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詞可以直接作謂語的語言有哪些?

我們知道,英語中的分詞不能直接作謂語,必須跟助動詞或系動詞聯合才可以。比如write的過去分詞written:

I have written. 正確

I written. 錯誤

但有一些語言中,分詞可直接作謂語。比如俄語「寫」pisat"過去分詞陽性單數pisal(在俄語語法中可能叫過去式,但實際上是古斯拉夫語的分詞)、陰性單數pisala、中性單數pisalo、複數pisali:

Ja pisal. 我(男)寫了。

Ja pisala. 我(女)寫了。

My pisali. 我們寫了。

印地語中,分詞也可以「裸奔」,而且在好幾個時態/體態下。印地語「寫」likhnaa的未完成體形容分詞(adjectival)陽性單數likhtaa、陰性單數likhtii、陽性複數likhte、陰性複數likhtii~(~表示鼻音);完成體形容分詞(adjectival)陽性單數likhaa、陰性單數likhii、陽性複數likhe、陰性複數likhii~(~表示鼻音)。句子中為:

Mai~ likhaa. 我(男)已寫了(不定完成時)。

Mai~ likhtaa. 我(男)現在正寫著(現在未完成時)。

但是一些時態中也需要助動詞,這時助動詞反映人稱:

Mai~ likhaa huu~. 我(男)現在已寫了(現在完成時)。

Tuu likhaa hai. 你(男)現在已寫了(現在完成時)。

Mai~ likhii huu~. 我(女)現在已寫了(現在完成時)。

Tuu likhii hai. 你(女)現在已寫了(現在完成時)。

但在個別時態/體態(比如過去完成時)下,助動詞用的也是分詞形式,只表示性和數,不表示人稱:

Mai~ likhaa thaa. 我(男)過去已寫了(過去完成時)。

Mai~ likhii thii. 我(女)過去已寫了(過去完成時)。

其中thaa/thii/the/thii~都是助動詞honaa「是」的過去分詞。

日語中,動詞的て形,在別的語言中稱為「連接分詞」,有時候也可以單獨用:

図書館でレポートを書いて

另外,日語中表示過去時的た不知道能不能看作是過去分詞?

最後,蒙古語中的過去時(雖然有正式的過去時-zha/zhe,但用過去形容分詞-san/sen的情況更多)、希伯來語中的現在時,都用的是分詞。

問題是:到底還有哪些語言中分詞都可以獨立使用呢?德語、法語等語言可以嗎?


謝邀,這個我也是傾向於,

語言的語法是「以我為主」,而非「以西為主」

日語的 ta 是個助動詞,就跟漢語的 le 性質一樣

前者來自實詞 te ari =&> tari =&>ta

後者來自實詞 liao

這個我覺得沒有必要用「印歐中心」的「分詞」概念。

ta 和 le 是東亞語言極為常見、來自實詞虛化的助動詞

日語、漢語用於表示時間、順序概念的助動詞,還有別的,ta和le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首先,你要搞清楚分詞的定義,分詞本身就是一種非謂語形式,並不能用來做謂語動詞,因此,如果一個動詞形式用作謂語,那麼它就不是分詞,不管它歷史上是什麼。比如俄語的過去式,你用歷史形式強行稱它為分詞,這不過是強行命名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英語的進行體和完成體都是歷史演進的結果,進行體是省略了介詞on的結果,比如I"m walking,歷史上本來說的是I"m on walking,在語流中on弱化,就成了I"m walking。而I have written a book,本來的表達是I have a book written,後來後置定語前置,就成了I have written a book。這是一個實意動詞be/have虛化的過程,而分詞在原本的語法結構中是以介詞賓語或者定語的角色出現。如果進一步演進,連be/have都省了,那麼後邊的動詞在新的語法結構中就不應稱為分詞,這恐怕就是俄語已經發生的事情。

另外,我同意 @林霄 的觀點,分詞是一個出自印歐語的概念(你說的印地語本身就是典型的印歐語,不然你以為印歐語系中的「印」是指的誰?),其他語系未必有對應物,比如日語的て,恐怕日語語法學家會告訴你那是個助詞或者助動詞,至於漢語這種缺乏形態變化的,就更無所謂分詞不分詞了。


根據 @楊微粒 貼出的維基百科上「分詞」的定義:

A participle (glossing abbreviation ptcp) is a form of a verb that is used in a sentence to modify a noun, noun phrase, verb, or verb phrase, and plays a role similar to an adjective or adverb.[1] It is one of the types of nonfinite verb forms.

可以把「分詞」理解成動詞或形容詞的定語或狀語形式。動詞或形容詞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做謂語。但「分詞可以直接作謂語」這句話彷彿欽點了「分詞」是動詞或形容詞的本來的形式,顯得頗為彆扭。這個問題不如這麼提:哪些語言中動詞或形容詞做謂語、定語、狀語時具有相同的形式?

這個問題其實頗為複雜。在同一門語言內部,可能都取得不了清晰的結論;在人們以為足夠相似的語言之間,結論還可能不同。我用幾種東亞、東南亞的語言來說明一下。

漢語:一般而言,漢語的動詞、形容詞可以直接做謂語,但做定語、狀語時,則要加上「的地著」等助詞,例如「賓士的駿馬」「匍匐著前進」「漂亮的姑娘」「嚴厲地批評」。如果把這些「的地著」看成獨立的詞,那麼動詞、形容詞本身是沒有變化的;但如果把「的地著」看成動詞、形容詞的後綴,那麼它們的形式就有變化了。

更麻煩的是,這些「的地著」在有些時候是可以省略的,比如「匍匐著前進」「漂亮的姑娘」「嚴厲地批評」可以省略為「匍匐前進」「漂亮姑娘」「嚴厲批評」,但「賓士的駿馬」就不能省略成「賓士駿馬」。這種省略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漂亮的姑娘」可以省略成「漂亮姑娘」,「美麗的姑娘」就不能省略成「美麗姑娘」;有時省略還會造成意思上的微妙變化,比如「搬磚的工人」是說現在正在搬磚的工人,「搬磚工人」則是說以搬磚為職業的工人。

越南語:越南語跟漢語一樣,都是孤立語。但是越南語的動詞、形容詞做定語、狀語時,不需要加任何助詞。比如,「漂亮的姑娘」和「姑娘漂亮」都說成 c? gái xinh ??p,「搬磚工人」和「工人搬磚」都說成 c?ng nhan chuy?n g?ch(越南語中定語是後置的)。

日語:現代日語中大多數的動詞、形容詞都可以直接做謂語和定語(用日語語法術語說叫終止形和連體形相同),但有一部分形容詞除外(終止形 だ/連體形 な)。但這些詞變為否定形或過去形之後,謂語和定語形式就也相同了。

這是現代日語的局面;在古日語中,只有一部分動詞的謂語和定語形式才是相同的。

總體而言,日語語法並沒有要求謂語和定語形式相同,有相同的那只是歷史的行程。

另外上面只說了謂語和定語;做狀語的時候,動詞、形容詞都要變化。

韓語:韓語中只有形容詞可以以原形做謂語。其它情形(形容詞做定語、狀語,動詞做謂語、定語、狀語),都有各不相同的專門形式。比如:

  • ??(笑):??? ???(她笑)/?? ??(在笑的孩子)/??? ???(笑著說)
  • ???(快):?? ???(車快)/?? ?(快車)/?? ??(快跑)


分詞在維基百科中的定義:

A participle (glossing abbreviation ptcp) is a form of a verb that is used in a sentence to modify a noun, noun phrase, verb, or verb phrase, and plays a role similar to an adjective or adverb.[1] It is one of the types of nonfinite verbforms.

由於日語中動詞和形容詞句的結構是一樣的,所以在日語中沒有討論分詞的需要。日語的動詞できる,有的時候翻譯成英語的形容詞good,able,clever

學問ができる

be a good scholar

學問ができない

be a poor student [scholar]

(よく)できる生徒

an able [a clever, a bright] boy [girl]


說說古典梵語里的非限定動詞作主句謂語的情況,大致可分為需要助動詞和不需要助動詞兩類。

需要助動詞的一般實意動詞部分無性數變化,助動詞部分是 finite 形式。不需要助動詞的一般會有性數變化,但偶爾地也會無性數變化(偶有獨立式和不定式作主句謂詞)。

古典梵語里的非限定動詞包括無屈折的三種獨立式和一種不定式、有屈折的五類分詞(十三種形式)。涉及到助動詞的有兩個迂迴時態:動詞和助動詞作為一個合成詞,前半實意動詞部分並無性數變化:迂迴完成時(罕見):藉助動詞 sqrt{} ās;迂迴將來時:第一第二人稱藉助動詞 sqrt{} as;第三人稱藉助 -t? 的主格,前半部分亦無性數變化。


Participium「μετ?χω」本身的意思就是「兼具動詞和形容詞的特性」。分詞本身作為非限定動詞,沒有人稱詞尾,本不可以直接做謂語,但實際上在古典梵語里處處可見,有些語法分析認為是省略了系動詞 sqrt{} as,有點類似獨立主格作主句的意思了。古典梵語的分詞和古希臘語的格局非常類似,按照來源可分為五大類:

古典梵語分詞詞尾

分詞作謂語的例句實在太多了,隨便翻了手邊的書就看到一句:

etac cintayitvā sa rājā pa??itasabhā? kāritavān. 《嘉言集》

「想到這點,國王召集了學者會議。」

etac cintayitvā:(動賓結構)獨立式作狀語,想了這個之後;

sa rājā:nom.(定指代詞)國王;

pa??itasabhā?:acc. ,學者會議;

kāritavān:使役,過去主動分詞,nom. 作 sa rājā的 謂語動詞,「召集」。


嚴格來說分詞是非謂語動詞,不能直接做謂語。

俄語只會罵人,印地語不會說,不好亂講。我只知道俄語經常是省略系動詞的。

德語和法語可以肯定地說,不可以。

用分詞去描述日語,可能有點不合適。


我從生成語法胡謅吧。我覺得這和「空語類」empty category有關,有句法功能甚至語義內容,就是沒有語音形式,這點和省略不一樣,省略可以在語音形式上補出,而空語類是沒有可能的。

做為功能中心語的助動詞,如果語音形式缺失或者不完整,就會有很強的affixal feature,足以引起作為補語的分詞位移。


英語分了write,be writing,wrote,be written,have written,漢語只有寫,不能因此說寫是分詞吧。俄語write和be writing是一個詞,為什麼說它是分詞呢?原形也是分詞了嗎?


德語不行…德語跟英語一個語族,語法有相近處。


另外,我不清楚俄語過去時的這種情況,是不是類似這樣:一開始有preterite,後來改用perfective,最後perfective中的助動詞又脫落不用。

反正在斯拉夫語族中,同時存在以上情況:既有preterite又有perfective(索布語)、只有分詞+助動詞的perfective(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分詞與助動詞融合(波蘭語)、只有分詞(俄語)

對比一下波、塞、俄三種語言「寫」的過去時: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裝劇歷史劇很少用正確的古代人發音或方言?
如果語言中出現群體性錯誤,能夠矯正嗎?
為什麼有人學一門語言的發音容易,有人則很難?
只要懂得un,pour,le幾個詞就可以看懂法語了嗎?
韓文的辨識度是否比較低?

TAG:語言 | 英語 | 語法 | 語言學 | 印歐語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