
http://weixin.qq.com/r/yiqTi-3EWaAmrbno93-Y (二維碼自動識別)
( 樂話弦心,分享好歌、電影以及講故事的公眾號 )
昨晚的頒獎典禮就是一個向新生代香港電影人交託香港電影未來的儀式。 開場表演向經典電影致敬,頒發最佳電影前向新藝城致敬,然後滿場都是香港電影的老前輩,向過去的輝煌作紀念之後,就是對新時代的擁抱,對新人的鼓舞。 石天與麥嘉說,以前香港一年能誕生三百部電影,現在市場大了,經濟發展了,一年拍的電影都能數的過來。 香港回歸之後,地區的獨立性與電影工業的獨立性已經大不如前。如何適應新的時代,如何去擁抱大陸的市場,是香港地區,也是香港電影要思考的問題。 不必太去糾結小成本的問題,成本大小基本上是影片類型和市場導向所決定的,小成本能夠保證影片有較高的完成度,就已經足夠了。獲獎的新導演新編劇,雖然歷經辛酸,但過了昨晚之後,他們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最後來說說《樹大招風》。《樹大招風》也是我本屆最看好的影片,不光是因為我是一個銀河粉,還因為這是一部融合了本港製造、傳統警匪元素、政治隱喻的影片,綜合來講,相當優秀,比《十年》的格調與層次高了非常多。林家棟能拿影帝,也是毫不意外,他在片里的每個眼神,都令人不寒而慄,估計以後能在電影里獨挑大樑,論實力,當之無愧。
記得當年大陸製作經費有限,電影市場非常小,卻好片不斷,國際上頻頻拿獎,反倒是如今製作經費充沛得不得了好作品數量卻下降……感覺香港電影跟大陸是反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