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科研的人自己覺得幸福嗎?

知乎上許多人大談科研之苦,後悔當初踏上科研之路。我不敢否認科研並不輕鬆的現實,但我更希望聽聽在這條路子上堅持下來了的人對科研的感覺到底是怎樣的。


第一次在知乎回帖,寫兩句吧,我本身算是名校背景博士又跟了國內大牛級別的老闆,現在在國內化學方面蠻強的研究所里做副研

因為這裡沒人認識我,所以說幾句覺得發自肺腑的。若不是真愛就不要在這個領域熬下去,除非你是我下面說的那些優勢的人或是真的衝破了劣勢的人

下面我來說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些東西有的放在任何領域都是適用的,我只是說在科研里你也必須要認清這個現實:

科研是只有功勞沒有苦勞的。他的評價機構永遠高高在上,他永遠看不到你,你能展現給別人的永遠不是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努力的思考問題多努力的去解決問題,永遠只是你得到了什麼,你的文章列表是什麼水平,你的H因子是多少,你的總影響因子說多少,你有沒有science,你有多少jacs之類

當你覺得努力嘛,努力就一定成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方向永遠比努力重要,太多人從一入校就註定了你很難出頭,因為你可能被分配在:沒有前途的方向、非常tough的方向、老闆不熟悉的方向、老闆的新領域。與那些被分配在大牛老闆的主流方向上的學生相比,你幾乎就註定輸在了起跑線上。一個本科生能有多大能量憑一己之力在讀博期間衝破方向上的束縛?看過太多適合科研的孩子被憋死在了這種方向上。

當你覺得沒關係啊,博士做不好我可以換啊,博士期間不能換博後也可以換啊。然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科研的年齡壁壘

假設22歲本科畢業,順利的孩子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跟大牛發好文章,28歲左右博士畢業,換組做博後(無論是博士或者博後取得海外經歷),然後一站或者兩站青千回國,300萬經費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安家費拿到副高或者正高繼續自己的科研之路

做的不好的呢?博士期間沒有好文章,畢業時28-30歲不等。博後非常難找,原因無非就是文章不好說服不了老闆、方向老舊別人也沒錢不願意做、想換新方向沒有老闆肯願意花這麼大的錢買一個不是即戰力的學徒、老闆雖牛但是不能在你的方向上貢獻能量。草草找個不好的博後又或者在國內找個中級的位置,就開始了新的方向的嘗試,一個新的方向即便成功也需要幾年。然後以國內為例:青基的年限是35,優青是38,傑青45,青千是40. 沒有title想在國內發展?只能是難上加難。

科研是一個量子態的過程,你的努力很長時間內無法縮短你和別人之間的差距,只有積累到一篇牛文章,你才會啪的躍遷一下,然而由於你的背景不夠或是方向不好,即便是同等的努力,你勉強啪一下的時候,人家已經如活塞運動一般啪啪啪啪啪啪了。

科研是講圈子的,像極了武俠小說里的江湖,年輕人出門抱拳必言此乃誰誰的博士,誰誰的博後,然後就是久仰久仰,比如現在的青千,深扒一下裡面不知道有多少是大牛的門徒,成為安排工作最好的方式。我一本科同學青千回國,本科之後完全沒有國內背景,出門開會就被一個圈一個圈的劃在外面,想要融入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牛的學生就完全不用這麼麻煩,帶著走一圈就可以了,什麼基金啊文章啊,都可以獲益。

總之成功的科研之路大多是有定式的,闖出來的精英大多需要兼得超強的實力和不錯的運氣。如果你在某個時間節點上還看不到自己在科研路上的希望,建議慎重地選擇這條路要不要走,畢竟這條路走的不好,是蠻窮的。

最後回到幸福不幸福的問題來,喜愛科研的勝利者可以獲得充足的幸福感。而喜愛科研的一般科研工作者就必須考慮他對生活本身有多大的期望以及對於橫向比較的落差是什麼心態。真的有那種對於其他一切都不太在乎只在乎我在我的實驗中能否得到我喜歡的結果的人,我想只有這兩種人是真正幸福的吧。

以上這些可能在任何圈子裡都存在,但是其中某些是科研界獨有的,有些科研界更甚。我本人也算是上述某種程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看似負面的觀點其實是一顆中立的心,希望對還在做科研的年輕人有所幫助。


科研這條路

本來是打算交了博士論文之後才開始寫這篇文章,但是之前讀過網上別的博士寫的一些書籍和資料,自己也一直不停的在寫blog,所以感覺這篇文章已經基本成熟,再加上最近科研毫無進展,故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

1. 專業選擇。

可能很多選擇本科讀數學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在高中的時候就有一種所謂的偏科,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數學物理上面,而且參加各種競賽也能夠順利拿獎,對於語文英語就是得過且過。拿競賽獎狀之後,要麼就開始保送各個高校的數學系,要麼就開始準備高考。高考完了之後面臨著選專業的問題,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怎麼可能知道大學裡面的專業是學什麼,幾乎就是瞎選,高中擅長學什麼就開始選擇什麼。

2. 本科生涯。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要麼是競賽保送的,要麼就是高考高分考進來的。在第一年的時候,基本上就開始分成兩類人在走。一種是天天努力學習的,一種是幾乎不學習的,就靠考試前突擊過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續,在第一年的時候非常認真,在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做了不少的數學習題。在C++之類的重要課程上面繼續不花時間,繼續著自己高中的偏科日子。這件事說來也巧,正好在大一的數學分析習題課上認識了張老師。有一次碰巧遇到張老師,他給我說打算下個學期辦一個討論班,講一下他最近關注的一些書籍和論文,並且說這些書籍只需要大一上學期的內容就可以了。當時聽上去很有吸引力,就滿口答應下學期開始著手這件事情。到了第二個學期,討論班果然開始了,再加上廖老師,當時也湊了幾個努力學習的同學,就開始讀張老師想讀的那本書 「One Dimensional Dynamics」。第二個學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張老師在講,堅持了一個學期,終於把那本書的第一章差不多講完了。其實當時自己也就是在下面聽,但是什麼都沒聽懂,聽來聽去就感覺在用Lagrange中值定理,確實只用了大一數學分析的內容。說實話,堅持讀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一邊還要寫論文,還要教學。到了本科第二年的時候,張老師就問我們幾個學生,有沒有興趣自己試著講,當時可能也是想挑戰自己一下,就自告奮勇上去講了一次,雖然自己也只有大一的知識儲備量,但是讀那本書,一行一行看其實只要花時間還是沒問題的。在下面自己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次,因為都是涉及一些基本的計算,最多涉及到級數求和,所以第一次試講就非常成功。這樣就在無形中極大的激勵了自己,堅持這個討論班堅持了兩年。後來到了第三年結束的時候,正好有一個研究生的暑期學校,在尤老師的大力幫助下,推薦我跟著那些研究生一起學習,聽一些講座。就在當時的暑期學校上面認識了現在的老闆。

3. PHD生涯。

NUS的第一個學期就收到一篇90頁的論文,不過論文裡面有個巨大的漏洞,希望自己能夠找出來並且把它補上。第一個學期選擇了太多的課程,分析,代數,拓撲,PDE,導致自己也沒啥時間弄這篇論文。第一個學期的唯一收穫就是把博士生資格考試順利通過了。到了第二個學期,開始讀論文了,雖然自己之前也讀過論文和相應的書籍,但是給PHD的課題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完成。如果那個漏洞那麼容易就補上了,怎麼可能十幾年沒人做那個問題。查一下網上的資料,2006年有人做出了類似的一個問題,不僅順利發了Annals of Mathematics,還給了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的報告。相比之下,可想而知自己的這個博士課題有多難。在這個時候自己也沒多想,也沒想過換一個容易一點的問題,總想著自己一定能夠做出來,然後當時辦公室位置緊張,沒分到辦公室座位,於是自己天天都去圖書館呆著,就帶著自己的這篇論文,在圖書館裡面一頁一頁的看。

後來到了第三個學期,就要開始博士資格考試的口試了,需要做一個關於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一個報告,然後系裡面會讓一些老師來給博士生打分,不行的話就要重新再來一次。在閱讀一開始的那篇90頁的論文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作為基礎,於是博士資格考試的內容就以另一篇文章作為主要的框架。這個時候我又再次查一下這篇新的文章,同樣是發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面,而且自從1996年之後,關於這個課題也是幾乎沒有新的結果出現。這個時候開始覺得壓力很大了,就去找老闆,老闆說:課題不能輕易換,你要堅持做。不過這次的資格考試還算順利,口試一次通過。但是過了之後並不是輕鬆的開始,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問題。如果博士資格考試不通過的話還可以拿一個碩士學位走人,但是通過了考試就沒有選擇了,只能爭取博士畢業。苦海無涯,回頭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竭盡全力地游到對岸。游到對岸就意味著自己需要把論文的課題搞定,需要把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攻克。於是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非常痛苦的過了一年。

2013年4月份的時候,一件事情直接把自己從痛苦中敲醒,那就是年過半百的張益唐在孿生素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向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三周後被編輯確認無誤並且接收。他的生平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至今記得他在youtube上面接受採訪的時候與記者的對話。「唐詩宋詞?我就說兩句,不想說它的出處。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看過他的生平事迹都清楚他為什麼喜歡這兩句詩,因為這兩句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做數學研究的人都知道,過了45歲幾乎就不太可能有什麼特別大的突破了,45歲以後的體力和精力和20多歲的時候相比都嚴重下降,很少有人在接近60歲的時候能夠完成華麗的逆轉,但是張益唐做到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質的飛越。回到自己,在PHD的期間確實走了不少的彎路,領略了很多艱辛和苦澀。正是張益唐成功的事迹激勵了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夠讓自己順利畢業。

再次回到自己的科研上。痛定思痛,決定努力一下重新攻克之前的問題,此時已經是PHD的第三年都快結束了,自己還沒有任何結果,辦公室的哥們都已經三四篇文章了,師門的師兄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paper,而且老闆明確表態,畢業的標準就是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Ergodic Theory and Dynamical Systems這個雜誌上。對於當時沒有任何結果的自己,壓力山大。於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順利畢業,就逐漸開始奮發圖強,再次從那篇錯誤的文章入手,重新從別的角度來審視那篇文章,看看能夠從哪些地方尋求突破。在那篇文章裡面,作者著重於研究一個叫做Fibonacci的多項式,在和老闆的交流中,發覺可以把Fibonacci多項式做出推廣,以尋求新的結果。終於,在PGP宿舍獨立工作一個月之後,搞出了自己畢業論文的第一步,也就是Real Bound Theorem。當時總算感覺放鬆了一下,可是告訴了老闆這個結果之後,悲劇再次發生。被老闆告知有兩個人已經差不多寫好了一個的結果(後來我知道他們發表在了Nonlinearity這個雜誌上),這就意味著自己不可能憑藉這個結果拿到博士學位,需要把原來的問題攻克才能畢業。這個時候PHD的第三年已經結束。

到了第四年,需要輪到自己真正攻克問題了,這個時候必須要做出來才能畢業,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導師給的論文課題是關於實係數多項式的迭代。在這個問題下,沒有任何額外的條件,這和那些每次科研遇到障礙就開始加條件的方向截然不同。做科研好比一支部隊在打仗,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風格。有的人就喜歡在一個鬼都打不到的地方亂放槍,把別人的論文改改條件就變成自己的文章,甚至連自己的條件是不是相互矛盾都不知道。但是有的人立志就是要做難題,這個時候就好比這支部隊接到的任務是攻下山頭,首先就必須打掉山頭上面的碉堡,就需要集中所有的人力和火力來攻取,就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其他所有障礙物。當時為了集中注意力,在第四年的時候自己每天晚上都在系大樓的四樓教室裡面呆著,因為安靜並且沒有人來打擾,特別適合思考問題。除了每天晚上到四樓獨立思考問題,每周還要和老闆討論問題,不停的看看有沒有新的辦法來做原來的問題。單調的生活就這樣持續了PHD的第四年。到了PHD的第四年快結束的時候,終於找到方法來突破原來的問題,至少看起來成功的希望非常大。不過悲劇再次發生,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夠完美的,心情再次從大喜到大悲,感覺離畢業又再次遠了一步。不過這個時候要是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必須努力向前,作為一個第四年的PHD已經沒有時間用來彷徨了。經過兩周的不懈努力,終於做出來了,這個時候感覺離學位再次進了一大步。

4. 經驗總結。

漫長的故事講完了,這個時候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或者覺得對數學很有興趣的本科生們長一個心眼,學數學考高分離真正的科研還差得遠。一個嶄新的科研題目在所有的PHD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都是未知的領域,需要PHD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下面列舉的是一個博士生做數學科研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當然我也只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說說,別的專業的博士其實和數學還是差挺多的,可以作為參考。

(i) 極強的心理素質:之前高中,本科遇到的練習題,努力一下,和同學討論一下,說不定都能夠搞出來,花上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基本上就能夠搞定。但是對於一個博士生來說,沒有任何課題是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內就能夠搞定的。以前在高中和本科的時候都能夠不停地做出數學難題,於是就能夠給人帶來快感,讓人越來越有動力,越來越想研究數學。但是在讀博士的過程中,這種感覺肯定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長期做不出來問題,讀論文帶來的痛苦,思考問題帶來的絕望。無論一個學生的本科成績多麼的優秀,在有科研經驗的老師面前,真的是不算什麼。被老闆bs很正常,科研成功一次就可以畢業了,甚至就能夠功成名就了(參見張益唐)。在這個非常漫長的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的歲月里,一個學生要是沒有這點心理素質就不要混下去了。正如圖片所示:讀博士之前一直以為讀博士努力下去就會一帆風順,按時到達。結果實際的情況確是第二種,道路崎嶇不平,各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只有克服了這些困難,才能夠在PHD這條路上走下去。

(ii) 從開始PHD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忘記之前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績,一切從零開始。以前很輕鬆的寫一下本科畢業論文就可以獲得優秀,能夠講討論班,甚至足夠在所謂的SCI雜誌上發表,這些只能夠說明在本科生當中屬於佼佼者。但是開始讀博士之後,這些就變得不算什麼了。好比你一開始住在五層小樓裡面,身邊都是平房,自然顯得很強。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的成長,坐標系也就悄悄的發生了變化,身邊的人也跟著變化,對手已經不是本科生,而是從本科生中間選出來的優秀者,難度顯而易見的增加了許多。

(iii) 對於一個普通的博士生來說,自己想獨立搞科研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脫離老闆而獨立搞科研完全是自尋死路。一開始讀博士的時候由於本科的習慣,總自以為自己的想法很牛逼,很可能做出大東西,後來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作為老闆,在科研領域已經打拚了十幾年,在經驗和能力上面通常都在博士生之上。通常一個博士生自己提出一個東西,要麼是別人做過了,要麼是根本沒有什麼意思,沒有人在乎。如果讓博士生自己選擇論文課題,要麼選擇得太難,根本不可能完成,要麼就是別人已經做過了,根本沒有繼續研究的必要。對普通的博士生來說,奉勸大家,基礎不夠就老老實實從底層做起,從老闆推薦的論文和書籍一點一點的慢慢開始,千萬不要想自己去選擇一些論文課題來做。往往一個領域有著自己非常難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是不能夠直接留給博士生來做的。這個時候不能夠從正面去攻取這些題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迂迴,而這些迂迴往往依賴於導師在本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此時導師給學生推薦的書和論文會從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研究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很可能根據學生的科研進度提出階段性的題目,以降低學生科研的難度。通常來講,老闆提出的問題和想法,博士生有的時候哪怕只是取得了部分的結果和進展,都會遠遠高過自己獨立選擇的題目。

(iv) 在博士的生涯中,曾經見過有的老闆會幫助學生寫論文,甚至送論文給學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闆都會做這些事情。博士生自己做不出來問題,很多老闆通常是不會給予非常直接的幫助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博士生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在學校裡面,通常的觀點是:寫不出論文是學生的問題,不是老闆的問題。對於一個數學系的博士生來說,即使你的論文想法已經非常成熟,細節全部都能夠過去,要把它寫成一篇能夠發表的論文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而且這條路也很不好走。之前本科的時候,一般的關注點都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懂得多少東西。到了博士階段,已經沒有人在乎學過多少東西,在乎的是做出了什麼結果,能夠發表什麼樣的文章。要發好的雜誌,就需要一個好題目,這個問題通常都是難題。在這些問題前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靈魂在奮鬥。此時此刻就需要博士生自己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礙,想畢業就要一直堅持做自己的課題,堅持下去才能夠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成功,才能夠知道自己究竟能夠走多遠。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不敢去想能夠走到哪一步,只能夠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科研這種只有一個人在走的路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跟別的事情不一樣,比方考試什麼的,都是大家一起混,怎麼混一般都不至於混到最後。但是科研這種事情,就和一個人到海裡面游泳一樣。游著游著,猛一回頭,尼瑪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游泳,而且已經看不到岸了,只能夠一個人努力往前游。做科研難題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夠幫助自己,只能夠一個人竭盡全力地往前走。

(v) 對於數學系的人來說,由於不需要像別的專業一樣做實驗,所以時間非常自由,除了干一些教學工作,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安排。這種自由職業者如果時間安排不當,很容易產生拖延症,陷入PHD的時間陷阱而不能自拔。對於搞純數學的PHD來說,一個PHD的課題絕對不是在幾個月之內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進展和突破。這個時候由於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容易在自己的科研課題上面產生拖延症,好比牛頓第一定理,在沒有外力的催動下,自己的課題一定會停滯不前,能畢業日期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遙遠。如果出現這種問題,需要及時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戰勝拖延,免得造成更大的困擾。

最後一條,如果一個人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的時候在工作和讀博之間搖擺不定的話,這個時候選擇工作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本科或者碩士論文都寫得要死要活的學生,是非常不適合繼續讀下去的。哪怕博士生涯剛剛開始,這個時候立刻逃離也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做科研的時候需要把它當成一份事業,而不是當成一份工作。世界上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為什麼選擇一條那麼艱難的路來走呢。其實,要做一番事業,無論是任何領域的,都需要一個人不計回報的付出,不能夠像干工作的時候那樣計較加班費和休息時間。只要一個人在做的是自己的事業而不只是工作,無論這份事業本身能夠帶來多少的收入,無論在別人的眼光裡面這怎麼也算不上一個成功者的案例,在堅持做這個事業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功了。看著張益唐的視頻,想想也覺得「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清華教授付林被爆貪污220萬,師生竟聯名上書求情。。。這是一件很不同尋常的案子,我最近聯繫到了付林的妻子,得知了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第一次聽說付林,是在這位清華大學教授因「貪污」被捕之後,他所在的清華大學竟然出人意料地通過公開渠道表態:

1、清華大學從沒有認為在付林涉案項目中有損失,也沒有認為付林侵佔了清華的利益。

2、付林作為一名有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學校非常珍惜。

3、學校已向教育部、科技部等上級部門報送了相關材料。

這就很讓人震驚了,因為,稍微了解付林案的人就會知道,2016年4月,付林因涉嫌貪污被批捕。而在這起案件中,唯一的受害人就是清華大學,但是清華大學卻反覆表示我並沒有受到損失。

圖:付林

我就有點懵逼了,也就是說,這是一起找不到受害者的案子?那付林的罪又從何談起呢?

而為了這起沒有受害人的案子,到今天為止,付林案已經經歷了兩次退偵、延期偵查,也就是說,從2016年4月開始,付林已經在獄中呆了617天,不管付林有沒有犯罪,他已經先坐了將近2年的牢。對於我們這些外人來說,付林案過於複雜,其中的很多細節,我們不可能了解。

但是,有一個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眾多關於付林案的資料里,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本沒有罪,但是因為他身上的才華,而給他招來了嫉妒。

這個說法,用在付林身上,我不知道是不是貼切。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付林確實有令人嫉妒的才華。付林所掌握的技術是中國整個供暖行業的命脈,在這個非常不景氣的行業里,他是唯一有希望力挽狂瀾的人,所有關心這個行業的人、希望從中牟利的人,眼睛全都盯著他。

我舉個例子,中國霧霾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山西大同。

在2010年,山西大同,全國第一個使用了付林的供暖技術,這座靠煤炭致富,也被煤炭毀掉了空氣的城市。在那之後,到2016年,奇蹟般地良好天氣數超過300天,從霧霾之城變成了空氣質量最好的北方城市,這與付林的技術是分不開的。

圖:藍天白雲下的山西大同

不僅空氣質量提高,而且付林的技術,還為大同每年節約了67.8萬噸標準煤,用更少的煤,提供了一樣的供暖,還減少了空氣污染,這就是付林的技術帶來的奇蹟。

而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面對著全世界的空氣治理專家,在一段現場的宣傳片中,竟然用了寶貴的40秒時間,專門介紹了付林的技術,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圖: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與會代表

那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誕生了著名的《2015巴黎協定》。

而特朗普上台以後,就立即讓美國退出了這個協定,被認為是公然的違反國際公約的流氓行徑。但是特朗普仍然堅持這樣做了,背後的理由很直白: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二者不可兼得。

但是,付林的出現讓這一切有了希望。最關鍵的是,他的技術有望解決困擾整個中國的霧霾問題。付林在2015巴黎氣候大會上展現的這項技術,叫做——「吸收式換熱」。

這項技術說起來很簡單:它可以將廢棄的熱能大幅度回收,將其轉變為北方供暖的熱能,從而減少煤的消耗。

而減少煤的消耗,對中國的空氣治理意義重大。這是因為,中國的空氣污染,很大的一項來自煤。而15%的煤,用於北方冬季供暖,也就是把煤轉化成熱能。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熱能在白白浪費著。一份標準煤燃燒產生的熱量只有40%能轉化為電,另外60%經過冷卻後直接排放到大氣中。而付林的研究,正是將這部分廢棄的熱能重新利用起來。

這並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設想,事實上,付林的研究已經付諸實踐,並在山西大同獲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效。下一步,是向全國更多的重污染城市推廣。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卻產生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變數——

付林被捕了。

如果中國的空氣治理行業是一個人,不誇張地說,從那一刻開始,他停止了呼吸。

直到今天2016年3月17日,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對付林採取了刑事拘留措施。

就在第二天,3月18日全國300名能源專家齊聚濟南,論證投資了100億的「外熱入濟」環保項目,付林是這個方案的首席專家,很多核心技術等著他指導,但是他無法出席。從那天起,這個投資了100億的項目近乎停滯。

圖:「外熱入濟」項目展示圖

從2015年開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可熱污染專業委員會,付林擔任主任委員。但是,從2016年3月17日開始,付林無法再履責,這個協會幾乎相當於被擱置。

同樣是重污染城市的太原,計劃把40公里以外的古交發電廠的廢熱引入太原,這將解決太原8000萬平方米的供熱,相當於整個太原市供熱面積的一半,但是自從付林出事後,這個城市級的能源改造項目完全停滯。

2016年6月,濟南市發改委給清華大學發函,請求讓付林教授儘快恢復工作。

7天後,太原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也給清華大學發來了函件,請求付林儘快工作。

中國節能協會熱電產業聯盟王欽波理事長說:「付林救活了一個行業……現在是群龍無首,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該往哪兒走了。」

付林,這位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那一天開始已經在獄中度過了1年8個月。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因此也停滯了1年8個月。

那麼,他到底犯了什麼事?根據我的調查,事情的起因是2016年3月前後,有人向北京市檢察院舉報付林巨額貪污,2017年5月19日,海淀檢察院正式起訴付林。他的兩項罪名分別是貪污造成科研經費損失220餘萬元,挪用公款439萬元。

假如他真的貪污、挪用公款,那沒有什麼好說的。再有才華的人,如果品德敗壞,也只能棄用。

但是,這件案子卻似乎不同尋常。2017年3月1日,中國刑法第一人高銘暄以及刑法界泰斗樊崇義、趙秉志等聯名論證,一致認為付林不構成犯罪,綜合全案,沒有證據證明付林本人侵吞了所涉款項,因此付林的行為不構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規定的貪污罪,也不構成挪用公款等其他犯罪。

圖:專家論證法律意見書

在付林出事後,他的學生和科研團隊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們相信自己的老師是清白的,他們還專門做了一個公眾號「關注付林案」,一直在持續為付林奔走發聲。

圖:公眾號「關注付林案」

在這個世界上,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者寥寥。而在這樣命懸一線的時刻,付林的親友、學生和刑法專家的不離不棄、鼎力相助,令人動容。

而付林的所在單位清華大學也明確表態:清華大學從沒有認為,在付林涉案項目中有損失,也沒有認為付林侵佔了清華的利益。

那麼,這個沒有受害者的案子,到底從何而起呢?

一切的起因,來自一封舉報信。而這封舉報信,來自付林的一位「老朋友」,山西S公司。

據付林的妻子回憶,這並不是付林第一次被舉報,在過去的幾年中,付林早已被S公司舉報過兩次。但前兩次,付林去了有關部門就都解釋清楚了,而這一次,誰都沒料到付林去了檢察院就再也沒能回家。

付林和S公司的恩怨,說起來就有意思了,這是一個現實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2010年,付林的技術已經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山西大同的項目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行業中引起了轟動,很多企業紛紛慕名來拜訪付林,希望可以和他合作,山西S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1月,山西S集團找到付林說自己在山西有8個電廠要改造,希望能一起合作。

圖:2014年8月,付林出席瑞典國際學術會議

一開始,合作進展很順利,作為合作費用S集團支付定金600萬,打給了付林的公司。付林也帶著團隊起早貪黑地抓研究、做實驗,終於在4個月後做出了初步的設計,出了一份含金量極高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里有詳細的研究數據和設計。接下來,只要按著這份報告找合適的團隊去執行就可以了。可就在這時候,S集團卻突然反悔了。

S集團的人告知付林,項目的設備將由自己的母公司提供,不讓付林的公司做了。雙方協商多次也沒有達成一致,最終,合作終止。到這裡,付林才明白過來,原來整件事就是一個騙局。他們根本沒想過合作,他們就是為了得到那份含金量極高的研究報告,然後自己就可以拿去賺錢了

據統計,在那之後,S集團確實通過這一份報告,陸續完成了幾個項目,盈利超過千萬。

付林的老師,建築熱環境工程專家,供熱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院士,就不止一次地說過,這是付林是中了別人的圈套:

你們這群人,包括付林,都很傻,S公司肯定是給你們設的一個套,他們就是想要你們的可研(指研究報告),這是他們做不了的,有了可研就能立項,然後他們就會仿造設備......

圖:江億院士

可是付林這個人呢,雖然搞研究是一把好手,可是他心裡只有他的科研項目,根本無暇顧及S集團的事情,所以這事也就作罷。在付林看來,我吃點虧,但也看清了你的為人,從此大家一拍兩散,也就算了。

然而,雖然他沒有追究S集團,卻擋不住S集團纏著他不放。

2011年,付林成立新公司,因為只有成立公司來運作,才可以承接學校課題和各類項目。S公司聽說之後,非常積極地想要參股,知道跟著付林一定有大把的尖端技術,而有技術就意味著有錢賺,於是他們就拚命想參股。但是經過前面的那次非常不愉快的合作之後,付林當然不想再跟S集團有任何瓜葛了。

於是,S公司當然被拒絕了。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

2014年前後,付林因為不想再參與公司運營的事情,打算與另一個集團成立合資公司,S集團聽說以後,再次展示了極大的興趣,想要購買付林的股份。當然,再一次被付林拒絕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S集團屢次被拒絕之後,惱羞成怒,雖然技術研發不行,但他們卻有著無窮無盡的手段。

2014年6月前後,S集團曾多次威脅付林不能跟別的公司合作。據付林的妻子回憶,S集團的人曾多次到付林家,一開始只是「善意提醒」,後來,卻變成了威脅。

對方聲稱:「要把付林送進去,關個十年二十年的!」

我不知道對方是有怎樣的底氣,又或者做了怎樣的準備,才敢說出這句話的。但是,令人細思恐極的是,後來的發展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向進行。雖然屢遭威脅,但是付林仍然堅持不和S集團合作,把股份賣給了另一家煙台的公司。於是,就在付林公司出售不到一個月,S公司就把付林舉報了!

顯然,在他們看來,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你不讓我賺錢,我也不讓你好過!而實際上,從2016年4月被捕至今,付林案經歷了兩次退偵、延期偵查——檢察院對付林做了非常詳細的調查,包括他帶的本科生都被約談。實際上,這一系列的調查反而證明付林沒有問題:S集團對付林的舉報已經被全部推翻。坦白說,在這麼細緻的調查面前,竟然能夠查不出問題,這是很不容易的。在此我們要先恭喜清華大學它有一位好教授。

而目前存在疑問的是付林在清華大學下做的項目,出現了走賬不規範的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質疑。

其實,假如你曾經做過學術研究項目,又或者你在公司里報過賬,你就會明白,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預算定得過於死板,根本不可能讓每一筆支出,都按照實際支出的名目來上報,如果是那樣的話,大量的賬就根本無法報銷了。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正是由於走賬時的不規範操作,最終給付林惹來了大麻煩。

檢察院認為,根據付林上報的賬目來看,他存在挪用公款的問題。

這個事情要展開說,就非常複雜了,我也不大懂會計知識。但是我只知道一個道理:付林有沒有挪用公款,清華大學是最清楚的了。因為如果付林挪用了公款,他們就是受害人,而清華大學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很明確:我們沒有損失。

事實上,2011年這項涉案課題結題時,行業專家認為,付林取得的成果是一項重大原始創新,獲得了幾十項發明專利,發表了上百篇論文,獲得了北京市獎和國家獎,經費花得「很值」。

課題結束時,清華還額外拿到了付林打的105萬元,花了1000多萬,做出了這麼好的成果,還剩下了105萬,這在科研項目中可以說是聞所未聞,可謂是皆大歡喜。

付林的師弟則說:「貪污的是誰的錢?北京市科委的?清華大學的?我們這些工科生的腦子,實在不夠用,想不通。」

付林師弟的話,實在是很工科男。其實,說起來,付林會淪落到今天,也正是因為,他這個人太工科男了。他的心裡只有科研,而對於其他的事情太不關心了。長此以往,自然就給壞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在學術上,付林是一個拚命三郎,為了搞研究,拼上一切也在所不惜。

比如2010年底山西大同的項目,就是後來幫助山西成為了北方空氣第一的城市的那個項目。付林的師弟張世鋼說:「如果沒有這個項目,可能我們團隊就散夥了。」因為在那一年,付林所在的能源所已經發不出工資了。在這個情況下,付林在一個會議上偶遇大同市某領導,領導正好想解決一個區域的供暖問題,而付林恰好有解決方案。這位領導也是半信半疑,最終和付林達成了一個非常苛刻的口頭協議。這個項目成功運行後才補簽的合同,實際上相當於大同市借了上千萬給付林個人做工程,如果工程失敗,付林個人要還錢。

在接下項目之前,所有人,包括江億院士在內都曾提醒付林要想清楚:「搞不好你要坐牢的!」

但是付林還是接了大同項目,他的同事說:「只有瘋子能幹得出這種事!」

但是最終,事情的結果是,付林做成了。也許,只有瘋子才能做成這件事。

而他做這件事的理由是:「這個項目決定了新技術的生死。」

其實,對付林這樣的科學家來說,除了做科研之外,還有一項日常的工作超出普通人的想像,那就是:找 錢。這是因為,像這種大型的工科研究,在投入應用之前都要經過大量的實驗,而這些實驗就意味著巨大的人力、資金投入,動輒上千萬元,還有很大的失敗風險,有誰願意冒這樣的風險呢?有誰敢做風險這麼大的項目呢?

付林敢做,而且,不計得失。

他的老師,江億院士,曾經回憶過一件往事:有一次,他和付林一起做一個項目,付林是項目負責人,但進行到一半發現項目不能成立,於是他們召開研討會把項目撤了,付林把剩餘的科研經費退了回去。其實,科研項目失敗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付林完全可以把經費花花完,然後堂而皇之地出一個報告,在程序上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付林沒有這樣做。

據朋友們的回憶,他不但在做項目上不計收益,平時也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對除了科研以外的事情,都不關心。

圖:2009年3月,付林課題組赤峰試驗工程鑒定會

付林總是用著快要磨破的電腦包和皮帶,這是很多人對他的印象:一個典型的不修邊幅的工科男。

就連檢察院的人對付林的隨身物品進行檢查的時候,都感到意外看來付林確實是個老實人、工作狂,手機、電腦除了工作,其他的居然什麼都沒有。

付林還經常做一些讓同僚覺得「非常瘋狂的事」。據妻子說,付林是一個工作狂,他自己長期家庭、辦公室兩點一線,晚上經常工作到很晚。而他的學生、同事也必須陪著他綳得很緊。有一次付林晚上10點多出差回來,發現辦公室一個人也沒有,於是逐個打電話訓人,打給張世鋼的時候已經快12點了。他這種個性,想必他的學生一定很不喜歡他吧?

出人意料的是,付林的學生卻都非常敬重他。這是因為這個嚴格到有點瘋癲的老師,在真正關乎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前途時,卻出人意料地貼心。

他的學生們津津樂道的是,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他給學生們的待遇也很好。只要是有畢業研究生願意進來,無論是本校還是外校的,付林都很歡迎。他還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解決了北京戶口的問題。在付林的這種管理下,團隊雖然過得艱苦,但是內部氣氛卻很好,大家其樂融融就像一家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付林出事後,他的學生和科研團隊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們相信自己的老師是清白的。他們還專門做了一個公眾號「關注付林案」,一直在持續為付林奔走發聲,今天我所知道的大部分信息也是來自「關注付林案」這個公眾號。

圖:公眾號「關注付林案」給粉絲的留言

今年的8月26日,在看守所待了一年多的付林,給清華大學的領導寄了一封手寫信。他寫了滿滿7頁信紙,在信中,他高呼「我沒有犯罪,我對得起學校的培養和支持,對得起『清華教授』的稱呼!我潛心科研,志在以技術造福社會、為清華大學爭光,但卻被關押並受到貪污和挪用公款這樣充滿污名的錯誤指控,被迫離開講台、學生、同事將近一年半,對我而言是莫大的打擊。請領導相信,我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清華人!」

圖:來源「關注付林案」

其實,付林一案,受到打擊的絕不止付林一個人,甚至也不止供暖這一個行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朱穎心教授說:「付林案引發最壞的影響是,現在老師們有科研成果也不敢轉化了,就寫寫論文吧。」

2016年,這項技術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並被推薦參選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但是付林已經失去了自由,取保候審也沒有被司法機關批准,因缺席答辯錯失了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

從2016年3月17日到今天,付林已經被關一年零8個月了。他的教學科研工作全部中斷,期間律師多次向檢察院遞交取保候審的請求,但都被駁回。

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機械工程專家倪維斗院士表示非常不理解:「付林對社會沒有危害,為什麼不能取保候審?」

至此,付林和關心他的人所面對的,似乎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等待。

圖:我與付林妻子的採訪截圖

去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浙大副校長褚健的文章,在浙大校友中引起不小的反響。我沒想到,有生之年,我還能再寫一篇清華教授的文章。

清華和浙大,兩所中國工科的最高學府。一個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國防領域,一個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這兩個人的故事,從學業、教書到投身實業竟然有種神似,而這種神似,在看完這整個故事之後,竟然讓人覺得有一絲悲涼。

我花了整整一周,看了每一篇我能找到的關於付林的資料,我想了很多很多事情。

賺錢,是每個普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放在中國科學家身上,卻成為他們的原罪。

我相信法律,相信正義,我相信我們的司法機構只是需要時間。我們願意等,我們也可以等。我相信,事情總有完結的一天的。

只是,在付林的案子之外,中國的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心中卻埋下了疑問:

大家以後的科研要不要投入實業?要如何投入到實業?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不僅關係到科研工作者的未來,這乃是中國科技的前途。

而在這個技術為王的時代,科技的前途,乃是中國的國運所在。

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付林:身陷囹圄的背後》

經濟觀察報 《清華教授把「抗霾」科研成果轉化賺錢,卻被控貪污》

微信公眾號 「關注付林案」

黃秋麗《致命的合同: 擊退霧霾的頂尖科學家,如何倒在了科研成果轉化路上》


一句話簡答:我覺得科研給人帶來的最大幸福是說真話、做怪事的特權

====================

把讀博兩年的一點小體會寫了兩篇回答,另一篇是關於我的「勸退」理論:什麼人適合讀博士

我現在以為,把科研的價值等價於「成績」意義上成功(文章、教職、工作、生活質量等),把它只當一種刷分、升級、拼成就的競賽的人是非常可能會感到「不幸」的(勸退文里解釋)。

有沒有純粹的興趣對科研是否開心至關重要。但很多情況下,年輕人對新事物的興趣都不太穩定且充滿機緣巧合。一時的興趣並不等於長期的幸福感。

堅持科研必須要有精神支持,但並不是靠「探求宇宙真理」、「造福人類社會」之類的口號。除宗教式的信仰外,人對不可兌現的事物不會有長期的熱情,用情懷構成的精神支柱在現實的壓力下是很脆弱的。科研就是一種職業,我們沒有必要把它描繪得無比高尚。我們也不該對科學產生宗教式信仰,科學不是一種宗教。

想想我們這些年聽過的鼓勵科研的話:舊式宣傳主要講情懷;新式宣傳主要講興趣;同學之間主要比成績,用誰又發了文章、誰又拿了教職的故事來相互激勵。至於效果...... 看看已成燎原之勢的勸退黨就知道了。但我和他們都不是一夥的,因為我覺得科研給人最持久的精神回饋源自它的幾種獨特「性格」。可能也就是它們才讓科研相比於很多其他職業顯得有那麼一點點高尚:

(一)「保持正直的自由」

大學的畢業典禮一般都是成功人士給年輕人灌雞湯的時候,但不同雞湯的口味還是差別很大的。1974年,理論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畢業演講 Cargo Cult Science 中發問:為什麼人類在進入科學時代後各種偽科學依舊層出不窮且頗得人心?並且偽科學不只有什麼算命、讀心術之類,還正經地出現在很多教育、心理、社會問題的研究和實踐中?Feynman 自己的回答是,偽科學「偽」在了缺少科學的正直(scientific integrity)。學校會教給學生知識,但很少會專門教我們正直的科學精神。科學的正直是一種超出日常道德要求的絕對誠實(utter honesty):生活中對女朋友撒個謊問題都不大,但一旦回到科研中就必須用特殊標準對待自己——不僅不能騙人,還必須主動質疑自己,全力挖掘自己可能的錯誤:

科學家應該給出有助於別人評價自己工作價值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只展示有助於得到稱讚的那一部分信息。

彙報實驗結果時,我們也該列出自己想到的可能導致結論不成立的各種因素,而不只是支持結論成立的那些因素。提出一種理論時,我們也要說明自己知道的各種用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的事實,而不只是那些可以解釋的事實。

我們如果決定檢驗一種理論或解釋一種想法,無論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都應該如實發表,而不是只發表那些看上去漂亮的結果。教學生如何去獲得一種結果而不是如何誠實地做實驗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不僅要對同行誠實,也要對圈外人誠實。只要我們在以研究者的身份說話,就應該如實告訴別人我們正在做什麼。至於別人願不願意支持我們的研究那是人家的選擇。

Feynman 對畢業生說,做真正的研究,第一要務是不要騙自己,因為我們最容易被自己欺騙。他最後的祝福是:「祝大家今後走到其它地方還能有保持正直的自由,而不需要為職位和經濟壓力所迫放棄這種正直。」

這種正直可能就像一種現代的騎士精神。不過真騎士好像在維斯特洛大陸都活不長。在今天的競爭壓力下,世界頂級學術圈都有漸漸浮躁的趨勢,能在方方面面都按上述要求做到「絕對誠實」的實驗室其實不多。不過,除非是亂到一定程度的地方,最基本的學術誠信都在被很好地堅守: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被默認是誠實的,每一項經過同行評議、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都被默認是真實、準確、可重複的。但這樣默認的前提是,研究者對自己發表工作負有全部責任。每人都隨時有權利對同行的工作提出質疑。被質疑者有義務主動回應,自證清白。同時我們也該相信,不管環境如何浮躁,出成果造新聞的需求多麼迫切,最終能隨時間沉澱下來的一定是那些真正誠實的研究。

我相信有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以上都是些幼稚可笑的道德說教。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因為很多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里這樣的正直標準都很遠,久而久之就根本不再信它們。但是請相信,它們在健康的科研圈子裡真的是存在的,至少在我現在身邊的老師、同事們身上體現得相當好。在這種環境中我也必須一點點學著這樣做,否則就只能收到大家深深的鄙視。這兩年自己其實是在一邊學物理,一邊學做人。

三百六十行都有複雜的規則,許多高收入職業都是智力密集的。但我們知道,在相當多的社會行業中,利益都高於誠信,或信譽是在為利益服務。一些職業甚至是不太需要誠信的概念。宗教、傳統醫學、占星術之類和科學一樣都有悠久的歷史和龐大的理論體系。它們與科學本質的區別在於不同的誠信標準——不用設計嚴謹的實驗來檢驗自己的理論、可以只舉有利事實而忽略不利事實來宣傳自己的學說、可以不回應外界質疑、不鼓勵甚至禁止自我檢查等等。這些在科學中都不允許。反過來說,一旦失去了科學的正直,科研也就很容易滑向巫術或營銷。

誠信高於利益的一個結果是,科研是一種少有的可以專註於問題本身、較少需要迎合他人的工作。而對社會中的很多風光職業而言,迎合都是成功的關鍵:創業、投資要迎合市場和用戶需求,流行影視劇要迎合觀眾的審美,在體制內工作要迎合領導,在西方從政要迎合財團和選民...... 儘管很多科研人員也會迎合熱點、迎合經費機構、迎合審稿人,但這與商家爭取客戶或政客爭取選票相比真的不算什麼。高水平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引領、改變而不是附和大眾的想法。願意付出巨大努力改變人們想法的只有那些性格深處不愛迎合的人。

(二)平等與開放

科研的評價標準本身不太在乎我們的性別、出身、國籍、文化、信仰,而是能力至上,很少有明顯的玻璃天花板(學術界的出身和派系是另外一個問題,和職場中的玻璃天花板不是一回事)。例如在美國,學術精英中比金融、法律、政治精英中有明顯更多的外國人。與政府和大企業相比,學術界的等級概念和官僚體系也更弱,有能力的新人迅速脫穎而出、成為某一領域的引領者要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現代科研推崇交流分享。與商業競爭和政治博弈截然相反,(不涉密的)科研比的是誰更能發表成果而不是保守秘密,公開程度要到其他有條件的研究組能重複這項工作為止,分享成果越多、越快就越被視為成功。於是這個圈子形成了搶著多說話而不是悶聲發大財的文化,結果現在大家抱怨的更多是不成熟的工作倉促發表而非相反。總之,科研是一種比較沒心機的工作,更適合那些愛出頭、愛表現、沒城府的小盆友。

(三)創新與懷疑

科學家是一類探險者,他們的天職是推廣、挑戰甚至顛覆人們當前的知識,用新的發現取而代之,突破越大成就越高。我們被鼓勵做別人沒做過的事並以此為榮,墨守成規就是無能的表現。這種求變而不求穩的作風與人們平時對好學生、好員工、好家人的要求都不一樣。在這樣的文化下,後輩總是被鼓勵去超過前輩,而不是去效仿膜拜。科學中沒有上古的聖人或先知,最重要的意見來自當前最活躍的頭腦。

許多現代國家也都為這樣的冒險提供了慷慨的支持,例如美國2015財年的 RD 研發總經費近五千億美元。其中基礎科研860億美元,44%來自政府財政(不過由於競爭者實在太多,絕大多數實驗室還是會喊窮)。當我們抱怨工資低、經費緊張的時候,可能意識不到這對社會來說已是一筆很奢侈的、介於長期投資和精神消費之間的開銷。盈利產業一般都是不允許從業者隨便犯錯的,像科研這樣能讓我們領著工資來冒險試錯的工作真的很少。

創新的前提是鼓勵懷疑。到目前為止,科學也只能對一部分比較簡單的自然現象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預測,而對涉及世界本原、複雜物質、生命、社會、人性的諸多問題還都無能為力。但是,科學家會非常坦然地承認科學的局限性,因為科學做且僅做負責任的預言,對於暫時無法理解的那部分世界不會強行解釋然後禁止後人懷疑,而是會把它們留白,作為未知荒原讓後人繼續探索,這是科學和宗教的又一個區別。或者說,科學的世界觀只求真實而不求完整。科學家樂於接受我們的世界有很多混亂無序、難以理解的部分,不會為此感到不安,不會為了追求內心的安寧就去製造一套對萬事萬物的說法。當前的混亂無序就是未來的創新空間,把一部分無序變為有序就是科學發展的過程。此外,科學同樣鼓勵大家懷疑那些已有的對已知世界的解釋。撼動地基的工作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而不是欺師滅祖大不敬的。

在科學的語言中,「知道」與「相信」是兩回事,我們「知道」的只有經過科學檢驗的客觀事實;而「相信」是在沒有充分事實的情況下主觀認為事情是真的,它暗含著「還不知道」、「有待研究」。與普通人相比,科學家知道更多的事情,而相信更少的事情,相信的少是因為總在懷疑。

我把以上這些稱為科學的性格,慢慢的這些性格也會傳染到人身上。很多科研狗在日常交際中都會給人一些刻板的印象——不分場合地說實話、對事情總要批判懷疑、愛較真、愛懟人、尊卑不分沒大沒小、做怪事還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其實這些風格就是我們從科研中學來的,從事這項職業需要這種性格,只可惜它們和傳統的君子淑女或現代的圓滑世故都不太相符。我是感覺自己較真懟人搞怪的時候就像是在釋放天性,內心超爽有木有(有同感的童鞋請舉手!)

來耶魯兩年,除了科研能力本身,我也能挺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性格的變化——變得更直率,更critical,更愛表達,更有團隊意識。這些大多是受我們實驗室文化的影響:說話直來直去,禁止使用外交語言(尤其不許對老闆用);愛爭論問題,能說服別人的人才受尊敬;老闆也最喜歡能說服自己的學生,證明老闆出錯會被當眾表揚;參加會議的報告要先全組集體批判若干輪,十分鐘的報告一次被批一個小時很正常;老闆經常給我們解釋某某流行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去年年初 LIGO 相當轟動的第一篇引力波論文發表之後,老闆專門講一次組會教我們怎麼改論文,就把 LIGO 的引力波論文當例子從頭到尾改了一遍,結論是實驗非常了不起但文章寫的不是很專業,硬傷軟傷都不少,大家引以為戒........ 大家都很習慣並且欣賞這種做事風格。爭完問題還是好朋友,同事之間特別的信任。

總結一下,我覺得科研給人最大的幸福是它賦予我們的說真話、做怪事的權利。這其實是一種特權,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它是理所應當的,因為這種「真」、「怪」、「平等」、「開放」都超出了大多數社會行業允許尺度。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帶著上一段中我們實驗室的做事風格在政府或企業里工作會有怎樣的下場。再舉例說,過去一年間有關韓春雨的新聞讓我們為國內又一次出現學術誠信問題而感到遺憾。但我們也應該明白,這是一個只可能在學術圈發生的故事,它的每個環節都充滿了科研特色:韓春雨通過發表文章來展示自己的成果;面對韓春雨的異軍突起,同行們的第一反應是驚喜欣賞,而不是排擠打壓;很短的時間內同行們就可以根據文章中公布的方法重複和發展韓春雨的實驗;得不到正面結果後,同行們開始質疑工作的真實和準確性;為了催促韓春雨給出負責任的回復,十幾位中國生物學家集體選擇實名公開質疑;一年多之後,韓春雨團隊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主動撤稿。韓春雨目前的得到負面評價並不是因為已被確認造假,而主要是因為面對同行的質疑故意迴避、出爾反爾,違反了學術界的誠信準則。換到其他的行業這一切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每天都有很多比論文造假、拒絕調查更不道德、社會危害更大的事情在暗中或公開發生。秘而不宣的事大眾無從知曉,很多公開的規則也沒有留給大家批評發聲的機會。即便韓春雨團隊背後明顯有公權力支持,發聲的生物學家們也沒有被刪帖禁言、沒有被解除教職,事情還在慢慢向更清晰的方向發展,這在學術圈之外的中國是很難見到的。不是韓春雨作惡多大,而是學術界的誠信底線非常高,糾錯能力非常強。

科學之所以能保持特別的正直和創造力,一方面是因為它與最熱門的商業、政治、流行文化都保持了一定距離,從而也讓科研職業與利、權、名有了天然的距離。所以在我看來,當我們要決定是否以研究為業時,第一個該考慮的不該是情懷、興趣或就業前景,而是說真話、做怪事的權利對自己有多重要,我們是否願意為了得到這樣的特權而放棄一些事業和生活上的實際好處。這是一個價值觀問題。知識、能力相近的人對它的回答是會非常不同的。若有童鞋正在考慮離開科研、轉向一些與研究相差很大的工作,可以想想今後能否接受這樣的現實:加班熬夜只為了更高的利潤;迎合客戶比解決問題本身更重要;對再外行的上司也只能說「是的是的,領導英明」,態度越誠懇越被賞識;領導的孩子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坐比我們更高的位置...... 可以接受當然好;如果覺得很難接受,那最好還是在離開科研前三思。反過來說就是我的第一條勸退標準:如果覺得科學的正直和創造力對自己來說沒有那麼重要,從中感受不到特別的幸福,那麼無論當前科研成果如何都大可不必在學術界長留。很多行業和學術界一樣都是精英聚集的地方,而且相比學術界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年輕人也更容易得到好的生活。

最後一點,關於身處的學術環境不太正直該怎麼辦。不管有沒有在亂的地方待過,相信大家對於坊間流傳的一些科研中的灰色行為,例如篩選、加工實驗數據,在審稿中盜取信息、打壓競爭對手之類的事都有所耳聞。此外,當前有相當多的實驗室(包括很多知名團隊)為了爭取經費和擴大影響力,頻頻灌水製造新聞,或在宣傳中過分誇大自己研究的意義,雖然不觸碰學術誠信的底線,但實際上對自己和他人都不怎麼誠實。我的觀點是,如果覺得身邊的風氣已經違背了自己的原則,那麼應該儘快離開,不要糾結未完成的課題、學位;如果感覺自己每天在為發論文而發論文,工作沒有多少真正的學術意義,老闆和同事對科學問題本身的興趣不大,那麼即使當前灌水非常順利也應該找機會離開。失去正直的科研不會產生有太大價值的成果,如果只為了更好的就業前景則不如直接投身業界,在雞肋的「科研崗位」上長留無論對學術還是職業發展都得不償失。

這類是去是留的問題我在勸退文里有更多解釋:什麼人適合讀博士

祝我們好運。


因為科研體制的原因,不幸福勢必是佔據主流的。這篇答案,只針對研究生和博士們。

誠如最高票答案所言:

當你覺得努力嘛,努力就一定成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方向永遠比努力重要,太多人從一入校就註定了你很難出頭,因為你可能被分配在:沒有前途的方向、非常tough的方向、老闆不熟悉的方向、老闆的新領域。與那些被分配在大牛老闆的主流方向上的學生相比,你幾乎就註定輸在了起跑線上。一個本科生能有多大能量憑一己之力在讀博期間衝破方向上的束縛?看過太多適合科研的孩子被憋死在了這種方向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狀?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的科研體制下,你沒有辦法拒絕沒有前途的方向、非常困難的方向、老闆不熟悉的方向等等,甚至於,當你碰到坑的導師、毒的導師、什麼也不管的導師時,跳槽非常困難,不得不在看得到盡頭的錯誤的道路上一條路走到黑。明明知道這條路是錯的,卻無能為力。

因為學生缺乏選擇的權力,因為導師沒有淘汰制度,這才是科研不幸福的核心因素。

首先在國內,那些想不出新課題的導師、申請不到經費的導師,甚至是從來不管學生的導師,他們是無論如何都能招到學生的。考研和保研的學生經過重重考驗,使得他們在複試和入學階段幾乎無法拒絕導師的招徠,也無法第一時間獲取這些導師足夠的感性材料,以至於「雙向選擇」只能淪為空話。一旦學生跟錯了坑的導師,或是接到了坑的課題,那就是很難回頭的路了,尤其當你的導師是行政官員或該年級只有你一個學生時。每一個試圖「大膽」到換導師的人,都要在高校或科研機構這樣的人情社會中受到極大的阻力——主動要求調換就是在抽導師的臉,接收逃逸者就是在與你的原導師交惡,這些是大環境所決定的。

上面有無能和冷漠,下面就會反饋以怠惰和玩世不恭。導師的水平、情商會對學生的科研興趣產生極大的影響,碰到好的活得幸福那是幸運,碰到差的那就是你倒霉了,就像最高票答案沒好意思明說的:我們目前的體制下,決定學生的科研幸福度的竟然是他們的運氣!

通過國內外各個學校的關係網路,我見過聽過的神級導師真是不少。有一個學期只和學生見一次還不給學生出去實習的老闆;有天天朝九晚五監督學生自己卻想不出一個課題,使得學生得偷偷向別的老師要課題的老闆;有看文獻還得查字典的卻阻止學生有任何自己想法的老闆;有完全跟著別人屁股後面撿東西吃還美其名曰是創新的老闆;有研究生要求20影響因子才能畢業的老闆(化學);有在所有地方都裝監控逼得學生休息也只能趴在實驗室桌上的老闆……導師不管不顧或沒有能力去管顧,甚至還給學生拖後腿,學生卻憑著自己興趣和實力看文獻把科研搞下去了,這永遠只是極少數人的童話——而這些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不如想想,導師缺位他都得到如此結果,如果自己當初跟的是個大牛,豈不是得到更多的指點研究得更好嗎?本題下大部分的答案其實都在說明一件事:選對導師就是幸福的,選錯導師就是痛苦的。而命運被很大程度捏在別人手裡,再怎麼樣都不能稱得上是幸福。

-

2016.4.19更新

感謝評論區 @孫尉翔 提到一點我沒說全的地方,即,學生自己的水平也要在科研不幸福中負相當部分的責任,尤其是低水平的學生倒逼導師不得不在科研中灌水時。

好,我和他的理論可以結合一下,在好老師、壞老師、好學生、壞學生的四種排列組合中,顯然只有好老師+好學生能真正得到科研幸福,其餘都將出現各色杯具。於是接下來,我們期待看到的是1、好學生放棄了壞老師去找好老師;2、好老師開除了壞學生擁抱好學生;3、壞老師和壞學生被淘汰,以此改善科研環境。但很顯然,這三者的流動都是極不可能發生的,於是在科研體制現存的情況下,能夠使好老師與好學生結合的幾乎唯一途徑還是——運氣,這也就是我所非常無奈的地方。

但運氣也不是絕對公平的,好老師運氣不好招到壞學生,尚可教導;壞老師招到運氣不好的好學生,那就是毀人不倦,並仍繼續穩坐釣魚台。這個系統,受到最不公平待遇的還是學生,所以我必須同情學生。

-


以前聽說 博士生以下三樣有兩樣會活的很好很開心:錢 對象 文章;只有一樣會比較難過;一樣都米有是地獄。

-----------

雖然不像地獄 但是總歸感覺沒有太大趣味


有人幸福,有人不幸。

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在網上看到的某個諾獎得主的一句話:科學家的不快樂/不幸福其實幾乎都來自科研之外的東西。科研本身是不會令你不快的。


謝邀。個人認為,人生有三件大事。第一,活下來,不負生命;第二,竭盡全力保護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不負有情;第三,發展興趣愛好、探索內在與外在的世界,不負天地宇宙。任何一項沒做到位,都是巨大的缺憾。任何一項做好,都絕非易事。忽略、忽視和輕視,都會給人生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這是我過去多年的體悟,包含博士和博士後期間的科研經歷。

從這個角度上看,做科研的人可以很幸福,也可以很不幸福,全都視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這個判據就是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上面的三點。

偶爾的幸福體驗,相信許多人會有。而經常的、持續的幸福體驗,需要成就來支持。這需要許多條件。比如:

1.很早就對科學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多看一些科學家的人物傳記就會發現這個規律,許多(不是全部)科學大家很早就對科學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愛因斯坦說「在12歲時,我……在歐幾里得平面幾何小書經歷了第二次奇蹟……」對歐幾里得神往的不只是愛因斯坦,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自傳》第一卷中也談到,在11、12歲時,心情十分抑鬱,甚至想到自殺,但學習歐幾里得幾何的狂喜使他從這種境地擺脫了出來。接著愛因斯坦說,「在12-16歲時,我自學包括微積分基礎在內的數學基本知識……」

對於費曼,微積分是在高中物理課上學到的。他那時總在課堂上搗亂,於是他的物理老師給了他一本大學三四年級才用到的書:Woods的高等微積分。費曼自稱這本書讓他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一路平趟,包括在MIT也完全不用再學這門課。

費米十四歲的時候就在義大利的集市上賣數學物理方法回去自學。

在我看來人生是一場打怪升級,有些人很早就選定了遊戲,而且已經進入了很高的段位。

扎克伯格童年的愛好與比爾·蓋茲很相似,也是編程。他12歲時就為父親的牙醫診所創建了一個信息傳遞程序。

馬斯克擁有第一台電腦的時候,他才10歲。12歲時,他以500美元出售了自己的第一個名為Blastar(一個太空小遊戲)的商業軟體。

微軟創始人的中學時代是在西雅圖著名的湖畔預備學校度過的。在那裡,比爾·蓋茨編寫了一種井字棋遊戲的計算機代碼,並從中發現了他對電腦的熱愛。

例子太多。關鍵的原理是。如果你已經把科研當成打遊戲了,那麼「做科研的人字句覺得幸福嗎」,這樣的問題根本不會存在。

2.很早就具有科研優勢;

比如十三四歲就造出核反應堆的。

美國少年Taylor Wilson在2008年,製造出一個核融合爐時年僅14歲。他曾經尋求核實驗室和大學研究室的支持,不過沒什麼人將他的請求當一回事。於是在保證自己的實驗並不會將學校炸飛以後,他以大量資料說服了所在學校Penwortham Priory Academy的校長,並獲得了3000英鎊的實驗經費。

Jamie Edwards受到美國人Taylor Wilson的文章鼓舞,萌生了自己製作一個核融合爐的想法。

13歲的英國小朋友Jamie Edwards成功地在學校教室內搭建起一個核聚變反應堆,並且將兩個氫原子聚變生成了氦。他是迄今為止完成核聚變實驗的年齡最小的人。

在比如,我在大學的時候有位同學,在物理學院,他高中時期已經把大學的全部物理學課程學完了,大學一年級一起上自習的時候,他讀的是《高等量子力學》,是研究生的內容。大學沒畢業就出國了,MIT。

3.進入了合適的平台;

比如很年輕的時候就進入很牛的科研圈或者研究機構的。這個不用解釋。

4.有明確的目的、目標、價值觀;

即便沒有上面這些也不是不可能。例如,錢偉長考清華大學的時候,數學和物理都是零分。但是,他有科學技術救國的強烈願望,也能成為一代大家。

細節的資料我就不補充了。讀個100來位科學家的傳記,應該能總結出規律。比如阿西莫夫寫了1000多個科學家的傳記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總體來說,科研研究的工作分為兩類,一類是科學技術探索者;一類是科研工作者,

探索者把探索、發明作為一項事業,那就需要許多支撐條件。如果不具備,只有一樣也行,那就把科學探索當做愛好、信仰。就像張益唐那樣,無論多麼坎坷曲折,我樂意。大器晚成、大器早成,都不重要,反正我在做我願意做的事情。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科研跟其他任何行業沒有多少分別,僅僅是一個技術工種。

回顧人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活下來,活好,不負生命;

第二,竭盡全力保護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不負有情;

第三,發展興趣愛好、探索內在與外在的世界,不負天地宇宙。

如果對科研特別感興趣。那就要儘早拿到相關的資源,學術地位、待遇,使得前兩項能夠沒問題。這就需要非常細緻的了解,科研的遊戲規則。如果做到了,就可以踏踏實實把科研當做興趣做了。否則,壓力會是巨大的。即便對於愛因斯坦都是如此。愛因斯坦曾經說他寧願當個管子工,把科學當做業餘興趣。因為沒有工作壓力,而且還不耽誤思考。

如果對科研的興趣一般、也沒有什麼優勢。最好,還是把前兩項做好。可以把科研當做業餘愛好。一旦財富自由了,或者資源到位了,對科研的興趣大增,仍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學探索之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總之,故事太多。人生路徑可以有許多種,關鍵是對於你而言最優化的路徑是什麼,只能自己判定。所謂最優路徑,就是幸福感最強、更高產。

對這個問題困惑的人,最大的原因是,故事(案例)看的太少。

在認知上解決這個問題最便捷的方法是,了解許多人物故事,尤其是近期的人物故事,包括身邊人的故事。研究100個左右的案例,基本上可以消除這方面的困惑了。

這篇文章遠不是鼓勵,更不是反對做科研。而是試圖弄出一個坐標系。把自己的優勢、資源、生存處境,看得更明晰。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感謝大家的贊!!因為被老闆訓了所以心情沮喪,寫的文順手發到知乎沒想到大家都挺同感的,感謝大家的鼓勵~~知乎的米娜真是太溫暖了。

針對評論問題解答統一解答,對惹,我就是江南大學噠,江大的食品絕對是牛牛的

然後,想考江大研究生的,我也曾經寫過兩篇初試加複試攻略,明天貼上來。

-----------------------------------------------------------------------------------

來自在專業排行全國第一的學校搞食品化學(差不多吧)的准研三師妹汪。

我們實驗室有這樣一個規矩:早上八點十五打卡,中午十一點半簽退,下午一點半打卡,晚五點半簽退。晚上出勤,月末有五十塊獎勵。但是,遲到或早退一次扣十塊錢,請假一天扣一百。其實我們的工資,一個月也就二百五十這個野蠻的數據。東哥笑著說,咱們這一天也就值八塊錢啊。

我們身處在基金總數過百萬,項目動輒十幾萬的實驗室,買耗材買儀器從來豪情萬丈,但對待我們,真好像不是親生。

老闆對我們說,你們以後還是八點到十一點走。另一個師妹拍手稱快,說哈哈老闆居然恩准我們十一點去吃飯。我們淡淡一笑,老闆的意思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走。

一個研究食品的研究生,終日與實驗打交道,為了畢業論文的數據愁破了天。而實驗這種東西,一開始就不能停下,否則你可能要面臨的就是這一整天的或者許多天的準備在一瞬間全部報廢的悲劇。

為此外國留學的閨蜜常常會因為我不接電話不回簡訊而氣急,新老朋友也會因為我的銷聲匿跡而懷疑我是不是不愛他們了。

然而,沒有人能了解,一整天甚至連一杯水都喝不上的匆忙,以及即便如此努力,實驗結果依然古怪的清奇,不留一點情分的落寞。

但是科研,是一個非常考驗人心理素質的過程。很多時候你付出的努力,就如同一拳打在了棉花里,軟綿綿的無處著力,脫離了學校自上而下的傳達式教育,轉入一個全憑自己的探究型學習。不得不說,這種仍在學校卻給人的強烈無助的獨立感,的確會讓我這種習慣接受知識卻不懂何處著力的人吃盡了苦頭。

離成為研究生已經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里,我逐漸明白了一篇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作為一個研究生,應該具有哪些思維方式。即使這花了我太多的時間,甚至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了許久才被拉回來,但這不能說我沒有收穫。

很多時候就是如此。這就是科研,投入巨大的時間和實踐去檢驗一個東西。它可能是有用的,可能是沒用的,它無法解釋,沒有條理,而它是你辛辛苦苦實驗換來的產物,你想把它賦予一定的意義,卻有可能在最後的關頭被大刀闊斧的刪去。所以實驗失敗是兵家常事,最終留下的不是勝者,而是去除失敗經驗的另一部分。

這就是讓人最難過的地方。一個人的成就感,要靠無數次失敗的實驗來累積,要面對大部分熬過疲憊的努力換來的是沒用的東西這一事實。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做科研做的心力交瘁。一個人的成就感,很容易被失敗摧毀。尤其是,付出了許多心力之後,仍然是失敗的結果。而科研,將失敗來來回回重複。

我曾一度很受傷害。不能允許自己的時光被浪費這樣慘烈的事情來來回回的發生,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都有用,希望每天都能充實,能學到東西。我也不喜歡這樣禁錮的生活,缺乏一個女人應有的靈動調皮,缺少廣袤的山川和自由的空氣。因此,在受了挫折的時候時常會想,科研就這樣隨便搞搞,對老闆的要求裝聾作啞,自己搞自己的東西,反正不求在老闆那裡討得多大的喜歡。

但是思前想後覺得還是不應該如此。

這所學校是專業排名第一的學校,這個老師也是牛的不得了的人物。如果只是想找個好對象,大可去什麼僧多粥少但專業排名低的大學尋覓真愛,安心做個小女人。如果只是為了熬個學歷,還不如就留在本科學校享受過了六級就有兩萬塊錢的國家獎學金的絕對雞頭待遇。

我,之所以費了考研的九牛二虎之力來到這裡,不是為了隨便搞搞,也不是為了混個文憑找個對象。我是為了進步,是為了利用最好的資源來武裝自己,即使這三年的科研生活跟我預想的有些差別,得到的東西也可能偏之又偏,但是這畢竟是我初心做出的選擇。

是選擇,就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於是,我漸漸的把這三年的科研生活視作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更類似於體驗的一種存在,一種畢業後成為研究生這種角色的體驗。我所需要思考的,所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在這三年成為一個合格的優秀的研究生,讓自己完全進入這個角色,並認真的對待它。

心態上的這一種轉變,讓生活變得更加明朗起來。我會認真的去體驗一個研究生遇到的挫折疑難,會絞盡腦汁的想辦法解決,會去深入學習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即使這些看起來再沒有意義沒有功用,甚至有點書獃子的死板,也想要這樣腳踏實地的安下心來。

就這樣,昨天精心準備彙報PPT到凌晨一點半才睡覺,今日的presentation被老闆說了「自說自話」,「完全看不出來這一個月做了哪些工作」這些傷人的評價,沒有人可以在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幸福,可說是不幸又談不上。因為畢竟科研是個很苦的過程,愛研究的人即便是失敗了可能也很享受,不那麼愛研究的,可能就會從別處獲得幸福感。

我在乎觀眾的反饋,在乎自己努力的結果獲得多少認可,在乎自己還有多少餘地可以前行。不管怎麼說,二十多歲是多麼好的年紀,我想要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每當我這麼想,並且也很努力做科研的時候,我挺幸福的。

居竟心

「不過夢裡一間茶舍」

微信: lovelydreamind

風女俠常駐之地,約稿的客者,拿銀子或者酒來。

http://weixin.qq.com/r/00gZAXrEIiddrT5i9x3B (二維碼自動識別)


5月20日補充。很感謝大家的評論。可能之前寫得有點悲觀低潮,不過確實是在讀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糟糕的心情。可能有時候也沒那麼難過,如果不想文章,不想實驗,只想著發工資的時候,哇,那是最開心的有木有。不過拿人錢呢,多少還得干點事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從自己出發,能夠有豐富自己內心的動力。只是目前還在修鍊中。本人雖然學分子病毒學,只是我的方向,但可能做的還是差得有點遠,不做機制,做流感抗體結構相關。有興趣可以私聊。很多正在奮戰和掙扎的同胞一起加油吧,歡迎分享和吐槽。人生也就是做完一件事,又做完一件事,時間到了就去做。不想太多了。

——————————————————————————————————————————————

國內985生物博士在讀。女。單身。

被讀博這個事情煎熬了好久。現在仍是猶豫不決,經常周期性陷入低谷中。

覺得自己不適合讀博,缺乏激情,越來越沒有鬥志。當初讀研純粹為了以後多掙點錢,碩士階段還是蠻拼的。所以為老闆看上了。現在博士階段信念不夠,意志薄弱。覺得自己以後並不想做科研。在這一行的同學也很少,有時候真找不到人說話。生活真的是單調乏味。

實驗室工資尚可。但每天規定十幾個小時,一周休一天。研一到先在過了快三年,覺得自己快崩潰。

導師比較忙,交流的時間也很少。自己也不善交流。有時候憋得很難受,難以發泄。本人又比較自卑,做科研真的不適合自卑的人,很容易越做越沒信心,因為經常都是不順利的結果。幸福感或許只有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才有,因為可以不用去實驗室。

想到還有三年的時間,學校規定生物博士生需4年畢業。不知道怎麼熬下去。想想自己快三十歲了,連人生小山包都還沒看見。辛酸。


幸福的時刻有:自已的report在學術會議上被大牛肯定;冒險投牛逼雜誌,經小修後Accept;拍到好的實驗照片;聽到學生/老闆對自己的崇拜/讚賞;自己有了好的結果,老公/老婆和我一起開心。

還有,既然是七月里答題,就不得不說那個有可能即將到來的超級幸福的時刻:你的本子中了。

其餘的時刻基本處於苦逼狀態。

但怎麼說呢,巨大的幸福往往是熬過一個個的苦逼時刻,就像登四川的牛背山一樣,各種危險、各種顛簸,但是當你登上山頂,遠處幾座雪山一字排開,展現在你視野里時,你會覺得這是值得的。


有多少在知乎吐苦的是真踏上科研之路的?還不是讀了個博士就受不了了。這是正常篩選。


題主的問題多少有些不通,首先科研也如其他任何行業行業一樣,分了個三六九等,就好比說建築業里,既有搬磚推三輪的民工,也有富可敵國的李嘉誠,科研並沒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問的究竟是哪一個層次做科研的?其次科研人員也是肉體凡胎,今天會有抱得美人歸的幸福滿滿,明天也會有股市暴跌的如喪考妣,職業和心境之間並無必然不變的聯繫,不過大致能揣摩出你想問什麼,也隨手寫幾個字,算是為民眾對科研這一行的刻板印象正名了。

處在科研這一行不同層次的人,其業務能力生活狀態是明顯不一樣的,在我眼裡,科研這一行至少可以分成這三等:

第一,行內所謂『大牛』。三個標準通過任何一個你都算是大牛:1:通訊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的論文影響因子不低於5分,經常有10分以上論文發表。2:科研經費大於等於100萬美金一年,3:常年獲得國際性科研獎項。

第二,能力稍次於上述大牛的一般性學科帶頭人。論文不低於2分,和大牛合作或者運氣好的時候能上5分;主管的科研經費也不能少於幾十萬人民幣一年,能夠支付幾個學生的工資;獲得個國際獎項能興奮半輩子,這是他們的通常素描。

如果還在這之下,那麼是剛入門或者所謂的科研民工了,也許和其它行業區別在於,這一行再牛的大牛也是從這一層慢慢一步步走上去的,每個科研民工都有一顆想做大牛的心吧。

一個科研大牛必備以下品質:

A:超強的項目推(hu)廣(you)能力。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的科研成果,什麼加速器對撞機空間探索都是燒錢機器就不說了,哪怕是醫療生物,你得相信,一台價值數百萬人民幣的顯微鏡和四千人民幣的顯微鏡圖像採取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錢從哪兒來?項目申請。項目申請書也好,ppt也好,其實就說了兩件事,第一,我有個很厲害的創意;第二,這事交給我准能成。

這和勸說天使基金做風投有什麼兩樣!!所謂很厲害的創意就意味著這事還沒影,真的能不能成誰也不知道;也許兩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只是在於,風投看中的是利潤,科研看中的是成果罷了。

說實在的,我看到過的每個大牛,都有絕不亞於傳銷頭目的項目推(hu)廣(you)能力。其區別在於,科研推廣的對象是久經考驗的主管部門,傳銷忽悠的對象是智商可疑的民眾;科研的創意要求經得起科學論證,傳銷的概念漏洞百出;科研光明正大,傳銷人人喊打,其中高下立判。

B:超強的資源組合,同行協作能力。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跨學界跨國界的合作屢見不鮮。能夠類比的大約只有跨國商業合作了,而科研協作的難度在於,商業圈簡單的經濟利益驅動手段不好使!科研無國界,同行是冤家,我為什麼和你合作扶你一把?和商業合作最大的區別是,商業合作可以市場劃分利潤共享,科研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你發表了我再寫就不值錢了;何況你有幾百萬美金科研經費的時候,你想合作的對象也窮不到哪去,單純經濟驅動通常無效。科研的協同合作更類似打橋牌,在這個層次誰都是領軍人物,自己手上對方手上的底牌其實是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的,合作說白了是利益交換。以為科研的都是不諳世事書獃子的人我只好呵呵一聲:要知道評選院士是有『同行評議』這麼個程序的,這相當於在在武林大會裡被公推為盟主,豈是書獃子可以勝任的事情!

C:寬闊的眼界和敏銳的視野。選課題和選項目沒什麼兩樣。有一類人是項目一經選擇,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終生不變的,這需要的判斷力非同一般,更多的人靠的是敏銳的觀察,比如此時此刻,不同學科的進展綜合起來能有什麼新奇的結果?目前的難題換個思路是否可以得到解決?要知道考慮同樣問題的人不知凡幾,能從事科研一行也絕無智障,這種觀察力判斷力也絕對是常人難及的。

D:超強的執行能力。這個不多說了,有了課題沒執行能力得不出科研成果,那也就是一鎚子買賣沒下回的事。怎麼調動下屬積極性和同行協助外部協調,這個和其它行業沒什麼兩樣,誰都能理解。

說白了,同時具備以上幾項能力的,就算換個行當也一樣是一方霸主。縱橫商海能富甲一方,闖蕩政界也不會是無名之輩。那麼他們為什麼做科研來了?在我看來科研的好處在於:

第一,除了文革這種反人類的浩劫和極端例外之外,科研是無國界,幾乎不受政治和時局影響的。所以從事這行風險極小。

第二,這裡沒有富二代,沒有官二代。這些在這裡不好使。科研界是英雄不論出身,遊戲規則只有一個,論文的影響因子!認真的說,投稿牛B雜誌意外被接受這種事只見於剛入行的,久了你自己一篇文章能有幾分還沒開始動筆自己心裡就有數了,就算意外被拒,也就是換一家影響力相當的再發而已,和其它行業比,影響因子頂級的雜誌,比如《自然》《科學》,一出版全球精英的眼睛盯著,玩什麼貓膩也沒法藏一輩子。我不能說課題申請論文發表完全沒黑幕,但橫向比較,已經算是難得的公平公正了。

第三,大多數國家科研者是被人尊敬的。哪怕社會價值扭曲得再厲害的地方,文盲也知道得了諾貝爾獎是件了不起的事,是不?

以上。如果是自己選擇的人生目標,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什麼不幸福的?就算自身能力有限沒法做到頂層,那麼這一行也是難得的乾淨公平,又有什麼好後悔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去何從未必是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選的路,自己無悔,那就是極好了。


只要頭髮還在,一切都能克服。


剛寫的一點文字,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參考價值。

(一)

兩周前的早上坐電車上學,下車時看到大隅良典先生。這位新晉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正跟一個年輕人閑聊著刷卡出車站。一同下車的學生視而不見,各自談笑走著自己上學的路,誰也沒有上去搭訕。

這是一個老教授一天科研工作的開始。這時候距離他從教授位置上退休已經過去了八年。退休後的他並沒有清閑下來,返聘回東工大繼續探索著自己領域的謎題。

日復一日的基礎科研,在整個嘈雜的社會環境中顯得平靜又簡單。蔥鬱的校園阻隔了花花世界,格子衣服的青年帶著略顯邋遢的疲憊神情走進一棟棟不起眼的建築物。在沒有太多聚光燈會照到的角落理,每天與機器長相廝守,調解著它們容易生氣的壞脾氣;轉過頭來又要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思考數據、整理下一步的思路。機械的重複、壞數據與無法預料的數據趨勢考量著每一個人的耐心。但沒有人願意放棄,在長期的失敗中漸漸形成了偏執固執的情緒。這種情緒在與別人爭論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時暴露的淋漓盡致。

大隅是這些普普通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員。他在自己的領域發表過許多實驗成果,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估量這些成果對於社會發展的貢獻。但作為工作與興趣,枯燥的科研也能滿足對於未知的好奇、偶爾取得的成功也會讓人欣喜若狂,獲取持續不竭的精神慰藉。

2016年10月的一天,大隅從這些穿著格子襯衫的科研工作者中脫穎而出。由於他在闡明細胞自噬機制中的開創性貢獻,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決定將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他一人。

這位被我們私下裡稱作宮崎駿爺爺的老教授走進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下。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功成名就,哪怕之前拿過再多獎,但當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終於是完滿的了。

如今,大隅先生獲得的獎牌與科研成果的簡介被展覽在S2棟的校博物館裡,偶爾有兩個學生過來看看,更多的時候博物館都是無人問津。大隅也不想被這些俗世的褒獎所累。現在的他還是跟無數個獲獎前的日子一樣,簡單的上班下班,繼續探索者自己領域新的難題。

真正做學問的人其實並不在意一些名頭,有時候,對於一個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的一縷靈感,遠比突然給你一捧鮮花更讓他們心潮澎湃。

(二)

即便科研工作者大多生性淡泊,但外人看來也會有一些酸楚。

數年前我們在食堂吃飯閑聊的時候就經常提到細野教授,他的成就無比耀眼。在半導體和超導體材料上的突破改寫了教科書,成為促進科技進步的巨大助力之一。但與村上春樹一樣,細野教授各種大獎拿到手軟,但目前還只是諾獎的陪跑者。

這位精神矍鑠的教授每天一個人出現在食堂里,快速的用完餐,然後回去悶頭科研,毫無周末和休息可言。對於學術的執著和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所有人都對細野終有一天會獲得諾貝爾獎深信不疑,最大的疑問可能就是哪一天獲獎,或者是獲得物理學獎還是化學獎。

他有用不完的經費,高薪聘用著許多科研工作者。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他那樣對於科研狂熱的情緒。認識一些中國博後參與到他的課題組,並且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東渡投奔,加入進來。與朋友聊天,感覺得出壓力巨大,周末和深夜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都是家常便飯。畢竟領著高薪就要儘快給出優質的學術成果;但對於學術來說,很難急功近利。

過去兩三年時間,我認識的他們組的三位中國朋友都已經轉投他處。或許他們不適應細野研的巨大壓力或是研究方向。據說細野研究室除細野外的日本人,包括副教授,都還一直單身。

科研使人獲得無上的自我滿足,但也無法忽視無處不在的壓力和風險。與許多行業一樣,在這個領域,同樣是一人功成萬古枯。

(三)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這是杜甫《詠懷古迹》里的一句,講的是南朝庾信晚年的悲壯情懷。

成名後的張益唐在接受採訪時,總會用這句話形容他的心情。2013年,他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解決了困擾數學界百年的孿生素數猜想,一舉震驚世界。幾乎所有學術界的榮譽都接連而至,他成為數學界最耀眼的明星。這一年,他已經58歲。

在此之前,因為與導師意見不合,從普度大學博士畢業的張益唐在數學圈難以找到穩定的科研工作。1991年開始,在長達二十三年的時間裡,他不斷打著零工,從刷盤洗碗到送外賣,張益唐都沒有放棄自己的數學夢。對數學的痴迷讓他在貧困的生活下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拒絕轉投其他行業。後來經朋友推薦在新罕布希爾大學做編外講師,一直到名震天下之前仍然是學術界的「失敗者」,在數學界,張益唐只不過是地位很低微的一名普通講師,遊學美國三十年的全部成果也只是2001年在英文期刊上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

張益唐的故事很精彩,他成了我們堅持科研理想的一面象徵性旗幟。哪怕未來的路看不到希望,也值得堅持夢想;就算被全世界的普世價值所嫌棄,也有浩瀚的真理可以溫暖疲憊的心靈。

如果將這些故事搬上銀幕,也許會比《美麗心靈》更能震撼人心。

(四)

知道張益唐,是因為當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數學博士的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

這位朋友是我的大學校友,南大數學系本科;讀碩士期間直接前往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原本一心數學夢,奈何命運不垂青。他在坡縣求學五年,順利拿到了數學博士學位,但學術之路並不平坦。導師將一個課題同時分給了手下兩個學生,當他興沖沖拿著自己的成果要去投稿發表時,導師卻讓他再等一等。半年後,另一個學生將定理的證明先行發表,他也就此失去了機會。而讀博期間導師允諾畢業後讓他留在坡縣繼續研究,卻最終因為該教授接受了國內的人才引進計劃而流產。

繼續學術的路也是有的,比如導師可以介紹他去巴西做博後;卻不同意給他寫一封回國內二流學校任教的推薦信。這位朋友思前想後,懷著不忿的情緒,終於做了數學的逃兵。那段時日里,他與我念叨最多的就是張益唐的故事和杜甫的那兩句詩。

想來多年堅持的理想終究被現實埋沒,內心該有多麼凄涼。

這位朋友如今在國內的電商巨頭就職,也買了房,即將成家。從理論數學轉為IT碼農的路倒是順風順水,但他仍舊無法扔掉自己屬於數學的全部過去。他開始寫公眾號,在「數學人生」里繼續著自己的數學和科研美夢,哪怕僅僅是一枕黃粱。

(五)

年初的時候朋友轉發給我一篇科學網的文章,周健寫的《美國博士後:工作和薪酬》。作者引用各種數據與訪談描述了學術道路的不易。在追求大學教職的路上更是艱難險阻、險象環生;相對應的薪水又遠低於大多數博士轉行後從事的其他行業。

近年來,日本也漸漸收緊了科研投入。尤其是對於基礎科研,獲得科研經費的難度越來越大。讀博期間所在實驗室本來極其富庶,但因為導師連續兩年沒有拿到大的科研項目,如今已經舉步維艱,再也無力購買大型機器、聘用外來研究員。而我目前的僱主也隨著去年政府項目的結束進入了缺金少銀的境地。為了能將科研維持下去,在即將簽下的新合同里,所有人的工資都被削減掉八分之一,用來填補科研的支出空白。

對於我們這些無盈利實用性的純粹自然研究類學科來說,沒有大公司的支撐,就只能依賴於稅收。新的科研經費申請結果會在三月公布,博士期間的導師一口氣申請了三個大項目。希望四月開始的新學期,形勢能有所改觀。

走上科研這條路,此與便與富貴無緣。從事科研工作者可以收緊腰包,但科研本身離不開金錢。如今日本近乎井噴的諾貝爾現象,無外乎前面幾十年日本政府在基礎科研方面不計成本的資金投入。但如今這一盛景已難再現。

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當然,工作收入不是職業選擇的唯一標準。而博士們對研究的執著,對創造新知識的嚮往與迷戀,永遠都是值得欽佩、鼓勵和推崇的。」

其實走上科研這條路,賺多賺少都已經不太重要。但是對於寓居海外的博士後,孤獨感也是發自肺腑。文中引用了一位在紐約工作的留學生的感慨,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解決溫飽沒問題,但夜深人靜時我不知道電話該打給誰?」

(六)

處境再難,也要默默堅持。

2015年我剛剛博士畢業,當時心高氣傲,一心要去西方學術圈見見世面。接連碰壁的申請一度讓人心灰意懶。那段時間不知被多少人當做反面教材,

「看,讀書再多有什麼用。那誰,不一樣找不到工作。」

那時候的情緒無從寄託,每天機械的查找新的工作機會,渾渾噩噩度日。多虧邵夷貝的《致老去的我》,讓我不至於放棄理想,

「夢想是天生的必有的願望,是身份的證明不會被誰影響,就像每一個人都終將死去一樣,每個人也終究會實現夢想。」

煩躁的時候寫過一些話自我鼓勵,甚至用西方藝術激蕩自己昏沉的靈魂。翻看記事本,下面一段話現在看來仍有價值,

「雖然不得不承認自己偏愛旅遊和攝影,但是毫無疑問別人眼中的光鮮掩蓋不了現實的悲哀。連續收到兩封法國的拒信,這樣一來申請的學校基本都沒有了,回國博後又不甘心。也是怪自己太懶散,一拖再拖。朋友們都很擔憂我的前途,紛紛勸我要不然就找個工作,或者是去做專職旅行寫稿。只是我卻無法割捨我的理想。有關於對科學的憧憬,讓我無法選擇其他。我常常安慰自己,人生總有低潮,總要面對一些苦難,在逆境中成長,才能破繭成蝶。越是沒有希望的時候就越不能放棄未來和夢想。既然選擇科研,就不是為了逐利。我們默默走下去,只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對於這個社會有所貢獻,能夠寂靜的、安穩的度過這普通而平凡的一生。他們無法理解那種情緒,科學帶來了解未知的滿足感,體會到在蒼茫宇宙中人類渺小有孤獨的清醒感,讓人滿心喜悅又保持心境淡然。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夢想,那些失去的,並不是自己所值得珍惜的未來。」

科研這條路,是一條通往未知的路,沒有人知道它的長度。但我們每邁出一步,就離求索的真理又近了一點。

(七)

一年前回答過知乎上一個問題,「做科研的人會時常懷疑自己項目的實際意義嗎?」

摘抄自己當時的回答,

「其實我在這麼些年裡一直都在懷疑自己從事的純粹理論科研的真正價值。我想許多人都會有一樣的困惑,基礎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我們申請項目寫了那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上升到人類未來與存亡的高度,但是實際上,工作本身只是在探究未知,羅列出那麼多高尚的理由可能都只是痴人說夢。

我在一個理工科大學做研究,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在從事工學方面的研究,比如二極體、比如超導體、比如圖像分析、人工智慧、甚至新能源等等,這些研究都是人類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石,因此他們都能獲得豐厚的待遇,很多企業都會給實驗室贊助;然而我從本科從事的環境化學轉到現在從事的地球科學以後、興趣愛好越來越偏向於純粹的理論科學,比如我去研究恐龍那一個時代的生物是怎麼滅絕的,研究早期的地球是怎麼出現生命的,而氧氣又為什麼大爆發,又或者是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湖泊是如何演化的等等,從事這些工作其實並沒有做環境污染治理以及工科那樣有實際的價值,說到底,也只是為了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而已。我們沒有企業的贊助,經費原原本本都是來自納稅人。

可是,從事這樣的研究,真的有意義嗎?知道了恐龍滅絕的原因、知道了青藏高原生長的速度,這些,似乎並沒有實際的價值。

但我越來越覺得,我們每一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只是科研這個巨大體系中的一粒塵埃,我們每個人都在貢獻著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點點職責。也許自己並非不可或缺,也許所作真的毫無用處。但是科學的美就在於你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而帶給自己或者其他科學工作者的誘惑就越大。就像我在碩士剛開始的時候選定做大氣二氧化碳多重同位素研究的課題,我想了半天都覺得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有一篇行業牛人(Cal Tech的John Eiler教授)在他的一篇展望綜述里說道:「就算多重同位素的研究目前看來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應用價值,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了我們以前並不知道的東西。這就是科學的意義。」這句話一直鼓勵著我,數年後,多重同位素溫度計已經成為行業內非常熱門、目前看來無法取代的研究古溫度的定量手段。

所以說,有沒有價值並不僅僅在於你現在能想到的,做科研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一種探索未知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你所做的努力很可能就會成為其他人更上一層樓取得重大突破的最後一把柴火。」

(八)

堅持自己的理想,做純粹的科學,哪怕是目前看來沒有實際意義的研究。

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大師貝尼尼有一個作品,刻畫的是阿波羅和達芙妮的形象。這一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當太陽神向達芙妮求愛時,卻遭到拒絕,當他即將追上達芙妮時,絕望的達芙妮變成了一株月桂樹。作品上刻著一句話,

「那些熱衷追求轉瞬即逝的快樂的人,最終只得到葉子和苦澀的漿果」。


老婆 @酈橙錦妖 邀請我很久了. 今天才有時間來答. 過10天就要prelim了. 寫prelim的時候才真正的審視了自己關心什麼問題, 為什麼要做研究.

做研究本身我不覺得是很讓我開心的事情. 我這時間做什麼不好啊. 如果一開始我就知道做研究本身不會讓我開心, 我可能從來不會去做研究.

但是已經開始了研究, develop了taste. 就沒法不繼續了.

剛開始, 我對很多問題都不關心. 老闆給了點問題, 花了點時間在上面, 就喜歡上了這個問題. 這個慢慢擴展到有關的問題. 喜歡上了問題, 就會想要知道答案. 而有的問題, 我不去做, 就沒有人去做(比如這個跟我主要研究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問題). 可能我要多等個幾年才能知道答案. 等那麼多年才知道結果很難忍.

研究本身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我只是想要知道答案.


投稿3天接收:

其實這篇文章也被秒拒過,投稿弄了一個通宵,睡一覺起來就被拒稿了。。。


還好,也有揪心糾結的時候。不過選擇幹這一行不就是為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么,而不是在一個辦公桌上循規蹈矩的一坐就是三十年


你那麼窮,為何還要做科研?因為喜歡啊~~


科研就像是星際航海

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像一艘星艦一樣,有的組成豪華艦隊,有的獨自在黑暗森林中前行

每一篇paper就像一個路標一樣,告訴別人他第一個「到此一游」

除了部分涉密的科研人員,大部分人都會放下能被所有人看見的路標,並留下一些如何到達這裡的訊息

但他們一般不會告訴外人某些trick,比如「要到人馬座α星的北面,就必須要在路上吃口自己親自拉的屎才行」

這些星艦孜孜不倦的探索著黑暗森林

好了,問題來了,他們幸福嗎?

或許跟著某些豪華艦隊,不怕黑洞,不怕雷區,一路奔向光明的方向,一路吃著火鍋唱著歌,一路寫著「到此一游」,就是一種幸福

也或許一人一船彳亍前行,漂泊在無邊無際的黑暗森林中,也是一種幸福

那麼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童鞋,找導師要找豪華艦隊啊!!帶你裝逼帶你飛!!

童鞋,找導師要找豪華艦隊啊!!帶你裝逼帶你飛!!

童鞋,找導師要找豪華艦隊啊!!帶你裝逼帶你飛!!


雖然已經有許多同行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希望能參與討論。註明:因大部分的科研經歷都在北美,所以適用範圍也許有限。

個人非常喜歡科研(時常覺得老天瘋了怎麼會分給我這麼一樁美事,不時睡醒發現口角有口水),原因包括:

(1)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許多疑問,包括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萬物之規律是如何?也許這些問題會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慢慢消褪;也許它們會持續存在,變成一個對人產生持續困擾的嚴重問題——如果缺乏良好的指導,會開始經歷existential depression(價值危機?存在感抑鬱症?)。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投身於自己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業,例如能治病救人的醫學、關注弱勢群體的公益組織、拓展人類知識的科研等等。對於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能全職做科研是無比幸福的,因為他們不僅能開始理解人類最前沿的知識,甚至能對它產生推動作用。

(2)相對簡單的環境

科研行業是經過充分的自我選擇過的。這裡(幾乎)沒有金錢、美女俊男、名利等誘惑。能考進博士項目的,大部分人都能在比如銀行業、高科技行業等拿更高薪的工作。願意留下「苦逼」地做科研的人,很多都是理想主義者,和這樣的人溝通,沒有太多勾心鬥角,又有許多有趣的想法,很有意思。同時,科研領域對一個人的評價相對客觀。雖然有大牛導師或者名校背景會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是長期的發展和進步還是要靠自己本身的能力。發一篇爛文在arxiv上,是沒有任何大牛導師甚至神仙可以挽救您的。靠非正常手段上位的人很容易被業界發現和鄙視(圈子太小了)。比起其他大部分行業來說,科研的生存環境更加單純簡單直接明了。

(3)自由

做科研大部分時間可以決定自己的作息、工作進度、外出訪問時間、休假計劃(在實驗室工作也許會困難一些)。不需要像industry里一樣,沒效率沒靈感也仍需坐在辦公室朝九晚五每一天。自由——聽上去很吸引人,可是其實要求一個人有非常強大的自制力。在industry,老闆大概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和你check進度,是否完成了deadline。但是做科研,一篇paper大概要寫上數月,甚至數年,很少有老闆能跟在後面督促你,所以需要自己掌握好時間。把握好自由可以讓你高效地工作並快樂地享受生活,但把握不好的話,幾年在打遊戲中一晃就過去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另,約束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重要,沒命地每天14個小時周末不休息是不可持續的做法,應該有正常的工作時間,正常的周末休息——一位日本工作狂博後來北美後發現工作少了但paper發地卻更多了後的感言)。

(4)世界就是你的家

不做科研的人生,只有休假才能去一個地方旅遊,且放眼過去都是陌生人,講著陌生的語言,只知道遊客才知道的地方……但是進入科研界後,時常有機會去世界各地交流和學習,且英語在科研屆全球通用。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總有一個大學或者研究院會對你的工作有興趣,和他們交流完還可以順便一起去當地人才知道的地方一起玩耍一起喝。這是我在進入科研界前未料到的巨大bonus——通過對科研的共同愛好,在世界各地結交了許多摯友;對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再也提不起興趣。

(5)弊沒有那阿么糟

錢少,工作難找,妹子少……這些無可厚非都是科研界被詬病的地方。博後為期兩到三年,鮮少有人博士、博後一、博後二、教職都能找到同一個城市。所以有另一半(甚至小孩的)的人大都經歷過分居兩地的痛苦。這個2/3/N body problem 是學術界一大難題。作為解決方案,北美和歐洲有一些獎學金是可以讓你隨便帶到哪個學校去的。最慘最慘的情況,找不到工作的科研朋友們,你們們所具備的能力(假設你沒有用全部讀博的時間來打DOTA了的)在industry仍是稀缺資源,研究能力是非常通用的,所以最壞打算還是可以去industry工作。所以,真的不用太哎擔心。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

If you do love him/her, you will be happy with him/her, even though some people do not think so...

Math is my virtual girlfriend, even though I could not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real one. (The reader shall notice that the uniqueness is assumed apriori. )

電腦壞了 只能手機加上中文注釋 :-P

簡單來說 只要你真心喜歡 你就會很開心而不在乎別人說啥了……

聽起來有些唯心主義 但是做數學 甚至於做科研的人 骨子裡都是藝術家~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科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和離開科研的朋友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是他們的夢破碎的聲音。


目前覺得這個職業比較適合我。

我常喜歡問為什麼。

看到一些現象,會問,真的是這樣嗎?在別的情況會怎樣?為什麼是這樣?

常有好奇心。

我也蠻喜歡教書,分享知識。

現在做科研,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研究,進度也可以自己把控,這份自由,是很多工作沒有的。當然,做科研也有挑戰。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工作也不好找。這些都需要考慮。



感覺有點偏題了( ̄▽ ̄)~*

黑自己的專業和科研並不是我本意,畢竟我也身在其中,可段子也能多少反應點現實,給大家看看不同人的不同感受,自黑才是我的生活態度( ̄^ ̄゜),看看之餘還得好好努力,不管是往什麼方向。(; ̄д ̄)

當然想起新段子了時不時再更( ̄▽ ̄)~*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跑膠,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電泳圖譜一幅,並自為其discussion。其膠以沖青千,斬國基為意,傳一鄉phd觀之。自是指物跑膠立成,其紋理皆有可觀者。上聞之,保送top3讀研,兢兢業業,言必諾獎一公,其師甚慰。

余聞之久矣,明道中,從先人還家,問之近況,曰:「改行搞銷售去了。」

甲於路邊見乙欲跳河。

甲:「別衝動!你這是何必呢?」

乙:「大家都說博士沒前途,不想活了。」

甲:「你也是博士!我也是啊!你延期了嗎?」

乙:「延期了。」

甲:「太好了!老闆push還是nice?」

乙:「push。」

甲:「太巧了!那麼論文發夠了嗎?」

乙:「一篇都沒發出來。」

甲:「真是緣分啊!課題基金申到了嗎?」

乙:「沒申到。」

甲:「我也是!髮際線還好嗎?」

乙:「都快禿成狗了!」

甲:「年終獎發了嗎?」

乙:「一分錢沒有。」

甲:「我也是啊!找到對象了嗎?」

乙:「找到了。」

甲:「異端去死吧!」說著把乙踹進了河裡。

甲於路邊見乙欲跳河。

甲:「別衝動!你這是何必呢?」

乙:「大家都說博士沒前途,不想活了。」

甲:「你也是博士!我也是啊!你延期了嗎?」

乙:「延期了。」

甲:「太好了!老闆push還是nice?」

乙:「push。」

甲:「太巧了!那麼論文發夠了嗎?」

乙:「一篇都沒發出來。」

甲:「真是緣分啊!課題基金申到了嗎?」

乙:「沒申到。」

甲:「我也是!髮際線還好嗎?」

乙:「都快禿成狗了!」

甲:「年終獎發了嗎?」

乙:「一分錢沒有。」

甲:「我也是啊!有女朋友嗎?」

乙:「沒有」

甲:「真是巧啊!我是生物博士,你讀的啥?」

乙:「計算機。」

甲:「異端去死吧!」說著把乙踹進了河裡。

甲於路邊見乙欲跳河。

甲:「別衝動!你這是何必呢?」

乙:「大家都說博士沒前途,不想活了。」

甲:「你也是博士!我也是啊!你延期了嗎?」

乙:「延期了。」

甲:「太好了!老闆push還是nice?」

乙:「push。」

甲:「太巧了!那麼論文發夠了嗎?」

乙:「一篇都沒發出來。」

甲:「真是緣分啊!課題基金申到了嗎?」

乙:「沒申到。」

甲:「我也是!髮際線還好嗎?」

乙:「都快禿成狗了!」

甲:「年終獎發了嗎?」

乙:「一分錢沒有。」

甲:「我也是啊!有女朋友嗎?」

乙:「沒有」

甲:「真是巧啊!我是生物博士,你讀的啥?」

乙:「也是生物。」

甲:「同是天涯淪落人吶!我是XX農大的!你是哪的?」

乙:「斯坦福的」

甲:「異端去死吧!」說著把乙踹進了河裡。

甲於路邊見乙欲跳河。

二話不說一腳把乙踹進了進河裡。

甲:「等我生化博士畢業了,一定要研製出一種藥劑抑制我脫髮的趨勢,讓我不再為脫髮而煩惱。

乙:「嗯,等你畢業了可能沒頭髮讓你煩惱了。」

甲:「今天的數據分析得不錯啊哈哈哈哈SCI指日可待!」

乙:「我談女朋友了。」

甲:「今天分離出了一株高效菌種,好開心!SCI指日可待!」

乙:「我談女朋友了。」

甲:「今天論文審核順利通過,哈哈哈哈SCI指日可待!」

乙:「我談女朋友了。」

甲:「……你能不能不談女朋友的事?」

乙:「我脫髮治好了。」

甲:「滾」

主持人:「各位聽眾大家午夜好,歡迎收聽FM 89.3,深夜情感傾訴節目《勇敢說出來》,讓我們連線今天的第一位聽眾。」

「Di——Di——主持人你好。」

「嗯好的這位聽眾朋友你好。」

「主持人,我現在心裡很難過,我已經26歲了,可是還是一事無成,一無所有,我的同學都已經事業小成,很多已經成家立業,而我每天辛辛苦苦卻沒有成果,還要每天被老闆罵,看不到希望,單身好久了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兒,怎麼辦?」

「……這位聽眾朋友,不好意思你可能打錯電話了,本台同一時段播出的《博士生心理問題輔導》節目電話是0359—2566336謝謝。祝您愉快,下面有請下一位聽眾。」

一名博士研究生和其導師外出採樣走過一座獨木橋,導師不小心掉到了河裡,博士沿著河找了找沒有發現。這個時候,河面突然出現了河神,河神拖著一個禿頂中年男子問道:「孩子,這個千人計劃的院士導師是你的導師嗎?」「不不不!他不是我導師!」學生誠實地回答。過了一會,河神又拖上來一個近視老年男子問道:「孩子,這個在你的領域做出了開拓成果的全職教授是你的導師嗎?」「不不不!他不是我導師!」學生又一次誠實地回答。又過了一會兒,河神再一次拖出一個白髮老年男子問道:「孩子,這個歐美海歸,國家學術權威是你的導師嗎?」「不不不!我導師沒有這麼厲害!」學生再一次答道。河神欣慰地說:「我還沒有找到你的導師,但是你很誠實,孩子,我決定把這三個導師都送給你!」

最終該博士十年也沒能畢業。


做科研=沒錢=沒女朋友=沒老婆=沒孩子……PS:做生物的=迫不得已=等改行。做基礎醫學的=做不成外科醫生=等出國。做結構生物的=細菌培養+計算機+數學+生化。做癌症研究的=細胞培養+動物實驗=並沒有什麼卵用。做發育的=純動物學實驗=各個天數的胚胎=經常手抖。綜上,做科研沒情懷=不快樂=很慘(主要是沒錢),做科研有情懷=安慰自己。。。所以,還是看有沒有錢……


科研是個靠情懷吃飯的行業


今年申請,在每一篇statement上都引用了這句話:

"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by William James.

與諸君共勉。


窮逼不要做科研


0

科研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舉個簡單的例子。

High 中科院院士謝毅。最高層次,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大多是規劃課題組方向,申請項目,飛往各地做報告搞好科研界人際關係等。

Middle 謝毅組剛回國文章大牛熊宇傑和文章不行的朱永春。中間層次。每天同樣很忙,申請項目,講課,與最高層次的謝老闆不同的是他們會有較多時間直接指導學生幹活,幫學生改論文。

Low 組裡的博士後,博士,碩士。低層次。這幫人是幹活的,只是幹活的經驗值不同,就像工地上的老搬磚工與新搬磚工。他們直接對實驗課題負責,做實驗,補數據,寫文章等等活都是這幫人乾的。

1

那麼不同層次的幸福感,肯定是不一樣的,需要不同層次的科研工作者來回答。知乎不像Quora有一堆牛校的教授,一般來說High這個層次是沒人回答了;Middle這個層次有人回答,但有點文不對題,人家問幸福感,回答如何混好科研界和勸退=_=確實這個行業夠坑,入了行的基本上對師弟師妹的第一句話就是」勸退"。Low這個層次人就多了,回答數目相當多。自己作為博一的學生,屬於Low這個層次,每年給導師做十幾萬刀的項目,年終多發兩千人民幣的苦逼科研狗,幸福感不多,但還是有一點,主要有四點。女友,前途,錢,文章

2

有個女博士GF。有時候會覺得啊有個女友會經常打擾自己的實驗計劃=_=更多的是一起分擔。連續三四天每天十二個小時以上的實驗及熬夜,如果僅僅是一個人承受的話,次數多了心理會崩潰,身體也會變差很多。此時找女友聊聊天吐個槽打個炮可以有效的緩解實驗壓力。自然的,看著周圍苦逼的單身科研狗,還是有那麼一些幸福感。

3

自己做的東西有一定的前途。畢竟是美國五百強公司的項目,鋰離子固體電解質及固態電池,在未來幾十年內一定會成為基礎研究和公司工程研究的熱點。相比於毫無前途可言的所謂納米材料,生物載葯基礎研究,這一塊在未來不管是做基礎研究還是去公司幹活都是「有活干」的狀態。而且,這一塊如果做好了,對整個世界鋰離子電池的格局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人類的幸福感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對未來的期盼,自己做的東西已經被美國能源部列為可能固態電池實現方案之一,想想就覺著未來的路還是可以走的。

4

工資目前夠自己用。中科院所的工資一般為美國普通高校的PH.D的四分之一,這麼看確實很低,但如果跟國內高校比,普通985的兩到三倍,普通211的五倍以上,並且所里解決住宿問題,吃飯問題,在上海這個高消費的地方活的還算是比較滋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幸福感踩在國內高校的低工資上。

5

能發文章。其實自己做項目做多了,對一些灌水的文章看不下去——的確是毫無價值。但畢竟,文章是自己與世界上同行交流的唯一手段,也是畢業後找博後找工作的唯一指標,從而能不能發文章,極大程度上左右著一個博士的幸福感。高三屆的兩個師兄,第一個發了十篇文章,畢業時談起自己的工作那是滿臉春光和滿滿的對我們這幫師弟師妹的期待;第二個跟我一樣做美國公司的項目,不幸被拖沓的美國專利申請坑了四年,畢業時談到自己的工作一般就一句話「誰有我辛苦」,對我這個師弟反問」你願意干這行幹下去?"。如果沒有美國公司項目壓制,或者說如果美國公司那邊申請美國專利麻利一些,第二個師兄文章不會那麼悲慘,工作也不會找的那麼差,畢業時也不會一臉心酸。

6

總結

如果有個想做科研的本科師弟師妹,我不會勸退,但我會勸說他去國外做。國內科研界一灘渾水,自己已經被坑的頭破血流,辛辛苦苦兩三倍於一般的同學的工作量到現在仍然被美國公司申請專利拖沓所限制不能發文章,想想那是一把辛酸淚。對於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Low級別的科研工作者們的幸福感來自於何處,也就四點,女友,前途,錢,文章。


題主,萬物沒有本相,你眼睛裡看到的跟別人看到的不一樣,你不能對眾多的答案進行統計得出一個平均值來賦予科研。PS:一路順風順水的人將自己的事業作為樂趣,時間都不夠用,他們是不會有時間來發帖說自己有多幸福的,只有不順遂的人才會發文發泄,尋得其他人的安慰。像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你得到的只是別人對事情的態度,但絕對得不到事物本身。只有能夠量化的東西才可能說本質是什麼。


做科研覺不覺得自己幸福,得分兩種情況:

1,做科研如果有正反饋,尤其是有物質收入的正反饋,就會很比較幸福。比如你做的研究,幫助某企業解決了實際生產中的問題,再比如,你做的高科技產品賣了個好價錢。說明你做出來的東西有價值,而且市場認可了你的科研。這樣的科研會讓你物質(市場認可了所以收入高)和精神(幫別人解決了實際的有難度的問題,覺得自己很有價值)雙重愉悅。

2,反正,如果做科研只是停留在做實驗、編程序、寫寫SCI什麼的,你就會比較痛苦。因為光發純SCI論文,並不會創造任何價值(除了能讓你畢業之外),也不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收益。尤其是當你結婚、生子之後如果還在做這種科研,會遭受物質(很窮)和精神(比很窮還讓人不爽的是:比以前自己認識的同學都窮)的雙重摺磨。

所以關鍵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專業科研知識轉化為可以出售的產品,這樣的科研才可以帶來幸福。當然,如果是一心追求宇宙奧秘的純科研大牛當我沒說好了。。。

ps,如果對Matlab使用中的經驗、教訓或者好玩的東西感興趣,可以看看下面這個哦。用卡通連載的形式,每天一條Matlab實用小技巧:科學計算常用軟體,學習Matlab的三個境界


答辯無聊答一發。幸福,有點像痛並快樂著,但是可能痛多一點。準確說是痛苦很久發出文章了大喜一陣,然後接著長久痛苦。但是對痛苦的定義不同,大多數的痛苦源於付出感,科研是一個付出不一定有收穫的事情,很多人就開始覺得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什麼也得不到,越想越難受,就抑鬱了。。。但是想想看,很少有職業這麼具有挑戰性,我不知道別人,我是特別喜歡動腦子的人,除了睡覺,我不太能接受腦子閑著,能讓思維一直在思考的工作估計就是科研了。所以還是適不適合自己的問題,每個人不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內向喜靜,好思考厭常規,縱使有低落的時刻,我還是熱愛這件事的。


我認為科研不過是一種職業,無所謂幸福。但如果一定要把科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討論,那一定是不幸福的,但這不妨礙有人樂在其中。


最幸福的是能和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各種頭腦風暴,這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我怕不做科研就錯過了。

還有實驗設計的過程,樣品製成後通過各種檢測手段如同拼圖一般一步一步地論證,直到最後豁然開朗地一刻。


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時候非常有趣,非常幸福。有靈感的時候思考問題甚至會睡不著覺。但是科研不僅僅是探索,還要發表…這就違背我的探索的源動力了,僅僅是因為好玩去做科研,而不是為了成果。

最近老闆催著我投論文(不是畢業論文啊),催的特別急,不投出去不給畢業答辯(我是本科生啊QAQ)有種自己要因為要求太高本科畢業不了的感覺…因為第一篇真正的一作的目標就不低,壓力巨大,每天努力讀文獻,努力學很多新東西,花很多時間作圖,碼字,這種時候就很痛苦啊!

一方面我繼續探索擴大體系,我覺得我能找到更好玩、性質更好的結構,另一方面,我又會考慮體系更大了我論文怎麼整理的完呢?就會開始束手束腳,有點違背我想做科研的初心。



科研做得好、有成果,就能幸福的飛起來

但是如果做不好。。估計要悔死了


發論文不等於做科研吧?在我看來,有些人讀研讀博只是發論文而已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科研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幸不幸福,因人而異,沒有什麼定論。

關於我個人,沒發paper之前很痛苦,發之後還不錯。沒找到工作之前很痛苦,找到之後還不錯。大概這樣。


不做實驗的人又怎麼能體會深夜一個人在實驗室過柱子的快樂呢?

利益相關:日耗硅膠三兩升,縱使無情也動人。


我覺得這個主要取決於投身科研時的動機,好多還在念書的學生說自己以後想搞科研什麼的,其實大多數都是覺得這是一個能證明自己比別人牛逼的方式。

這類人里有自知之明的或者慢慢的有硬傷的會選擇做一些比較好出成果的方向,時間長了(當然這是個複雜或者比較有時間跨度的過程)這就成為他們的工作了,他們的樂趣往往在於嘲笑那些當初和他們一樣但是他們覺得沒有自知自明的人(比如入了純數學或者理論物理的坑卻什麼都沒做出來的人),或者他們就直接去嘲笑純數學或者理論物理這些他們當時因為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沒有選擇的方向沒有任何實際價值,他們的生活有可能是幸福的,但是這種幸福不是科研帶給他們的,科研只是他們的工作或者收入的保障。

這類人里比較沒有自知之明的或者被一些本不應得但是得到了的機會而沖昏了頭腦的人就不加考慮的進入了不太好做出東西來聽起來又比較高大上的方向(比如純數學或弦論等等),他們慢慢發現自己不行漸漸地進入比較消極的生活中,每天充滿了抱怨,可又不甘心去轉行干別的怕被別人笑話,這種人是最蛋疼最沒有幸福感的。

或許你覺得我說的這類人不常見,我想說其實大部分都是這類人,起碼我遇到的是這樣的,比較典型的幾種:

曾經一同學問我你為什麼想搞理論物理,我說我覺得有趣,他又問你怎麼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我無話可說了。這個同學後來的樂趣之一就是通過嘲笑一些他覺得沒有自知自明又想搞理論物理的人來嘲笑理論物理,或者通過把我和這類人放到一起讓我覺得蛋疼來獲得一些成就感以此撫慰一下他認為到處被我碾壓而產生的心裡陰影。

還遇到過一些人,對自己曾經輕鬆碾壓身邊同學的往事津津樂道,其實都是一塌糊塗,只不過相對有強有弱罷了。後來離開了那些被碾壓的同學,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里,卻難以適應被碾壓。

——————————————————————————————————————————

曾經有個老師,在他的課上我幾乎什麼東西都沒學到,但是我聽到了他講的一句話,「Research is a lifestyle.」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我覺得想通過做研究來獲得幸福感,就要正真的享受這個過程和節奏或者就是這個老師說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物質獲取作為幸福與否的標準,大部分科研人員是不幸福的。

科研人員也是有階級的好么。每向上爬一層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你去隨便參加一個知名的正規學術會議看看,有做speech大會發言的,有做小範圍口頭報告oral的,有張貼poster的。大牛帶著家屬來參會,這是給面子,都全部cover的。剛入行的博士生,如果有給力的導師,被引進結識國際大牛。

這就是社會,就是江湖啊。

底層永遠是掙扎的,不因為你是否做科研而改變。


我覺得就這個瞬間挺爽的,畢竟誰不喜歡新玩具……買了之後真的巴不得摸摸舔舔睡邊上,成就感也是滿滿:又可以燒美國納稅人的錢啦,噢耶!


對於我來說 出去採樣是件很幸福的事 或許會很累很曬吧 但每隔那麼一段時間不用蜷縮在實驗室里 出去透透氣 再回到實驗室就又會激情澎湃了

摸方法實驗花費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很久 但有一點兒進步 就會很開心啦( ????? )然後幹勁十足(? ??_??)?因為接下來的分析實驗也就意味著有數據了

當然老闆好一切都好╮(╯▽╰)╭


其實說實話,做科研專註的是科研本身,最大的獎勵就是這個問題解決了,做出來了。而不是什麼職稱升了,獎金髮了……但是外界誘惑很多的,年輕人很難做到淡定。

不過目前就實驗成功的那一刻,還是覺得挺開心的。


世上有三寶,女人,心理,自然。探索它們的過程其樂無窮,其用不盡。累,苦,痛甚至生死的糾纏,是的,有些時候想要放棄,然而,想想,若是放棄這些,人生還有何樂趣可言。累就累吧,苦就苦吧,痛就痛吧,那也是做人的滋味


我也來說一下吧。

我覺得科研和很多東西一樣,都有一個生態系統。正如樹林裡面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地上的苔蘚一樣,眾多高校、研究所、醫院裡面做科研的各位同行,每天的工作也不會擠在一個層次裡面,這裡面有體量大的研究,也有小打小鬧的研究,既有幾十分的1區文章,也有一兩分的4區文章,更有中華,核心,非核心等等等等。

這個學期教了一下護理研究這門課,課程內容主要是關於臨床研究的設計,實施。課程的重點,不是RCT,而是橫斷面研究裡面問卷的設計,畢竟這是護理研究的主要形式。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這也正是一片藍海,當一個領域改改別人的量表也能發2分文章的時候,正說明這個領域的研究水平還在起步階段。

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當然是好的,因為人一天到晚只看到眼前的苟且的話就不知道詩和遠方了,所以需要把視線抬高,視野放寬,可要是眼睛一直盯著上面看,那視野不也就又局限在高處了么?說好的放寬視野呢?

當然了,地上的苔蘚說這些話,恐怕那些棟樑之才也是不願意聽的了。

說了一大堆廢話發現自己沒審題,我一個二本教書的老師,算是半個做科研的吧,我很幸福。


曾經做了七年的科研狗,現在從科研的圈子跳出來了,回首望去其實搞科研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因為那會兒的生活簡單幸福。實驗做成功了幸福,開組會被老闆盛讚幸福,第一次發SCI大家都來道賀時幸福,做實驗間隙跑去和小夥伴八卦亦幸福。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

如今從科研圈跳了出來,在一家IT公司做了運營,做了一款為科研人服務的App,拾鹽筆記,已經5個月了產品有點難產,測試版本才剛剛上線,搞科研的朋友可以關注下,現在版本確實還有不少bug,望包含。


謝 @遊歷的邀請——

非常感謝題主提的問題

我們通常把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喜悅快樂的心理狀態謂之為幸福,把外界事物引起人心理和生理的不舒服謂之為痛苦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個現象——從科研角度來說,不同專業、領域、方向的研究強度、難度和熱度(關注度)是不一樣的,而這也是影響個人感官認識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麼,我就從我的研究領域來談談這個問題:(分別從不同方面來回答自身對科研的感受)

研究性質:我目前從事環境化學方面的科學研究,做的是有機化學類材料

化學研究,大家都知道是一種高危險性工作,特別是有機化學研究,幾乎接觸的都是有毒害作用的藥品。曾經有一次開二氧化硫氣瓶,結果漏氣,一股強烈的刺鼻氣味直接把我熏得頭暈目眩;硫酸什麼的濺在衣服上都已經習慣了(重要提醒:如果硫酸之類的過多的灑在衣服或者皮膚上,不要猶豫,立即脫掉衣物用大量水沖洗全身);有的實驗必須佩戴防毒面具,大夏天全副武裝,那感覺才叫酸爽,做完實驗基本整個人累癱,手和臉被泡白似的。——這些都令人痛苦和不安的,沒有幸福可言,所以科學研究是要付出代價的,痛苦之類的是難以避免的。

個人興趣:我當初進入這個課題組的時候是非常不爽的,因為不是我喜歡的方向(我喜歡大氣污染控制方向),所以剛開始的階段是非常排斥的,排斥到我是整個課題組最晚一個進辦公室,最晚一個進實驗室,最晚一個拿起燒杯,也是最晚一個查文獻的。而且那時候Boss在香港,這也促使我不停地逃避這個環境,大概逃避了一個月吧,整個人都處在消極狀態中。最後,想來想去覺得這樣對自己太不負責了,自己選擇的路幹嘛這麼難受,還不如忍一忍老老實實的熬過去吧。——所以,我們可以有消極情緒,但必須學會積極面對。

個人態度及能力:開始做課題的時候,整個人一點頭緒都沒有,查閱大量文獻,而且必須是英文文獻(我們這個行業,我國的期刊確實不敢恭維,當然也有好的,不過太少),英文能力差,檢索能力差,所以一度的不樂意去看文獻,進度很慢,眼看著別人都快出結果了,自己還在慢悠悠的搞,那也是一種煎熬啊!只能逼著自己搞嘍,平均每天待在實驗室和辦公室的時間超過十二小時。從查文獻、閱讀文獻、關注小木蟲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誰不希望自己能夠順順利利啊,但能力和態度各不相同,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過程必然躲避不了痛苦,但最終的達到的目的總會讓人感到欣慰,這樣就能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滿足感,也會覺得自己挺牛逼的啊!

周圍環境:就這樣,大家都開始搞自己的方向了,問題於是也接踵而來,實驗室的條件是有限的,有時候不得不聯繫其他單位做一些測試之類的,來回跑不說,能不能排上號能不能順利測試都得保持微笑點頭哈腰,不表現的乖一點怕被拒絕啊!即使你是付費去做測試,也會碰到無良老師啊,有一次我就被莫名其妙的擠掉了,那老師還很理直氣壯,我也是醉了。這些事都會讓自己很累很煩,但也無能為力。更讓我受不了的是,身旁有個科研達人啊,那傢伙簡直對科研如痴如醉,做實驗做到凌晨一兩點那都是常事,這倒對我沒少影響(畢竟我沒這麼熱衷),不過氣人的是,他喜歡得瑟啊,只要有個好點子,好結果,或者其他什麼好事,哪怕是他自己的生活方面的,都喜歡在我面前炫耀,關鍵是我並不感興趣啊,他做的東西跟我一點交集都沒有啊;雖然他這麼熱衷於科研,看起來也很幸福,但如果他做的研究結果不好的話他也會痛苦的,什麼摔手機,摔書,拍桌子,發脾氣,瘋狂抽煙。我反正怕這種人,因為他會讓周圍人痛苦也會讓他自己痛苦。所以說,環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完全是正確的。一定要正確的處理人與人的關係,非常重要!!!

研究過程及結果:做實驗,被「打擊」是一種家常便飯,經歷過無數次的打擊再打擊,要想創新沒那麼簡單,要想做出東西也沒那麼簡單,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打擊上的,試驗思路換了又換,試驗方案變了又變,實驗過程改了又改,實驗結果一遍不如一遍。枯燥、乏味、累覺不愛,沒錯,就是這種感覺!!!記得有一次,我自己找了一個課題,做了半年都沒有半點眉目,沒辦法只得放棄,那時候內心是很不爽的,後來接觸了另一個課題,上手很快,估計也是之間的積累吧,但問題也出現很多,一直解釋不通,找原因,找方法,很煎熬的,晚上做夢都在做實驗,失眠什麼的太正常了,這不痛苦嗎?太痛苦了,不過當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甭提多高興了,一下子覺得輕鬆多了。科研離不開痛苦,找對了方向堅持做下去必定會體會到一種快感的,即使我不怎麼喜歡我現在的研究方向,但我在研究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好結果內心也會很興奮的,必定自己付出了那麼多汗水,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和尊重!

總結:沒有任何一種科研是不存在痛苦的,也沒有任何一個科研工作者敢說他一直很幸福!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承受實驗帶來的壓力,也要承受各種外界因素帶來的干擾(比如我上面說的周圍環境),還要調節自己的內心活動。所以科研離不開痛苦,科研也會帶來幸福!如果你熱愛科研,那麼恭喜你,你的幸福感會很高,但不要忘了裡面存在的煩惱;如果你並不喜歡科研(像我這樣),也不要太過沮喪,積極面對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你也會體會到科研帶來的快感!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影響我們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就是興趣和承受力

PS:我很慶幸我現在搞的是化學研究,而不是微生物研究(之前做過一次,工作量超強超累)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親身感受,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任何行業,只要喜歡就幸福吧


幸福的一筆哎.

生物, 和女人, 是我生命的兩大支柱. 同一時刻我只需要在一個上快樂就行. 如果兩個都失意的話, 我就寫作.

怎麼說呢, 就是喜歡搞生物, 因為每一天都做不一樣的實驗和不一樣的課題. 我是個喜新厭舊的人, 做科研正好滿足我每天的新鮮感, 不必像大部分工作一樣沉悶,重複,日復一日. 即使自己的成果不夠, 還是能從整個領域裡的新鮮事得到足夠的刺激和快感.

所以, 做科研就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而非僅僅一份工作. 我日思夜想著它, 享受每一天的成功和失敗. 我的課題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從想法,到孕育,到誕生出來,直至成型,成功.

科學上帶來的精神的快感, 超過肉體的太多太多啦.

還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么.


做科研時所有的不幸福都來自與科學無關的東西


前生物博士狗,坐標北京中科院某所。

工作時是幸福的,那種攻破實驗難關,實現新的idea,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的快感,有時不亞於啪啪啪。

工作以外的時間是痛苦的,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錢。換不了喜歡的攝影設備,沒錢出去玩,周末不敢出去搓一頓,一年四季就一兩套衣服,父母生病了沒時間沒資本去照顧,和媳婦跟五六個人合租在一個四居里,首付遙遙無期……還不敢生病。每天被大小老闆因為各種私事使喚。

終於有一天,我發現為了我所謂的夢想和愛好,讓愛我和我愛的一起跟我熬是一種多麼自私的行為,然後突然間如釋重負了,滅退保,細軟跑。看看現在的日子,我覺得自己做了個正確的選擇。

科研的幸福感來源於精神層面,這種快感只能分享給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如果你想一輩子搞科研,那麼請找一個也願意一輩子搞科研的另一半。如果你的另一半只是個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相信我,情懷吃多了,是會噎死的。


不曉得你聽過 牛逼頓 沒有

手機不會引用,直接粘貼了

「因為科學的世界裡樂趣無限,快感連連。出乎世俗想像的是,科學其實遠比任何娘們兒都風騷,玩科學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個成果所獲得的高潮強烈而持久,不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認同感,遠勝於那幾秒寒顫之後無邊的空虛與落寞。所以陳景潤其實是沉溺於美色不能自拔,身體弱架不住高潮過度被爽死了。 」

你說幸福不


作為一名科研狗,我只能就自身經歷來說,在國內做科研不幸福。而且做科研幸不幸福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你的老闆。錢只是其次,做不出實驗,發不了paper,畢不了業的心理壓力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好的老闆有兩種,第一種,業界大牛,經費足,idea豐富,有大牛冠名,即便你的文章不是那麼的好依然可以被接收。

第二種,老闆科研不行,但是企業項目拉的多,經費也足,而且對學生管的松,即便學生髮不了好文章,他也不會冷嘲熱諷。

壞的老闆是這種,作為老闆,看的文獻並不多,她想到idea經常只是忽然想到一個方法,完全不考慮實際,做不出來怪學生,不關心學生畢業,每天考勤N次,然而卻沒有什麼效果。

做科研最大的苦逼在於,你不能換老闆,你做的不開心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為的只是那一紙證書。而工作比科研好在哪,做的不開心隨時滾蛋走人。

做科研常常是朝九晚五,做科研是每天晚上即便睡覺也在想那一鍋反應怎麼樣,月末總結有沒有的講。做科研是拿著少的可憐的工資,吸著毒氣,沒有加班費。等你洗完澡你也要11點滾回實驗室收反應。做科研是有想得有朝一日能畢業,再不踏入科研圈。我想我不會想著畢業後再回實驗室,我不想碰到有毒的化學試劑,我不想再聞著爐子里的毒氣。我不想再碰酸缸鹼缸,是的我怕死,就這麼簡單。

那麼說完國內科研,我再談談法國的化學科研圈子。是的,一向被外人稱為懶散的法國人,可能在圈子裡並沒有什麼建樹。然而,在法國做實驗,要有安全培訓,要有保險,即便酸缸打翻也有專門事故小組來處理,以及經常的報警演習。在國內做科研總覺得在拿命奉陪,在法國才覺得做科研是有安全保障,我的命也很值錢。不像國內安全事故頻發,出事故也是被學校壓住。想想堆在房間里的一氧化碳氫氣鋼瓶,想想亂扯的氣體線路,這不是拿命奉陪是什麼。

如果以後我要立個家訓的話一定是不要讀化學研究生,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安全重要,我的幸福也是建立在安全之上。


然而還不是因為其他工作都太操蛋了。


你科研再牛b,對人類社會貢獻再大,你也不是那個最大的利益獲得者,利己主義者一定要遠離科研這條不歸路


更新,我覺得這個確實要看項目。上海迪士尼樂園的水處理項目是我導師實驗室在做,我覺得負責這個項目的師兄不要太幸福!(? ??_??)?

以下是原答案,不太會用分割線啦

我覺得這個要看項目,比如我覺得我們隔壁的生物實驗室那個組就很幸福

他們接了一個果汁公司的項目,開發榨汁剩下的水果殘渣,這是剛榨好的蘋果汁(實驗廢料),口感好極了(????ω????)


我爺爺當了一輩子小學校長,從解放前到改革開放後,退休後留下了一句話,雖說自私,但覺得很有道理:

人死後什麼東西都會留下,錢、房產、物件、甚至感情,唯獨腦子裡的知識是自己可以帶走的。

這算是另一方向的解讀吧。

換句話說,獲得知識乃至創造知識,也是對自己另一種形式的物慾滿足。


看上一個妹紙,就在相鄰的城市。妹紙不算美,但是很卓約。追了一段時間,結果就是萬惡的科研,讓我沒有時間去看她,而我們兩個又都不喜歡在微信上或者qq以及電話中聊天,這些方式總感覺有點不真實,感覺還是在一起吃飯、看電影聊天才是最好的。好桑心...


我們院邱教授表示他當年在日本玩玻璃玩的很開心……


推薦閱讀:

做不下去科研怎麼辦?該怎麼調整自己?
科研單位騙經費的是普遍現象嗎?
科研領域靠不斷加班靠反覆實驗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嗎?
在大學發表論文重要還是參加競賽重要?
如何看待Elsevier投訴要求關閉Library Genesis一事?

TAG: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