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fm 為什麼消失了?
謝謝大家,黃主任好棒你愛一個人顏,但最終是要每天一起過日子的。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產品經理研究的樣板。
幾年前有個產品叫「亦歌」。是基於網頁的音樂播放器。亦歌的界面和交互做得非常好,整個產品的感覺充滿了情懷。亦歌出來的時候,圈內的很多產品經理和設計都覺得驚艷極了。
其實jing.fm出來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亦歌是最後也關閉了,jing.fm這是這個事情在移動端的重演而已。這兩個案例都告訴你們這些有情懷有審美的產品經理一個道理:一個產品,前期攬聚到一批用戶,這個時候,「產品」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個「業務」,這個時候考慮的問題不只是交互的問題了,而是這個產品所針對的用戶、所處的領域在未來3年5年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如何滿足?
就這兩個案例而言,無論用戶多喜歡這兩個產品的交互,如果沒有有版權的音樂,都走不遠。
就好像你愛一個人顏,但最終是要每天一起過日子的。完全同意 @黃主任講的道理,不過我恰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沒有資源和強運營支撐的時候,PM還可以用設計、理念去讓世界看見自己。
------做產品有點像拍電影。不是每個導演拍的電影都可以在全國院線上映的。許多「導演」每天只是在拍MTV、網路視頻、廣告片、宣傳片等無聊的東西。他們也很想上位。所以才會拍一些投入不大、註定不會大賣,但可以充分體現自己水平的文藝片、小電影,然後投向各種「獨立電影節」。一旦被認可,就可能轉身進入主流,拍攝能上大熒幕電影。同樣,不是每個PM做的產品都能解決版權、推廣等一大堆問題,然後估值融資走向納斯達克的。
對Jing.fm團隊來說,這個「業務」無疑是不成功的,但這個「產品」卻給令人印象深刻。這個團隊證明了自己的水平,所以當他們轉身的時候,可以輕鬆地獲得投資。在我看來,Jing.fm團隊可能在一開始就把這個業務的終點設定的很清晰。就像你愛上一個人,儘管知道自己配不上Ta,但還是可以在某一瞬間,讓Ta深深地記住你。
======在手機、消費電子流行之前,工業設計師們所做的,就是對日常用品的改進。一個鐘錶,一把傘,一個盤子,一把椅子,這些東西本來也不稀缺,但設計師對其深思以後再把自己的理解注入到其中,原本普通的物品就具有除了使用價值之外的美了。就像原研哉設計過的那些東西一樣。互聯網界也有一群人在做類似的事情。在滿地都忙著搶快錢的時候,難能可貴地堅持做自己真正熱愛的產品,我稱他們為設計師型PM。比如蟬遊記、Jing.fm、簡書等,針對的都不是什麼千萬級用戶百億美元級大市場,但卻讓人感到原來寫遊記、聽歌、寫博客還能這麼有意思。
唯一的遺憾是如果是實體的日用品,在細分市場上有一些用戶,就能保持自己的品牌經營下去。而互聯網產品,則總不得不去圈用戶再圈用戶然後商業模式然後再繼續融資...有的找到了,有的還要一直找。====我很欣賞他們,所以每個產品都註冊了一堆小號,大概只能幫這麼多了。謝邀。也許我是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吧。我是 JingFM 的聯合創始人 Allen ,作為 Jing 最早期的人,我是看著 Jing 一步一步從萌芽走到成熟並逐漸消失的。Jing 在啟動之初並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東西。一群熱愛音樂和互聯網的人湊在一起,想做一個不同於一般音樂產品的東西出來,能讓更多的用戶理解和喜歡我們的概念、享受更好的音樂服務,這才是最初的想法,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對電台類音樂產品的模式充滿信心。好像有點跑題,正面的回答一下 Jing 為什麼會消失:Jing 的故事
Jing 從 2012 年正式上線到 2014 年初徹底消失為止,一共有300萬左右的用戶,其中註冊用戶70多萬。當 Jing 的產品在一些媒體和用戶口中得到很多好評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產品的一些問題:像是自然語言搜索的門檻較高,很多用戶並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想聽的音樂;推薦的緯度還是不夠多,導致產生了一些無結果的搜索會影響體驗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也有了一些對策和產品計劃,也一直在不斷優化最核心的搜索問題。但一些產品策略最後因為 Jing 過早的消失而沒有實施下去,這也讓我們非常遺憾。不過值得高興的是,我們把當時一些新的想法和探索放到了新的產品里,這個是後話,後面再具體說。
Jing 在最開始啟動的時候,獲得了很多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讓我們也有很多投資方去選擇。但最終,我們選擇了接受 A8 音樂集團「投資」。但請注意,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使投資」,A8 出資和其他一些幫助來讓我們做 Jing 這個產品,但其實創始團隊的手頭是沒有相應的股份的。說白了,我們只是 A8 旗下的一個子項目。在產品開發期和上線之後,也有很多投資機構表示願意投資,我們也看了聊了很多投資人,並且一些投資已經接近完成,但 A8 當時並不願意出讓股份給其他投資機構,所以我們到最後也並沒有真正得到投資。這種不是很健康的股權結構,使得我們本身對於產品的掌控力大打折扣,也為最終產品的消失埋下了伏筆。Jing 的產品模式在上線之後得到了很多用戶的喜愛,這也讓我們對產品抱有更大的信心,然而在2013年底這段時間,產品面臨了用戶數量以及產品上一系列嚴峻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對於產品的掌控力不足的問題使得團隊和 A8 開始產生一些矛盾。這種矛盾來自於我們的團隊和 A8 在音樂理念上的根本性差異,Jing 的團隊一直希望做一些不平庸、有創造力的事情,但 A8 的整體理念相對傳統,導致 Jing 的團隊文化和 A8 整體的文化也有比較大的衝突。這種矛盾在產品遇到瓶頸的時期,就會被暴露和放大,導致一些產品想法無法實施,或是一些產品決策受到阻撓。我們對於產品的不妥協和 A8 對於我們的一些要求,使得我們在短時間內略顯迷茫,團隊內部也不是很穩定。最終於2014年初,創始人首先離開團隊,隨後 A8 表示希望接收一部分團隊去做 A8 旗下的另一款音樂產品和其他項目,這也意味著我們面臨著 Jing 要被關停的局面。對於自己的心血,我們也做了最大能力內的爭取和努力,但最終大家沒有達成共識,團隊幾乎解散。在 Jing 停止運營之後,當時運營的 @藍牙君 同學寫了一個說明,希望可以通過 Jing 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發出,但這篇文章發給 A8 相關人員之後,就石沉大海,可能對方並不希望用戶知道 Jing 被關停這個壞消息吧。所以至今我們 Jing 的客服郵箱還會一直收到用戶發來的熱心的建議和反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下面這張圖:原文在這裡:http://www.twitlonger.com/show/n_1s178qm (需要翻牆)Jing 之後(章魚音樂的故事)值得慶幸的是,在團隊解散之後,原來團隊中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放棄對音樂和音樂產品的追求,還願意繼續在一起做一些音樂的事情。我和其他一些原來 Jing 團隊的成員,從去年開始成立了「章魚音樂 Octo Music」,一直在籌備重新回到音樂行業。去年9月我們上線了第一個線下產品「章魚現場」,並成功舉辦了10場高質量的 livehouse 演出,你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地方搜索「章魚現場」了解一二。
今年,我們的第一個線上 App「章魚 FM」也即將上線,這個產品繼承了 Jing 的一些理念和我們對音樂的理解,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款新的產品,實現我們「Music Presents Lifestyle」的想法,但我們不希望再造一個 Jing,Jing 已經過去,希望大家能看到一個全新的「章魚音樂」。Jing 是一款自然語言搜索推薦音樂的產品,但上文也提到,我們發現這種模式對很多用戶來說門檻相對較高。我們認為,真正智能、個性化的推薦應該是盡量減少用戶的主動獲取,而更多由產品來幫助用戶自然的去發現適合自己的音樂,這也是「章魚 FM」的目標和願景。我們希望最終,用戶打開「章魚 FM」,App 就會根據用戶的喜好和用戶的其他信息,自動把好音樂推薦給他,同時還能獲得和音樂相關的(比如演出等)、符合喜好的更多推薦。目前「章魚 FM」已經完成了 iOS 客戶端的開發,並已提交 App Store,想要提前體驗的各位,可以用 iOS 設備的 Safari 瀏覽器訪問:https://octo.fm/ 下載安裝 App(不用點擊「申請測試」),之後使用 Safari 訪問邀請鏈接:https://octo.fm/i/7aCsyX ,點擊「激活邀請」,自動彈回 App 後註冊即可體驗,現在註冊,我們還提供免費會員體驗,試試看我們的會員電台吧,已經有同事的家屬被會員電台治好了失眠(還有給寵物聽的電台,同事的貓已經淪陷)。歡迎給我們新的產品提建議和反饋。(利益相關:如果你是 Jing 的老用戶,你可以使用章魚 FM 導入 Jing 和豆瓣的紅心歌曲)可以通過如下方式聯繫我們:
微博/微信搜索:章魚音樂
郵箱:hi@octo.fm
我們目前還在招:
安卓大牛 / 產品運營 / 用戶運營 / 市場
如果你也熱愛音樂並且希望加入我們,歡迎投簡歷或者直接聯繫我們聊聊。
簡歷往這裡扔:hello@octo.fm
最後,關於 Jing 的問題,希望就到此結束吧,該往前看了各位。
對於我們來說,其實能一直能在這個行業,給用戶提供最好的音樂服務才是最幸福的事。
Allen
2015.04.08
一、結論:
jing的產品架構設計與其業務競爭模式是不匹配的。jing的「類電台流媒體+點播」模式的混合設計,這兩點是矛盾衝突的。
二、背景:
大部分音樂產品是偏向這兩種模式中的一種。電台流媒體型服務對曲庫資源的依賴相對較小,個性化演算法推薦和場景主題性聚合資源,便可滿足大部分用戶聽歌中的泛聽需求。
點播模式對曲庫資源的豐富程度是重依賴,找不到歌,用戶拔腿就走,曲庫的豐富需要巨大的版權費用投入,這都是大平台才玩得起的。目前國內用戶的聽歌訴求,基本都以這類點播需求為主,其中,搜索歌曲設計則是對點播需求的重要高效滿足手段。
三、問題
jing以「精確「、「組合」搜索作為產品架構中的重要設計,直接把曲庫短板暴露,且不說絕大部分用戶分不清歌曲里有吉他、bass、弦樂這些專業的編曲知識,對歌曲的風格、情緒感受也是個人認知差異性較大的。表面上看,好像「簡單、直觀」,想聽什麼就搜什麼,實際用戶要提煉這些專業元素來進行搜索交互,本身門檻已經不低,何況大部分用戶就不知道自己想聽什麼。再說jing曾經引以為豪的曲庫音頻精準標籤,這的確也是個性化推薦的基礎,對音頻文件盡量多維度的特徵描述,對推薦的符合度會更有幫助。難點在於,這些多維度的精準標籤,現階段靠演算法研究提取還相當困難,基本只能靠人工去標記,不說準確與否,光是幾十、上百萬的資源數據標記工作量,需要的人力投入更是小公司承載不起的。
標籤打的不夠准,推薦質量上不去,加上曲庫資源少的問題越發明顯用戶看完新鮮,該酷我的酷狗,該蝦米的QQ,繼續走在老路上。我經過幾個月的使用之後,我放棄了。關鍵還是曲庫太少,聯想出來的音樂並沒有讓我覺得特別契合我的品味,再加上界面和流程讓人多少有點錯亂,實在是比不過豆瓣FM和蝦米……但是我承認很有想法。
從剛出來的時候,就有用過,用了一兩次就再也沒用了。
主要原因就是,我就是想聽歌而已,你交互、界面再怎麼華麗,我也不會傻傻的邊聽邊欣賞邊點著玩把。但是因為交互、界面的華麗,結果想聽個歌還要操作半天,效果華麗載入的東西也多速度也慢,歌也不多。這個市場的有多艱難真的只有從業人員才知道
雖然不是jing,fm的人,但美樂和jing也是同期,從最初的都是PC端,到後期的美樂時光與jing.fm產品策略上各有問題,用戶運營上也同樣但這個市場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是過多的門檻不止在於版權,更在於用戶習慣與社會環境就像我們一天到晚在吐槽中國的音樂、電影與足球
跑的太快就無法積澱,而恰恰這個領域確實最需要靜下心來去體會不是什麼偽文藝偽清新,是真的需要一些閱歷,體會了一些生活的積澱的人才會喜愛的人們的熱愛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冷卻是年輕的狀態音樂和電影一樣,需要去了解歷史,需要去了解背景,需要了解很多方方面面的文化與故事中國人更習慣看、轉發而不是去尋找和書寫再好的產品也無法扭轉大環境的趨勢,至少在音樂這個行業還是這樣的資本市場就更簡單,沉澱不下來用戶就拿不到錢,沒錢就運轉不下去事情就變的很簡單了為什麼P2P、O2O這麼火?直接變現啊直接就能拿到錢,有錢就有希望美樂做到百萬用戶還是拿不到A輪某P2P平台真實投資用戶不到1W,金額早就上億,這就是本質的差別說心痛么?當然,這承載太多了的記憶與情感,要感謝的也太多留下的也足夠深刻,我這幾項數據估計都是美樂最高PS:雖然在jing下面說美樂有點不合適,但這畢竟是整個行業的痛
而且兩個公司也都掛了,忘說了,美樂15年春節前正式解散了......多說一句,jing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音樂的本質和理解太淺了,好看並不能掩蓋這些缺點,畢竟切痛點才是第一位,好音樂最重要
學音樂的看音樂產品簡直跟開外掛一樣.......說真的,我有一天一定要把美樂買回來,哪怕只有我一個人在用!除了版權,我覺得就產品設計來說,也是有問題的,jing+好像是在12年先出了web版本,後面才有了移動端,我本身是1.0版本的內測用戶。早期的jing+最大的亮點就是讓人驚喜的交互效果和情感關鍵字檢索,一開始用的時候感覺不錯,但是後來又回歸了常規的播放器,個人轉移的原因是jing+的web版不支持歌曲的直接檢索。
聽歌的人往往有兩個需求:第一個是整理已有的歌單,自己總會有一些歌是希望永遠保存在播放列表的。第二個就是依賴於推薦演算法獲取新歌,無論是豆瓣還是網易雲音樂,我選擇是否留下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演算法能不能高頻率的推薦出我喜歡的歌曲。jing+在產品上做好了第二點,用心情等其他的關鍵字彌補了豆瓣和其他產品不能滿足的檢索需求,但是第一點卻做的很差,由於不能直接搜索歌曲,所以導致用戶只能聽取新的歌,但是不能和自己本來就喜歡的但是jing上沒聽過的老歌製作成統一的歌單,比如我喜歡陶喆的愛我還是他,但是我沒有辦法在jing+中直接搜索這首歌並收錄在歌單中,只能搜索陶喆然後隨機到這首歌之後再添加,對於我來說聽歌的最後場景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大歌單,裡面包括了舊歌以及新推薦的歌曲,我只需要一個播放器,你必須提供基礎的檢索功能,但是jing+卻沒有,我只能把新推薦的歌在網易雲音樂上添加至我的歌單,非常麻煩。我已不知道最新的版本很好的改善了這個問題,但在當時,它是我最後放棄使用的主要原因。
我依舊堅持一個觀點,交互是加分項,最終是誰留在用戶的電腦,還是要看誰更懂用戶需求。關鍵路徑上的功能可以選擇性的加強或者削弱,但是不能直接砍去,jing+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歌曲推薦機制和方式,但沒有讓人和歌曲的聯繫沉澱在播放器上,實屬遺憾。「我們是一個小團隊,但是我們有一顆大大的音樂夢想!」
對不起跑題了。
Jing+ 是唯一一個窩第一次戳開就覺得「Coooooooooool」的電台。
絕大多數時間她的推薦都能戳到窩。或者,有時候窩會這麼要求她:
或者,有時候窩會發現小夥伴這麼要求她:
------語無倫次。幸好手機和平板上都還有老早裝上的 app。幸好還有網頁端。幸好沒有錯過 Jing+。
摺疊我吧。jing的創始人由於各種原因,已經把它賣掉了;目前iOS手機客戶端在appstore已經下架,Android的暫時還可以下,web端暫時還活著,不過也是被新東家運營著,基本上處於維護狀態,已不做產品迭代。
在國內,創業團隊能做出這麼優秀的產品為數實在不多,不管從產品的定位還是設計,都有很高的水平,產品體驗各方面都很棒。這應該和創始人的多方面才能分不開的,產品、設計、前端、後端,均能駕馭。
目前已知的是創始人又在孕育另一個新產品,圖片社交方向的,已經拿到不錯的風投,有興趣的可以去把玩了。
很可惜,jing over了情懷,良心,產品本身,態度,設計,創意等等這些加分項,最終戰不過兩件事
1.沒有版權
2.沒有盈利模式第一條在各路亂軍中你落草為寇,第二條在山頭的獵獵寒風中你沒錢過年
不亡何待。。。
一個病毒式營銷的垃圾,宣傳綁架你爹媽的話遠比這玩意有生命力,這既是無奈,也是悲劇。Jing走好不送無法滿足想只聽特定某首歌的需求,有時候搜半天也不出來,折騰幾次後就不再用了。
很簡單,產品的價值高於體驗,不能為了體驗而體驗。相反的例證就是草榴社區。
說實話 交互真的不怎麼好 某些操作略繁瑣 用過幾次就xx 了
曲庫不全大家說的很多了。2012年夏天,參加在紫竹院香格里拉舉辦的互聯網大會,就是用一個互動屏把李開復推出來那次,看了大概十個創業項目的路演,施凱文講了jing,留著一個類似列農的髮型。另外一個身高180左右的紅衣姑娘做了一個社交應用,也給我留下了印象。會後我去微博搜了下jing,並申請體驗邀請碼,他們運營推三阻四,不知道是覺得我不夠封測資格還是邀請碼實在有限,我忘記了最終結果如何,應該是被拒絕了。隔了一段時間,我去註冊了jing,驚艷確實有餘,上面也有很多人說了。我要說的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初期的熱心用戶,為什麼不能發一個邀請碼,如果好用,我可以推薦給朋友,我雖然不是名人大V,但終究是一個潛在用戶。我不是對幾年前未討得邀請碼而心懷芥蒂,真的。從這個小事裡面能看出的是,jing對自己過分的自信甚至自戀,對用戶和潛在用戶真的是不夠重視。上面有用戶說了這個問題,在微博渠道給他們提了建議和反饋,從來都沒有得到回復。這個用戶回答的問題之下,有評論說未回復是因為不能稱之為建議和用戶太多了哪能都反饋,我對這種邏輯感到驚訝。-如果產品方不重視用戶的訴求和建議,用戶只能選擇用腳投票-看了allen的答案,說的都是投資方的問題,幾乎看不到自身的反省,這似乎也能說明一點jing的態度。我只是說,似乎。後來施凱文做了blink,新同事去接觸過,說人是很nice的。試用了一下,感覺不太喜歡,不是產品不好,是我個人不太適應類似的應用。手機碼字有點累,就這樣吧,祝創業者好。以上只是我個人見解和看法,請jing的粉絲不要在評論圍攻刁難,有這個時間不如自己開貼回答,歡迎理性討論。
設計很出眾,理念極前衛。
但嘗鮮之後,覺得除了比較酷,作為聽歌工具並不成熟實用,還無法替代主流播放器。儘管這種嘗試註定不會大行於世,但正是這種奇思妙想讓世界更有意思。感謝Jing.fm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