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校園網貸?
2016年以來,關於校園網貸的負面新聞頻頻不斷,大學生網貸賭球負債70餘萬跳樓,冒名使用大學生信息借貸詐騙,借貸寶裸條事件等。大學生貸款是否真的只有弊沒有利?
首先,對校園貸還是要有個正確的認知。校園貸不直接等同於悲劇,只有借了校園貸又還不上款引來暴力催收時,才會形成悲劇。所以,如果有借款需求,且自信可以正常還款,對校園貸何懼之有呢?
而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講,在借款的時候,都是自信借款額度在自己承受範圍之內、且自己絕對可以換得上的,所以在他們眼裡,校園貸的暴力催收問題與他們離得很遠,該借還是會借。
其次,大學生的借款需求客觀存在,且需求越來越大。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剛剛超過4000億元。而由中國校園市場聯盟發布的《2016中國校園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總規模達到6850億元,同比增長達到71.25%,較2006年增長了7倍。大學生月均生活費達1423元,接近2006年的3倍。
90後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觀念已經從實用性過渡至時尚消費和個性消費的需求,3C產品成為其消費的主力。為了追求更好的消費檔次,90後大學生對於借錢消費也普遍可以接受。從校園分期的資金流向看,超過60%的校園分期被用來購買3C電子消費產品。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意味著,現在的大學生有著客觀的借款需求,堵了偏門必須開正門,否則偏門必然堵不上。
最後,隨後銀行的介入和互金平台的退出,校園貸已經趨向正規化。今年5月份,中行與建行高調宣布進軍校園貸業務。6月份,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同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
於是乎,銀行成了這個市場中的主流玩家,而之前的校園貸玩家如分期樂、趣分期等則紛紛宣布轉型,還有一些平台則與銀行合作,幫助銀行進行獲客。受2003-2009年校園信用卡高不良的刺激,現階段的銀行對這個市場充滿了疑慮,還很小心翼翼,短期內業務規模不會很大。
所以,這個時候還能從正規渠道申請到校園貸的同學,相信資質等各方面還是不錯的,真正發生悲劇的可能性並不大。反過來,銀行的謹慎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因素,那就是從銀行渠道借不到錢的同學,有可能會從非法渠道借款,發生悲劇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只是,人性自古如此,再完善的政策也不能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屆時,真正該承擔責任的,是從非法渠道借款的借款人自己。
推薦閱讀:
※2013 年中國都出現了哪些比較好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平安加入 R3 聯盟對國內區塊鏈發展有哪些意義,會帶來哪些影響?
※國內外銀行有開始使用Spark計算或做機器學習的嗎,現在都做到什麼程度了?
※如何看待國內小額現金貸(發薪日貸)的發展?
※信用卡餘額代償(balance transfer)為什麼在國內做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