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讓老人帶孩子說家鄉話的現象?
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成長有利的,應該鼓勵
首先滿滿的私貨求輕噴。第一我個人認為還是個文化自信的問題。方言代表著地方文化,如果文化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那麼讓人接受這樣的文化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並且會自覺去維護,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就拿我處無錫舉例,雖然公共場合提倡使用普通話但和本地人交流說無錫話絕不是什麼丟臉的事,而且外來務工的新市民以能夠說一口道地的無錫話為榮,來無錫十年口音和無錫人一樣的屢見不鮮,哪怕學上一兩句也是極好的。第二任何語言只是交流工具,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普通話只是為了更好地與人交流,只要大概意思不錯,有口音又有什麼關係呢?面對外地人時,上至六七十,下至三四十(他們是從小在方言文化中長大接受過教育並且接觸過普通話環境)都會操著一口吃力的夾雜著方言前後鼻音平翹舌不分母音不飽滿的錫普,但並不妨礙溝通,我想這就夠了,至於標準不標準可以再練。以上
普通話相對與方言產生的優越感都是哪來的呢?作為一中華民族共同語不過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而攢出來的語言,到底還是為了方便溝通使用的,會說會用即可。個人認為方言更為親切,可自小身居異鄉的朋友就沒法強求了,不過我有幾個打小從我們這裡長大的朋友,說的就是我們本地方言,榮辱感相當好。anyway 普通話、方言沒有誰優誰劣 說什麼只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湖北人的普通話除了「L」「N」不分以外還好,也不擔心將來我的娃娃分不分的清楚。」 這點不贊同。
本人,本人女友,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學在內的基本所有我認識的湖北人一開口說普通話就能聽出不標準。很多人聽扶南棱,江西棱,扶建棱甚至東北銀說的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的時候都會偷偷想笑,湖北人的普通話也強不了多少。
當然我有個姐姐和還有一些同學普通話也是非常標準,雖然都是湖北人,但他們清一色的都是從就被大人帶著說普通話,基本不說武漢話的。
與此同時,我的武漢話也不標準,這在我跟地道的老革命老鄉聊天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相信各地方言都有這種跟普通話或者其他方言融合的現象。
至於說方言不影響英語學習就更不可能了,且不看印度日本這些極端的,你就光看法國人美國人蘇格蘭人的英語,跟倫敦音一比就很明顯了。
LZ 希望孩子會方言傳承家鄉文化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希望這完全不影響普通話的學習是有點自欺欺人的。至於只學普通話,還是同時學同時學的不太像,或者花點錢請個專門的語言老師把兩個都糾正到標準,就是各家自己抉擇啦。
讓我選擇,我也選擇只讓孩子小時候學普通話。當然假如他自己要學方言,要學粵語要學上海話,甚至要學南印度語阿爾巴尼亞語,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說的好像我已經有孩子了一樣)合群、合群、合群。別給孩子人為製造難題。
如果孩子長期在使用方言的環境中生活,學方言利大於弊。如果是某個逼仄落後的小地方,普通話尚且講得坑坑巴巴,學一口流利老道但是出了十里地沒人聽得懂的方言何用之有? 一輩子不打算出來了嗎?語言是有強弱勢之分的。學一種只有幾十戶人家使用的方言,我看不出有什麼必要性。截止1996年,全球以吳語為母語的人數約為7717萬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10名,在中國境內中僅次於以官話(北方話)為母語的人數。為世界100大語言之一。
截止2007年,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數在6000萬人以上,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16名。在中國境內中僅次於以官話和吳語為母語的人數。在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的華人社區中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族語言。粵語也是除了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漢語族語言。
以後我兒砸敢不學我娘家方言試試→_→
作為一個漢語言在讀的學生,表示方言有時候也是一種炫耀的資本好么,現在的北方地區中,邯鄲,張家口等地區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入聲(具體解釋請自己查下),給詩標平仄讀一下就知道了,生長在北京周邊基本從小就是說普通話的我…啊嘞?這是入聲?噢?這也是?天啦嚕???還有這個???
班上的同學都說普通話,可能會帶一點點口音,聽起來也很好玩,老鄉聽到也很親切吧,在學校會學到相對標準一點的普通話的,小時候學會一種方言在我看來就像學會一門外語一樣神奇( ̄y▽ ̄)~
春節回家祭祖時最能體現:在祠堂里跟堂哥堂姐族弟族妹還有鄰家發伯、村裡二嬸交談時用客家話;這時一個湖南的同學打電話來說在幹嘛,就用普通話跟他說在祭祖;過了回又有個廣州的同事打電話來說什麼時候回去工作就用粵語交談。感覺能切換自如但又是稀疏平常……
我孩子需要學習:普通話,我家那邊的方言,我老婆家那邊的方言,目前所在地的方言,英語。我好心疼他。
首先提一下有關高票說的塑料英語的問題:不論是不是在說方言的環境下長大,最後說普通話和說英語能不能說好全憑自己天分,真的。沒天分的,哪怕是在普通話環境下長大的英語口音照樣不行;有天分的,就算在方言環境下待的久,也還是能說好英語。
我個人覺得有幾個高票說的稍微有點絕對。某些地方的方言真的是非常非常難聽懂,說普通話的時候如果帶上這種調調確實有聽不懂的可能性。對於普通話優越感這件事情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可噴的,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用普通話是對別人基本的尊重。當然如果是在家鄉還有在非正式場合的話就不太有所謂了。說起來你們可能覺得我就是那種「有普通話優越感」的人,我初見一個人,最看重的就是他普通話是否標準。網上認識朋友,如果普通話說的特別標準我會很有深入了解他的慾望。如果稍稍帶一丁點口音但完全不影響理解,我會覺得還好,但終究沒有上一種好。如果口音重到讓我理解困難,我心裡會覺得有點鄙視。但話說回來,還是都看自己天分而已。我大學的一個室友英語發音非常好,普通話也還不錯,唯一的問題就是會把翹舌音發成平舌音,也就是武漢話造成的一點影響。但總體來說因為有語言天分,所以對說普通話影響並不大。
回到問題本身。家長強迫孩子遠離方言環境確實是不值得提倡的行為,並且就如同一個答案說的,是屬於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之一。但說心裡話,我個人還是挺理解這種行為的。不論孩子是不是有語言天分,如果在普通話環境下長大,至少能確保以後普通話說的比較好;但如果在徹底的方言環境下長大,有一定幾率上,孩子就徹底掰不過來了。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句會拿自己舉反例,反駁我,但你們不受影響不代表別人會不受影響。我就見過很多因為方言已經根深蒂固,自己又缺少語言天賦從而造成普通話都有著嚴重口音的例子。所以有的時候真的很理解這些家長的想法,儘管以自己想法控制孩子確實不對。
我這答案招噴,先關評論了。有些孩子就算小時候一口流利的方言長大了也會在需要的時候改成普通話的,有些孩子就算從小學習的是普通話只要他對語言感興趣也會自己嘗試學各種方言甚至語言的。
再者來說現在國內的義務教育就算是廣東用的也是普通話,家長大可不必擔心這種事情。而且你孩子身邊的小朋友們一個個都操著方言土話玩耍,只有你的孩子特別典雅地說著普通話,你覺得他會很好地和朋友們打成一片嗎?這個小團隊會願意接納高冷的你家孩子嗎?所以說這種事攔是攔不住的,順其自然就好。沒刻意學普通話,我們那裡的學校很奇怪,上課老師同學都是普通話,下課就全是方言,上學的時候就一直這樣在普通話和方言中來回切換,上大學後都是普通話,在同學裡普通話算很好,沒人聽得出來我是哪裡的,沒有任何口音,我一直以為所有地方和我們那裡一樣,上課普通話,下課方言,和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好多地方的同學大學前只有語文課才用普通話,其他都是方言授課,當時我驚呆了,還有這種操作,同學他們大多普通話說的很蹩腳或者口音非常重
這個說法要放在大廣州,屬於政治不正確。
方言要學,普通話要培訓。奶奶、爺爺等老一輩人也可以帶。父母也可以教孩子方言和普通話。關鍵在於:如何讓孩子理解其區別,為何要學習?普通話要經過學校老師的培訓,學習。(保證普通話的標準) 方言是一種區域文化,代表某一領域的發展史,語言的形成經歷各種歷史階段才得以保留。因此才能體現出「同在外地,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場面」。 方言也是一種語言,多一種語言不見得是壞事,而且對於學習其他語言有一定的幫助。促進語感水平。 方言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你。在不想讓外人知道你說的什麼,在不想讓周圍人知道你說的話且別人也不懂你的方言情況下,可以暢所欲言的運用方言。(打電話?或者和老鄉聊天) 普通話學習,本人建議,在老師或者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學習。 僅作建議,求同存異。
我就是受害者。
那一年我十六歲,她也十六歲。我倆都說著一口大碴子味兒的家鄉話。
直到有一天,一個轉校生,說著大碴子味兒的普通話。我立刻就被吸引了。覺得好炫酷。我也學他一樣說話。我確定我的新口音會吸引她。後來上了大學,由於我高中練習過普通話,所以迅速達到二級甲等水平。以至於同學們都猜不到我是哪的。每次我說我來自xxx,都會聽到一個相同的回答:哎呀媽聽不出來啊,你普通話也忒好了。
再後來,遇到一個億萬富翁(然而當時我以為他是average Joe)。機緣巧合,一起吃飯。
我說叔,你咋不裝北京人呢?你不怕被歧視啊?叔說,我年輕時候也喜歡裝。後來當了大老闆,我就說家鄉話。我手下沒有一個歧視我的,他們甚至偷偷學我的家鄉話跟我套近乎。等你以後有錢了,就不怕被別人歧視了。
我說叔你說的太對了。
從那以後,一直沒錢。
You gotta be proud of who you are and where you are from. That"s all I"m saying.那樣孩子學說話是很慢的
小孩子說家鄉話要多可愛就有多可愛,依我看,具體原因估計不是家鄉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