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博物館和景點裡的外文翻譯如此不靠譜?

本人是大學生,最近兩天去了一些景點和博物館看了看,發現了不少無力吐槽的翻譯

這種情況是否是景點和博物館的普遍現象?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是不重視嗎?還是經費限制?


謝邀。

本人覺得吧。不是經費的問題。

是不在意的問題。

他們做這些看板的時候一般都是把翻譯包給廣告公司了。好點的廣告公司多少會找稍微專業的人翻譯一下,因為不專業,所以質量差。

更多的是在廣告店(作坊,小公司)做的看板。那麼那些翻譯廣告公司就是網路機器上翻譯的了。所以錯誤百出。

加上那些單位對這些沒有足夠的重視(就算重視了也沒有人才來校對)。

退一萬步說就算知道有問題了也是那種「哎呀將就用吧」的心態。

再退一萬步說就算單位裡面有點懂外語人才可以翻譯,那也要看那個人是否能翻譯精準?

再再退一萬步說這些單位一般是很龐大的,負責做廣告牌的人不一定是那個懂外語的人,所以就算翻譯對了在做廣告牌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偏差。

綜上各方面,如果不是某個領導直接就很懂外語的話,一般做出來的雙語看板都是OUT!

很多時候想表達洋氣缺反而被懂的人笑。哎。

至於經費,其實按照市價五千個中文字喊翻譯公司翻譯也只要一千塊左右。所以我覺得不是經費的問題,而是意識沒有到位。

話說七年前去熊貓基地看到幾乎每塊看板都是錯的。特別是有一個太離譜了,實在看不下去了寫了封郵件給基地。曉得他們後來改了沒有哦……


謝邀。應該是不重視,不會差那麼幾個字的翻譯費。見過無數景點的野雞翻譯,也思考過這一問題的根源。我想,可能是項目在扔給標牌製作公司後讓配的其他語種翻譯,從各景點指示牌等翻譯來看像似機翻,但是機翻有時候完全不搭邊,也沒人重視標牌內容的驗收。


謝邀!

因為:

  1. 決策者不懂
  2. 執行人也不懂


主要和錢有關,很多博物館在相關人才和細節方面投資不足,這種環節就是單純的糊弄


很多時候弄個雙語或者多語的只是個形式,並沒有真正用心在弄,覺得這個不是重點


我在做日本某縣美術館藏品的翻譯,所以應該還算能回答一點?

經費:關係還挺大的。我人在中國,還是學生,一級過了才兩年,藝術方面的辭彙量以及對日本古代文化尤其是各種和歌詩人等藝術家的了解遠不及搞專業研究的。那為啥美術館將翻譯委託給了事務所公司,又有在那家公司兼職的朋友介紹給我這個翻譯任務?

便宜唄。我們按一件文物多少來算錢,以我的翻譯速度平均下來時薪在30到40r左右,作為大學生兼職,足不出戶沒有舟車勞頓,這個價格我還是挺滿意的。

從公司那裡說的話在日本找人翻,要支付的工資至少是我的2到3倍,如果是專業人還要更貴不是么。也是基於成本,我那個朋友才沒有在日本朋友圈裡找,而是找了在中國的我。要說我能不能要求和日本同等工資呢?我覺得自己雖然比機翻厲害,做廣告和商品翻譯也有段時間了,但也僅此而已,往上我有自知之明,這樣的價格對我來說夠了,多了反而壓力。

至於質量,公司那邊合格了,我自己沒辦法判斷,還是要懂文物懂日語懂日本文化的人去美術館看看才能鑒定。

在意不在意:其他公司我不知道,就拿這家公司來說。一開始我就跟朋友說我對文物名詞不懂的,這個釉那個彩我只能做到能查就查,查不到就腦補,你把這事交給我我心裡也沒個把握。他說沒事兒,你先翻著,大致的意思翻出來就成,專業名詞公司會另外找國內的美術專家來修改。

這麼一看公司是不是還挺有誠意的?

不過總的來說,作為觀賞者我希望這事他們能找更專業的人翻譯。但,事實上兼備日語和美術能力的人不多,重要的是,貴。

哪個縣的美術館就不說啦,去日本的話我一定會去看看自己翻譯的藏品,嘿嘿 (??????)


我倒覺得有些博物館外文做得比中文還用心。比如包括國博在內的很多博物館,各種青銅器,中文就寫一個專用名稱,沒有專業知識的人看了也不懂。但是英文在用拼音翻譯名稱之後,還用括弧貼心地解釋是「水容器」、「食物容器」之類。


反正以我的生活經驗,我覺得帝都的地鐵站是一個外語提示水準絕對超過中文的地方。

經常看到大叔大媽們站在閘機前面無窮無盡的刷著一個故障卡。地鐵閘機也在任勞任怨的拒不開門,而且耐心的重複著冗長的提示語:

請聯繫工作人員。Inbalanced account

請聯繫工作人員。Your account has little money.

你看英文做的多貼心的。為了照顧乘客的面子,都不直說 你沒錢了!而是說 has little money. 所以為了順利乘坐地鐵我也要努力學好英語啊!


確實是不在意的問題,還有很大的原因是,負責領導完全不懂的問題。我見過私房面翻譯成私處面,見過內蒙古翻譯英文少了lia的。

可悲的是,那幫沒文化的還得統治中國各階層20年。


參與了成都博物館開展前的最後一部分工作,主要是近世和民俗部分。這兩個部分的翻譯工作一個是直接交給設計公司做的,另外一個因為我是川大在讀,所以讓我轉給川大的老師幫忙翻譯的。最後交由我們這些在校生校對了數遍。從結果來看,川大老師負責的部分尚可,而外包給設計公司的那一部分則錯誤比較多,我們在校對的過程中已經改了不少,當然由於我們自身的水平問題,肯定還會存在不少錯漏的地方。

除英語外的其他語言的問題,像韓語日語什麼的,據後面去參觀過的我們的老師所說,問題也不小。

成都博物館應該算是建設經費比較充裕的市一級博物館了,仍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反映了行業內普遍不重視的問題。


親身經歷,高二時期英語能力還行,雅思裸考6分,也算是略超平均值吧。於是我一個親戚就把新疆某景點的翻譯工作 交 給 了 我


無非有這麼幾種可能;1、承接指示標牌製作的團隊缺乏專業的翻譯人員(keydion,德語翻譯專家);2、外包出去,資金給得不到位;3、各方重視程度不夠,都是為了交差罷了。

近日,有北京市民發現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內有多處指示牌的英文翻譯存在明顯錯誤。石景山區旅遊委的工作人員對此解釋說,這些指示牌文字在翻譯成英文後,可能未經過當地外事辦審核,他們將進行相關處理,避免對外國遊客造成誤導。

城市、公園、商場及景區外語指示牌鬧笑話的現象,不只是北京石景山八大處公園獨有,在各地很普遍,因拼湊與中文直譯,這些標牌被網友戲稱為「中式英文」。據了解,很多「中式英文指標牌」的製作,都由相關部門打包給廣告公司製作,廣告公司的工作人員為了節約成本和省事,大多選擇翻譯軟體,因此鬧出許多笑話。(keydion翻譯;翻譯行家)

儘管對於外文標牌的翻譯,也有一些制度規範,比如,指標牌翻譯成外文後應當報請當地外事辦審核把關,及時校正錯誤,確保規範,但在現實中,這一規範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利於提高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效率。  

存在明顯錯誤的指標牌,最直接的是會讓外國遊客看不懂,傳遞錯誤的信息,同時,也會讓外國人看低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筆者認為,避免啼笑皆非的「中式英文」指示牌的出現,最優的選擇還是推動常用指示標牌的通用化和標準化,即在國際通用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按照城市設施、景區、商業服務等類別,歸類整理和完善具體的指示標識、警語標識的設計,對應多種規範外文翻譯,形成標準化體系(keydion翻譯),給社會提供統一的遵循。


看點不夠,裸翻來湊

難道不是故意逗外國遊客一笑的嗎


外包給別人還不願意出錢肯定不會有好翻譯的。更可怕的還有一種就是明明出錢了還沒好翻譯。


會日文好洋氣


因為他們太naive了!還是要學習一個,畢竟翻譯也是要按照基本法來的!


謝邀。這個問題我不會。不過妄自猜測,經費沒有用到翻譯這方面吧。


推薦閱讀:

函數(function)這個詞的翻譯是否精準?
既然Multiple choice 是單選題的意思,那多選題的英文是什麼?真是困擾多年?
行內人總說,同聲傳譯必須生來就會,經過練習能夠進步,但是教是無法教的,有道理么?
「無奈」這個詞在英語中怎麼翻譯?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應該怎麼理解呢?

TAG:博物館 | 英語 | 日語 | 翻譯 | 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