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減少貧富差距?

在理想的市場經濟體系中,社會上的貧富差距由個人能力、所掌握的資源、信息、資本等導致,而非社會不公,這樣的社會有必要減少貧富差距嗎?為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你的能力比我強?我也很努力很勤奮,全校可以考第一。而你從小就上貴族教育,就有私人教師教導你。等我考入名校畢了業,而你已經在一系列頂尖培訓下坐上了公司cfo,ceo這樣的位置。我的確能力不如你,可我也從來都很努力,甚至比你吃過的苦更多,為什麼你還是能力比我強呢?

為什麼你掌握的信息,資源,資本比我多呢?你有一個好的家庭,家庭裡面從小就有一切比我好的多的社會資源,組織資源,人脈資源。而且由於家庭的原因,你處在信息的上游階層,可以接到一手的信息,比別人的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以及高級程度強上百倍。爸媽所能提供給你的資本動輒千萬。

而我從小在家庭的教育下只知道讀書考高分,然後才能改變前程。我掌握的信息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甚至所謂三大姑八大姨聊天時說的,又有個朋友在省里教育廳工作,內部消息**,而這個在教育廳工作的人不過是個科員而已。他得到的信息也是很落後的。以至於我沒有預測到高考改革,院校擴招和院校分數線大提升。而沒考到清華北大,只是一個211。我能掌握的資源可以說是0.能掌握的資本滿打滿算就爸媽所有存款不過50萬而已。當然,也不可能都掌握。

當你知道這些的時候,然後給我灌輸雞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能者勝利。有用嗎?如果這些不平等都不能包括進社會不公平之內的話,我不知道什麼才算。

或許有人會覺得女性受到工作單位的歧視也不算社會不公平的一種嘍?因為女性本身有各種產假會給公司造成損失,而不是公司的錯,更不是社會的不公嘍?

所以,因為社會很公平,能者多勞多得,反之則要被淘汰或者少賺。以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不是社會的問題,所以很合理。

你如果是第一個吃著家族飯好好適應了社會公平的人,而這麼想,我無話可說。畢竟屁股決定腦袋.

但是如果你是那個普通的學生,父母供養了大半輩子讓你好不容易能上個大學出來公司從基層做起。而這麼想,我也無話可說,畢竟你的腦袋和普通人不在一個次元。

不過話說回來,奴隸為奴隸主叫好。

農奴為地主叫好。

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從來也沒少過。

現代當然也不例外。

另外,比較一下那些從小家境甚至更差,而成績也因為家教,學校環境,生活壓力而不得不過早承擔生活的人,他們的處境也會更糟。

但最糟的還不是年輕人,他們尚且擁有力氣可以出賣。比如工地搬磚,清潔工,服務生等等,前幾年還可以去血汗工廠和黑煤窯挖煤嘛。他們的工資大多是可以供自己花費,但是卻攢不了錢。這些人難道就不認真工作,就不努力嗎?我是不贊同某些人的所謂公平的「努力說」。

我說了,他們不是最差的,因為還有苕力氣。而那些農村的老人和已經4.50歲的下崗工人,他們的薪資和退休金何以這麼低呢?單親家庭由一個人撫養的孩子他的父親或母親過得也比常人艱辛的多。他們很努力,可還是不夠生活。

前不久武鋼大裁員就是個例子,都是4.50歲的老人家,提前光榮退休,今後的路只有家人和國家來兜底了,也只是兜底而已。

這樣的貧富差距能不盡量去縮小嗎?

評論里主要說家族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得來的。我這裡比較疑惑這些人是吃家族飯的還是想吃家族飯的。如果不是,你們難道沒有家人嗎?不存在祖先嗎?你們的祖先就不努力勤奮,你們的家人就不努力辛勞嗎?可為什麼這麼辛苦,祖先也很勤奮。還是沒形成家族呢?

口口聲聲為吃家族飯的人辯護,說實話,他們上溯幾代也大多不是泥腿子。

而你的祖先也不一定就不是家族。

好好想想自己的當下。不要講祖先的情懷。就從近的說,你父母祖父都很辛勞努力,可還是沒有家族。而不是翻出個祖宗十八代,我也曾闊過,或者說,將來下幾代也會闊的,自欺欺人倒不為過,和印度的低種姓想著自己真善忍下輩子就能當婆羅門有什麼區別?

然後別人家族者還沒說你也配姓趙這樣的話,自己就先說出我下輩子,我下下輩子。或者我兒子,我孫子就姓趙了呢?所以,既然總有一天會姓趙,為什麼要反對呢?

每個人其實都受到家庭的幫助和支持,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說的家族和你那個家庭區別可大了去了。這就是貧富差距可以有,但是不能過於懸殊的原因。

---------------------------------------------------------

申明一下。我的答案是跟著題主的貧富差距既然是公平造成的有沒有必要縮小而回答的。第一,我否認他說的那這是公平的。第二,我認為貧富差距應該縮小。答案里說我是絕對平均,這我是不認同的。

這個「我」只是第一人稱,並不指我本人,請大家自行帶入。


因為不公平。

差距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先天,二是後天。

先天不公平,憑什麼你一出生身體健康智商爆表顏值擔當,有人就先天殘疾?我讀小學時同桌是個早產兒,我曾經花一個月的時間教會他十以內加減,其實是直接把所有算式背下來的。他腦子裡根本沒有加或者減的概念,任他再努力一萬倍,有什麼用?公平嗎?

後天不公平,憑什麼你一出生錦衣玉食父從政母經商,家教都是全球TOP大學研究生,有人就要為了買包零食吃去偷工地鋼筋被狗追到塔吊上躲到天黑。我初中交不起學費被班主任叫滾出去站著交了錢再回來的時候,我就體會到上學還不如去賣望遠鏡了。

哪怕是努力也不公平,性格自先天和後天混合,有人天生勤奮開朗,有人天生懶惰抑鬱,嬰幼兒並非一張白紙,何況又身處不同染缸。你以為你是靠努力逆襲,而努力也不過來自先天基因加後天培養。

如果我們現在站在奈何橋往下望,排著隊準備投胎,河水一片污濁,你不知你將是男是女出生何方,不知會善良勇敢還是齷蹉骯髒,不知是天生殘疾還是身體健康,不知才高八斗還是沒有智商,不知會是黔首百姓還是紈袴膏粱。

現在黑幕落下,蒙著眼睛往下跳,你希望世界是什麼模樣?


不減少貧富差距的話,

你可能會被這樣

也會被這樣

甚至這樣

你全家會和這家一樣

不信?

發生這些事的時代距離現在很遠?

孤注一擲的人民沒有所謂手下留情。


我記得有人給我說過這麼一個道理。有一些助紂為虐的人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它們喜歡假設「這個世界一開始就無比公平、正義」,這樣就可以掩蓋這些人的不安、惶恐,讓它們得到心理的安慰。所以面對社會黑暗,這些人就會大膽的說「肯定是你不努力才會這樣啊。」;所以面對校園欺凌,總有一些老師對被欺負的孩子說「你不打他他為什麼打你?你要反思!」;所以癟三欺負百姓,總有暴民護著癟三,說到「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也有錯。」

改變世界太難;說出實話不敢;認清現實沒膽;所以就自欺欺人;幫著趙老爺數錢總行了吧。呵呵呵呵。

我姥爺祖上可追溯到大禹時期,要不題主把房子賠給我吧。我家族肯定比你努力多了。


-

因為在完全憑個人能力和機遇的理想社會不存在。現在的富人全部都是靠不平等的機會成為比社會絕大多數人更富有的存在的。

哪個富人可以摸著自己良心,說自己能力以外的資本為零?

那麼,請再想一想,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財富分配的體系哪裡錯了?一定要富人的家裡堆滿了黃金,而路邊全是凍死骨才行嗎?

我是資產階級(即不靠薪水就能活得比你乎九成九的人都要好),而不是什麼在網上看了幾篇文章就叫囂要掃平一切有錢人的流氓宵小。我的一切思想都是經過反覆的動搖、鬥爭和辯論後得出的。所以你們在嘲笑我的「窮人」思想時,先掂量一下自己腰包再說。

-


有,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上講,富人佔據了本來窮人的資源和空間。

設想一個大鍋飯的兩人經濟,資源有20份,平均兩個人,

  • 聰明人生產率為高,給10份資源可以生產出20份產品,同時需要消耗2點資源生活,所以凈產出為20 - 10 - 2 = 8.

  • 平庸的人生產率低,給10份資源只能生產出14份產品,同時也需要消耗2點資源生活,所以凈產出為 14 -10 -2 = 2.

所以這個世界最後的凈產出為10.

那麼現在,假如我們要提高整個經濟體系的效率,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把資源除了保證平庸的人活下去之外,全部分給聰明人:

  • 聰明人拿到了15份資源,生產出30份產品,消耗了2點資源生活,凈產出為 13.
  • 平庸的人拿到了5份資源,生產出7份資源,消耗2點資源生活,凈產出為0.

這個新世界的最後凈產出為13。

相比大鍋飯經濟的10,效率提高了30%,但是平庸的人過得更好了么?沒有。在大鍋飯的世界,平庸的人還有2的收入,但是在新的規則下,儘管效率提高了,但是凈產出只剩下了0。

因為效率差異,所以機制設計者出於最大化社會產出的考慮會把更多的資源向效率高的人傾斜,但是這也意味著聰明的人在起手就因為其聰明,而被機制設計者分配了本來可以分給平庸的人的資源。

或者不那麼拗口的說:假如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兩個平庸的人,那麼沒什麼說的,平均分配,最後凈產出為4. 每個人獲得2的收入。

現在一個平庸的人突然變聰明了,那麼又回到了這篇回答開始的場景,另外一個平庸的人因為自己的同伴變聰明了,從而生存空間受到了明顯了擠壓——自己生產力本來就不高,現在連生產資料也連帶著變少了,所以貧富差距就瞬間拉開了。

我們繼續擴展上面的場景:

那麼,假如沒有一個威權的機制設計者可以把資源任意分配,需要投票決定資源如何分配。那麼這個平庸的人會不會投票自己減少自己的資源呢?顯然不會。這個時候,假如聰明人承諾:「如果你把你自己的那一份資源給我一半,等我生產出來了,我不但給你補齊到2的收入,再額外給你1的紅利怎麼樣?」

於是平庸的人把5份資源轉讓給了聰明人,最後聰明人持有凈產出10, 平庸的人持有的凈產出為3.

縮減貧富差距不僅僅是從公平的角度考慮的結果,事實上,也是社會制度的本意——把資源交由那些更有能力的人掌管,等他們生產出了更多的財富之後,再適當的拿走一些補貼給窮人,以達到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至於公平——我上面說的這個體制是公平還是不公平呢?恐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聰明人可能會覺得,事情都是自己乾的,自己還要額外的從自己辛辛苦苦的收益中拿出來3個來交給平庸的人,來換取法案的通過;平庸的人也覺得自己佔有的社會資源比以前明顯的少太多了,最後還只從這些社會資源的收益中拿到了一個微不足道的施捨。

補充一點:在上面這個小例子裡面,聰明和平庸並不是其狹義的意義,我只是來指代生產率不同的兩個類型,在現實中,教育程度,身世等等都會影響自己是屬於哪個群體。


「社會上的貧富差距由個人能力、所掌握的資源、信息、資本等導致,而非社會不公。」

「個人能力」後面的那些玩意兒就是最大的不公。

靴靴。

出身決定命運。這麼赤裸裸的不公被美化成「理想的市場經濟」,我也是服。


如果真的可以達到你所說的理想社會,多勞多得,努力比不努力能得到的資源就是多的情況下,應該沒人不認同。

然而現實社會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分配太不公了,所以如果不減少貧富差距必然引發革命。

柳家就這麼明目張胆的壟斷打車市場?

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該打破平衡的時候自然會打破。

我就說一句,現代金融和股權架構你不用跟我說,我很了解。

但一家子人通過自己的能力全都湊到一個行業的概率是多少?即使真的是能力匹配有沒有想過要避嫌?連64之前中央都說過「不要以為自己是紅二代,通通送出去不要回國了。」

倒車開的飛起。


大家大概有這樣的經歷,一個跟自己很遠的成功人士,並不會讓自己嫉妒。但一個身邊的人,一起成長的人,獲得了成功,就很可能讓自己嫉妒。因為前者我們不認為是同一類人,後者我們認為是同一類人。

人群分三六九等,有人錦衣玉食,有人衣不蔽體,這是客觀存在的。奴隸社會,或者有些等級森嚴的社會,通過制度合理化了這種差距。讓低層級的賤民不抱什麼念想。那些富人,本來就跟自己不是同一類人。可能就是因為他們上輩子做了善事,這輩子享福吧。

當「人生而平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思想深入人心時,底層的人民就會有念想了。逼急了,老子揭竿而起,橫豎是個死,萬一成了,也能當皇帝。孫悟空一把金箍棒就直搗凌霄寶殿。一旦認為自己和那些富人其實是同樣的人,那麼就心裡不平衡了。

這時候,有兩種辦法,一個是給機會。比如科舉考試。你只要好好讀聖賢書,有天賦,就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過來說,你沒有當官,是因為自己不好好讀聖賢書,或者沒這個天賦。這就只能認命了。類似的,比如美國夢,讓你去冒險去奮鬥去努力,反過來說,你不是比爾蓋茨,是因為不夠努力或者天份不夠。這也就是認命了。

第二個是直接補貼,像福利國家。補貼到養懶人的地步。徹底沒有窮人了。至少保證本國人是。

比較之下,第一個更加照顧「效率」,不會照顧懶人,更能持續。不過也有問題。萬一人們不信呢?比如我們大山裡的那些貧困縣下的人們,還有美國黑人社區里的,他們生而貧困,沒有好的醫療和教育,長大了繼續貧困,進入貧困的循環。他不會覺得機會大門向他們打開。這些很可能成為社會中的不穩定力量。所以不能光給機會,要給補貼,幫他從循環里走出來


大家都讓一讓,我要開始裝逼了

一般而言,一定的貧富差距對經濟和社會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才能對個體產生激勵,讓大夥努力幹活。但是在貧富差距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將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經濟發展。

現在問題來了,貧富差距多大才算大?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是,基尼係數超過0.5就說明貧富差距挺大的了。國家統計局給出中國2015年的基尼係數是0.462,連續第七年下降,2010年的峰值是0.481。其他各國見下圖,可見中國的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

所以國家為啥要想著減小貧富差距嘞??主要有這麼幾點吧

1. 社會治安

早在2002年的時候,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發現,當貧富差距增大的時候,地區的犯罪率也會上升。(傳送門: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EC/Resources/Crime%26Inequality.pdf)

上面這個是搶劫和謀殺的關係

這個是謀殺與基尼係數的關係。社會治安的惡化不光影響窮人,富人的家人也要逛街美容吃飯啊對吧,誰也不希望自家孩子從校門口出來被報復社會的人砍傷。這種事情前幾年真還挺多的。

2. 經濟停滯。

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窮國的基尼係數反而很低,這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很窮,而特別富裕的國家,比如北歐的丹麥瑞典,基尼係數也很低

發展經濟學的大牛庫茨涅茲就提出了「倒U曲線」這樣的概念,就是講人均GDP增加的時候,不平等的程度會先增加,後減少。如下圖

而在那個比較高的地方(貧富差距大的階段),很多國家都沒能繼續增長經濟,典型的比如馬來西亞阿根廷巴西等等,也有很多人叫他們落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這是因為當貧富差距大的時候,有錢人生產的商品,普通人沒錢把他們都消費掉,所以就產能過剩,經濟危機了,大家日子都不好過。美國在過去一百年的基尼係數變化是這樣的:

巔峰時期的1930年和2008年發生了什麼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再講了。。。。

3. 政治動蕩

哈佛大學在1996年的時候就通過統計說明了社會不平等時,政治的不穩定性會加劇,然後投資就會減少。(傳送門:https://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4553018/alesina_incomedistribution.pdf)

由於底層和上層的意見分歧會越拉越大,要麼產生一個民粹主義政府,如委內瑞拉,要麼政府由精英階層控制,如印度。然後階層間的矛盾衝突會日益嚴重,鬧革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當然這個我還沒找到統計數據支持說貧富差距大的地區容易鬧革命。

好了,既然過大的貧富差距會影響治安,阻礙經濟,破壞政治生態,你說要不要「劫富濟貧」一丟丟嘞???


如果貧富差距是掌握的產品的數量差異的話,其實問題沒多大。因為沒飯吃的窮人會「感動」富豪們做善事的。最終能維持基本的平衡。

但現在是金錢的差異太大。有錢的人不會消耗和金錢匹配的那麼多產品。窮人沒錢買多少產品。

這就導致了產能過剩。明明有一萬億美元的貨幣,卻只能賣出三千億的貨物,這嚴重影響社會擴大生產,導致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影響青少年教育,破壞社會的未來發展潛力。

而更糟糕的是,這時候富人只會救濟少數吃不起飯的人,窮人只是覺得產能過剩是政府公共支出不足。大家都一條心的用力去加劇產能過剩。萬劫不復。

如果最窮的1%也有足夠的錢保證天天吃青斑魚,大龍蝦,生蚝。養得起私家車,還給的起讀到博士的學費。可以月月坐飛機上遊艇。治得起hiv,癌症。

就算用存摺上的金錢體現的貧富差距世界最高,也還是幸福國度啊。

延伸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在自己上班兩小時路程之內擁有安全舒適面積足夠的房子,還貸壓力不影響生活,就不用在意房價上天。

因為人類本質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更多的錢。很多時候錢和物質享受緊密相關,但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其實有沒有必要縮減貧富差距要分開看

從國家層面的宏觀角度來看,有

從私人層面的微觀角度來看,無

從題主的問題描述來看是從微觀視角切入的,而我們平常所學所見的都是從宏觀視角切入的,所以存在疑惑。

先分析微觀個人情況:

這世界所有的貧富差距大抵都可以歸結於信息的不均衡,所以人和人之間的能力差距大抵也可以歸結於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均衡。

兩個人即便在同一起跑線,只要這種在能力上的差距存在,便終究會產生貧富,但最初的差距其實並不大,但其實這也並不是問題的所在

真正的問題在於差距擴大的這個環節,它幾乎是以一種指數級的增長,那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快速的增長呢?

是富人靠著這一部分多出的差距資產所能獲取的更深層,更有價值的信息,而這一部分信息,是窮人可能耗盡一生都所無法接觸到的。

也就是說,最初,信息的差距能產生貧富的差距,進而由貧富差距會進一步導致信息差距的擴大......然後這就是一個死循環(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持續這個循環的,中間還存在信息的選擇)

這樣下去,富者富可敵國,窮者屍橫遍野,如果不考慮到其他因素,貧富差距會無限擴大。

所以微觀角度來說,這完全可以歸結於市場的優勝劣汰,所以是沒必要的。

然後分析宏觀國家情況:

宏觀的目標與微觀的目標是有著區別的,微觀層面上追求的是效率和利益,而宏觀層面則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注重對於公平的把握。

這是因為微觀的效率是個人的效率,而宏觀的效率是所有人的效率(其中包括了窮人),而在國家效率問題中,公平的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

不同於微觀的效率由個人的財富量體現,宏觀的效率由GDP,稅收,社會總消費,總投資等共同體現。

貧富的差距越大,會在GDP,稅收,社會總消費與總投資等方面產生越明顯的負面作用。

比如,在貧富差距嚴重的時候,資產高度集中於富人手中,而富人的消費能力有限,窮人卻無消費能力,這會導致資產的閑置浪費,也就是存在巨大的機會成本。

所以,國家致力縮減貧富差距,實質上是有利於提升國家效率的。

同時縮減貧富差距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國家整體經濟效率上面,也在於維護政權穩定,鞏固執政地位上面,當貧富差距擴大到一個很惡劣的節點時,底層人民會出現嚴重反動情緒,進而造反,因為在這個時候,造反的成本和生活的成本相持平,甚至更低了。

綜上,國家有必要,私人無必要。


減少貧富差距是現代社會必需、也必然會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們的社會與自然界有相似之處,就是掠食者的過度擴張會消滅次級種群,引發食物鏈崩潰,進而消滅自身。所以,任由某生物無限成長並不是一件好事。

再回到貧富差距方面,如果沒有社會規則限制資本的無限擴張,那麼資本很快就會填滿一切需求空間,壓制一切競爭者,最終達到效率邊際(最高利潤),然後?必然是崩潰與死亡。因為資本主義商業社會是高度發展但脆弱的社會,其生命力源自工業技術的發展,其生存方式依賴被剝削者的需求,沒有被剝削者(利潤),就沒有資本主義,它的需求不是內生型的。所以,保護被剝削者的生存空間,就是保證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預防經濟癌症殺死所有人的免疫手段。

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會明白,限制貧富差距可不是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而是現代社會中奴役、剝削、控制機制中的一種中和手段、一片鎮痛劑而已,是商業社會中財富分配必然出現的伴生物。

然而,嚴密的社會規則也不能完全限制人類掠奪、競爭的天性,總會有個體因私慾破壞這種社會平衡手段,然後,資本過度發展、壓榨底層、經濟危機、社會革命,如此反覆。自然人類恐怕是無法建立完美永恆的大同社會了,只有高度進化、削弱生物天性的人工智慧才有希望,而自然人類終將成為機器圈養的寵物。


社會的資源分配方式有兩種,

1是按勞按生產要素分配

2是按需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討論得非常多,但按需分配許多人不理解。

按需分配是由需求的急迫性和對社會其它個體的威脅性決定的。

簡單舉例就是和平時期軍隊軍費,軍隊對國民具有絕對威脅性,同時軍隊又期望永遠增加軍費。這個時候,軍方和官方就會產生激烈博弈。達成的結果往往是以保證國民經濟為前提,給予軍方相對較高的軍費待遇。

同理,你不給窮人生存空間,窮人就會拋開規則來搶奪你的生存空間。

如果你有辦法讓窮人乖乖失去威脅能力後等死,那麼你根本不用再顧忌窮人利益。


以前的君王也是這麼想的,然後他們被推翻了。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有時候還是有點道理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