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燈塔水母外,自然界還有什麼生物可以永生不死?

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水母的一種,在性成熟後會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狀態,並且可以無限重複這一過程。紐約布魯克戴爾大學醫院研究員馬洪寶說:「水母避開死亡的這種能力使它在生物學上是不死的。」這使得這種水母成為唯一一種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論上會長生不死的生物。

那麼除了這種水母外,還有什麼生物是永生不死的?


北極蛤 (Arctica islandica) (科學家殺死了一隻)

圖為蛤蜊殼內部的紋路

  文·本報記者 陳萌

  將新聞進行到底

  「長壽」和「死亡」看似是兩個極端的對立,但是最近它們卻在一隻蛤蜊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前一陣子,各個媒體紛紛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一隻活了507年的北極蛤死了。而比「老壽星」死亡更加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這隻北極蛤竟然是被科學家弄死的。報道指出,研究者們想了解它的實際年齡,硬是撬開它的殼,令它一命嗚呼。這件慘劇,讓許多人對老蛤蜊連聲哀悼,並譴責研究者們鐵石心腸。而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則稱他們沒有為了研究老蛤蜊的年齡而殺死它,那樣太諷刺了。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蛤蜊的年齡應該如何計算?這隻蛤蜊的「獻身」僅僅是因為它足夠老嗎?

探究事實真相

507歲蛤蜊到底怎麼死的

  時間退回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達芬奇還在畫「蒙娜麗莎」,第一次有記錄的天花正在新大陸蔓延,而我國則正好處在明朝,與此同時,本文的主角在深海中降生了。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深海里,一直歲月靜好直到2006 年。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2006年,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前往冰島研究氣候變化,他們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島海底捕撈到許多空貝殼和存活的北極蛤,然後冷凍(一種採集樣本的標準程序)帶回實驗室分析,在冷凍運輸途中蛤蜊們在船上死亡。

  參與了當年捕撈的艾爾·沃納梅克說:「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北極蛤高齡幾何,於是就把它們送到了實驗室。」隨後,英國慈善機構「幫助老人」斥資4萬英鎊委託科學家研究這些動物的確切年齡及其在海底的生長過程。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蛤蜊貝殼檢查其年齡時,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其中一隻蛤蜊可能已經有405歲了,是世界上已知最年長的動物。

  科學家將其命名為「明」,因為它最早生活的年代恰好屬於明朝。現在,他們重新檢查了「明」的外殼,發現由於之前計算失誤,它的實際年齡應為507歲,比之前測算的還要大100多歲。

年輪泄露年齡

前後計算為何差出100歲

  這隻蛤蜊實在是太老了,也許老得連它自己都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那麼科學家們又憑什麼計算出它的年齡呢?

  記者首先想到的是依靠蛤蜊的體積來判斷其年齡。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同種蛤蜊一般個頭越大年齡越大。但是一旦它們長到一定年齡,體積增長的速度就明顯下降。如果你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蛤蜊,你很難從個頭分辨它是100歲還是300歲,因此靠體積判斷蛤蜊的年齡是不可靠的。

  那麼什麼才是泄露蛤蜊年齡的線索呢?「樹有年輪,貝殼上也有年輪,樹的年輪可以反映樹的年齡,而蛤蜊的年齡也可以依據貝殼上的年輪計算出來。」包教授說,由於環境、餌料等的變化,貝殼的生長速率不一致,積累的成分也不一樣,所以可形成年輪,也叫生長紋。但是貝類的生長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每過一年就長上一條。由於不同水域的水溫、水質條件頻繁變化,很多貝類一年可以生長出很多生長紋,但每一年的生長紋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可用生長紋來計算年齡。北極海域的水文條件相對穩定而嚴酷,適合貝類生長的時間也較短,因此其年生長紋就很明顯,所以能夠用來精確地計算年齡。「明」就生長在北冰洋水域,因此研究者可以通過計算其外殼生長紋的數量來確定其年齡。

  至於為何前後兩次「明」的年齡會有100多歲的差異,包教授認為,科學家第一次應該是從外殼紋路計算「明」的年齡的,但是由於它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包括磨損、附著物等原因導致其外殼表面生長紋不太清晰,且部分紋路太過狹窄難以區分,因此造成了這100歲的誤差,而此次科學家選擇撬開它的外殼觀測殼內部紋路,從而獲得了比較準確的年齡。

  我們如何能確定這次英國科學家得到的年齡是正確的呢?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英國班戈大學的詹姆斯·斯庫斯說,「明」的新年齡已經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來證實,這種方法幾乎不會出現錯誤。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羅伯·維特巴爾德也表示:「這個年齡已經通過多種方法證實了,所以我們非常肯定他們現在得到了正確的年齡,如果有誤差的話也不會超過一兩年。」

北極蛤長壽秘訣

什麼原因讓「明」活這麼久

  為什麼這隻北極蛤能活那麼久?包教授說:「首先是遺傳的問題,北極蛤屬簾蛤目,其本身壽命就很長,以往也發現了很多壽命超百歲的北極蛤,同時也和環境條件有關係,北極蛤生長在水溫寒冷的北極深海。」在「明」之前,一隻1982年在美洲水域中發現的220歲的北極蛤一直保持著吉尼斯最長壽動物的官方紀錄,而非官方的最長壽紀錄則屬於一隻保存在德國博物館的374歲的冰島北極蛤。科學家們認為北極蛤長壽的秘訣在於其細胞代謝過程的緩慢,但是卻不知道它為何如此緩慢。

  班戈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正極力尋找有關「明」長壽的線索,他們認為北極蛤可能已演變出極為有

  效的防禦系統,可阻止通常發生的破壞性衰老過程。研究小組成員克里斯·理查德森在一份醫學報告中說到:「如果北極蛤的演化創造了一種抵抗衰老的成功模式,那麼研究這些現實生活中的瑪士撒拉(《聖經》中的長壽人物,據傳享年965歲)們的組織,會幫助我們了解衰老的過程。」

  斯庫斯指出,即使「明」是我們已知的最古老的動物,但是事實上對於廣泛分布於大洋深處的北極蛤科的蛤蜊來說,它是世界上最古老蛤蜊的概率是「極其小」的。事實上,不難想像有些人午餐時就可能吃掉一個跟「明」一樣古老的蛤蜊,因為北大西洋的北極蛤是蛤蜊濃湯的主要食材。

反映環境變化

蛤蜊如何將氣候 「編入」貝殼

  科學家們對蛤蜊這種生物相當有興趣的原因,除了希望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年齡變化的秘密外,還因為從它們身上可以知道海洋環境演變的歷史。

  就像樹的年輪一樣,蛤蜊的生長線也隨著環境比如水溫、鹽分和食物的豐富性而發生變化。包振民說,貝殼的生長速率和組成成分與環境條件有關係,貝殼積累了不同比例的各種同位素可反映海洋水溫變化和環境條件,如利用氧的同位素18O/16O 的比值就可以較準確的計算出當時海洋水溫的變化。因此,「明」貝殼上的紋理不但是人們斷定其確切年齡的依據,也使其成為記錄環境變化的活標本。

  據科學家介紹,「明」的貝殼只有在夏季才會生長。在海水溫度較暖並且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明」的貝殼上每年都會長出厚度約為0.1毫米的一條紋理。正因為「明」貝殼上每條紋理的厚度取決於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人們可以以此為依據,了解當時海洋的生態環境以及氣候變化。

  正是由於北極蛤能活很久,並且會將氣候記錄「編入」貝殼中。因此參與本次研究的研究者們希望通過對這些蛤蜊殼的研究重建過去數個世紀的環境變遷。斯庫斯說:「通過這次研究我們可以得到每年的海洋氣候變化數據,而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也沒能得到北大西洋的氣候變化數據。」

相關鏈接

生物界的老壽星

二疊紀桿菌 2.5億年

  二疊紀桿菌於2000年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韋斯特·切斯特發現,當時它被困在氯化鈉晶體里,經測定已經有2.5億年的歷史。當切斯特用營養液培養這些細菌的時候,發現它們居然又活過來了。當然,它們復活之後很快就死了,壽命定格在2.5億年。

刺果松 4800年

  生長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白山的一棵名叫「瑪士撒拉」的狐尾松已經活了近4800年。

海底蠕蟲 250年

  在深海冷水裡有一種學名叫「Lamellibrachia luymesi」的蠕蟲,根據它的生長率計算,其壽命可以超過250年。

輻射陸龜 185年

  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送給湯加皇室的一隻名叫圖伊·馬里拉的輻射陸龜活了185年,是有記錄的最長壽的爬行動物。其實並非所有的龜都很長壽,多數寵物龜的實際壽命都不如它的主人。

(來源:科技日報)

文章來自:一隻蛤蜊可以告訴我們什麼?--科技--人民網

---抖機靈---

【BGM:GIRAFFE BLUES】

我看到題目的時候以為奶爸是說 超時空要塞Δ 裡面不死,還會飛天的水母。。。


其實目前還沒有一份十分有說服力的學術性報道證明燈塔水母可以永生。

就前段時間還有機構說燈塔水母只能完成一次「返老還童。」但燈塔水母也算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一種「永生」生物了。

除燈塔水母外,還有一種植物,也可以算得上「永生。」它的名字叫龍血樹。

因為他受傷後流出來的汁液是紅色的,有人就聯想到龍血樹是上古時期龍和大象大戰流下的血,孕育出來的生命。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麒麟竭」,是的,就是盜墓筆記里出現的東西,悶油瓶服用過,在劇里是神葯,服用後百毒不侵,並且血液還能救別人性命。其實也並非沒有依據,麒麟竭本身就是一種名貴藥材,有防腐作用,所以古人下葬會用這玩意來保持屍體不被腐爛。

目前我們已知的龍血樹最高壽命達到8000多年,有人說只要環境適合龍血樹生長,再活8000年也不是問題,這也對應了燈塔水母需要適宜的環境下才能「永生」的條件。


準確地說燈塔水母並不是永生,只是這種生物可以不斷無性繁殖而已。一個人可以不斷克隆,但是單個克隆體還是要死的啊。

還有,如果把細胞可以不斷複製就描述為永生那麼大多數植物都可以啊。甚至人類的癌細胞也可以。那?那誰來著……海里埃塔·拉克絲的癌細胞不就一直活到現在嘛,而且估計還要活很久。

永生?還是指望人類補全計劃吧!啊哈哈哈!


十二驚惶——也是最後的驚惶,而這最後驚惶亦有異於所有前者,一不是什麼令人無比驚懼的絕世神兵,更非令江湖人忌憚的名門大派;百曉狂生所選的十二驚惶,其實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不世奇人——

「他」!

這個「他」之所以神秘莫測,全因他的真正名字,就連無所不曉的百曉狂生亦不知曉,故乾脆將他喚作十二驚惶!

更奇的是,這個十二驚惶最先於江湖出現,已是千多年前。

然而,此人並未隨著漫漫歲月物故。他在千多年前出現後,其後每隔百年,總會再在江湖出現一次,屈指一算,「他」至今也該超逾千歲之年!

一個人竟能活上千百年,功力亦可能已積累了千百年,其可怕實在可想而知!但,這還不是十二驚惶最可怕之處!


海拉細胞。


目前還沒有。

有關燈塔水母的:

http://m.guokr.com/post/77703/


還有水熊蟲啊。我這是本題目下最正經的回答


永生對於一個物種來說並不是什麼優勢。由於個體無法自然死亡,如果沒有天敵或者自然災害對其的數量控制,可以想像的是隨著時間的無限推移,整個區域塞滿了某個或某些物種,種內種間競爭會加劇,生物所需資源大大減少,這不利於物種的延續。所以如果不是想要移民外太空而想要達到永生的目的,永生的對於生物來講沒有多大意義,只要把遺傳物質傳給後代就算完成任務了。

科學家研究推斷,燈塔水母長生不老的秘訣在於幹細胞的分化過程。

賓州大學研究員瑪瑞亞·皮亞·米列塔表示,燈塔水母不會像往常那樣死亡,而是「將自己身體的細胞向年輕化逆轉」,不過這種「逆生長」是有條件的,當它們遭遇飢餓、物理性損傷或其他突發危機的時候才會發生。

米列塔介紹,這時燈塔水母會把自己轉化成水滴一樣的胞囊,然後從這個胞囊再繼續發展成水母的原始生命形態——一個水螅群。據《國家地理》報道,在這個過程中,燈塔水母全身的細胞都會進行轉化,其中肌肉細胞會轉化成神經元細胞,或精子和卵子。通過無性繁殖,這一個水螅群將再次生長成幾百個幾乎和以前的成年燈塔水母DNA一致的水母。

紐約布魯克戴爾大學醫院研究員馬洪寶說:「水母避開死亡的這種能力使它在生物學上是不死的。」這使得這種水母成為唯一一種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論上會長生不死的生物。

通過重生過程,一個水母變成了數百個一模一樣的水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五大洋中都充滿了基因排列幾乎一樣的燈塔水母。

總之燈塔水母的這一重生過程就是無性繁殖,而本體已經死亡。以訛傳訛才會把這種生物學上的不死認為成了永生。


結腸芽孢桿菌


理論上龍蝦也是不死的,只是理論上的不死!


長生不老、永葆青春對人類來說仍是個神話,然而這在自然界並非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理想的條件下,大部分樹都可以永生,因為樹不會衰老。

詳情參閱:

@混亂博物館

誰能長生不老 | 混亂博物館

http://mp.weixin.qq.com/s/zYST5BM95-QM_6OE6QZhnw

個人非常推薦的科普作者,簡直良心。


永生這個詞很模糊,就像用細胞分裂來繁殖的細胞,比如變形蟲(記得好像是分裂吧?)就是如此。雖然是繁殖,但是卻是他自己本身,那麼只是算繁殖還是算另一種存在呢?


啊那個昨天還看到

天啟死循環里有說

什麼什麼斯什麼蟲…………∑( ̄□ ̄)……


烏龜?


太歲


癌細胞


推薦閱讀:

孔雀石綠不是致癌嗎?為什麼水產養殖中還在使用?
水產要用到顯微鏡嗎?如果用到用來做什麼?
養殖貝類重金屬污染嚴重是真的嗎?買回來養幾天可以減輕污染科學嗎?
蝦與蟹的進化誰更先進?
水產養殖讀研選擇什麼方向好?

TAG:生活 | 百科全書 | 水產養殖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