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心理傾談真人秀「來都來了」有什麼感受/評價/期待/疑問?

剛剛寫完發送給鏡像第五期的第二篇長文留言,然後想到上知乎來搜搜有沒有大家對這期節目的反饋。

我是從第二期開始看的,王蕊那一期談話,讓我感覺到了安慰,特別是李老師說,可能對於我們這一代人都特別能有共鳴,因為我們都是從小被教育要懂事,要能夠體諒大人,哪怕自己覺得很累很委屈。

最近的這一期是最能讓我共鳴的,因為付琦跟我幾乎一模一樣,是的,一模一樣。我不知道她有沒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反正我是從小就有,或許她有比我更為強大的小宇宙吧。清高冷漠傲氣這些詞伴隨著我長大,可我一直都覺得我很努力地在表現熱情,小時候還好,看起來一直是很有領導力很有號召力人緣很好,到年齡漸長,人際方面的問題就漸漸越來越明顯了。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十多年,我採取了各種我以為的辦法去處理,但始終沒有解決,大概是我不知道問題的癥結到底在何處。這期談話中李老師的反應,和談話後公眾號里發出的應許的反饋讓我大致知道問題在哪裡了。知道了別人是怎樣看我們這樣的人,知道了為什麼不受歡迎,雖然應許那篇文章里的那些攻擊點都讓我覺得很無語。儘管我沒有想出怎樣去解決,但也可能不會去解決了吧。這個節目對我的意義就是,看到這個世界上有跟我一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普通人,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個圈。

付琦有一句話讓我特別印象深刻,她問李老師,你認識的那些像我一樣的人,他們後來都怎麼樣了呢?這可能是整個節目中她為數不多的表現出「弱」的,不確定的,遲疑的時刻吧。但她後來迅速恢復了冷靜的自信的或者說強硬的姿態,我想她做完節目和我看完這期節目後的念頭大概是一樣的,就是,那就繼續這樣活吧。


非常喜歡這樣的節目,只可惜最近手機壞了,新手機沒到,不然要關注下公眾號。

看了幾期,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有很多感想。

比如為什麼鏡相要被稱為實驗。我想所有的生存哲學或者說處世道理或者說心裡的想法都有自己成立的理由以及可能,但是應用於現實中的人身上的後果往往不可控。現實是,不存在有真正的科學實驗去實驗所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實驗品。換句話說,我們都是巨大社會的實驗品,成功者被供上神壇,失敗者在下仰望。這個實驗不斷的需要更多的觀察者。

話題比較多的是第五期的付琦,其實生活遇到這樣的女生也會反感,氣場不合,但是我相信沒有人應該介入他人的生活試圖指責或改變他人,除非你至少是對方比較親近的人。至於碰到事情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就好,人與人間未必都需要那麼親近做朋友。但不幸的是,我還真有一個差不多的前女友,而且她越來越像。

我相信這樣有能力的女生確實過得挺好,雖然分了幾任男友,但是這樣的姑娘,就算孤單一輩子也會自己過得很好,甚至比一般人都好。只不過人到了這個時候,通常會想的就是自己是否還有進一步突破的可能。更何況以她的智商,當然也會切實發現自己與周圍人的不同。至少在曾經,她還沒有足夠能力把握人際關係時,她會有過痛苦。但她在訪談中還是沒有卸下自己的防禦心,依然保持強大的氣場,所以她對自己的突破心並不真誠。畢竟現實生活對她而言已經通過努力擁有了固定的模式,用第11期的話就說,安逸的讓人為難。也因此她會稱自己為完美,一種不會再被突破的狀態當然就是完美,儘管在他人眼裡,可能缺點多多。

但當她最後說到李老師想太多的時候,未必是完全出於防禦心,也許她真的是覺得和普通人在一起太無趣,她不願為此有更多的付出。為了節省精力,她在與人交流時會採取最直接的方式,往往不顧挑釁。事實上,這樣類似面試的篩選過程也幫她節省時間去判斷別人。非常高效理性以及有用的與人相處之道,再尋求突破一是技術上挺難,二是精力上也未必折騰得起了。突破心也不真誠,突破也很難,但可能還是想試試,就不難理解她上了節目卻抱防禦心的行為了。

成長讓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但也不斷地抹去可能。這麼一想,之所以前女友會拒絕我幫她改變,指責我其實並不理解她,可能也是一樣的道理吧。我覺得第五期的節目還是挺成功的,至少幫助嘉賓更確定了自己。

@申音 希望能找到更多優秀的都市青年上節目,另外節目中很多嘉賓的問題很多人都有普遍的共鳴,可能的話,希望能做一個面向觀眾的結尾,根據案例和李老師的經驗講一些普世意義的心理學知識,哪怕雞湯或者就是總結。第一,如果沒有時間看這麼長的節目,直接翻到結尾就有收穫。第二,更方便一些金句流傳出來,對節目宣傳也是好的。祝節目越辦越好!


陸續看了《來都》,從觀者角度說說感受吧:

不知鏡相挑選「來訪者」的標準,我自己的感覺,好的「被訪者」可能要具備兩點:一是他有意願打開自己,二是他有能力打開自己。前一點會支撐他表達坦誠,不繞不躲,不空對空,不說理論說大白話;後一點的成因相對複雜,由他的年齡、經歷、學識、表達能力、自我覺知程度、心靈豐富敏感度等共同決定。

強調「被訪談者的重要性」,部分因為李松蔚老師:)李老師給我的印象:很好的傾聽者,但尚未成為全能的傾聽者(原諒我的坦白吧李老師哈哈哈)這一點在《來都》里體現為,遇到氣場相合的談話對手,李老師更能呈現出他的優勢——溫和包容,恰到好處而點評精準,推動(而非指點)對方更好自我回看,如果對手不夠合適,這種恰到好處和精準體現得就不明顯(這也許也源於後期剪輯的方式,但從觀者角度看,更像李老師遇不同對手,有不同反應)。我喜歡老常那集,因為老常是我說的「好被訪者」,而他也充分激發了李老師的優勢。

觀者的反饋和評價當然也很重要,它會形成場,在如今自媒體時代,一個互相激蕩互相回應互相支撐相攜前行的場,顯然比一個單個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場,更有活力和各種可能,但是,那個原始的點,那個所有後續肇始的點,仍然重要,它決定了後續故事的氣質、層次、發展方向和影響階層,這個點,由李老師和被訪者共同決定(在美國和港台脫口秀里,我見過比較全能的傾聽者,完全hold住各類被訪者,但太少了:))

還有表現形式。小艾老常這集好看,因為引進了「第三者」,像《三體》里三個恆星照管的星系,不是多了一種可能性,是多了無限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互相印證又互相矛盾,《羅生門》的好看正源於此。但三集的表現方式確實可以再琢磨,第一集互看互評有些單調、重複和冗長,且互看互評能否放到最後一集?在看完兩人單獨訪談、對倆人有了解後再看更有代入感?三人/多人確實有很多花樣玩,待開發。

哇,寫了一大篇兒了,核心是想讓《來都》和鏡相後續產品更好看,在任何時代,「顏值」的重要性都不應被低估,包上糖衣後,大藥丸兒都可口了許多呢:)

最後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真心感謝《來都》的出現。我們都需要被傾聽,被真正、不敷衍、有回應的傾聽,在一個不狗血不獵奇不以翻隱私為樂的場中,慰籍孤獨並更好看到自己。


有一集真是看的人毛骨悚然啊,要不是想看李老師如何挺下去,真的要放棄了。女嘉賓成功的把這種觸目驚心的撕裂感保持到最後。

看完收拾了下心情想了想,是不是可以每次在開頭,把這是怎樣一種談話方式,怎麼一種過程,簡單的介紹下呢?一個是讓嘉賓有個接受的過程,也讓觀眾無論從哪一集看,都能有個清晰的起點。

不過李松蔚老師的社交恐懼症帶來的冷幽默效果,其實還蠻好玩的。(這竟然成了我的一個看點,心態不表)

主創人員靜觀其變的慢節奏,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式在這個速溶時代很特立獨行,4、5期內容下來,已經有了自己的調調,且能看到不斷細微調整的誠意。

看一看10年前不成樣子的康熙來了,誰說摸著石頭過河不是個好方法呢。

加油啊!希望動機在杭州老師能當一次嘉賓。


感受很簡單,我愛這個節目,總是期待著它的更新。


窗外起風了,-3 ℃ 。室內並沒有暖氣,冰涼的手勉強提起筆寫東西,很多想對來都說的話拖到了今天。

在知乎看到有人問:對來都來了心理訪談的看法/感受?順手回復了申音老師有興趣看2小時完整版。老師居然回復了:不妨給他們寫點什麼。終於提起了筆,人果然是愛慕虛榮的,雖然後來發現那是個統一回復。

知道鏡相是從李松蔚老師公眾號,上映以來每天關注更新期期不落。沒有劇本只是聊聊,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份真實。「不承諾解決問題,不期許改變,帶著疑問來甚至帶著新的疑問去」對於這樣一個沒有明星的聊天類節目,到底是什麼吸引我們關注?我給別人推薦這個公眾號時總說:走出當局者迷的迷思,用第三人稱的視角看自己,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感受他人。這世上沒有人比自己更關心自己~

對其中一個視頻後推送的文章記憶非常深刻!通過改變自己去改變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文中講到一個案例,揍孩子,有的孩子會滿地打滾求饒,有的孩子會哭得閉過氣去,有的孩子出門找鄰居求救,也有的孩子從頭到尾咬著牙一聲不吭。這些不同反應,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行為。

顯而易見卻未曾仔細斟酌過,一直想改變自己,那麼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呢?真實動機又是什麼?愛人一樣。你愛C但C不愛你,你依然用日常的方式去對待C,毫無進展,換言之,C對你這種方式的反饋就是不感冒,或許這愛情並不適用。

幾點個人感受

1、很多假設和提問都是沒想到的角度,這世界如此豐富。像青蛙走出了井底。

2、作為外行的心理愛好者,興趣更濃厚,更想探個究竟。心理諮詢未必是想像中給你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

3、鏡相是一面鏡子,教你們慢下來做一件事,教我慢下來認真思考仔細看自己,教我去面對問題和嘗試解決的無數種可能。

4、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小時候跟人家比,獲得表揚;現在跟人比獲得幸福感、成就感;甚至因為別人的不如自己而沾沾自喜。來都給你一個機會去看別人。

5、想到一篇關於精微素描繪畫的文章,開始練習畫的的時候會要求學生把很小東西畫的非常大越大越好。我們也有俗語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以及三歲看老等等。以小見大,所有這些細節都是你,來都和大眾幫你發現。

6、心理諮詢不會讓所有人都開心。借用一小時外李老師引用的觀點:心理治療致力讓來訪者有更高的自省力更強的自主感更符合現實的自尊更清晰的認識並處理自身情緒的能力,面對困境更強的自我力量及自我協調性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賴的能力,最終平和的能力。

都說來都來了是個不好玩的節目,而她的好玩恰恰在於她的平淡,她的真實。這就是生活。沒有幾個人能在現實里開外掛,始終要腳踏實地的生長,開心,痛苦,來都打開了一扇更多思考緯度的大門。

個人期望鏡相可以一直做下去,有人需要你們,需要看見,需要被看見,需要真實,需要鼓起勇氣接受平凡的自己。開始報名的500小夥伴真很勇敢,直面自己,這比什麼都難。

關於行動,接下來的視頻會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就像鏡相所希望的來訪者可以定期反饋。看見是改變的開始。於我,紀錄是看見的開始。

感謝鏡相團隊(鏡相公眾號hereandnow_jx)和李松蔚老師。


這個節目很符合一批對自我、對世界、對存在有過深入思考的年輕人的口味。

是一檔讓人內心歸於平靜但感受豐盈的節目。

簡單得讓人感動,純粹得讓人感動。

讓心理學專業的孩子成為自來水,已經安利給同學們了。

————————————————————

作為旁觀的第三者,覺察到自己居然發生移情了,覺得松蔚老師簡直就是男神!看得不要不要的(/≧▽≦/)


很真實,很喜歡,也很感動,就像這個節目的名字:鏡相

從當中能看到了自己,而且視頻值得反覆的看,就單單看到兩個人,坐下來,聊一聊,就讓我覺得感動,希望能一直辦下去,我會一直支持的

也很感謝你們能做出這樣的節目,你們很棒。


午休時間,我在辦公室看《來都來了》。同事見我看得那麼投入,好奇地問我在看什麼。我回答說在看一個心理訪談的真人秀,同事「哦」了一聲後繼續看《一年級》去了。

看著嘉賓的煩惱,聽著他們的糾結,看完節目後填寫訪談卷,設想著自己有一天也會有機會去參加訪談,我會提什麼問題,這些都讓我更有動力去整理自己的感受和思緒。

我本來就相信「不經過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來都來了》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這對我就是最大的鼓勵了。


發自內心的感謝來都團隊,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困惑或者問題,讓我了解到有人跟自己有著同樣的問題,並且訪談的過程簡直像給自己諮詢一樣,使我能夠變換角度來理解同一件事情,也使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總之我希望這個團隊能越做越好,來都團隊里的人都好可愛的說~


人生會有很多困惑啊問題啊,覺得別人理解不了,或者為什麼是我遇到了,自己也找不到答案解不了困局,看了鏡相之後,好像那個在黑暗中孤寂行走的人,接收到的一點電台電波,然後說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之後走得勇敢一些


作為一個有將近40次諮詢經歷的來訪者,看到有這樣的節目還是非常開心的。

雖然和長期的諮詢有一些差別,但是《鏡相》節目中還是能呈現出很多諮詢室里的特點。對於大多數沒有去過諮詢室的普通人,藉由這個窗口,能夠更加直觀的去了解諮詢室里會發生什麼。這也算是對心理諮詢的一種推廣。

對於我自己來說,看這個節目中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覺察」的方式。藉由別人的故事,也能夠看到很多自己的相似的狀態。比如為父母的糾紛而承擔責任,比如拖延只是工具背後有更深刻的恐懼等等。這些狀態在我自己的諮詢過程中都會有所呈現,但是諮詢師很少特別明確的點出來(這一點和鏡相節目中的李老師還是略有不同,我理解為節目效果)


我想這是最接近心理諮詢的訪談,但這不等同於心理諮詢。一個人只有一個小時,和心理諮詢師對談,得到專業反饋,或者說得到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洞察。有攝像機在,有節目的設置,自然不會是一次普通的心理諮詢,所以李松蔚會直接說出他的看法。但是挺好的,這樣的傾談很不像平時聊天,會觸及人心深處,看的人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有共鳴。

一直喜歡看李松蔚的文章,現在每周能看到一個他的類心理諮詢視頻,真是太感謝了!

唯一想不通的是,這個節目靠什麼賺錢呢?現在好像也沒有廣告,靠投資嗎?


1.很喜歡節目的BGM

2.節目的彈幕也都超級可愛噠。常常會覺得每一個蹦出來的字,都是活生生的。心裡常常會有一種,和每一個文字相遇,也和每一個文字帶來的情感發生碰撞,火花,共鳴。

3.作為一個有心理諮詢經歷的人,個人覺得和心理諮詢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4.給剪輯也要點個贊,因為訪談時間其實是達到了兩個小時的長度的,最後呈現出來不到一個小時的節目,能夠給觀眾——比如我,帶來超級高密度的共鳴,剪輯師功不可沒。

5.節目組考慮出書么?


認識申音老師是從羅輯思維,感覺這是兩個特別不一樣的節目,超喜歡這個節目,能更加靜下心來去感受,從很多來訪者的身上都能看到部分自己的影子。

其實我覺得訪談者被打擾的可能性還蠻小的,相信喜歡這個節目的絕大多數人跟我一樣,並不是在聚焦每個受訪者的樣子,更多的是通過他們看到自己的問題和身邊人的模樣,更好的看清自己理解別人。現代都市的快節奏下,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煩惱和困惑。很需要一種方式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想要承擔的角色,而不是別人的追求和期許。

希望這個節目越來越好,自己也能參與或者見證其成長。

ps:申音老師有沒有接觸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作者,哈哈,感覺如果你們在一起會不會產生更有意思的火花


來都來了,最開始沒上線前我就看到宣傳的推送,還填了報名表,可惜苦於我不想拍視頻發過去而悻悻然的作罷。我想我是真的沒有勇氣的,我不想坐在一個空間里暴露自己,我甚至曾覺得我挺好的,但是發現我還是不能面對別人覺得根本就不是事的事。

看第一期的時候,阿道比我大一點點,聽到申音老師對松蔚說,他要是三十歲會好一點。松蔚回應說,你不喜歡他嗎,你剛剛那個說法太嚴厲了。那瞬間我很被打動,原來有問題是可以被理解被心疼的,他們也會為阿道背負的擔子心疼。看到後來,松蔚讓阿道在鏡頭前像證明一樣說一些話時,我淡淡的覺得這似乎有點老套呢。但還是會很開心吧,至少是被見證被關注的。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當時大藍說自己因為拖延遲到很多天,松蔚回答說,這說明你有機會準時到,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概是這樣的話)。可以說這個說法讓我眼前一亮,原來現在沒有做到,不是說明我特別差勁,我做不到,從另一個角度是,我還有機會把它做到。

這一段是當時看小艾的故事,自己忽然被刺中,直接回復公眾號的話。

祝來都越來越好


哇。原來他也會這樣

這是看了之後最直觀的感受

至於其他,我想我會願意再看幾遍

大概這就是這個節目的魔力所在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