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內人總說,同聲傳譯必須生來就會,經過練習能夠進步,但是教是無法教的,有道理么?

這個問題是看到Pirate Henry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1999 回答的最後一句而來。

我自己,是在連同聲傳譯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大一就可以做了。很多同行也都同意這個行當似乎要求你的大腦有一種特別的能力,但是到底是什麼,我們也說不清楚。照你的答案,是我們先天網路交叉較少么?除了容易分心之外,還有什麼弊端呢?


感謝@cindysss的邀請,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里我拿同傳做例子解釋人腦的並行處理功能。這裡具體解釋一下對於這些並行處理的工作人腦是如何完成的。最後分析這些能力是否是天生的。

1. 人腦對信息的並行處理的實現是由人腦的功能分區化決定的。腦的各個區域各有其功能,相互獨立。人體的各個功能也有其獨立的神經傳導路徑。

2. 人腦一些區域間存在聯繫。學過鋼琴的人會有感觸,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只彈左手或只彈右手都是容易練好的,但是兩隻手合在一起的時候一開始容易亂了節奏,左手跟了右手的節奏或右手跟了左手的節奏。人腦各區域間的聯繫主要是區塊的交叉以及直接或間接的連接。這些聯繫使得一些功能在並行處理時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3. 同傳是個複雜的並行過程,涉及聽覺,視覺,運動,語言,思考,記憶等過程。其本質和其它的專業工作行為一樣,是調用人腦通過大量訓練形成的條件反射。一個專業的同傳很多時候聽到一個詞並不需要搜腸刮肚地尋找對應的翻譯,因為這個翻譯的條件反射已經建立,大多時候是直接翻譯出來或在紙上記下一個符號。

4. 先天的問題。先今的主流神經科學相信,人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語言記憶的,但是有語言的學習能力。人腦是有可塑性的,想像一塊電路板,已經做好的板子它自己在硬體上是不會再變化了。然而人腦不是,每天都有舊的鏈接被移除,新的鏈接被建立,已存在的鏈接被加強或削弱。

人很難改變的由先天更多決定的有:負責同傳的這些功能區塊的神經元的數量,種類,神經元最大的鏈接數,每個鏈接的最大離子通道、最大受體數量、建立新鏈接的能力。也就是最初的硬體本身的內稟性質。

後天可以影響的:環境。人腦的可塑性是固有的能力,但是可塑性的實現是要靠環境的重複刺激的。比如大量的訓練。通過環境通過重複的大量的訓練通過正確的方法,可以提高語言能力。這裡強調一下,方法是很重要的,人腦建立鏈接的能力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效果觸發這個能力。作為一項條件反射的工作,通過後天訓練,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總結: 同傳是人腦並行的複雜的處理過程。同傳的能力本身是後天習得的,但是由於個體先天的基因差異,人們學習的能力是不同的;由於後天的環境差異,人們學習的效果是不同的。大多數人通過適合的訓練都可以做到。


我覺得正相反。

同傳是一種另外的能力,跟外文水平關係不大,更像是彈巴赫的鋼琴曲的能力。這種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練習獲得。

另外,由於大家都覺得同傳很難,所以哪怕做得再差,也會被表揚。


同傳這個東西,教比天賦更重要啊,後天練習也很重要。

相比之下,天賦才是不怎麼重要的部分。


不太同意,個人覺得有天賦固然好,自認為沒有天賦的人通過後天努力一樣可以成為同傳,只是過程更為漫長。


畢業於樸實語言院校,個人和周邊學語言同學認為學習語言首先是存在一些天賦的,比如模仿能力、捕捉聲音與找准音值、音調的能力,短時記憶都比較強。但是具體在工作中,如果是固定翻譯某一類型的會議,不用語言或辭彙功底有多少,直接去練,幾個月之後也能達到很高的準確率。


推薦閱讀:

「無奈」這個詞在英語中怎麼翻譯?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應該怎麼理解呢?
如何理解泰戈爾的詩句「life is given to us, we earn it by giving it"?
「春江花月夜」的英文表達?
《尋夢環遊記》(coco)的名字怎麼樣翻譯比較信達雅?

TAG:翻譯 | 神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