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對乒乓球這項運動的力量,步伐,速度等有影響嗎?
身高對乒乓球這項運動的力量,步伐,速度等有影響嗎?題主最近看了庄智淵的比賽,發現他好幾個中遠台發力對拉都是蹦起來的那種,左右調動時步伐要求也好高。。。
絕對是有的。
小球時代,乒乓球項目對絕對力量和運動素質的要求不高,大家幾乎都把時間花在球台前面,而不是健身房裡。那會孔令輝劉國梁卧推也就50公斤,這個數字在後面兩波選手中翻了一翻:王勵勤據說能推到110公斤,馬琳陳杞王皓們也都能推到90公斤上下,張超更是卧推過100公斤百米11秒,綜合運動能力相當不錯。
造成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說白了是球:乒乓球直徑在2000年後被增大到40毫米,對身體力量的要求開始增加,後來08年之後又禁止了有機膠水,14年7月份又改了塑料球;之前打小球的時候大家都用韌性好的底板配合大量快速膠水灌膠的膠皮,不太依靠身體已經能打出足夠質量的回球:那年代大家的擊球力量都差不多足夠,更多的心思花在爭搶上手,旋轉變化,和控制落點上。
而實際上,那會身材偏矮的選手是吃香的:他們相對更加靈活,能迅速的移動取位展開攻擊,一旦上手就能憑藉近台的速度迅速解決戰鬥,快攻為主的打法尤甚。相比之下,身材更為高大的選手就需要在相持防禦和攻防轉換上有所建樹,否則跟不上小個子選手的靈活進攻,一分球會在幾板之內迅速結束,自己身高臂長力量好中遠台佔優勢等等環節完全沒得發揮。
新世紀之後的一連串規則改動,則多少改變了這種情況:以前打小球輕鬆能打出的質量,現在要多花不少力氣才打得出來,旋轉更是減弱了不少。這種情況下身高更加高大選手的特長開始顯露:對手一旦打不出質量,自己相持防禦形成來回,就有更好的機會;而同樣的上手機會,因為身高臂長或者力量更大的選手,就更有可能打出質量直接結束戰鬥。
相對身高比較高的選手會更多的擅長相持防禦,攻防轉換,而且往往力量不差:王勵勤,佩爾森,薩姆索諾夫,吳尚垠等等。而現在這個年代,尤其是男選手,沒有一定質量在對抗的時候會非常吃虧,已經遠不是過去孔令輝打球的時候,只要速度快通吃的年月了。題主列舉的庄智淵在這方面其實已經吃虧不少:和中國人打的時候,對方沒什麼好機會的時候經常直接給庄智淵正手,然後用高質量的回球壓制庄智淵(庄的正手很輕,場外的時候教練不止一次提到過)。
其他有類似問題的,比較明顯的有譚瑞午(每次打球都要跑到天崩地裂才能得分),松平健太(手感超神的時候會很神,但是剩下的時候純靠防還是很容易被打穿)。
綜合起來看:身高臂長的選手確實照顧範圍更大,更容易擊球有質量,但是一旦發展的不好容易慢,軟,松;小個子選手會比較靈巧,取位容易,速度更快,但是現在這年月很可能擊球質量一般,打不死人。所以綜合來看,現在中國乒乓球選手的選材,在身高,力量,爆發力和運動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已經要比小球時代高很多了。看打法,近台打法沒什麼影響,中遠台對拉,身高(臂長)當然有影響了。
這個必須要答一波了。
小學五六年紀的時候,橫版持拍扣球技術已然出神入化,只要球能彈出案板基本上就能扣。(反手差一些)
後來,因為灌籃高手的風靡,我們都一窩蜂打籃球去了……直到高中一次體育課,偶然拿起球拍,艹!原來和肚子差不多高的案板跑到胯部去了!這還能玩個毛線啊。視野都不一樣了啊啊啊啊啊。手感奇差無比,根本找不到感覺,遂放棄。尤其是橫拍遠台技術的時候,身高和手臂長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了
有,但是不大。
矮的話不退台就行了。高的話略退一點。推薦閱讀:
※中國人能把乒乓球和羽毛球發展好,足球卻難以振興,有哪些主要原因?
※同是獲勝,金宋依把頭埋在汗巾里的痛哭和丁寧仰天痛哭,有何不同?
※如何看待2017無錫亞錦賽1/16馬龍輸鄭尚恩?
※突然很好奇,如果讓奧運乒乓女單冠軍和男單冠軍對打,結果會如何?比如張繼科vs丁寧
※如何看待馬龍衛冕 2017 年世乒賽男單冠軍?
TAG:乒乓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