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舞者是孤獨的?

最近看了《舞林爭霸》,總聽到好多舞蹈演員說"舞者是孤獨的「?求解。


認真的回答一下。

因為在我曾自認為是半個舞者的時候,確實感到很孤獨。黃豆豆、楊麗萍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曾在某一時期感覺非常孤獨。

原因一:外,難有共鳴

演出時,觀眾消費的多是燈光、場面、華麗的服飾等等外在的東西,嘩嘩鼓掌往往是為讚歎舞者的炫技——大多數人欣賞舞蹈是在看造型、看場面、看美女帥哥,不大容易看出作品內涵,不想、也沒必要深入了解。當然也有太多作品要麼晦澀不知所云,要麼主題陳舊,比如古典女獨要麼是閨閣宮中愁怨難耐,要麼是青衣花旦戲如人生,桃李杯多少都是一堆技巧生硬拼湊的,現在的舞林大會上也太多無病糾結的、精神錯亂的現代舞,評委激動得不得了,觀眾啥也沒看懂。模式化作品太多,弄得我們觀眾只能看看熱鬧了。所以舞者很難找到惺惺相惜心靈相通的觀眾。

原因二:內,壓抑糾結

既然觀眾越來越看中技而不是藝,舞者當然會苦練技巧,一些頂尖舞者以炫技為榮,不會合作。一個人可以會所有舞種,所以舞蹈作品選角色時競爭相當充分,不像交響樂團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幾乎所有舞蹈主題的影視作品裡爭AB角都是故事主線,不是嗎?白熱化的競爭使得舞者身心俱疲,這和辦公室里爭先恐後的加班搶功甚至踩著別人向上爬其實是一回事,而舞台、聚光燈和汗水使得舞者內心的壓抑很容易被物化和感知。貼幾張圖感受一下:

另外在國內,很多舞者輪不著談創意,想登台先得控制體重,排練不是「扒帶子」學成品,就是被編導牽著鼻子走——做得再好也只是個「熟練工」。而且群舞伴舞的排演遠多於獨舞和舞劇,一遍遍機械重複的模仿、強化集體意識,都會削弱個體存在感。富士康工人也有類似感受。

可是,偏偏優秀的舞者都是動不動花濺淚、鳥驚心的感性啊~ 沒有這份敏感,哪來對舞蹈的熱愛?

編導告訴我們,在舞台上,必須時刻覺得自己像個公主:

可是同樣都付出了汗水,為什麼有的人總能在聚光燈前,有的人卻根本進不了畫面?

所以總結一下,感性的人,卻長期在高度物化的競爭中壓抑著個性,從事著無聊的重複勞動;明明知道自己只是鏡頭邊角的一小塊陰影,卻得像個公主一樣儘力表現。這就是我在身為一個永久配角時的孤獨體驗。

原因三:文藝的路,不好走

短暫的綻放是悲壯的。舞者需要經過長年磨練才能讓觀眾滿意,可是沒多久就會面臨新的社會角色定位。這裡暫且拋下傷病不談,以舞為職業的群體里有很多都得從辛苦、錢少、收入不穩定的日子過起,也有很多輝煌過後就被人遺忘。看到達人秀里那對雜技鴛鴦(後附圖),沒演出的時候倆人只掙三千塊月俸——他們至少還有底薪,多少舞蹈工作室是沒活做就沒飯吃還得交房租的!靠作品獲得成就是每個舞者的夢想,然而有多少人在討著生活玩藝術的日子裡能得到親友支持呢?

還有,在這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有多少人選擇舞蹈、體育作為職業時僅僅因為考藝校分數線低?我媽每年給不少這樣的孩子帶家教,他們有些人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深深埋下不自信的種子(包括一些加分提檔的特長生也是如此),學校教會他們自尋孤獨。

試想,同樣二十四五歲,一個是碼農,一個是非著名藝人兼健身房街舞教練,單從職業考慮,姑娘們更願意嫁給誰?姑娘她娘喜歡哪個?

貼個圖向劉鑫、高林致敬,這樣志同道合還能有出路的真不容易:

原因四:商演的錢,不好賺

我不是行內人不好亂說,只是覺得自己現在幾千塊工資真的真的真的看不起動輒三四五六百的舞劇!180的票只能讓你坐在角落像鴨子一樣抻著脖子看好嗎?可楊麗萍說就算是這樣,演舞劇還入不敷出,得各地巡演有規模才出收益。

可是看成本呢:春晚所有節目,舞蹈和武術排練的辛苦程度僅次於雜技,加上需要舞美全方位配合,廢人工、燒成本,這一點辦過大學晚會的都深有體會吧?如果不能像雲門舞集那樣賣概念打品牌的話,舞蹈演員只能是四處走穴賣青春賣苦力。國內舞劇市場缺乏規模性和群眾基礎,一方掙不到一方花不起,沒有欣賞形體藝術的習慣。而且很多人對舞蹈工作者有角色偏見:女 = 潛規則、男 = 同性戀、男+女 = 亂搞——別撇嘴,我只是根據一些網民刻薄的評論總結了一下而已。

這種市場現狀,生生把好舞者都逼到電影棚和夜店裡了,於是更「亂搞」……不能站著把錢掙了,是舊社會的戲子、也是現如今舞者最大的悲哀。希望舞蹈類選秀的推出能改善行業現狀。

==============================

這個問題發了倆月都沒有得到一個贊,於是感慨:「寫了那麼久、那麼認真嚴肅的回答一個問題,甚至還不如一句」瞎扯淡」——好失望,這還是從前那個知乎嗎?」

——你看,愛舞的孩子就是如此矯情,到處找聚光燈,註定一輩子孤獨!!

但是,請不要用那種局外者清的姿態來對待我們好嗎?一句「瞎扯淡」真的很讓人傷心誒。

有人說大學生舞團沒有那麼多勾心鬥角,來給你講幾個真實的故事:

我是非特長生,通過大約10進1的面試進入校藝術團的。在校藝術團舞隊常常因為技巧和表現力不如特長生而被忽視,只有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得到這個集體的認可。第一次參加舞團演出,妝都化好了因為演出服少做了一套,我發揚了一下風格,從那以後這個節目就再也不需要我了。後一個節目排隊型時,我又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某特長生毫不客氣的搶走道具,終成萬能替補,必須記住整個節目所有角色的動作、換場,卻因為沒有跟隊型排練的機會,導致可憐的幾次救場我都難免破壞整體畫面,而其他時候我只能舉著相機記錄隊友的精彩表演——因為這兩個大節目沒參演,我也失去了第一次出國交流的競爭機會。有時我也會找個靜謐的夜晚,獨自去學生活動中心的大落地窗前跳自己的舞,默默排遣壓抑的情緒……

後來我另外組建了一個舞蹈社團,大家都把舞蹈當作愛好,而不是出人頭地的資本,於是氣氛就輕鬆多了。由於需要為社團拉經費,我一直在組織商演活動,和很多舞者分享過真實的感受:他們有跑定點夜場的、全國各地走穴的、藝校老師、藝校學生、自己開studio的、為了考名校而學舞的、名校畢業轉行走穴的、殘疾人藝術團的、因為舞蹈獲獎而做了校團委書記的……確實有很多真正熱愛舞蹈的人會糾結於舞蹈帶給自己的孤獨。而這種孤獨又讓我們有了些許共鳴。


因為、沒有人能理解她們想表達的東西。肢體語言遠沒有文字語言直接。


〈一〉

中國目前給予舞者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太少,也沒有足夠的保障。

中國的舞者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十三四歲左右打定注意要走這條路的基本上都會脫離原有的全日制文化課學校的學習,將精力投入專業課的練習中。這註定他/她們會失去許多同齡人擁有的機會和自由。相比較而言,北美歐洲一些國家學業壓力沒有那麼繁重,得以讓跳舞的孩子們繼續在普通中學學習,課餘時間兼顧舞蹈。

這也給予孩子更多時間慎重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否真正熱愛舞蹈。舞蹈是一種主觀上很難堅持的藝術,所以中國的現狀是一些孩子在還沒有獨立決定自己未來能力時被框定死職業,培養出相當一部分並不熱愛舞蹈的學生。

舞者工資待遇不高也是早已眾所周知的,工作機會少,大部分畢業生的出路都是舞蹈老師。很多時候家長勸孩子不要走專業都會說「你畢業之後能養活自己嗎?」blabla

〈二〉

社會對舞者這份職業不夠尊重。

大概是舞蹈的展現由肢體構成,看上去也不費什麼腦力,許多人認為學舞蹈的都是文化課差的,考試考不過的。還有對於這份職業深深的誤解,不了解舞蹈,不願欣賞舞蹈。從前一陣知乎上那個「芭蕾舞者為何總暴露底褲」的問題下許多荒誕的答案就可見一斑。(有些人就是只願敲敲鍵盤信口開河也不願去網上書上查查芭蕾起源的資料)

還有大眾從電影電視上喜聞樂見得來的觀念。大概覺得所有舞蹈演員都節食,所有芭蕾演員的腳都被摧殘到不能看,演員之間都互相算計啥的。(菲林團長被潑硫酸那陣,一群朋友問我跳舞的是不是都是心胸狹窄,舞團是不是都水很深。每個領域都有人渣好嗎)

〈三〉

對男舞者的普遍偏見。

這個問題太嚴重了,很多人都不相信舞蹈學校里有男生,或是覺得男生跳舞就一定沒有陽剛之氣——然而,芭蕾一開始是男性跳的,孔雀舞一開始是男性跳的……

男舞者不比女舞者輕鬆,但他們要承擔的社會壓力要大很多。心疼,別再欺負學舞蹈的男孩子了。

〈四〉

藝術家都是孤獨的,搞藝術的人都喜歡說自己是孤獨的,但藝術家和單純搞藝術的人卻是不同的。

〈五〉

原因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懷才不遇,比如作品不被理解理念不被接受,比如過於投入到創作中。

但如果讓我說,真的有一位舞者是最為孤獨的,從來沒有,也不會再有這樣的藝術家。

尼金斯基。

他才是真的孤獨。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舞蹈的表達來源於真實的自己,因而越是沉醉在舞蹈中的人,越會覺得孤獨。所以說,舞蹈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

從初中就開始以這種方式與自己交談,當時課業壓力大,每周我都會抽出一晚上的時間,開一盞小燈,獨自在房間裡面,隨著音樂舞蹈釋放壓力(那個時候是買的磁帶放在復讀機裡面唱,當時反覆放蕭亞軒、energy的快歌)。當時看了很多HipHop的視頻覺得很帥氣,所以就亦步亦趨的跳著男孩子喜歡的HipHop。接著到了高中,繼續著這項愛好,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時候無意中聽到節奏鮮明的音樂,身體就會不自覺地舞動,當時怕被人當做怪人,就只能控制壓抑自己(當時反覆放著周杰倫的七里香那個專輯裡的音樂跳hiphop)。後來讀大學之後,開始接觸sexy jazz,當時特別喜歡韓國李孝利的舞蹈,也開始參加了各種舞蹈比賽,跟著視頻自學了很多基本動作,包括wave and roll 。開始追求的是sexy,於是自學了椅子舞、Reggae、power jazz,後來慢慢學會走心,迷戀上lyrical jazz至今。在學校很難找到一個能夠很好練舞的場地,因為我想要的是一個幽靜安全空曠的室內,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完全釋放自己。因此每次回家,我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即興舞蹈,我甚至會根據不同歌曲的節奏韻律情緒來表達自己,就像你在跟音樂跟自己交談一樣。不知道有沒有專家研究過,一個人在完全放鬆的時候會打哈欠。我每次跳得特別投入的時候就會打哈欠,就像跑步者會有runner"s high一樣,姑且叫做dancer"s high吧。後來我發現每種類型的舞蹈都有其獨特之美,於是我開始拓寬自己的自學領域——弗朗明哥舞蹈、芭蕾舞、肚皮舞、民族舞、現代舞,甚至還自學邁克傑克遜的太空步。

在繁鬧的社會,人都被逼無法靜下心來思考,舞蹈可以說是一種與自己交談的途徑。


想像你自己站在舞台上,你似乎表達了很多東西,而你表達的對象,他們只是坐在那裡而已。


我只說說自己的感受。

大多數人眼中的舞者都是光鮮亮麗的,無論是台下的觀眾還是後台的負責人,他們聽到音樂看到舞者在台上起舞時其實眼裡都是光芒,就覺得舞者很風光,可以受到矚目,可以在台上成為焦點。

當舞者下了台時,退場後,在生活中別人會覺得跟舞者很有距離感,因為心裡總會想到她們在台上時的情景,覺得很優雅。然後就不太願意與之交流,覺得跳舞的人很高冷啊什麼的。

其實不是這樣,起碼就我而言,我覺得就算再光鮮的人下了台離開了聚光燈以後都只是個平常人,我在舞台上的每一個動作,都來源於我場下時時刻刻的努力,當別的姑娘在躺著玩手機追劇,而我連小睡休息都在下著豎叉壓著腿時,我想舞台上的那些燈光,也就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吧。

但講真,跳舞的姑娘更希望有人能夠懂她,她不是不願意與別人交流,只是吃的苦多了,說多了的話就變成了訴苦。 不過,如果你願意與跳舞的小姑娘成為好朋友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她就是個呆貨。

因為,內心世界真的太純粹太簡單了。

哈哈哈哈,跑題了。

附圖


你關注一下別的形式的藝術家,發現他們都是孤獨的


一點都不孤獨 可以獨自一人與舞為伴 用肢體詮釋自己的故事 向它傾訴你的痛苦 你的歡樂 時而激昂 時而歡樂 如人生一樣 苦短易逝卻五味俱全 一切享受其中 多麼自由


素肌不污無邪,曉來玉破瑤池裡。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銷魂流水。甚仍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想,冰簾半掩,明?亂墜。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感,因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總有一部分東西只有自己獨自品味;想要在一條路上堅持到底的人都會感到孤獨,因為曾經相伴的人漸漸走向他方,所以被留下的總會孤單。孤獨感是平常事,重點在於面對它的心態,是安靜的享受還是自哀自憐,由自己決定。推薦蔣勛的《孤獨六講》


瞎扯淡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評價楊麗萍監製的《十面埋伏》?
如何評價Poppin C的技術特點?
那些練童子功並且長大以後愛上這一行的人,小時候喜歡練功嗎?
控腿這一舞蹈基本功是如何訓練的?
對舞劇《孔子》怎麼理解?

TAG: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