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怎麼勝利的?

沿海主要工業城市和發達城市都被打掉了,留到國民黨手裡的只有內地貧瘠的地方,按理說國府已經沒有和日本對抗的能力了,在實力相差懸殊(工業而言)的情況下我們是怎麼贏得?請各位看官解答一下

大家好像不太敢答,回答的都在迴避或者並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如果觸及到不方便說的東西的話可以從側面解釋一下,或者單從工業方面來講也可以,我提問題就是看到日本人戰略沒問題,初期目標應該是都達成了,但還是輸了,很好奇是為什麼

8月22日補充,

謝謝大家的回答,今天剛上知乎,我想的太簡單了,這個涉及到佔領成本和日本經濟的問題,涉及的方面太多,有時間我去專門看看,感謝大家的回答。


壯士一去為何?

為膝下兒女,為堂中老母,為眾鄉親,為萬里河山,為三皇五帝秦皇漢武五千年,為我尚有一腔熱血。

若一去不回?

去便不回!


很簡單的佔領成本問題。

工業黨以工業人口定輸贏的原則並沒有錯,但一個國家的戰敗有時候並不代表戰爭的結束。歷史上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拿破崙進攻俄國,俄國也是把人口農業和工業地區全丟光了,結果呢。

日本侵華最終目的是攫取資源來供養他它的戰爭機器繼續運轉。

是,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是,八路在後方戰場游擊戰打擊敵人的力度有限,不足擊敗日本駐華佔領軍。

但是

中國並不需要在戰役中打贏日本,中國只需要讓日本付出的佔領成本高於它能在華掠奪的資源就夠了,這一點上,中國做的非常成功。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從來就沒有真正達到。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不得已改變策略以求控制戰爭成本,妄圖實現長期佔領。這時候日本的國家財政和資源調配已經捉襟見肘了。

到了1941年這時候傻子都能看出來日本這個國家在謀求東亞霸權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走不穩路了。

那麼肯定有人會來再添一把火。

於是美國爸爸開始各方制裁日本了,限制原油和廢鋼鐵,等於讓日本雪上加霜,整個國家的運行難以為繼。

在這種時候,日本有兩個選擇,一種是戰略收縮,保存既有實力,保全核心利益,放棄其他利益,棄車保帥。日本如果這麼選擇,說不定今天的日本會保有東北台灣。另一種就是all in乾脆和美國撕破臉皮,賭一票大的,看看鹿死誰手。

天佑中華,鬼子選擇了後者,賭徒是瘋狂的,特別是在他一直贏的時候。

相似的遭遇,美國也遇到過。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時候,也是國內矛盾尖銳,民權和反戰運動高漲,經濟陷入罕見的「滯脹「;蘇聯趁機在安哥拉中東攪和的風生水起,核力量第一次超過美國。而美國怎麼做的?

林登約翰遜雖然繼續擴大越戰,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動了民權法案,直到尼克松推出「尼克松主義「,美國全球戰略收縮,拉攏中國,專註於國內改革和貨幣政策調整,成功度過危機。

所以,美國那個尼克松比你們這些陸軍馬鹿,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和他……咳咳,說岔了。

所以抗日戰爭中國當然是躺贏,畢竟當時中國國力擺在那,不過中國能躺贏已經不錯了,效率值至少是正數。畢竟二十世紀躺贏過的你看見的有中國和越南,而沒能躺贏,效率為負的更多,譬如沙皇俄國,譬如二戰的法國,譬如義大利,譬如西方陣營的巴列維伊朗……


抗戰打到後來,基本就是日本一隻腳把中國踩在地上,想起來了就使勁碾一下,然後另一邊對著美國掄王八拳。雖然第一拳把美國打了個烏眼青,但人家緩過勁來開始各種找回優勢,最後還騎到臉上拍了兩板磚。這時候另外一條腿也讓蘇聯背後咔嚓一腳給踹折了,於是日本GG。而這時候中國躺在泥地里沒死,還有口氣。就是這麼贏的。

---------------------------------------------------------------------------------------

【補充】

我是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答案都有人舉報……與之相比那位在評論區里長篇大論地anti的朋友簡直是一股清流……也許比喻得有點隨意,可能觸動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經,然而我覺得我的認識還是有道理的。

1.日本踩著中國的一隻腳就是中國派遣軍,另一隻腳則是駐紮在關外戒備蘇聯的關東軍,而兩隻拳頭則是南方軍以及IJN等等,我覺得用淺顯的比方來回答會比較好理解一些,否則答案難免會比較枯燥,數據黨自然會自己去查證,不用我費太多話。

2.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本確實不再發動大規模攻勢了,但絕非是「無力發動」,只是覺得不值得了(真的無力大打怎麼會過兩年又在太平洋上搞個大新聞)。與之相比的是中國軍隊無論正面還是敵後在抗戰中從頭至尾幾乎都沒有主動發起一場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戰場主動權在誰手上一目了然。

3.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爆發的會戰,基本上是日本人想給對面的國軍放放血,於是大舉出擊尋找國軍主力打擊,之後不管打著沒打著都掉頭回到原駐地,因為駐軍根本空不出人守太多新地盤,如長沙、上高、棗宜、常德等等大部分都是這樣一種情形。然而到了1944年日本人覺著總這樣時不時碾一腳也不是個事,於是終於使出力氣搞了個豫湘桂戰役,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4.我從沒說過中國抗戰傷亡的3500萬軍民一文不值,但是傷亡慘不慘和仗打得好不好根本是兩件事情。如果打仗都是死人多值得誇耀的話,義和團就是神了。抗戰中中國軍隊與日軍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僅是武器裝備,兵員素質、平均(注意是平均)組織能力、戰鬥意志甚至是戰術指揮水平等等都處於落後水平,這個是沒必要洗的。

5.沒有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鋼鐵洪流,別說1945年,就是再過兩年,中國軍隊都推不動日軍,不管是國軍還是共軍。給日本的最後一刀,中國確實沒出太大的力量,然而躺贏也是一種能耐,比起法國希臘大波波等等一干選手,我們雖然被人打得吐了一地血,但至少活到了最後,這還不夠嗎?


以下數據來自日本《大東亞補給戰》,所有「我國」「」本國等詞都是指日本。

1931 年的石油進口量為210 萬千公升,1938 的石油進口量最高,達600 萬千公升,但不到現在一周進口量。1941 年8 月1 日,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70頁)

鐵礦石也是88%依靠進口和從海外運進。其中,90%從英屬馬來亞、海峽殖民地和中國進口,部分則從滿洲和朝鮮運進。1928 年生鐵產量才超過100 萬噸(現在的鋼材年產量約為1.07

億噸,居世界三大產鋼國的第二位)。當時我國主要用平爐鍊鋼,在生鐵里摻進50—60%的碎鋼進行冶煉。日本的產業史很短,廢鋼缺乏,70—80%的廢鋼從鋼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業國美國進口。1940 年9 月,美國對日本實施鋼鐵禁運。

銅、鉛和鋅是生產槍、炮彈藥必不可少的。昔日產銅國日本在昭和時期也只能一半自給。1940 年銅的需要量最大,達23.4 萬噸,而我國的1943 年最高產量僅12.3 萬噸。半數銅是從美國、加拿大和中南美進口的。美國銅產量佔世界產量的50%

鋅1940 年的自給率為40%;鉛1935 年的自給率僅8%,至1940 年也只達到20%;其餘全部依靠進口,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因此,官民共同努力爭取鋅、鉛自給,所產鋅、鉛在1941 年以後可滿足我國的最低需求。我國重要資源都仰仗進口,特別是依靠從美國進口。因此,國防也就靠不住了。

我國在1939 年度和1940 年度,前後組織6 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等,合計4.9 億日元。當時,我國每年進口約30 億日元,所以特別進口的數量相當大。截至1940 年10 月,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 萬噸、特種鋼1 萬噸、銅8 萬噸和航空汽油20 萬千公升。

我國當時年產鋼材40 萬噸、特種鋼40 萬噸、銅9 萬噸,產量都不小。但是,原料均從美國、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從美國進口最多。(104頁)

1940 年8 月底,我國特派小林一三商工大臣至荷屬東印度,於9、10 月間舉行日荷談判,荷蘭完全依賴美、英保衛荷屬東印度,談判沒有進展。1941 年,原外務大臣芳澤謙吉特使接替小

林繼續談判,到6 月16 日談妥輸入橡膠2 萬噸、錫3?000 噸、石油180 萬千公升(約為當時4 個月耗油量),最後不得不停止談判。

陸軍原來沒有修建油庫,到1939 年5 月始儲備油料70 萬千公升。(70頁)

1939 年7 月27 日,美國通知我國廢除自1895 年持續44 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於6 個月後的1940 年生效。1939 年7 月美國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於1940 年生效,繼第一號禁令禁止機床出口之後,第二號禁令又於1940 年9 月26 日禁止廢鋼鐵出口。

唯獨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石油是美國在完成其作戰準備以後,最後於1941 年8 月1 日才禁止向日本出口的,因為此舉可能立即導致戰爭。(98頁)

如前所述,美國已與我國斷絕經濟關係。企劃院被迫採取對策,作最頭痛的研究,最後提出如下判斷:如果與美英開戰,我國國力將急劇下降至1939 年的一半。大家因此感到異常緊

張。為此,我國加速提前進口和特別進口有關物資。前者是使用進口專用外匯提前完成進口計劃;後者是籌款進口年度計劃以外的重要物資和戰略物資,加以儲備。我國是無資源的國家,除了採取各種方法進口物資進行儲備外,別無妙法。

我國在1939 年度和1940 年度,前後組織6 次特別進口,進口的物資包括航空汽油,車用汽油,廢鋼鐵,特種鋼,冶煉特種鋼使用的鎳、鎢、鈷,有色金屬銅、鋅、鉛,以及化學藥品

等,合計4.9 億日元。

當時,我國每年進口約30 億日元,所以特別進口的數量相當大。截至1940 年10 月,儲備的主要物資有廢鋼鐵95 萬噸、特種鋼1 萬噸、銅8 萬噸和航空汽油20 萬千公升。(103頁)

還有很多,總結起來:美國禁運以後,日本已經打不下去了,所以我對美國觀感很複雜,不是美國,中國很難贏,但不是美國,日本也沒能力侵略中國。

日本「九·一八」事變於1931 年爆發。這一年的陸軍武器產量為步槍3,600 支,機槍540 挺,火炮90 門,坦克10 輛,以及包括教練機在內的陸海軍飛機194 架。

如果當時中國抵抗,日本不能以東北資源壯大自身,而是像37年以後一樣要花費大量資源在佔領上,他能達到37年的實力以至悍然全面侵華嗎?

1937 年度日中戰爭第一年的武器產量為:步槍42,600 支,機槍2,300 挺,火炮670 門,坦克330 輛,飛機879 架,與1931年度相比,約增長了9 倍。但是,72 架重型轟炸機、10 萬支步槍和部分炮兵用觀測機,則是採取權宜之計從義大利緊急訂購的。彈藥極端不足,軍械預算大部用於生產彈藥,彈藥費1937年度占軍械費的56%,1938 年度實際上占軍械費的76%,所以火炮和坦克只能生產那麼多。


很多人覺得中國人是躺贏,日本人是被美國人打爆的。

殊不知,日本人之所以主動進攻美國,是因為日本想搞東南亞和南亞--這裡是英美的勢力範圍。

日本之所以想搞東南亞和南亞,是因為日本的資源不夠用了。 外匯也不夠買了(即使美國不禁運)。 必須從東南亞搞資源維持戰爭。

日本之所以資源不夠用了,是因為它有限的資源在對華戰爭中消耗的太厲害了。

你還覺得中國是躺贏么? 如果中國不戰而降,太平洋戰爭可能根本打不起來。

很多歷史事件,深究了,感覺都是必然。

日本人再瘋狂也不是傻子,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去主動搞美國。


日本的戰略是什麼?

控制東北、華北、東部,搶佔資源,以戰養戰?

但佔領不等於控制,日本從來未能很好地控制東北以外的地方。

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敵後抗戰。

日本以戰養戰的計划行不通。

中日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

資源上,國府依然佔有中西部、南部,有美蘇支持,共黨深入敵後廣大農村,同樣搶人搶資源,而且人一搶就是兵,兵源無窮。

戰爭進入僵局,拖得越久,日本越無勝算。所以日本轉向侵略南洋,想的還是掠奪資源。南洋是英美法地盤,於是日本打了美國。。。。。。

建議讀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說的很清楚。


日本人把工業城市和發達城市都擼掉了之後自己也有點虛了,所以才劃分治安區和作戰區,作戰區當然就是針對KMT的,日本人對作戰區的要求除了南昌會戰和上高會戰以外基本上都是掃蕩KMT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去繼續擼掉KMT的地盤,加上CCP在敵後活動,所以豫湘桂之前KMT尚能招架。

然後就是套用一句話「小擼怡情,大擼傷身,強擼灰飛煙滅」豫湘桂差不多就是日本人擼地太過頭了,導致自己虛得連佔領區都保障不了,CCP趁機搶地盤,滇緬公路被打通後外援更加豐富KMT就滿血復活開始擼日本人了。當然,日本人在太平洋作死是個重要原因。

嗯,差不多就是這樣吧,閱讀量有限,不喜勿噴


看了半天沒有幫助,真是所謂言論自由


日本佔領了那些城市,卻沒有能力百分百的消化,拿到手裡的卻吃不下去。


主要靠美國。


日本是個島,極度缺資源。按照設想,先佔領東南亞+中國+朝鮮半島(也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從這些地方掠奪資源,依靠這些資源就可以北上打毛子了,然後跟小鬍子會師莫斯科,拿下亞歐大陸,最後合作兩面夾擊美洲,走上人生巔峰。

運資源到日本島是要走海路的,這時候最大的威脅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所以寧可把美國推到對立面,也要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就是為了讓美國暫時沒有遠渡重洋截斷自己資源通道的能力,給佔領東亞東南亞爭取時間。

然而日本犯了跟小鬍子一樣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原計劃速戰速決卻被拖成了持久戰,後來美國重整旗鼓開始反攻了,太平洋的島一個接一個被拿下,再後來東南亞都丟了,資源通道被掐斷,翻盤無望,於是就不得不投降了。


U.S. NAVY


推薦閱讀:

我國為什麼要啟動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使用者是誰?
怎麼尋找身邊的商機?
水是守恆的,為什麼會缺水?
沙漠可以利用么?
圖研所(www.tuyansuo.com),信息可視化方面的資源平台。現在為什麼打不開了?之前的資源可以去哪裡找呢?

TAG:工業 | 資源 | 抗日戰爭 | 國民革命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