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智能硬體的時候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是什麼?
是裝飾?還是具體解決某個功能需求?智能硬體提供給消費者的使用價值應包含哪些方面?
___另外,線上圓桌活動進行中,若對持續的話題討論感興趣,敬請關註:智能硬體時代
這個問題分成兩個來考慮會比較容易理解 :
1、買硬體的時候消費者關注什麼?2、硬體前面加了個智能時消費者關注什麼?
1、只買硬體。
(1)在共性層面關注性能,價格,簡單講就是性價比,因此跑分就很重要。大部分硬體產品在品牌層面一致時,基本只剩價格屠殺了。(2)在個性層面關注外觀,特別的功能點。這也是產品溢價的關鍵所在,比如買一台桌面音箱,對大部分小白而言,外觀是第一位的,如果有酷炫的閃燈,比如JBL的脈動,就會讓你忽略價格。插入說說「智能手機」
實際大部分用戶對「智能」一詞是麻木的,比如今天的智能手機,大部分應該乖乖滾回到第1個問題里,跟智能毫無關係,唯一有點用的是各種感測器,給未來智能提供了眼睛和耳朵,但應用還非常初級。即使是小米,深度優化了安卓,所體現的智能,也不過是個別軟體和組件部分的局部「人性化」而已,比如發手機驗證碼時,自動給你填進去,不用再敲一遍。而只有蘋果,做到SIRI這個層次,才算是跨進「智能」的大門。你今天可以告訴SIRI:「幫我設一個下午3點的鬧鐘」,用各種方言他都能識別,這是因為他用大數據來不斷優化識別率,所以SIRI也只能在聯網的情況下才能應用。其實今天的「智能」手機,只有蘋果能賣高價,而蘋果賣高價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它智能,還是因為個性層面有足夠差異的東西,共性層面性能夠穩定夠好,品牌溢價夠高。小結:手機離「智能」還差得遠,有誰要做可以從這個角度考慮一下,羅永浩的鎚子也就是想搞得「聰明」一點罷了,但預置的智能模式,離「智能」還是有距離的。
2、買智能硬體。
(1)基礎指標必須超出行業平均水平,比如你是個智能燈泡,你照明就得好。智能路由器,穿牆首先得強。(2)外觀必須得有未來感,你的團隊里要沒有個紅點獎獲得者,也得至少得過一個國產的紅星獎吧。雖然這倆現在都挺山寨的,但挑動人忘掉去比你的性價比,就要分散用戶注意力嘛,所謂「一俊遮百丑」就是這個道理。(3)買真正的智能。這部分是最難的,實際上做智能硬體的人也不見得有多聰明,要因為做「智能」硬體一下聰明起來也很難。所以就會出現會說話的冰箱,會講故事的掃地機器人,這些跟智能有一毛錢關係咩?我最欣賞的智能硬體是kindle,解決讀書的核心應用,而且在讓你閱讀方面極其聰明,標記,分享,推薦,一切都圍繞核心來「智能」,最關鍵是他還會「越來越聰明」——這才是智能的終極定義,學習能力。當具備這種級別的智能時,才有為智能溢價買單的理由了。這就是為啥你不願意花2000塊買個傻不拉唧的機器狗,願意花一萬買條金毛的原因。「不斷學習「的智能會給你帶來不斷增加的使用價值。養個娃也是同理。。。
綜上:要做智能硬體,先想想有什麼硬體急需用智能來改善其使用價值吧,環啊表的都是浮雲。如果我來做表,我會圍繞時間這個概念做透,一塊到任何地方都能告訴你當地幾點天亮,幾點天黑的表,這才跟智能有點關係,把表搞成人體行為的枷鎖,都是吃飽撐的。。。裝逼、懶惰、玩樂
酷炫耀新鮮感
買懶
購買智能硬體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買什麼?
1、使用新穎的解決方案,提高生活舒適感和幸福感。
2、體驗感受別人的智慧,在智慧的交流中得到快樂。
3、有一個炫耀的憑證,朋友間有個可以引發興趣共同討論的物品。
4、顯示一種態度和生活方式,熱衷新興科技,尊重創新。
5、證明自己的科技的判斷能力。
消費者購買的衝動很多,嘗鮮時短期行為,比如大量的購買手環,帶一周後扔進抽屜里。。。比如購買一個智能體重秤,更方便的記錄自己的體質情況。
作為maker,我覺得一款成功的智能硬體,應該賣的是:您能更簡單、更快捷、更高性價比的享受優質服務。或者說,我們向用戶提供智能硬體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提供什麼?這個問題稍微有點玄,但是也恰恰是每一個智能硬體創業者最最應該反覆問自己的問題。
也許對於最能接受新鮮事物、並且也極具冒險精神的極客群體來說,酷、好玩、可炫耀等等都可以構成其購買的因素。
而對於更多的消費者, 幫助其解決問題和實現預期目標的產品才是他們所需要的,暫時先把價格因素放一放哈。
智能硬體產品,首先立足的應該是對用戶需求的滿足,更多的時候我們說是用戶的「痛點」需求。智能不智能,更主要的是能否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價值,而不是上傳個數據、加個所謂的雲平台(你用伺服器也能實現同樣功能呀)就會有用戶更願意買單。
這一點,個人比較認同小米的「極致」策略,在某一點做到極致,而這一點是目標用戶所需要的。
用戶購買智能硬體,購買的是他所需要的核心價值,更簡化地,是購買賣家營銷並被認同的核心價值。
謝邀智能硬體對於消費者而言,也只是一種產品,產品當然是要迎合用戶某方面的需求,用戶才會買賬。至於具體滿足什麼需求,也會因具體產品而異,畢竟智能硬體是一大類產品。如果非要說智能硬體滿足了什麼,我想會是magic。每一件智能硬體產品都會像一種魔法一樣,讓生活變得奇幻有趣,便捷舒適,而目前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就是對這些魔法的嚮往。從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來看,所能提供的大概是通過感測器、物聯網、移動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平台、機械自動化等,實現人、物、信息的時刻聯繫,聯繫意味著可以獲知,可以交流,可以分析,可以控制。數據從遍布萬物的感測器中採集誕生,經過層層智能平台收集整理,分析計算,或呈現在用戶面前供參考,或生成控制指令自動操作。其中的價值在於極大的降低過程成本,提高生產力。問題比較泛,所以回答也有點不著邊際,請見諒!
[1]我愛炫富,買「逼格」:
高大上的逼格。別人有,我就要有!不但我要有,還要最先有;[2]我有痛點,買「功效」:這玩意真的能解決我的一些痛點,比如智能電子針灸,我邊上班邊使用邊緩解痛經。[3]能「說明我是誰」,買「自我品牌代號」:以品牌傳播訴求代表自己的身份。別人都用iphone6,我偏用黑莓。我就是和你們這些凡夫俗子不一樣。
[4]可以買了送人的,買面子和孝心。我覺得對於整個社會群體來說,購買的是解放生產力的機會。本來智能硬體的出現,就是為了分擔人類原有的一部分工作,從而使人類從許多繁重重複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智能硬體去代替人類完成。這樣,人類有限的生產力就能解放出來從而能夠更集中地投入到更上層結構的工作中去,這樣人類群體才能加快進化。人們只看到的隨之帶來的娛樂、享受等功能,不過是智能硬體帶來的群體紅利在個體上的體現而已。(PS一句:我明明沒有修改過,為什麼總提示我有修改的草稿……= =?)
Imagination
服務,需或的不需要的服務
一匹跑得更快的馬
首先,拋開智能這個詞,產品被生產出來是為了什麼?賺錢?夢想?好玩?想清楚再做,什麼目的決定著什麼結果。
其次,產品是被讓人用的,總得讓人用的爽吧?也就是俗稱的用戶體驗,這是起碼一點,不管是一款手電筒還是一個水杯還是一部手機,用戶用的爽,才會繼續買,才會向別人推薦。
最後,智能只是一個修飾,只是一個概念,不是所有物品都需要智能,不講究用戶體驗的智能都是偽智能。科技是生產力,能夠提供方便,便利,改變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大家是否都有這樣的場景:
你出門後,再想家裡的燈是不是沒有關,煤氣是不是沒有管好,
智能硬體買的是智能,買的是服務。現有的所謂智能硬體,99%都是硬體+手機端app這是智能? 這是自欺欺人,人不去操作app,硬體的「智能」就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