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送別》這首歌?
從詞曲意和產生的影響這些各方面如何評價?
歌詞全篇:
(一)該曲來源於19世紀美國音樂家John P. Ordway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歌曲流傳至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可能略加改動)輔以日文詞,歌名為《旅愁》。弘一法師五年留學日本時,聽到這首歌產生靈感,回國後寫出中文歌詞,遂成如今流傳《送別》。(二)第一段奠定了離彆氣氛,用古典意象鋪陳出看似美好,終要別離的場景。長亭古道,芳草萋萋,晚風拂柳,夕陽無限,有李白《憶秦娥》的意境: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個人認為歌詞第一段即是《憶秦娥》的另一種闡釋,笛聲殘,西風殘照,描述離別場景的詩詞大都離不開亭、道、風、柳、笛、簫、殘陽、斷壁。即使不常讀詩詞,想像這樣一幅天地開闊、把酒言歡、莫傷別離的宴會,也不禁覺得感傷起來。
第二段講天涯海角難覓知音,勸友人喝了最後一杯酒,上路也不要遲疑。
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勃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柳永有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離別之後,知己也將天涯兩隔,即使天涯若比鄰,也抵不住離別淚水,別夢幽寒。「一瓢濁酒盡余歡」,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本也孤身一人,今後不知將孤單多久,暫且今天把歡樂飲盡,日後尚有回憶可追。
第三段和第四段流傳不廣,可也頗有意味。帶有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歌唱版本,可搜「龍珣、送別」。小孩兒的聲音很適合這首歌曲,離別之情稍弱,希望之意更明。第三段中開句「草碧色,水綠波」,碧色總讓人聯想起哀思,清水芙蓉,哀而不傷。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紅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天龍八部》中阿碧也終究苦心一片。「南浦傷如何」,南浦為送別之地,此地一過,佳人好友,便再難尋。《楚辭·河伯》有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最為精準的,「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聚少離多是人生常態,所以儘管悲傷難耐,也請大家都高興起來,難得有這最後的相聚,不言離別。
第四段「酒一杯」是第二段的「一瓢濁酒」,「聲聲離笛催」照應開篇「笛聲殘」,情感都融進這杯酒中,離別的時刻越來越近,大概誰都不想聽到這催人的笛聲。最後再說一句,「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還沒分別,已經想到了重逢的日子,「你回來的那一日,可不要徘徊不前,須知我這盼你的心,一直都在。」只不過歌詞中沒有表達的如此直接,含蓄而憂傷。
整體歌詞有憂傷,有豁達,有期盼,有祝願,該說的話都已經說盡,再多的話等離人歸來,恰如其分地把情感表達得清楚明白,而不矯揉造作。(三)《送別》一曲肯定是最常見的離別歌曲,旋律簡單,歌詞感人。(下文直接搬運維基百科,若有侵權立刪無疑)鏈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0%81%E5%88%AB_(%E6%AD%8C%E6%9B%B2))
-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 2014年韓磊在《我是歌手》第二季第八期節目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部分採用了第二段的歌詞。
最近朴樹唱《送別》時竟泣不成聲,想必聽者也心隨境轉吧。
據傳,李叔同的摯友許幻園家境衰落,前來道別,只在柴門外揖手相語,即披雪而去。李叔同悵望久佇,寫下了這首《送別》的詞。
詞中沒有難懂的意象,故而沒有難解的心境。雖是沒有難解的心境,卻終不得圓滿的答案。——
這是一場「成長」的得到與「成熟」的失去之間的拉鋸戰。也曾意氣風發、青春年少,但何嘗不會力有不逮、悲天憫人?
終於發現,遠去的腳印追不上,珍藏的照片兌不現,孤舉的酒杯碰不合,泛起的琴聲收不回……
於是終於,停歇了奔跑,在倉促的平息中釋然每一個細節,將過往拋卻……
終於發現,過往的時光拋不卻……
我們都是一樣,送別的時候往往經不起回眸的誘惑,一次又一次的回眸,於是送別的時候送不別。
李叔同的《送別》,似乎隱隱道出了此番玄機,簡單的意象,重複的節奏,都像是緩慢而再次的回眸。於是每一次送別,都讓人想起長亭古道、芳草連天。
於是,即使我的琴聲停了,拂柳舉袂,斜陽化音,我還是忍不住想再回看一眼。
見專欄《從斷開處――談談李叔同的送別》: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52817?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from=singlemessage
這兩天聽了很多次《送別》那首歌,感覺和小時候聽感觸特別的不同。今天終於去搜了搜具體的出處,原來是因為一首曲子而成的。而那首曲子的名字竟然是《夢見家和母親》。後來傳入日本被改編成一首日文歌叫《旅愁》。而大師李叔同又把它改編成了現在的這首《送別》。三個人,三首曲子,三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愛恨離別。就如同曾經的我與現在的我,總是在變換的情緒,身邊來來往往的人。所以我想我寫下這些字之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詮釋吧。不過沒關係啊。我又不想被很多人記住。王若琳,能在這一世遇到你,也是幸運的。生命中有足夠的愛與關懷,太多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
以前一直喜歡這首歌,喜歡意境,也喜歡歌詞,小時候懵懂不經事時候看過《城南舊事》,只覺得一切都很美。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了這首歌。
直到前段時間為一位長者送行,酒足飯飽,長輩們起鬨說讓祝歌一首。腦子裡面竟然沒有別的歌曲可以與這首歌媲美。
這個時候才知道,這首歌是多麼的獨一無二。
你可以再看看怒潮,邱金送羅大成,後來羅大成犧牲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羅大佑在華語音樂創造的高度,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無與倫比的?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諷刺了什麼?
※一個沒有音樂基礎功底卻想著音樂夢的人應該放棄還是堅持?
※羅大佑《現象七十二變 》里「七十二年說了一聲拜拜」是和誰拜拜呢? 「黑夜之中槍殺歌手」 又是誰被殺了?
※大家在國外用什麼音樂軟體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