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等大學為什麼沒有國外高等學校排名高?
我們國家明明人口基數這麼多,按理高校生的智商應該遠遠高於國外高校,為什麼學校排名卻拼不過?那些排名又是靠什麼排的,真的能反應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嗎?真的是我們的教學質量不夠好嗎?具體有哪些區別導致的,越具體越好!
謝邀。這個題目的範圍相當大了,我僅作為高校學生稍微說一下個人觀點,求輕黑。由於個人專業背景,針對的只是理科方面。
首先,題主提這個人口基數的事情,讓我想起來了大家經常評價國足的那句話:「泱泱大國難道還找不出10幾個踢球的人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人口基數大只能表明出一個牛逼的人的概率可能會高一點,反之,出一個SB的概率也會高一點。所以我們能看到一些牛的不行的人,但同時也能看到很多跳樑小丑在社會各處揮斥方遒。在此我不知道題主是如何推出我國高校智商就一定高於國外高校智商的,我不是說跪舔國外,只是就邏輯而輪。
我們不談這個具體排名是怎麼產生的,就是說一下為什麼國外學校的理科研究水平普遍要比國內要高一些吧(這裡面的國外限定為「西方的哪一些國家」吧)。學校的水平大概靠兩方面,一方面是本科教學質量,一方面是科研質量。如果再歸納一下的話,其實就是科研水平的高低。我們提哈佛,提斯坦福,提普林斯頓MIT,說他們是頂級牛校,也是針對於他們的科研水平極高這個特點的。
那麼影響科學水平的高低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社會支持,這裡面包括國家及社會的資金投入,相應的政策支持等等。現階段我國在這個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很大的,傑青基金、千人計劃等等,在各個方面滿足青年學者獨立做科研的基礎需求。誠然,我們在某些涉及科學水平的評選上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和不足。但是總體上看,我國自解放以來對科研的投入都是可以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並不空。
那麼內因呢?就是一線做科研的人了。看一下早期的科學是如何產生的。最早的時候,科學研究說俗氣一點,就是一些衣食無憂的富家人,對金錢美女什麼的不感興趣,反而對這個世界的本質規律感興趣,於是一股腦投入進去了。後來,科學工作演變成了一種職業,但有一點是不變的,成功的科學工作者最本質上要對所做的研究有足夠的熱情。這種熱情產生容易,人都固有其好奇心。然而保持這種熱情,一方面需要科學工作者自身的素養,另一方面,由於科學工作的特點導致了科學工作者並很難在短期中獲得極大的物質利益,我覺得是這兩點問題阻礙了很多青年學生繼續投身於科研事業中的決心。缺少這些真正熱情投入的人,我國高校科研的平均水平當然會受到制約,暫且落後於國外。
再稍微展開下這兩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方面。出於實際情況考慮,我國與西方國家在基礎教育培養方式上面有著諸多不同,導致了我們的學生與西方的學生在進入高等學府後對自己的定性會產生差異。我國的很多學生在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往往並非通過興趣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專業,反而要麼是人云亦云的選一些熱門的東西,抑或是選擇一個自己高中考試更擅長的科目。而國外相對開放性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相對更好的選擇一個自己真正喜愛的專業。進入大學後,在教學過程中,牛校不僅在課業要求與課業負擔上要比國內高校大得多,而且負責授課的老師往往都是領域中的大人物,而不像中國很多高校似的是一些資歷相對低的老師在做教學。這些差別,使得國外高校在培養科學人才的初始階段就佔得了先機。
從第二個方面看。科學的發展狀況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該國家或者地區的發展狀況。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發達的地區能更好的保障科學工作者們的基礎生活,使得這些科學工作者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學工作中去。簡單來說,就是這些人不必擔心沒飯吃,所以能拿時間來搞些高大上的科學玩意。現在有很多的學生,面對讀研讀博,一個經常繞不開的考量就是以後能否養家糊口,以及家裡的現實狀況是否允許自己要花近10年的時間來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有了這些無法抹去的顧慮,很多青年的學生也就很難再投入足夠多的精力來真正獻身於科學之中。當然,也有很多有毅力的牛人,在成為了我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但這其中的壓力與辛苦也是可想而知。但是總體來講,現實生活的壓力使得很多青年學生望而卻步,這也是個現在很難現實問題。
只是流水賬的隨便答一答。我國高校科研平均水平不如國外是一個現實狀況,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是太多太多,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啊。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能力?
※教育互聯網化真的存在千億級的大市場嗎?它的形態會是最近很火的這些搜題產品嗎?
※布姆電競學院教學效果如何?
※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意外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