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在國內的前景怎麼樣?在國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BIM的門檻高不高,在國內的發展的阻力在哪裡?國內做BIM的公司普遍生存狀態是怎樣?
1、應用現狀
在英國,政府明確要求2016年前企業實現3D-BIM的全面協同。
在美國,政府自2003年起,實行國家級3D-4D-BIM計劃; 自2007年起,規定所有重要項目通過BIM進行空間規劃。
在韓國,政府計劃於2016年前實現全部公共工程的BIM應用。
在香港,2014年至2015年,政府計劃將BIM應用作為所有房屋項目的設計標準。
在新加波,政府成立BIM基金;計劃於2015年前,超八成建築業企業廣泛應用BIM。
在北歐,挪威、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國家,已經孕育Tekla、Solibri等主要的建築業信息技術軟體廠商。
在日本,建築信息技術軟體產業成立國家級國產解決方案軟體聯盟。
在中國,無論政府還是行業巨頭,對BIM的發展預期遠不如上述國家明確樂觀,對數字化目標和標準制定表述曖昧,但BIM趨勢已經明朗。相比2014年,中國BIM普及率超過10%,BIM試點提高近6%。
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華中第一高樓——武漢中心等應用BIM的中國工程項目層出不窮。其中,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工程證明:通過應用BIM可以排除90%圖紙錯誤,減少60%返工,縮短10%施工工期,提高項目效益。
更多招標項目要求工程建設的BIM模式。部分企業開始加速BIM相關的數據挖掘,聚焦BIM在工程量計算、投標決策等方面的應用,並實踐BIM的集成項目管理。
2、業務模式一方面,使用BIM在建模階段就要預測實施階段的問題和方案,並確定各參與方的對接標準與協調機制,前期需要投入比傳統模式大得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國外注重長期發展,行業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程度高,項目規劃有成熟環境和機制,一旦啟動,很少變動,本身體現一以貫之的BIM作風。
但國內偏重短期利益,工程管理粗放。趕設計、搶工期、臨場變陣的工程節奏,與BIM有明顯衝突。
目前,IPD模式也開始在國內工程普及了。在該模式下,業主開工前即召集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商等項目參與方,共同確定統一的BIM模型。一旦模型確立,既不允許施工過程的設計改圖,也不允許材料應用的方案變更。
另一方面,國內甲方的地位遠比國外的強勢,對BIM應用的驅動效應更明顯;但其需求的頻繁更改,往往導致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額外的BIM工作量;其對BIM管理的不熟悉,某種程度上削弱了BIM應用動力。
再者,BIM應用是否提升了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的利潤?我國國情下,這一問題仍無明確答案。
但設計單位工作成本增加,和施工單位的變更利潤等「灰色收入」縮減卻是必然的。同時國內項目很多是總價合同,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因為應用BIM導致的工時增加,甲方不一定買單。
3、人力支持BIM應用必然導致工作量大幅度向設計單位傾斜,同時對與設計對接的BIM人才有旺盛需求。
在國外,業主成立專業的諮詢團隊,一對一對接設計團隊;並對項目啟動全過程的軟體類型、數據介面、信息規範等細節嚴格規定。
在國內,很多設計單位正在組建自己的BIM團隊。但進度不理想:工程經驗豐富的,受困於傳統圖紙思維和固有工具操作習慣,難以快速掌握BIM;可以快速掌握BIM的,又往往工程經驗不足。
4、技術支持BIM意味著海量二維數據的加工與三維數據的創建,對數據採集和處理有很高技術要求。但相比國外,國內建設行業的信息化基礎還很薄弱。
目前很多企業的數據採集仍然依靠人工查詢、手動上傳到系統。這種方法不僅周期長,而且精度低,對後續數據與數據的交互、數據與模型的對接也很不利。要知道,每一家企業的數據需求、數據格式和表格形式都是不一樣的。
而且BIM應用很關鍵的一點是實景模擬,這對工程數據與溫度、光照、人流等環境信息的即時整合分析提出更高要求。
相比國外以BIM為平台的定位,現在國內對BIM主要作為軟體來應用,對BIM的項目管理較少涉足。這是由國內工程軟體的發展現狀決定的。
目前國內工程軟體局限於工程量計算、套價等獨立環節,解決的問題偏離散、技術,難以滿足集成化的項目管理和方案設計需求。同時圍繞BIM的核心軟體如建模軟體、模型分析軟體、設計模擬軟體等國內還在研發階段,實際應用時需要從國外引進。短期內更符合中國國情的項目管理軟體沒有相應的技術基礎和技術準備時間。
5、政策支持相比國外,國內對BIM的政策支持更有力。前者是市場推進政策,後者是政策推進市場。
2011年,住建部在《2011-2015中國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將BIM、協同技術列為「十二五」中國建築業重點推廣技術。
2013年9月,住建部發布《關於推進BIM技術在建築領域內應用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指出「2016年,所有政府投資的2萬平米以上的建築的設計、施工必須使用BIM技術」。
2015年,政府正式公布《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把BIM和工程造價大數據應用正式納入重要發展項目。
2015年7月1日,《國家安全法》出台,其中第二十五條強調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的數據安全。7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開《網路安全法(草案)》並徵求意見,其中第三十條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採購網路產品或者服務,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應當通過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的安全審查。根據上述法案,境外BIM技術公司可能被納入國家安全審查,將BIM模型存放於境外伺服器或由境外提供的行為,可能涉嫌違法。
上述政策無不表明政府對BIM、尤其對國內BIM發展的高度重視。
最後,國內BIM實踐雖然存在問題,但都是已經暴露的問題;問題一旦暴露,就會有解決的希望。而且國內在建設工程體量方面遠遠領先世界,有更廣闊的BIM應用空間!
已有業內專家預言:「雖然BIM技術在國外應用已經有十餘年歷史,但最終將在中國取得突破性進展。」
好久沒回答問題了,不請自來,實名反對 @葛立的回答,個人認為這個回答有兩個問題
1、是抖機靈,這個是知乎的氛圍問題,大環境如此2、是對BIM理解不深,曲解甚至誤解了BIM
大家都知道國內有一段大興土木的時期,這個時間是行業的黃金時期,大量的項目需求催生了各種行業亂象,那段時間的設計院最為金貴,供不應求,甲方抓緊拿地賺錢,把設計院當大爺養,眼巴巴的等著設計院出圖好報審,當然背地裡可能圖沒出好項目就已經開建了(三邊工程)。
這麼多項目讓行業練手,的確就個人的成長來說大有裨益,但是行業有因此走向高精尖走向產業化么?相信大家都知道:並沒有! 「模特都沒有了,你還在考慮是用鋼筆還是用鉛筆畫」這句看似有道理,在實際上海量的模特供你畫的期間,中國的工程界的大環境只是走向了粗製濫造而已。個人認為項目的減少,撇去個人前景不談,反而促使了工程界的大浪淘沙。想想就知道了,當甲方追著你屁股,眼巴巴的排著隊等著你給你送錢的時候,誰會去思考我們流程是不是有問題,我們是不是要更精細化,我們要不要BIM?趕緊把這個活趕完開始下一個撈錢才是正事。項目量減少了,才能促進競爭,我們才會思考如果把一個項目做得更好,如何用我們的競爭力,去贏得那些更少的項目。這就是我的論點一:(就中國的現狀而言)項目的減少會促使BIM的發展。
我的論點二:BIM並不局限於新建項目的範疇,全生命周期才是BIM的真正藍海 這是工程業界一個很著名的圖,現在BIM的應用的確在設計階段、施工階段的比較多,但是BIM真正的應用在這麼? 下圖是FM屆一個著名的圖:在問這類問題的時候,請認真考慮下有些真的有必要問嗎?
前景怎麼樣?
前景非常大,趨勢什麼的都已經說明不了了,大勢所趨比較有壓迫感 我說沒有前景,你是不是就不打算投入進來?我說有,是否又能鼓勵你什麼?人如何需要別人的鼓勵才能繼續前行?國外怎麼樣? 不可否認,他們走在前面去了,但同樣,哪都有參差不齊,我習慣使用revit,我就以revit平台說話,厲害的,設備族有各種功率參數,材質有物理性質參數,項目雖然沒有做到螺絲釘,但也算很細緻了,差的,大概和新手差不多,所見資料部分來自國外論壇(翻出去的),厲害的我們一樣做到的,只是能做到的人相對太少,金字塔體系的整體比不上國外
門檻高不高?
我還是兩面態度不高,與我一起學的哥們邀請我來給他幹活(我的新工作),有的研究細化玩意兒去了,有的教人去了,有的研究古建去了,有的在自己原公司蠱惑領導去了,在我看來,這都是對bim有了一定認識的並踏實實踐的高,學了一兩年,一個revit都沒理解透,整天扒拉著模型一點點的問怎麼做的,稍微有人發點研究成果說點感悟就伸手要資料(這類人很多),偶爾扯淡就吐槽領導,吐槽社會,質疑人生,質疑自己的。。。扯淡是用來好好扯淡的,吐苦水的死開
拜託,任何新興行業需要的是實踐者,連自己都不相信,怎麼走下去(別和我說bim概念是什麼時候被提及並開始研究的,請就中國行情說話)
行業狀態:
頂尖技術流基本在有軟體開發基礎的諮詢公司,大型的比目魚,栢慕(字好像錯了不要介意)施工方面有些專精的可怕的,但卻沒好成果的。。。中字頭的,就不點名了,也不透露,就是不告訴你們有什麼好玩的設計,不詳業主,支持力度最大的耳聞是萬科,恭請知情人反駁指教上面都是我曾接觸過了解過的,沒接觸的真不知道有多少深海boss了題外話:在bim風暴尚未刮起來的時候,就有一群(為數不少)很低調的bimer,他們很早很早很早就是大神級別的了,這個事絕對有跡可尋上面的點名描述多少也代表了現在bim方面公司的熱鬧在那些領域
諮詢方面,何關主教了很多厲害徒弟,然而他思量的角度比較靠諮詢側,所以我對他很敬佩,卻差了一點崇拜,他非常非常厲害業主方:有一些erp模式的企業管理,這樣的公司,管理人就是一個個活bim,可稱bimer,哪怕只算在工程管理方面,但難得和軟體結合,可能是自身太強大了吧,例如曾經的中海,你和他們說bim,在沒有互相深入交流之前,只怕bim會拖他們後腿,在沒有成效前就被pass掉了,可惜可嘆
而小業主,多方合夥團隊,別鬧了,他們更擔心是不是被忽悠了,所以抗拒是必然的。設計方:難道你沒有看見諸多設計人員自黑的故事,跳樓的猝死的,中國並不是多麼尊重設計的國家,相對來說心知肚明的相互忽悠是最好的設計,所以一個「改」字透露無盡的悲哀,所以你告訴設計人員bim什麼鬼,加快工作效率什麼鬼,方便修改什麼鬼,然而你剛剛說服他們,他們決定去學習了,突然他們又去改圖了,調頭就不在理會你說過什麼,改完圖再說,然而永遠改不完了,哈哈(小小黑一下,不要只看字面意思,請就改字好好深思)於是抗拒是必然的
施工方面,工程人喜歡和討厭並排,它讓不少的工程技術人員干起了建模,效果,動畫等的工作,這是很顯而易見,但是卻不得不合理的坑爹事件,於是抗拒還是必然
哇,整個行業都在抗拒bim風暴哇,除了稱勢而起的bim諮詢
(嚴重警告,不要和我說政府強制規定,我不否認它的作用,但我不想扯這塊)總得來說,目前bim的運用放在諮詢是符合國情的暫時考慮
阻力無法暴力消除,只能潛默化洗腦我希望以後設計方做bim第一道程序,專業間交流有序,項目在有理的界限內坑蒙拐騙,但請抱著質量第一,而bim諮詢慢慢的向現在的造價諮詢的定位靠起,於此才有什麼鬼bim的未來,想想就難。。。人生啊建築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比如這幾年大家都在喊BIM,國家也在做政策支持推動,培訓機構見勢賺錢,設計機構成立部門或者安排人員學習實踐,但目前也就是看看玩玩。設計公司啟動BIM,施工企業未必用,項目驗收未必用,那些老專家們前輩們大咖們目前更不可能來通過BIM驗收評審項目,政府職能機構更不會,那麼你做了那麼多工作,投入那麼多,驗收還得傳統方式,那麼企業就得考慮性價比了。慢慢,第一批用的也淡了,BIM現在就是處於這種尷尬位置,都知道是好,但一個好東西想全流程生命周期運轉起來,尤其在中國建築這個國情下,還很難,或者說還太早。很多現在BIM於企業,也就是套個環,換點評優得個獎狀申請點扶持落點名而已。
所以,再等等,等80後90後逐漸熬到建築界大咖後,慢慢就有起色了。當然,這一代人現在開始就得開始學並熟練應用。作為一個在施工單位混並且對BIM技術非常感興趣的人,我想談一談我了解的BIM現狀以及現在遇到的困難。對於施工單位來說,BIM技術目前最大的應用可能就是計算工程量和碰撞檢查了。計算工程量這塊基本上造價軟體就可以滿足了,例如廣聯達,魯班等。碰撞檢查主要是在安裝這一塊,比如風管電纜橋架的碰撞,但是除非非常複雜安裝工程,一般的碰到完全可以現場就解決掉,沒有使用BIM的需要。所以目前一些特大型項目還普遍用上了BIM,其他的基本上就是做做樣子。對於建設單位來說,BIM其實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避免非常多的設計錯誤帶來的損失,可以直觀的了解項目的進度。但是目前來說,有意識得去運用BIM的很少,但是可喜的事,很多建設單位對於BIM很感興趣,我覺得建設單位將是BIM技術推廣運用的最大動力。對於設計單位來說,BIM無疑增加了相當的工作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設計單位不負責任,圖紙問題一大堆,設計的無法施工的情況比比皆是。(作為一個施工狗必須要吐槽設計院,很多設計院直接複製圖紙,連工程名稱都不帶改的。但是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現在設計費又不高,建設單位催得緊,邊設計邊要求修改,所以無法做到完美。)個人覺得,BIM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一個統一的信息平台,建模只是BIM的基礎性的工作,遠遠沒有涉及到BIM的核心。建立一個信心平台就必須有一個伺服器,這對於施工單位來說完全就是陌生的領域。所以很多國內算量軟體企業開始牽頭建立雲平台,但是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標準,建立的模型無法互相轉換導入。國外的軟體例如revit沒有進行漢化工作,非常難用,並且不符合國內規範,所以只停留在建築設計階段。最理想的BIM模式應該是建設單位要求設計單位提供BIM模型,提供給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根據模型施工,並且及時將施工的質量、進度、資金等情況上傳至BIM平台,並且上傳的信息做分析處理。可以使建設單位直觀清晰的了解施工進展,避免施工單位無端惡意的變更索賠;可以指導施工單位施工,通過手機客戶端的形式分發到每個施工人員,這樣每個人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知道改幹些什麼,避免遺漏導致影響施工進度,做到高效率的協調配合;並且可以基於BIM做企業辦公平台,施工單位可以有效的監管項目的物資流、資金流、質量安全等等。對於政府部門來說,安全、質量的監管將會變得非常方便,對於治理國企腐敗是一個不錯的手段。( PS: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治應該不可能,但是會使腐敗的難度大幅度提升)所以BIM主要還是提供一個高效的大規模的協作平台,它將會溝通建聯繫築行業的各方,指導規範各方,這才是BIM技術的最高的價值。但是,還是那句話,BIM技術將傷害各方的利益,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BIM技術的發展任重道遠!
模特都沒有了,你還在考慮是用鋼筆還是用鉛筆畫
國內熱度高的很,門檻卻低得很。你要玩遊戲下載了客戶端之後還要聯網註冊個賬號,想做BIM,下個軟體學習一下,已經就算是入門了。
至於阻力,說一下關係到BIM的建設各參與方的狀態吧,不外乎就是:政府催著向前趕,糊塗業主還是捨不得花錢,設計害怕行業改變,大施工自己做著玩,礙不著小施工繼續搬磚,諮詢監理抓緊學習看模軟體,軟體公司軟體全變BIM臉,各種BIM團隊小組開始單幹,還有一群不知道BIM的在搗亂。
都說中國的BIM現在好多做的是兩層皮,其實國外也不外如是。除了少數的新加坡和北歐的一些地方,建築本來就不多,政府精細化管理也都常態化了,這些不好比。但像是美國、英國,他們能被我們接觸到的項目和BIM相關訊息肯定大都是一些應用的比較好的,其實他們的工程BIM也不是用的那麼溜。現在在外面看來,國內的某些國家級的BIM推廣項目都是標杆性的看到效益了,其實內部運行的怎麼樣,行內的都懂得。並不是說不好,至少現在需要這些標杆給我們方向。國內相比國外還是有很大優勢,相比於基礎性軟體、項目標準化管理我們確實有根源性不足,但是項目數量多(量變必將引起質變)、粗放型轉精細化的行業氛圍都對BIM在國內推廣有很大助力,這些是國外難以企及的。基本只能用於參加各種比賽。
BIM看起來很美,用起來很多問題。目前由於BIM人才、軟體、硬體的制約,成本太高,對標杆(高大上)項目、裝配式建築(包括鋼結構),投入產出比還不錯,對普通項目來說,用BIM相關技術並不經濟。
但是隨著前面說的制約因素的消失,BIM最終會普及,並不再成為一個話題。
就建築的全生命周期來看,BIM的最大收益方是後期物管及運營部門,而目前最大的成本投入方是前期設計建造部門。這種投入與收益的錯位也構成的BIM廣泛應用的潛在阻力
最近開始關注bim。說說我所在的西部二線城市bim現狀。首先,bim的概念在行業中普及率很高,但是在高校中較低甚至部分高校學生並沒有聽過bim。bim的應用深度:中建、省建等大型施工企業都已有bim項目,且幾乎都有自己的bim團隊(接受過掃盲培訓的初級水平)設計院、造價公司大部分逐步開始尋求bim培訓,組建所謂的bim團隊(設計,造價人員兼職學習)bim發展前景:revit軟體在很快一段時間內將得到行業內的全面普及,bim全流程的應用在一流開發商和省屬施工單位中得到應用的機會可能較多。由於報獎需求和行業發展驅策低成本的revit翻模將會得到很多應用。
個人感受,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不只是中國,而是全世界。一個東西真的有好處了,還用得著政府推廣嗎,資本又不是傻子。以上回答僅僅針對Revit,其它Bim實現方式沒見過,不好說。
暑假兩個月在BIM公司實習,那家公司在我們這個城市是第一家,規模不怎麼大,但是可以接到的項目越來越多,我在想畢業要不要做這個行業。
facility 管理,國內的有 facility one 費哲 做的很好,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不用管國內發展怎麼樣,做好當下,順應趨勢,就好了。
BIM和GIS集成誰能好好分析下。
成熟的大家都得利的東西政府會出政策補貼嗎??
上海的補貼政策已經出了,其他省估計也要出幾個了。
好東西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還不是中小企業能玩的轉的,等幾年再看吧。個人感覺國內建築周期太短 全面用bim有一定困難 國外大量使用bim 周期都比較長
做點補充。1.BIM能否用於設計?答:能。之前和中國院合作的某個項目,結構建築機電得圖紙全由Revit模型生成,交付物均由revit導出。2.BIM前景怎麼樣?答:我也想問問明天哪個股能漲。但是就目前的行業趨勢看還是穩步上升中。3.BIM的幾個方向。個人贊同 @周雷的說法。因為自己就在節能運維公司做BIM,生命周期的管理相對於施工管理來說太大了。施工建造如同出生很關鍵,但從生到死的過程更關鍵。其中的市場更大,但是所需要的技能也不僅僅是建模這種表面功夫了。
正在搞 等我搞完了我告訴你
推薦閱讀:
※裝配式建築為什麼在國內這麼火?明明造價下不來,結構還是按現澆計算,意義在哪?
※國內 BIM 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是什麼樣的?
※工程管理推薦讀物?
※請問造價員會被軟體取代么?(比方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