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里,提到油紙傘。那時的油紙傘到底是怎樣的,材質、工藝、設計有哪些講究呢?
為啥這個問題這麼久都沒人回答?
我也不是很了解,因為接觸漢服了解過一點油紙傘,但覺得油紙傘真的是非常好的東西呀,希望拋磚引玉~首先搬運度娘的解釋。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經常使用的尼龍鋼架傘是19世紀英國人根據中國油紙傘的開合原理,使用現代材料,工業化生產改進而來,雖然方便攜帶、價格低廉,但卻是毫無生命的工業品,傳統油紙傘那種雅緻天成的美感,是尼龍鋼架傘永遠無法比擬的。
油紙傘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雨傘,應該說從發明開始到戴望舒寫《雨巷》的時代,材質、工藝、設計總體變化不是很大。再來看度娘的解釋。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妹妹發明。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妹妹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的雨傘。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油紙傘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越南、泰國、寮國等地後,又結合了當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風格和名稱。明朝《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1870年代,英國攝影師拍攝於北京郊區。
上面這張是百度的圖片,竟然是1870年代的,應該和戴望舒詩歌里的油紙傘差不多了。關於製作工藝……依舊來自度娘。
傳統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步:1.號竹:即選竹2.做骨架:削傘骨,並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必要的技術處理,然後鑽孔、拼架、穿線、串聯傘柄傘頭製成骨架。
3.上傘面: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修邊、定型,曝晒4.繪花:於傘面繪上圖案 ,晒乾5.上油:最後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乾後就可以使用了目前國內傳承較好的油紙傘作坊,如秦風漢月油紙傘、若水堂油紙傘等,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製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製也很講究,由專業畫師完成,主要取材於傳統國畫題材。也有各種民間題材,切合不同喜慶場合,比如婚聘的油紙傘。上面提到的秦風漢月和若水堂據說都在北京~據說同袍穿漢服去買會有優惠!!!哪天我到了帝都一定要穿著漢服去收一把~~
這是度娘上的若水堂油紙傘。這是度娘上的秦風漢月油紙傘。說到油紙傘,怎麼能少了漢服同袍們的照片!!!油紙傘在今天發揮作用,主要還是在同袍手中!!
油紙傘由於攜帶不便,現在多數還是收藏品吧。拍照用的往往是紙傘或者絹傘,不是正宗的油紙傘,能在日常生活中撐著油紙傘走在大街上的,一定是同袍……
油紙傘的規格有半穿、滿穿,加紗不加紗之分,,,具體情況請看淘寶圖片如下……以上……剛好,上個月我們去湖南瀏陽小河鄉拍攝了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那就把我們這篇文章貼出來吧。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具
除遮陽擋雨功用外
也是中國傳統婚禮中的重要物品
新娘出嫁下轎時
媒婆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
而在客家方言中
「油紙」與「有子」諧音
所以客家女性婚嫁時
女方通常以兩把紙傘為嫁妝
含「早生貴子」的意思
湖南瀏陽張坊鎮地處湘東羅霄山脈下
是客家人聚居地
全鎮客家風情濃郁
油紙傘製作工藝在這裡已流傳有上千年
直到1990年代
油紙傘依舊是當地人雨天出行的用具
隨著更加輕便耐用的現代鋼架傘的普及
油紙傘才徹底退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在張坊鎮輾轉找到的這家制傘廠
雖然製作傘骨時已部分採用機械化生產
但組裝、糊傘面等大部分工序
依舊沿用傳統的純手工製作方法
廠里的師傅們告訴我們
現在他們做的多是工藝傘,裝飾用
出口日本、歐美等地
所以這些傘都沒有刷上能防雨的桐油
制傘師傅們從早到晚忙碌著
重複著先輩們流傳下來的數十道制傘工序
歲月在手藝中流逝
又在手藝中留存
油紙傘傳統工藝主要流程
1-選竹
2-制傘骨、傘頭
3-組裝傘架
4-鎖邊
5-糊傘面
6-固定傘骨
7-傘面繪花
8-上油、晾乾
再附一個我們做的視頻吧。
湖南東部的傳統制傘手藝, 在當地流傳已有上千年youku.com視頻另外做個廣告:歡迎專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覓器」,直接搜索名字就行,我們最近一年拍了挺多這種民間傳統手工藝的。
我在北京的若水堂里買過桐油傘,目前還想關於制傘師傅寫篇專訪,誰知道聯繫若水堂的負責人,人家根本沒興趣,多想宣傳一下中國傳統民間匠人啊。。。有認識的可以推薦!
那油是桐油,那油傘除了做工複雜外,日常生活中跟工業尼龍傘真的沒有可比性。過去我們福州沒改革開放之前都是用的紙傘,哇,那東西真是又重又容易破,就這樣還賣1塊錢呢!後來,改革開放以後真是打開了新世界的門啊,原來傘可以做得這麼輕這麼耐用還不容易破,後來摺疊傘進來更沒有優勢了,最先捨棄傳統的就是今天傳統的50後好嘛。
關於油紙傘,這裡想給大家分享一篇我們之前採訪的油紙傘手藝人寫的文章以及拍的視頻。希望各位能靜心看完視頻,多多了解手藝人背後的故事,也希望能讓大家多多少少了解到油紙傘製作工藝。
餘杭紙傘再設計|紙傘又稱油紙傘,餘杭紙傘以選料優良、做工精細、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而久負盛名。餘杭紙傘再設計是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既研究傳統與當代的結合,也與竹、木、紙、金屬等工藝結合,開發與設計紙傘衍生品。
此時,若剛好細雨綿綿,忽入悠長寂寥的小巷,想必你也會想起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我們今天要談的並非那早已遠去的姑娘,而是她手中的那把彰顯著她顏值與氣質,也讓許仙白娘子以傘定情的——油紙傘。我們的主人公劉偉學,則是個年輕的90後。
匚 聽90後做傘,總覺得是件稀奇的事
如今的年輕人,大部分仍舊在從事新潮的工作,像一個老藝人一樣,選擇一門手藝,堅持不懈地一直呵護它,畢竟還是極少的。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穿過杭城的喧鬧,越過悠長的林蔭小道,來到餘杭瓶窯鎮的紙傘之家,一個在村落深處密集竹林包圍的小屋。
紙傘落根餘杭已有兩百多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工業化浪潮之下,油紙傘也和其他的老手藝一樣,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對於幾十年如一日撐紙傘的老一輩人來說,紙傘的回歸便有著特殊的意義。
正是這一份牽念,在上世紀八十時代,劉偉學的爺爺劉有泉聽說富陽還保留著制傘工藝,便獨自一人去挑了100根傘骨回來,為的就是讓餘杭紙傘重新恢復。這個心愿,終於得以在2006年實現,那時候,爺爺四處尋找以前的做傘老藝人,重新召集起紙傘師傅。
和家人一起吃飯時,偶爾也會談起這件事情,父母對爺爺並不是很支持的,畢竟做傘辛苦又不賺錢,但爺爺既然高興家人也就隨著他的興緻。那時的劉偉學也才十多歲,他笑著告訴我們,那時雖然沒見過紙傘,卻覺得以前老的東西會比較有味道,內心還是支持爺爺的,但當時還小,也沒有發言權,就沒有說話。
匚 紙傘之家,守護紙傘之地
兒時的劉偉學周末常跟爺爺奶奶住,就像天下所有的老人一樣,爺爺也是非常疼他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把他捎上。在爺爺做傘的時候,他也常去爺爺做傘的地方——也是如今的「紙傘之家」。可想而知,當劉偉學告訴爺爺自己要做傘的時候,爺爺肯定是十分開心的,這一份傳承,終於後繼有人。
「我爺爺知道我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非常支持我,在各方面都非常支持我,覺得餘杭紙傘有年輕人的介入,未來會發展的比較好,因為我爺爺做了十幾年了,他那個紙傘從一開始到現在,師傅也在慢慢老,如果沒有我們年輕人去接手的話,可能再過七八年,老師傅就基本不做傘了,然後餘杭紙傘可能就又不見了。」
當老一輩的手藝人開始老去,需要年輕人接力的時候,又恰巧在時代更迭的關口,年輕人應該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又該如何去尋找這樣的年輕人?我相信,劉偉學就是這麼多年來爺爺一直在尋找的傳承人。
匚 注入新鮮的血液,方有創新的機遇
「讀書時,特別喜歡畫那種小玩意,拿著筆畫畫自己喜歡東西之類的,我還是想做出一些自己喜歡產品之類的。」在做傘之前,劉偉學也從事過一年老本行的設計工作,在談及為何選擇做傘時,他的回答還是讓我小吃了一驚,確切地說,是他簡單的陳述,無形中有一種追尋。
「20幾年來,我的人生軌跡都是一樣的,小時候讀書,8點上課4點放學,工作了以後,就是8點上班然後5點又下班,每天都是重複的這種過程,好像特別沒有自己想要做的那種感覺,後來就辭職了,然後就那時候就是想恢復餘杭紙傘。」那時候,小夥伴和老師的支持,讓他更加堅定了決心。
一把小小的紙傘,也有72道工序,劉偉學說他也跟老師傅學過砍竹子、劈傘骨這些技術活,發現其實沒有從小的歷練,年輕人上手還是很難的。日常中,他也會幫老師傅們糊糊傘,裝裝傘柄,更多的時候,他在改良、設計、創新上花時間。怎樣能讓更多人接受這門手藝呢?如今他做的主要還是改良,包括傘面材質、設計風格等,根據時代審美特徵,化繁為簡,如做簡單幹凈的純色傘。
他也跟我們提起,對於紙質、傘面風格、花線這些改革,一開始做傘的阿姨們也是不理解的,覺得老祖宗傳下來的一直都是那麼做,沒必要改變,而慢慢做下來,卻也覺得新的設計效果也挺好的,更為難得的是,「我們阿姨這樣接觸下來之後,會覺得其他顏色比較好,他們自己也會去嘗試,然後會來跟我們說該怎麼做比較好,她們自己會去摸索」。
純手工製作的紙傘耗時耗力,一年只能生產1000多把,一把大傘則要一個多月……而如他所說,真正的傳承,其實是要讓手藝走進千家萬戶。於是,米蘭也好,巴黎也好,或者是近期的杭州國際工藝周,餘杭紙傘都在努力讓大家見到它最好的樣子,紙傘不只是一種裝飾,它可以在庭院里為你遮風擋雨,也可以在雨後陪你閑庭信步。
匚 衍生思維,傳承的另一面旗幟
第一次聽劉偉學講衍生品時,還是蠻震撼的,震撼我的並非是與竹、木、紙、金屬等工藝的結合,而是竟然能運用餘杭紙傘的技藝,通過紙傘的形態變化,研發製作其他產品。這也為我們老手藝的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我覺得油紙傘是我們的核心,傳承也是必須要有的,只是從它衍生出來其他產品,如果說我們的衍生品好的話,我們未來也會把傘做得更精製,而且可以招更多的學徒來學做油紙傘。」
問及現狀時,劉偉學也坦稱,這兩年來,其實真不怎麼賺錢,甚至自己還貼了很多錢進去。但對於這份事業,他是不會放棄的,在他的心中,我們傳統手工藝其實是很好的一片天,中國幾千年這樣下來,油紙傘一直還在,說明傳統工藝肯定有它最出色的一面和和價值在裡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我們國家,也可以把傳承做得很好。
人間有品,傘下有愛,此時此刻我才明白,新工匠要做的,正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讓老手藝擁有新生的活力。
我爸從杭州帶回來的紀念品說是60¥我打算按照我自己的審美再買一個更大一點的 嘿
我家裡有一把,很漂亮。我想專門做這個還在考察市場
推薦閱讀:
※生產力發展到最高度(不需要人工),是統治者擺脫人民,還是人民放棄統治者?
※《何新在北大演講》一文的描述是否屬實?
※歷史上有哪些難以應對的陽謀?
※如何評價旅美學者劉仲敬稱「南京大屠殺是罪行累累的歷史事實,但也莫忘南京戰史搞的很糟同樣是事實」?
※如何看待美國溪流城出版社將出版著名歷史學家劉仲敬的《劉仲敬文史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