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體漢字」是什麼?
今天有同學在做報告的時候提到「辣體漢字」,據說是晚清時期的簡化字,但是百度不到,請問這是什麼?
不是簡化字,是一個短命的教會拉丁化羅馬字方案。「辣體漢字」就是Romanization Interdialectique,全稱「方言際辣體漢字」(「辣體」即「拉丁體」),又稱「方言通用羅馬字」(趙元任)、「文言拼音」(周有光),東北四平街法國耶穌會傳教士 拉馬斯(Henri Lamasse)和 加拿大傳教士 賈士敏(Ernest Jasmin)在1931-1932年左右制定,最初發表在北京《教會叢刊》(Dossiers de la Commission Synodale)上,這套方案的特點在於,不以時音為基礎,追求跨方言。之後王力《文言羅馬字》和趙元任《通字方案》就是受過此方案的啟發。為了實現跨方言去歧義這個目標,它把拉丁化的基礎語音放到了《廣韻》上,採用高本漢的中古漢語擬音,把音標轉寫成通常的拉丁字母,又制定相當複雜的規則,來說明每個拼式在各個方言所對應的發音,企圖解決方言分歧的問題。如此一來,這套方案盡最大程度地區分各個漢字的轉寫,以期能拼寫文言、白話文和方言。
這套方案後來得到了河北傳教士Jomin和內蒙古傳教士Rutten的贊助,且在東北四平街天主堂、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和香港Nazareth印書局出版過十多種課本和讀物,但是因為其拼法和讀音規則異常繁複,僅存學術價值,基本沒有實用價值,故傳播範圍狹窄,之後就歇菜了。
例子一:
hyc 醫噫,hyec 伊,h?ec 依衣,hyêc椅猗,hiaec 翳,qyêc 儀宜,q?ec沂,qiaec 倪霓,iêc移,iec姨夷胰遺,ic怡貽飴頤,qyc疑,qyh擬,hyêh椅倚,qyêh蟻,ih以已,yh矣,iêh迤,hyes衣,qyaes藝,qys劓,hiaes裔縊,hys意懿,iês異,hyaes瘞,qyaes睨弈詣,qys義議誼,qyes毅,ies肄,is易,it佾溢逸,hyt乙一,ip揖,hyp邑挹,hyk億憶臆抑,ik弋翌翼,ix易亦弈奕役疫繹驛譯,ix(iat)液掖,hyx益,qyx逆.…等共41種形式。
例子二:
辣體漢字讀物《苦耶穌》中」苦難主日「一節。
基本拼寫法
(引自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 by David Prager Branner)
聲調
聲母
韻母
無比蛋疼的東西,感覺韋氏拼音在所有地方都比他做的更好。是時候祭出韋氏拼音的潮汕話版創世紀了。都是只描述讀音,那麼多個符號都指向一個讀音除了添亂還能有其他什麼好呢。
推薦閱讀:
※「殼」什麼時候 ké ,什麼時候讀 qiào ?
※為何有些人將亞字讀成第三聲?
※「嗟/借/介/界/街」之類的字在中古是押「a/ai」韻的,怎麼後來會變成押「ie」韻了?
※為什麼在讀「123」和「315」時,前一個「1」通常讀作一,後一個「1」通常讀作幺?
※「崖」字在大陸為什麼讀作「yá」而不是「y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