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究竟能不能「轉」?
《詩經·齊風》: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孔雀東南飛》: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憂國憂民杜工部: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那麼「石」什麼時候「可轉」什麼時候「無轉移」?「石」在這幾句里的象徵意義與作用有何異同?
謝 @代達羅斯之熵 邀。
這裡的匪,一般解釋為非,即這裡的石是可以轉動的,要不然上下文中的「鑒」、「席」等 就沒法解釋了。但是這是不得不如此,並非天然多麼合理,換句話說,如果原文為「我心如石,不可轉也」,也說得通。先秦的文字,因為缺乏同時期的其他材料對照用法,不像後世形成較穩定的含義,個人覺得領其大概即可,而且後世的解釋,時常有牽強和猜測的成分,這裡不細說了。以下列2種材料供參考:余冠英 的解釋:周振甫 直接翻譯為磨石:這三句里的石都不能轉。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是說,我的心就像那石頭,不能轉動。匪,彼也。
補充,評論中有人(抱歉,手機不知道如何@)以為如果這樣下句就講不通。確實如此。至於此句,其實分歧在於【石】,因為磐石無轉移,明確是磐石,巨大的石頭自然不能轉移,下文江流石不轉,肯定說的是江水中的大石頭。而這裡的我心匪石,石頭究竟是和心一樣大的小石子,還是磐石。我們並不清楚。如果你理解為拳頭大小的小石頭或者磨盤,還是把匪理解為否定詞。
磐石無轉移,自然不能轉動。
以上都是說永遠不會變心。
江流石不轉,更是中流砥柱的象徵。能轉動的是石磨。《詩三家義集疏》:《傳》,石雖堅,尚可轉。《說文》,轉,運也。
《詩經原始》:毛,鄭解雲,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者,其意謂石席可轉卷,我心匪(非)石席,故不可轉卷也。這是柏舟的句子,不是在齊風。瀉藥
看你ID,我只能說……
玩一把小小,仔細聽……滾石不生苔。
因此可知石一般用以借喻堅定不移的品格。在古典價值觀中,是不轉的。
然而,豈不聞「飛沙走石」,走是跑的意思,石頭都跑起來了,形容風大。那不轉還能平移不成?圓滑一點的可以,有稜角的則不行。
1.其「不轉」並非單純指「不可轉動」,而是在說「即使是在可轉的條件下依然不選擇轉動」
非不可轉,乃可轉之無轉者也。
2.本文中的「石」有一個前置的條件「磐」,加上該條件後即為「磐石」,一般指又大又重的石頭。
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不可轉動,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有人非要拿聖劍硬上的話,可能就會是另一種情況了。
非不可轉,乃外力不足之故也。
3.此處的「石」可能比前兩者又有一些不同,此處的「石」比較高冷,它既不像1中那樣有強烈的意志和情感波動,也不像2中那樣有表白自己意願的強烈慾望。
此處的「石」可能根本沒想過什麼是「轉」,它沒有被賦予作者的情感色彩,也沒有自己的主觀意願,僅僅只是很客觀也很平淡地看著水窮雲起、花開花落。
就這樣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沉默看著你,看著你打《文明》,而你甚至可能不知道有這樣一塊石頭的存在。甚至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
非不可轉,乃不知何謂轉者也。
最後可以用dota的說法來做一個總結。
1.美杜莎(刷野ing)2.剛背獸(輔助送人頭,崩盤後被摁住捶死)3.小小(掛機)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以我母親的名字起誓,我在此說的每一句都是真話。」推薦閱讀:
※「若於路羈絆,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這句話怎麼理解?
※古文真的沒有白話文好嗎?這幾千年來我們到底留下來了什麼?幾千年後我們還能留下什麼?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亟為什麼是屢次的意思?
※怎麼理解奇不勝正和以正和,以奇勝這兩句話?
※有哪些不常見但是很實用的古文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