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董仲舒沒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那麼中國歷史會怎麼發展?


估計現在你會有:

直隸及北山東聯合王國

黑龍江民主主義共和國

白黑龍江民主主義共和國

長江下游合眾國

粵王國

等一系列主權國家。

參考歐洲


情況可能會很糟……

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分析,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時間是元光元年,漢武帝登基的第七年,漢朝建立的六十多年後,此時經歷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大增,百姓富足,同時西漢初年定立的封分郡縣並舉的制度在六十年後也漸漸出現了漏洞。

在外,雖然百般防範,漢初的各諸侯國終於還是無法抑制的將實力增長到了可能威脅國家統一的程度,各諸侯依靠地利及鑄幣權大發其財,分權傾向顯現。

在內,外戚勢力龐大,漢武帝繼位後竇太后壟斷朝政六年,各地的官僚機構也漸漸有被門閥把持的兆頭,民間學子沒有進身之階而委身於諸侯門閥之下,又土地兼并嚴重,地方上豪強並起。

而在漢朝實際控制的疆域之外,南方的閩越國已經開始威脅江淮平原的郡縣安全,北方的匈奴也已經引入國家概念,建國封分,一次次的襲擾帝國北方邊境,國家急需力量整合來保衛疆土。

同時,在民間經過六十年的太平時光,各春秋學派的思想也都開始滲透到平民百姓中,其中以有教無類為口號,鼓勵私人講學、平民學習的儒家學說學習者最多。

此時,剛登基七年,二十齣頭的漢武帝從竇太后手中接掌了中央帝國的權力,他要面對的正是王朝內開始向各個角落伸出統治指爪的門閥,外部虎視眈眈的匈奴,以及身邊處處掣胕擁自重的諸侯。

所以武帝甫一掌權便著手改革,一是討論旨在削減諸侯勢力的推恩令、二是布局鹽鐵專營制度、同時屯兵北境、和親匈奴、並出兵平叛閩越國。

此時,作為漢武帝的五經博士,一直鼓吹集權的儒家領袖董仲舒適時獻上了他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的主要內容是幾條:

1,解釋了天人感應學說,為皇權至上找到了理論基礎;

2,提出獨尊儒術,要求在官方機構里確定儒家高於其他各家學說的地位,廢棄之前因道法各家取士的官員,使得國家有一個統一的取士標準;

3,建議在此基礎上建立國家主導的學院,通過相應制度選取有能力的平民儒生進學院中學習,並在未來成為服務於中央政府的官吏;

4,在上述集權理論的基礎上限制貴族權威,抑制土地兼并。

為什麼漢武帝這麼支持董仲舒的主張?因為他提供的其實是一套漢武帝急需的集權策略,這三策對話,背後意味著是:

1.儒家這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學派表示願意自動改革,從此淡化周禮里的封分制,只著重強調儒家理論中的大一統思想權,以幫助漢王朝建立大一統國家的理論基礎;

2.儒家願意宣揚一套以大一統思想為基礎的選拔制度,使得政府能從平民中選拔人才,繞過諸侯一層,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並、提高了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社會穩定;

3.同時作為儒門領袖的董仲舒親自為這套政策背書,保證了它的可實施性。

4,同時漢武帝正需要罷免朝中在竇太后時期被提拔起來的信奉黃老之學的官員以掌控朝政。

於是董仲舒的建議很快被中央接受並付諸實施,成為了大一統王朝建立的意識形態基礎。而武帝一朝也通過集權也真的削去了諸侯威脅、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了一個真正可持續運行的大一統國家。

中國的地緣格局中如渭河平原、洛河平原、汾河谷地、華北平原、遼西平原、山東丘陵、江漢平原這些早期適宜農耕的板塊是通過各種通道連在一起的,這就註定了中國這個地區不能像歐洲一樣,圍著地中海交流,從陸地上你打不到我,我打不到你,大家都很安全最終變成小國寡民,或者像印度一樣,南下若開山口後一馬平川,入侵民族一個衝鋒就全老實了,於是各種被侵略。兩者一個太難統一,一個太好統一,而中國的情況則是居中,一旦分裂便像三體里寫的黑暗森林一樣,因為互相入侵有可能又不那麼容易,所以即使你不想入侵別人,但你也不知道別人是否會入侵你,所以一但擁有能力,無論出於什麼考慮你都會願意吞併周邊板塊,或者至少搶佔重要關隘等地區,造成諸侯林立紛爭不休,這個情況一直到近代為止都未曾改變。

所以如果歷史上董仲舒沒有提出獨尊儒術會怎麼樣?

首先我認為有了東周和秦朝失敗的教訓後,加上西漢大一統王朝六十年的富足,到了漢武帝時期學者間應該已經普遍有了建立大一統國家的願望設想了,即使沒有董仲舒也會有其他人開始進行這個大一統體系的建立工作,但如果不是董仲舒這麼合適的身份,這個過程會艱難很多。

而在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同時,李廣正被派往雲中,漢匈間的緊張局勢一觸即發——此時草原上的匈奴此時已經不是分散的游牧部落了,在學習農耕民族體制後建立起王朝國家的匈奴此時已經獲得了相當大的實力,遠當年春秋戰國時的分散在草原上各為其政東胡、林胡可以比擬的,此時匈奴人對中原的野心早已顯現,如果中原王朝沒能及時整合完成,也許我們有的就不是霍去病封狼居墟,而是反過來漢朝中央軍隊被統一的匈奴人大軍一舉擊垮,中央元氣大傷而失去統治力,再也無法壓制國內諸侯勢力了。

正如前面所說的,中國這塊地方一旦分裂就會變成混戰場面,漢王朝一旦失勢,各諸侯必然再次封城自守、相互征閥,中國真的可能回到之前分裂不斷的春秋時代。

千萬別認為那是什麼好事。

能出現亞里士多德、佛陀、孔子的那個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在西漢出現的同時,從東方到西方被啟迪了新思想的各個文明紛紛進入了王朝時代,這些新的統治更加強力、更加集中,這時慢人一步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參考古代印度和現代中東的遭遇,人家都過度到新時期了,你還在新手村裡玩鬆散聯邦、民族革命,最後的結果就是變成先進體制文明擴張勢力的目標,不是被人征服、殖民,就是成為別人地緣利益爭奪的戰場。

古典時期的中國因為守著龐大的內陸地區,一直都缺乏海上貿易的動力,包括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主要作為出口國家,甚至航海業本身很大程度上也都是被波斯商人把持的,中國人開闊海洋的慾望一向不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果持續春戰國的分裂局面就能有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了嗎?

三國時天下三分,最有海貿慾望的東吳最遠才到達了哪裡?主要和日本韓國東南亞做的那些個貿易能不能激起東吳人開闢去往歐洲的新航線的慾望呢?


分開討論,一是「若董仲舒沒有」二是「沒有獨尊儒術」

如果只是沒有董仲舒的話,其它答主也說了,還是會有別人獨尊的。這是中央集權帝制的需求,其本質上不是董仲舒要獨尊,而是漢王朝需要。

但是如果做一個完全違背歷史的假設,我們徹徹底底沒有獨尊儒術(並且沒有獨尊任何一種思潮。)那我覺得或許可能會回到先秦的分封制度....漢朝也延續不了那麼久的國運。


謝邀!

看一個歷史問題首先你要明白一點,所有我們後世看到的解決方案,都是用來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的,所以我們不能以我們現在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去推論古人當時作為對後世的因果

董仲舒改過之後的儒家思想,是為了滿足當時漢朝大一統之後的統治需要,就是這麼簡單, 後人的不思變革而導致的衰落,不能推給當時制定這套制度的古人, 當這個問題得到一定程度解決的時候,是不是就應該應時勢去解決新的國家問題和社會問題? 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獨尊儒術導致後世的一系列問題不能怪董仲舒,怪只怪,後人不思進取

最後,回答你提的問題,董仲舒沒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國歷史會怎麼樣; 不會怎麼樣,他不提別的人會提,因為那個答案,是當時時代的答案


獨尊與並舉。

不獨尊。我們假設可以並舉吧。

諸子百家,其實是傾向於傾聽各種聲音。比如,墨家農家都喜歡研究自然科學農學工農的基礎。法家墨家對法學,哲學,辯證法都有興趣。儒家算是半吊子政治學。百花齊放,最好的結果,或許是形成學院化,學科化,系統化。

當然,就相當於少走了1500年彎路。相當於從漢朝,直接走到民國。

這個答案滿意嗎?哈哈。毫不誇張地說,這都不是夢。

可惜的是,歷史上的墨家沒走上學院化的純學術道路。儒家的大一統,廢黜的不是學問,而是荒蕪了那些四通八達的文明之路。


選儒學是歷史的必然吧。沒有董仲舒應該也會有別人以其他的方式完成尊儒。

看一看其他的幾個學派,以《漢書·藝文志》來看,主流的九流十家分別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外加一個不入流的小說家。

道家:漢初正是採用的黃老思想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國家已經富裕起來,漢武帝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不甘心自己頭上還有一個爸爸(匈奴),所以決定進行社會改革。道家被拋棄。

墨家:兼愛、非攻。漢武帝恨死了匈奴,沒愛,必攻!

法家:法家屬於行動派,在口頭上喊得少,也不太敢喊,「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要是沒事兒喊兩句,滿朝權貴不得恨死你啊→_→。

名家:嘴強王者 說好聽點叫辯論家。白馬非馬就是他們折騰出來的。說到底就是只會開嘴炮的。皇帝只要不傻,肯定不會用他們家。

雜家:胡適先生在《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指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

農家:呃……鼓勵發展農業沒毛病,但是用農家來統治國家,還是稍微有點過分的吧。主要還是太接地氣,沒有上層支持的思想流派註定要沒落。

縱橫家:縱橫家一直都有,但是一直沒有佔據統治地位,合縱連橫,說到底就是外交家,自中國秦朝大一統之後,縱橫家就少了發揮能力的地方,沒有了應用的地方,空有屠龍技卻沒有龍可以練手啊。大月氏的聯合應該可以歸功於縱橫家。

陰陽家:這個其實也一直存在,只是沒有居於統治地位,黃帝土德尚黃色,夏朝木德尚青色,商朝金德尚白色,周朝火德尚紅色,秦朝水德尚黑色,漢朝土德尚黃色,宋朝火德尚紅色……一直到清朝都在信這個,屬水德。

數完了九流,我們還可以聊一聊當時的社會背景。

匈奴是爸爸,閑來沒事就打一頓孩子(入侵漢朝),漢朝的皇帝早就氣的不行了,只是因為打不過,老老實實稱臣納貢。本來么,稱臣納貢就是想讓爸爸別再沒事兒亂打人,結果還是每年固定不放羊的時候就來打一頓孩子。所以歷任皇帝都記著這個仇。漢武帝為了這場戰爭,先是打了一場國內的集權戰爭,決定集中全國力量來和匈奴掰一掰腕子。那麼統一全國的思想就成了必要,有資格參與競爭的流派只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這四家。道家、墨家一家無為,一家非攻,直接第一輪淘汰。法家其實挺不錯,但是太直接,所以外儒內法就成了歷史的必然。回到問題,假如董仲舒沒有提出,那麼也會有其他人提出類似的觀點呈上去。

順便提一下,在明末之前,儒家一直都是開放的,甚至於明末都有大儒試圖用西法救亡圖存,可惜被腐儒帶壞了風氣。

江南文宗誰不聞,亦是明臣亦清臣。

非是錢翁難赴死,怎耐湖水冷煞人!

這樣兒的在明亡之前竟然是一代儒家宗師,真是笑死人了。


儒學最要命的就是,維護舊制、反對創新

並且不斷的添油加醋,竊取功績、頑固程度越來越高。

所以在新文化運動前儒家擁有以下屬性:

舊制頑固程度加成

復生加成

復生後加成

都到唐宋了,還搞什麼古文運動

明朝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清朝開始玩各時期文物古董,哐哐蓋章,什麼中學為體

民國玩復辟,帝國復古

不管你信什麼家,做什麼事,各行各業各拜各的祖師爺,而且祖宗一定比你厲害。

現在還有什麼書院、什麼漢服、什麼民國風、什麼辮子戲、什麼大萌帝國、各種yy穿越

看看,儒家強到沒朋友

可以說沒有儒學就沒有燦爛文明的泱泱中華

中華文明可能延續不了這後兩千年


會出現王仲舒、李仲舒,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私以為漢朝董仲舒也只是一個標誌性的導火索,真正儒家徹底站穩腳跟是在漢朝幾代皇帝推動下,多位「大儒」結合當時現狀,不斷順應時勢的產物或者說報酬。


首先,在西漢初期,劉邦採用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即「休養生息」。

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支持。

那麼如果沒有董仲舒,歷史會怎麼樣呢?(以下純個人觀點)

其實不會怎麼樣

我這個人更喜歡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它不僅僅表現出一個朝代的興榮,而且反映了一個朝代是在不斷地學習進取,對真理的不斷質疑,不斷探索儒家也罷,道家也罷,法家也好,只有在不斷地質疑反駁中,才會碰出真理的火花。

個人認為,在漢武帝時,國內經過文景之治,已經是挺繁榮的,完全會出現下一個百家爭鳴,可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實行,把整國思想給它定形起來,顯得太強硬了,這樣思想沒得到發展,以至於其他思想開始退化。

如果漢武帝沒有實行的話,其他帝王也會立儒家為正統思想。其實在那個時候,百家也還是存在的,但因為儒家的地位青雲直上,而漸漸沒落,土崩瓦解。

其實,無論什麼家也好,後人須取之精華,棄之糟粕。

不立儒家非壞事,百家爭鳴思想盛。

獨尊儒術雖及大,但使布衣無左右。

(隨便亂寫,不要在意)

最後強調

純屬個人意見!


沒有董仲舒 無所謂 還有胡毋生 師兄弟 公羊學派大把的人上 公羊學就兩個論點 一個大義 一個攘夷

在當時漢朝白登恨呂后恥 大復仇是政治正確 你不幹?你特么是不是諸夏後裔

至於獨尊儒術是當時董仲舒 撓到了漢武帝的癢處 首先就是大一統思想 中央集權 最主要的是天人感應真的不要臉啊 秦失其鹿 當年劉邦的的天下可是一打一槍打打下來的 你要是一直不找個東西糊弄下天下 萬一再出來個 大楚興 什麼的 怎麼辦 怎麼辦 對 我絕對不能讓老百姓認為拳頭大就可以得到天下

但是 當儒術得到了尊崇 其實對於國家民族的發展沒有什麼好處 學術鬥爭是可以媲美政治鬥爭的 黃老在位 你看到過 法 儒官員么 儒家上了位 黃老學都變成道教了 更別說 儒家內部還有 公羊 谷樑 韓詩 楚詩 等等派系 他從一個大範圍的學術鬥爭 轉移到了一個分支內的學術鬥爭 很有局限性 而百家爭鳴呢 是一個大的環境鬥爭 法家的改革 墨家的技術 黃老學 縱橫家 兵家 等種種好的壞的思想在相互競爭 我覺得 沒有獨尊儒術 人們的思想不會混亂而是會更加豐富 至於有些人說沒有大一統思想 中國將不存在 那是不可能的 自大管仲 齊桓公開始 古代的諸夏後裔們就知道 肉特么爛了 也得爛在我們的鍋子里 不信的可以看看 中山國的後果 人長的在白我都給你打黃了 在我這個圈子裡 你不給我束髮左衽 我就活活打死你

而且獨尊儒術之後 思想也沒有得到所謂的統一 儒家內部相互鬥爭兩漢數百年的時間 最後成為了一個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儒教 如果董仲舒看到了最後的儒教 估計也會感覺害怕吧


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起碼思想上應該比較統一,


我對這個問題持懷疑態度。歷史不假設不是說不能假設,是歷史是由合力構成的(恩格斯)

歷史事件是必然事件


O(∩_∩)O哈哈~,居然有人說漢朝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之無恥,由此可見一斑。

---------------------------百度搜索的《漢書董仲舒傳》截圖-------------------------------------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一、這段話表達了三個意思。

1、【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說的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狀況。思想文化狀況,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無須評判。

2、【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解決這些辦法的措施。

3、【邪辟(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採取這個辦法後能達到的效果。能達到的效果,是董仲舒的預計,並非客觀存在。同樣沒有評判的價值。

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是重點。

1、【六藝之科】指的是儒家理論《禮》、《樂》、《詩》、《書》、《易》、《春秋》。【孔子之術】術,為辦法、學術等等,「孔子之術」白話翻譯為孔子思想,最為合適。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屬於儒家理論、孔子思想的。

2、【皆絕起道、勿使並進】這個很直白,不用白話翻譯了。

這就是董仲舒所謂「春秋大一統」的具體內容。所有不屬於儒家理論、孔子思想的,「皆絕起道、勿使並進」------全部滅絕,不讓(他們和儒家理論、孔子思想)一起繼承發展。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六藝之科】指的是儒家理論,簡稱儒;

【孔子之術】簡稱術;

【皆絕起道、勿使並進】被後世總結為罷黜百家

綜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是具體舉措(或者叫具體內容)。這個舉措,董仲舒稱之為「春秋大一統」,現代儒家簡稱之為「大一統」;歷史上將這句話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大一統」就是「春秋大一統」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具體內容都是這句「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漢書董仲舒傳》白紙黑字的記載在哪裡。我看過前面答主有引用《漢書董仲舒傳》的,但卻沒有這段內容。是電子版、盜版不靠譜?還是人為的「主觀無視」、斷章取義?儒家以道德教化天下,儒家弟子怎麼無恥到這種地步?

PS:貼圖是百度搜索的。如無人異議就這樣當證據用了。我有正版漢書一套,若有人對本貼圖有異議,待我下班回家後,用正版漢書的照片,替換此圖為證據。


這和董仲舒沒有任何關係,就算沒有他,漢武帝也會找另外一個人提出類似的思想。所有的信仰文化都是基於統治者的支持,興佛滅佛這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文化只有先秦的百家爭鳴算的上大開大合,再有就是民國那段時期,不過時間太短,曇花一現。


搬運起點某位對漢史了解很深的大大的觀點,董仲舒可以成功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當政的黃老學派自己作死,漢從立國之初就開始謀劃滅匈奴,到了漢武時期都已經準備好了,而當政的黃老學派卻是主和,而董仲舒所領導的公羊學派卻是主戰,又因黃老學派主和的原因影響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大量貴族拋棄黃老。因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得到漢武的認可,於是儒家成為主政的學派,又因法家受到打壓玩起了儒皮法骨,於是儒家勢力大幅度擴張,另外這個時候儒家已經完全屬於被糅合的學派,各種學派的理論全都被抄過,與其說獨尊儒術,不如說諸學合流儒家,並且就算沒有儒家還會冒出個X家來統一各個學派,百家爭鳴是因為諸國並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不需要百種聲音。


很快會有第二個董仲舒,另外一種理論上升到儒家的高度。沒有現成的,會有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創造一個理論出來。

不是老祖宗們喜歡董仲舒,而是客觀環境決定了老祖宗們需要董仲舒!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