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古音和粵語,廣東話真的關聯大么?

一直以來都說粵語繼承了大量的古音,所以粵語完全可以代表漢語言語音的傳統,包括近期的曉說,高曉松也這麼說,可是這是真的么?

就說移民,因為衣冠南渡,所以古音保留在吳粵閩這些語言中,可是我們國家歷史上大量移民,比如山西大槐樹,可是你覺的同為北方話的的山東河南,和山西話很像么。比如湖廣添四川,四川話和湖北湖南話差異也很大呀。

比如說繼承,再怎麼說古音也應該是甘陝河南繼承為多吧,再不濟也是江蘇湖北湖南這些區域吧,而且這裡還有一個客家話,怎麼看客家話的變化也是最少的呀,這裡有一個例證是說,北方話引入和很多滿蒙少數民族的詞語,所以就變化了,這個完全不靠譜,日本話不斷引入外來語的語言,你敢說他們的語音是一直在變化么?這麼說不是完全是在混淆視聽么?而且南方恐怕少數民族更多吧,融合的更多呀,而且廣東話或者廣西白話,難道不是和越南話或者泰語幾分相似么?

最後一個例證是說古詩詞廣東話讀起來更押韻,更抑揚頓挫。我怎麼看古詩詞和廣東話的說話方式不同呢,更不要說語音,你聽粵劇的戲詞和京劇戲詞,明顯京劇的戲詞更多的詩詞吧,粵劇基本都是大白話呀。

咔咔,寫了這麼多,有那位真正能釐清這些問題的達人幫我解答一下。


某些方面粵語保存古音相當好:比如入聲三套韻尾都全,尖團聲母完整不混而且都不顎化,跟廣韻的對應關係也相當整齊。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粵語是最正宗漢語」或「古人說的就是粵語」或「粵語最接近古語」,因為粵語也有大量的自身的晚近的音系演變,同古語的距離也不小;更不意味著粵語比別的漢語方言更優越,因為所有方言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存古的地方。

血統和移民對於語音是沒有必然關係的,這點用腳趾丫就能想明白,題主的問題描述就已經說到點子上了。方言讀古詩押韻跟保存古音也沒有必然關係,至多只能證明該方言在某些韻類上面的變化方式比較規律,但絕不是不變,更何況粵語讀古詩不押韻的也很多。

至於那個「北方話吸收了大量滿蒙語言」則純屬扯淡了,充其量只是有些借詞而已,若真要比借詞數量,也絕對是閩粵語言吸收侗台各民族的辭彙更豐富。其實對於一個有著千萬辭彙的語言而言,這些借詞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大家都是古漢語的後代,何必非要爭正統並貶低別人。

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知網搜搜方言方面的學術論文。


粵語最可惜的是全濁聲母和i介音的消失,否則真的很接近中古音了。


不管粵語、閩南語還是江浙方言怎麼說自己接近古音,至少福建廣東兩省的官員在古代經常被吐槽口音問題,而吳儂軟語出名也說明它和古代的官話發音並不一樣。這些地方始終都是非官話的區域。


優酷上有教中古漢語的視頻 你去聽聽看 感覺粵語只是保留了中古漢語部分特點 還有就是在生活用語上也保留了部分古代用語 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不同的保留中古漢語~ 我個人認為南方的方言肯定是要比北方的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 不僅僅體現在發音上 日常用語也是。


最能反應粵語的古老是那些古色古香的用詞,吃叫食,喝叫飲,走叫行,跑叫走,像叫似,也叫亦,穿叫著,脫叫除,衣服叫衫,臉叫面,脖子叫頸,討厭叫憎,警察叫差人,錢的單位是文。這些都是文言文啊。粵語口語里還有很多常用的字詞都非常古老,隨便舉幾個例子


京劇是南方戲劇混搭產生的,出現在十八世紀末

粵劇在明朝就有了

另外,應該說泰語和我們有些相似的音,就像韓語和日語和我們閩南話有相似的音一樣,是受我們影響的。日語的話,明治維新之後,裡面有了相當多的西洋詞語直接採用了英文字音

中國歷史上多次大規模人口遷移,使得發音在南方得以保留也是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南京「雨花台」的「雨」是否本應該讀破為「yù」?
為什麼很多人都把儒念做「rǔ」?
哪些方言可以區分樂事和樂視?
將漢字的字音改為多音節以改善漢字同音字問題可行嗎?
鄭張尚芳系統的上古音究竟是如何擬的,哪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