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擰拉和台內挑相比,優勢在哪裡?

最近看的比賽擰拉在正拍網前位置應用的比挑更多

但是觀察起來,擰拉似乎動作速率更慢一些

那麼,作為潮流的擰拉它優勢在哪裡?


把對方發的下旋或者側下旋(一般的應對是搓或劈長)——意圖通過台內小球進行控制——強制的、霸氣的、不講道理的轉變為上旋或側上旋模式然後開始啪啪啪(用語好像有點奇怪,不管了)。

現在的潮流就是上旋和進攻。擰拉通過這種不講道理的剮人衣服似的行為,讓好端端的控制流——本來想搓搓小球擺擺短讓你疲於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順帶秀秀手感和文藝范的打法沒法玩了,上來就直接上旋對拼實力,我才不管你發什麼呢,出台一板沖死,不出台擰起來還是沖死,當然誰實力不足誰死。

所以擰拉的優勢有(括弧內人物屬於典型代表):

一、極大的提高了接發球的質量。擰拉的先進在於通過手腕內收外展加上膠皮充分的摩擦,改變來球的旋轉,送出強烈上旋或側上旋的(張繼科)高質量接發球,帶有比較詭異的側拐弧線,甚至直接得分(這事繼科沒少干),使得本來吃旋轉的反膠在台內小球上的劣勢變成了優勢,這可以算是革命性的變化,第二點會提到。

二、可以直接PASS掉台內小球的階段,從接發球開始就進入上旋對攻階段,使得橫板兩面攻+中遠台的優勢完全體現。這種情況下,直板如果不用橫打技術幾乎沒法對抗(王皓幾成絕唱),所以現在頂級選手中,相同水準的對抗下,直板對步伐和身體的要求遠高於橫板(許昕)。而直板先天的反手劣勢被放大,原本可以通過控制流+前三板(馬琳)拿下相對不夠靈活但中遠台極具威力的橫板(王勵勤),不打多回合糾纏,力爭近台就解決戰鬥的戰術失效,陷入了從發球後就不得不退守中台甚至遠台最終被橫板打穿的尷尬境地。馬琳近乎逆天的球感不過是為這種直板台內控制流派緩了最後一口氣。而馬琳和許昕都是拚命三郎式的跑動已是明證。

三、極大提高乒乓球運動的觀賞性。乒乓球喜歡看熱鬧的人還是大多數,不是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中國這麼多資深球迷的(很多人看球一會下網一會出台表示完全不明白怎麼回事,因為每秒多少轉是看不出來的)。除了你拉我削這一傳統看點外,壓縮了做小球得分的幾率,提高了上旋轉入對攻的幾率,通過硬碰硬的上旋中遠台對攻給乒乓球帶來了更多的回合,更生猛的刺激腎上腺素的形象,更能吸引觀眾。

當然,擰拉也不是沒有缺陷的,尤其以正手台內小三角這個位置最為明顯(5月2日馬龍對樊振東)。擰,你就要跑到正手位用反手,反手位空擋大開;不擰,缺乏手感的正手搓遇到發球好的選手擺過去就是被沖死的命(現在的樊振東,兩年前的張繼科對馬琳)。這個缺陷要麼通過更高質量的擰拉來彌補,要麼通過加強正手做小球技術來彌補,張繼科的球路變化就是明證,而他兩者都做到了。

利益相關:張繼科球迷。

附帶:再次吐槽沙拉拉,改來改去都不行直接改球,繼科、許昕肩傷,丁寧踝傷。有哪一次乒壇重大國際賽事會有這種因為器材問題導致連傷三名頂尖運動員的?


這個問題首先要更正幾個誤區。首先,擰拉不是一個新興技術,是一個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的老技術,只是最近才被革新而已!擰拉技術鼻祖應該說是劉國梁。劉國梁是第一個將直板橫打在世界大賽中成功運用的,其實直板橫拉就是擰拉,而且是純正血統的擰拉,因為直板的握拍姿勢,反手面很難被利用,而劉國梁雖然大膽革新,但是終究改不了生理結構,所以直板橫拉出的球都是側上旋。但是因為要講究快攻的快,劉國梁的正手還是生膠,所以速度制勝摩擦其次。這也是為什麼那個時候的擰拉只作為將反手底線長下旋過度為上旋的作用。劉國梁之後,王皓,馬琳這樣的國手再次湧現。因為有機時代的台內短球質量遠高於現在,尤其是遇上馬琳這種高手所以擰拉基本上沒有發展空間(做不到一招致命,低質量的起相持是找死,更有甚者搓馬琳的球都費勁,還拉?)反而是馬琳自己將擰拉運用自如。在這要插一句,因為馬琳是推擋結合直板橫打,所以馬琳的中指無名指都是直著頂在拍子上,所以直板橫拉只能當過度技術用。但是隨著馬琳技術的成熟,馬琳開始豐富自己的搶攻技術,才開始出現反手短球用側身正手飛身暴挑。直板橫拉也更加致命並衍生出斜線和直線的直板橫拉爆沖以及直板橫拉斜線大角度+推擋變直線的技術。雖然如此但是直板反手本來彆扭很難通過降重心引拍,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變為了內旋手腕引拍。雖然在台內蓄力困難,但是近台位,有了空間,加上馬琳強大的爆發力,這個位置的威力是最大的,這也是為什麼馬琳的半出撞球用直板橫拉強攻更多。這個時期擰拉已經變成了一種十分犀利的進攻技術;與此同時同為直板的王皓也不甘示弱,開始著手研究反手進攻,由於王皓沒有推擋,所以一直是捲曲著中指和無名指打球的,也就更容易擰拉,因為手腕內翻幅度更大,所以王皓的擰拉貫穿整個左半台,這也是為什麼當時的乒乓球界沒有擰拉這一名詞,因為反手橫板沒人用,直板倆人都是它,所以直接「直板橫拉」豈不是更省事?但是到張繼科開始用擰拉就不一樣了!因為橫板依靠手指的力量少,再加上本來就是兩面攻,加上無機膠水降低了台內球的質量,所以,只有在近台對擰拉加以應用。由於內旋手腕時摩擦的是球的側部,所以出來的球是側上旋弧圈球,一開始只有張繼科偶爾用,所以在二王一馬時代張繼科剛剛嶄露頭角時,這個技術叫「側拉」也名副其實啦,後來在國家隊普及率了才叫擰拉的。接下來再說挑打,挑打以前是直板生膠和正膠的短球技術,之所以叫「打」是因為在顆粒膠時代這個技術類似於彈擊,後來反膠普及了,挑打的發力和威力也從抽變成了摩擦,同樣單純的快也成了高質量的快弧圈,並且進化為暴挑(可以參考馬琳側身位的短球進攻)。那麼現在言歸正傳!挑打在快,而擰拉在質量,挑打的動作有隱蔽性,能在正手半台發動突然襲擊;相反擰拉一引拍就已經暴露了,但是如果落點都刁鑽,質量夠高殺傷力也不容忽視。但是在塑料球時代球速大不如前,但是球是一個整體,弧圈球的旋轉加強,所以現在擰拉比挑打的威力更大,目前也只有許昕和馬龍能以暴挑得分。


1.擰是一項容錯率很高的技術,基本上摩擦住都能上台,也容易擰出高質量的球,反手位的球能擰,正手位亦能(步伐要求高),高質量的擰帶有側旋會給對手造成很大壓力甚至直接得分(張繼科樊振東接發球擰正手位空檔)。

2.挑打可分為翻挑和爆挑,一般以正手為主,翻挑穩定性好,但威脅小只能充當變化用(水谷隼 薩姆索諾夫),爆挑的威脅大,但穩定性卻不夠(馬龍的爆挑能做到兩者兼具,所以經常看見他能爆挑直接得分,甚至接發球直接挑,但只有一個馬龍)。挑打的摩擦少於擰,對手腕調節弧線的要求高,挑出高質量的風險大。

總的來說,擰的穩定性好,質量高,已作為常規技術使用,對於接發球不好的運動員,延長其運動壽命。翻挑作為變化手段在手感好的運動員中常用,爆挑一般是搏殺才用。


如果擰的好的話,無論長短,高低,也不管上旋還是下旋,都可以擰,一擰解千愁。挑打的話對手感要求太高,很容易挑擦網,世界頂級選手也不敢輕易挑打,除非對手來求比網高一些。而擰拉,由於是主動給球加旋轉,所以不管什麼旋轉都可以擰,多麼低多麼短的球都可以擰,擰的一般是上旋或側上旋,球的弧線感和末期墜落感很強,對對手很有震懾力。


製造旋轉以增加穩定


擰拉技術把直拍選手逼到絕境啊,前三板再好也沒用,橫板擰起來,你就得相持,而相持尤其是反手相持是直板的弱點


業餘胖球愛好者一枚……右手橫拍雙面反膠……個人體驗……不專業……

之前接左面台近台低球、下旋球,只能擋、挑或削回去,練會反手擰拉後,感覺大大地增強了反手的殺傷力啦啊

可以擰不旋球、上旋球、弱下旋球,超低球也可以擰/接發球擰拉搶攻,強行變上旋不講道理/力道大、旋轉強,能變向/正手位也可以反手擰……會了擰拉,加上反手技術尚可,對抗一般業餘選手時,簡直感覺左面台都是機會球啊,胖球的樂趣也增加了。

正手擰拉還不會……沒有體驗……說不出來優勢……


直拍反手擰行嗎


正在練習挑打,相對容易上手,但是適合調打的球不多。練習這個是為了解決正手位置反手擰的困惑,畢竟是業餘選手對打,很多球是可以挑過去的,但是高質量的挑打還是很難形成。相比之下,擰拉很容易打出來高質量的球。建議,擰拉是可以要的,但是不要在正手位置用擰拉,以免造成反手位空檔太大,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很難再接好反手位的來球,正手位置盡量用挑打技術。


擰拉帶有摩擦,製造弧線的能力強一些,可以攻擊低於球網的球,所以上台率高一些,挑打沒有摩擦,製造弧線的能力弱,只能攻擊略高於球網的球,容易失誤


推薦閱讀:

金宋依福原愛對抗結果會怎樣?
怎麼看陳玘從吳指導組到肖指導組?
男子乒乒球和女子乒乒球在技術特點上有什麼不同,女子打法男子化是什麼意思?
感覺國家隊雙面反膠的打法佔了很大比例,其他國家乒乓球隊貌似也是?長膠、生膠、正膠為什麼用的人少了?
為什麼平野美宇這麼可愛?

TAG:乒乓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