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這個世界的最優解 VS科學不是這個世界的最優解。。。?

這是一個辯題最好先說明支持的一方,盡量有嚴密的邏輯和翔實的例子證明或者數據。


你居然認為這個世界有「最優解」?

就算有最優解,我們也錯過了。

這不是你坐在教室裡面解題目,全部算完了,結論寫上,一鎚子買賣。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無時無刻不在給出「解」。「解」遍布時間軸。也就是說,這是個實時的問題,在線的問題。

假設最有效率的能源,最優化的政府結構,最完美的社會分工,你都能找到。那麼,你現在幹什麼呢?停止一切,等最優解得到了再過來運作社會?

2000年前,封建君主制有助維持政權穩定。現在,法制讓社會更加穩定、繁榮。給你一台時光機,讓你把現今先進的治國理念帶回去,讓你當領導人,恐怕表現會比封建君主制差得多。

----------------------再說科學-----------------

維基百科對於科學的定義如下:

Science

科學:

解釋1:建立與組織關於宇宙的知識的系統的事業,這些知識的表現形式為可驗證的解釋與預測;

解釋2:解釋1中的知識本身,可被理性地解釋和可靠的應用。

Science is a systematic enterprise that builds and organizes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testabl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 about the universe.In an older and closely related meaning, "science" also refers to this body of knowledge itself, of the type that can be rationally explained and reliably applied.

它是一個系統的事業,或者是知識的集合。作為事業,它在不斷完善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作為知識,它在不斷的被擴充。

對於所謂的「最優解」,對於個人,怎樣才能過好(最優)一生?什麼才是好(最優)的一生?對於社會,怎樣建立好(最優)的社會?什麼才是好(最優)的社會?

科學不能給你答案,他只能給你提供線索。科學給我們提供的,現象,觀察,假說,理論,規律。都是我們應該利用的。朝什麼目標應用,如何利用,這並不是科學能提供的。從我們不長的人類社會歷史上,我們都能看出來,這個目標是不斷變化的;甚至同一時期,不同人對「最優目標」,都有不同理解。你解一個優化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析法也好、序列線性規劃也好、遺傳演算法也好,連「最優解」定義都給不出來,如何評價哪種方法好?


觀第六屆華辯總決賽有感 | 燉小雞·胡說

微信號上看到一篇文章,我覺得說的很好,好的部分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看得到。

我來說一點點意見:

未必正確,供大家批判:

①不過以此來說【對辯論的反感】我不是很贊同,作者似乎又犯了建構主義話語權力有高下的毛病,落入了福柯的窠臼。我雖讀哲學,但主修後現代部分,以現代主義理論當然可以分高下優劣,但

②同時,我覺得可能作者把【辯論】這個詞窄打了,小到市井歌舞,大到坐而論道,其實都有辯論之影。辯論,未必只在表演或比賽上。比賽本身,其實放大了【攻擊】的層面,而縮小了【說服】的層面。維特《哲學研究》一開始就批評奧古斯丁,莊子曰「道在屎溺」都是辯論。作者看到的,恐怕多為洞穴之影吧。

我下面繼續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我寫的,也是以星辰之力,不敢照耀日月之輝:

莫道理工不人文,天下學問本同根

莫道理工不人文,天下學問本同根

——論辯題【科學是不是世界的最優解】

私信里一直問辯題「科學是這個世界的最優解」,我是正方怎麼打?講道理,我們說有仇報仇,有冤報冤,這個問題真的對應該去問@華語辯論網 ,題目是它出的,冤魂們去找他最合適了。

不過我也看了決賽的視頻,我也看了周玄毅老師的短微博,我也看了很多關聯的文章。周玄毅老師說「科學是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的最優解;宗教是所有不可以解決的問題的最優解;哲學不是任何問題的最優解,因為它只分析,不解決。」

這話講的非常有道理,其實和林正疆老師微博置頂那句話「沒有事實,只有詮釋」是一樣的,當然這句話林老師也說了是來自尼采。

關聯的文章有三篇,希望大家仔細看,科學界是真心希望科學可以成為這個世界的最優解,是不是先不論,人家確實抱有這個希望。

文章一:【果殼網專訪】斯蒂芬·沃爾夫勒姆:宇宙的本質是計算

文章二: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文章三:如何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學術成就?

我們只看第三篇文章的最後幾句話:

筆者雖然認為經濟分析為理解全部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但無意貶低其他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作用,甚至也不認為經濟學家的貢獻勝人一籌……但是,我還是要說,經濟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類行為的可貴的統一方法。也就是說,雖然經濟分析提供了一種綜合性方法,但是,其他學科正在並將繼續提供許多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手段。

全書的中心在於,人類行為不能被條塊分割,這種條塊分割認為人類行為有時基於最大化,有時不然;有時受穩定的偏好驅使,有時任隨意的動機擺布;有時需要最優的信息積累,有時則沒有這種需要。相反,所有人類行為均可以視為某種關係錯綜複雜的參與者的行為,通過積累適當信息和其他市場投入要素,他們使其源於一組穩定偏好的效用達至最大。

如果全書觀點成立,那麼,經濟分析就為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一直為邊沁、康徳、馬克思及其他學者長期求之不得的統一的方法。

從中我們能看到Becker的野心——用經濟學來建立人類行為的統一分析模型,並讓所有學科都為其所用,為模型提供合適的參數和假定。

Becker幾乎把他的野心全部實現了。

我們可以說,哎呀這個世界不是經濟學都能解決的,總也有邊界,沒錯,這個邊界就在於周玄毅說的「可以被解決」

好,下面我翻過來看人文學科,你會發現非常有趣的東西。

第一篇文章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是計算,其實就是遵循有某種變化的動態過程之中。這個說法就非常接近庫恩在《科學結構的革命》里提到的「範式」了,範式和真理是不一樣的,舊範式總有失效的那一天,那個時候就孕育著新範式的建立,這也就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部分。別忘庫恩還是一個哲學家。

第二篇文章,我們聽起來特別迷糊,其實范縝說過一個成語,叫做「墜茵落溷」,語出《梁書·儒林傳·范縝傳》:「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賤貧?』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墮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這個話還曾經出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上——你不要告訴我范縝是一個科學家。

第三篇文章,我們能感受到貝克爾先生為經濟學做的很多貢獻,非常希望通過經濟學建模解決很多問題。其實這個類似的說法,我們應該也在生物學和神經學上看到過,一則是告訴我們多巴胺和催產素其實才是人出軌和忠貞在生物上的各自表現,你各種歌頌真愛要自由和真愛要忠貞沒什麼用;一則是假如把這個建模換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呢?再換成是老莊所說的道呢?

所以要細細掰扯,科學還真的是世界的最優解,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這麼說:宗教是哲學的發展不完善階段,科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文學和科學闡釋的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話語系統有所不同。

所以:莫道理工不人文,天下學問本同根。

我特別相信的一件事(未必正確),就是辯論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明晰分歧,而是為了達成共識。這裡大力推薦黃執中學長的網易博客,篇篇都是精品。

我還非常推薦這篇文章,潘吃雞的《觀第六屆華辯總決賽有感 | 燉小雞·胡說》,摘取一段話,不要覺得人家話說的很滿,我們看進去了就知道,這是通過純哲學的角度去思考科學是不是這個世界的最優解:

我抵觸辯論是因為我認為打辯論賽沒有意義,我認為它沒有意義是因為在我看來:以辯手的知識和思維能力根本無法解決辯題問題——其中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辯題的業餘。我知道打辯論賽本來就不是為了知道辯題問題的結果,我正是不喜歡辯論的這個屬性,所以拒絕辯論:辯論只是一個誤用學術用語用邏輯方法在少得可憐的學術知識內進行同義反覆罷了。

在我看來,打辯論需要的一個核心課程,根本不是什麼學怎麼演講怎麼推戰場搶奪定義,核心課程是哲學,你真的讀懂了某個人或者某個哲學理論,你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辯論。

所以我說要多看書,這個看書指的就是看哲學書。

後來我去看奇葩說第二季周玄毅的每一場立論,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沒人願意聽,這個時候確實就要認真考慮一下怎麼講觀點有效地講出去了。

這裡我推薦中國日報的一則新聞:

【他把微積分上成「搶手課」】唱歌說段子來教數學,他的課一票難求,甚至還要「站票」入場…58歲的浙大教授蘇德礦因專心教數學獲百萬獎金,20多年來,他把最難學的微積分課變成全校最難搶的課。每天,他還通過微博為學生答疑解惑。戳視頻,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

我非常喜歡。

但是,結辯的時候如果你只有3分鐘,講不到這麼深,又不是哲理辯論。所以要維持住聽眾(包括對方辯手、評委和觀眾)的注意力,我們就必須將某些核心觀點進行降維處理,降維到大眾能接受的範圍內,但又不能失卻其核心意思。我和奇葩說的工作人員聊天,他們也說,「藝能感」太重要了。而這個藝能感要想抵達,實在是太難了。

周玄毅老師在【辯行記85:表演的意義】也提到這個東西。

所以我提供一個我的小視角,未必正確,只是在時間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正方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鬆動:

最優解未必最有效率,也未必是最妥協,也未必是最好解。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完全不考慮任何個人情緒和道德,這個叫做最優解。優只是指代高效。也就是說,正方的立論核心是:最優≠最好。這樣科學確實是在【優】體系里的頂尖選擇。

這個論點的意思,其實也就是前面我所援引的別人的資料的一個降維處理,簡單說,就是,「優」和「好」「妥協」「博弈」不是一個話語系統,而優的意思,就是我們在不看其他任何個人感性因素的情況下來判斷世界,那麼【科學】的方法,是不是在【優體系】裡面的最頂尖選擇呢?

換言之,如果我們不在【優體系】裡面考慮,而在【好體系】和【博弈體系】裡面去考慮,科學當然就有沒有資格稱其為【最】了。

承認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話語闡釋體系(黃執中的受身),承認科學在其他系統的不【最】(定義的邊界),正方,是可以說得回來的。

而你也只有,3分鐘,說回來。


科學只是一種方法論或者態度,科學也會犯錯,不過它有糾錯機制。科學不是結果,更不是一個解。

如果非要套用你的思路,以電腦為例,是科學的產物,你說除了科學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的方法論或者信仰能創造出這麼複雜而又造福人類的東西呢?


在我的理解中,科學是人類所能找到的最可信的解釋。

至於是不是最優的,無從比較,也就無法得知。。


推薦閱讀:

你嚮往一個怎樣的社會?
如何看待太陽之下紀錄片及其罔顧女孩人身安全的行為?
朝鮮現在的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的曲解嗎?
新加坡與香港哪一個才更像華人社會的典範?
實踐10000小時理論,要怎麼堅持?

TAG:社會 | 辯論 | 科學 | 最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