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如何看待李克強總理的這句話?「互聯網+」有使中國經濟進一步起飛的潛力嗎?
這個觀點的正確性,是有附加條件的:
撤銷發改委。有,但是具體能到哪一步還不好說。如果只看互聯網經濟佔比GDP是不對的。
互聯網對經濟的促進是乘法,而不是加法。
我想李克強這麼強力的推薦也絕對不是把互聯網看成加法,而是將互聯網或者互聯網背後的信息化、效率化看成是對傳統行業的提升和升級,如何用互聯網提升效率、降低損耗、創造新的需求,提升行業生產率,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通過互聯網升級,提升整個行業運營情況。這才是真正令人興奮的。更直白的說,如果繼續現狀,每年這麼多大學生,培養了有啥用,沒那麼多崗位需求,但是各行業全面互聯網化就不一樣了,程序員、策劃、文案、編輯、就算是個辦事員也需要一些基本技能。而生產率提升了,消費才有可能起來,拉動更多就業需求,整個經濟循環才能運轉的起來,不然一直靠資源鐵工機,是無法持續帶動這麼大盤子的發展的。總理高瞻遠矚,洞燭未來!
我互聯網+必將掃平一切信息不對稱。奠定中華萬世不易之基。互聯網有可能使中國經濟起飛,但難堪頂樑柱大任: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在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佔GDP比例為3.3%,到2013年佔比僅為4.4%。
簡單說,其他行業是西瓜,互聯網是芝麻。說說可以,別抱太大希望。互聯網+順勢而為=中國經濟FACEBOOK(飛死不可)
@圖靈Don
關注你的人這麼多,好歹算個名人,能不能別亂吞評論?還臨時添加個限制,真心覺得網上跟人交流是個很鍛煉人的事情。我這裡把被吞掉的內容補上吧,愛看看,愛噴噴。
-------------------------------------------分割----------------------------------------------------------觀點1. 2013年中國GDP中,房地產+建築行業佔總GDP的12.7%,過去十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才13%不到,你居然覺得起步沒多久的互聯網行業4.4%少。觀點2. 互聯網行業工資高的原因:
a.互聯網行業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者都是程序員,傳統行業里動輒百萬千萬的機械以及後續的維護等在互聯網行業里不存在。 b.互聯網行業自身幾乎不用到物流和倉儲(京東這種嫌棄第三方物流的除外)。 c.互聯網行業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要求比傳統行業低,面積小,地段不重要有網路就可以。結合以上三點得出互聯網行業工資高的原因是成本低,而不是你回復某人說的人少平均高。
觀點3. 互聯網行業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舉例:10年前買東西,坐車去商場,付現金後坐車帶著買好的東西回家。10年後購物只需要在網上使用支付寶付款,東西會送到家門口。收益的行業有:電子硬體製造商(電腦/手機)、電信運營商(寬頻/流量)、金融行業(支付)、物流倉儲行業、商品生產廠商等。----------------------------------------補充---------------------------------------漏了一個關鍵的東西,物聯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相關資料。這個答案里有人連製造業是什麼都不知道,知乎里都是些什麼人啊
互聯網經濟是這兩年的一個熱詞,特別是在中國,「站在風口,豬都能吹上天」,在傳統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互聯網經濟卻風景這邊獨好,一個個互聯網經濟的神話應運而生。但今年以來,互聯網概念的股票不再受到熱捧,京東持續巨額虧損,馬雲最近講話後悔成立並做大了阿里巴巴。不可否認,互聯網和互聯網經濟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便利與實惠,但泡沫過去之後,才能發現誰在裸泳,「燒錢」燒完了後,才知道那只是一時的狂歡。回過頭來看,那些熱炒互聯網概率的經濟不過是曇花一現,那真正的互聯網經濟核心究竟是什麼。
互聯網經濟核心是商品製造。中國製造曾是廉價、高效的代名詞,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正在失去原有優勢。目前,不少跨國公司的製造業正朝越南、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雖有大量世界500強企業建廠,拉動了當地GDP,但製造商品的價值處於價值鏈的末端,還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投入產出的低收益成為國家難以承受之重。對比日本、韓國,雖然也是先利用製造業大力拉動國內的經濟,但隨之而來的是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企業的崛起,本田、索尼、三星等企業帶動本國最終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強國。今天,同樣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中國如果不邁出、邁好這步,僅僅以勞動力取勝,被其他國家取而代之是理所應當的事。我們需要更多的像華為這樣的民族企業,創造商品價值鏈中的高端部分。互聯網經濟核心是技術。中國雖然有了「BAT」這樣的大型互聯網企業。但在技術創新上卻並沒有與其身份相當的重大突破。百度的貼吧成了廣告商的地盤,騰訊在微信、QQ、新聞等各個渠道對其高額盈利的遊戲進行宣傳,阿里巴巴始終無法解決電商中的假貨問題。在國外,結合互聯網開發的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研究、新能源、機器人等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雖然這些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但一旦成功推向市場並商品化,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也將取得技術上的完全壟斷。
互聯網經濟核心是服務。貨幣與經濟的關係就好比「和面」。水是貨幣,面是經濟。水多了,面就會稀釋,水少了,面會幹。水和面的搭配要均勻才好,但核心還是「面」,你吃的是面不是水吧。在貨幣寬鬆政策下,政府也希望通過貨幣政策,提供給經濟更多的流動性,帶動經濟可持續、健康、有價值的增長。在今天中國經濟佔比中,服務業正迅速擴大,國內巨大的人口數量給了服務行業更廣闊的空間。而互聯網平台的商品交易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借著互聯網的翅膀,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O2O等相關的服務模式和產業必將走進千家萬戶。但國內的服務業多看重於互聯網的短期效應、往往利用互聯網快速傳播中形成的口碑效應,獲得「爆點」,在用戶數量、規模和利潤得到快速增長,而忽略了服務的本身。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保險偏離了保險的本質,最終只剩下一個「噱頭」。國外流行的P2P,在國內由於缺乏商業道德和監管,出現了不少欺騙客戶的事件。本來是依靠大眾力量的「眾籌」模式,也發生了諸如山東村官賣櫻桃涉嫌民事欺詐的事件。過去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的互聯網雖解決了「巷子深」的問題,但也帶來了「亂吆喝」的問題,企業服務要做到持續、健康的發展,最終要回歸到本質,沉下心來,苦練內功,真真實實的為客戶提供高價值的服務。
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互聯網,因為它是一個高效的平台和載體。但互聯網經濟的核心是商品製造、服務和技術。創新又是這一切的關鍵,商品製造需要創新、技術需要創新、服務需要創新,只有通過不斷創新,企業才能提高其核心價值,中國經濟也才能成功的邁入一個新的增長模式。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四川人保國際泰山管理學院馬方:透過商業本質 看「互聯網+」現象
摘要:
互聯網的出現只不過讓商業回歸到了商業,讓商業更像商業,市場更像市場,客戶更像客戶,員工更像員工,人更像人。
現在「互聯網+」很火,火得讓很多人恐慌,特別是傳統行業,各種理論也是眼花繚亂,再加上一些江湖騙子招搖,讓很多人霧裡看花一樣。其實「互聯網+」,這些年很多企業也都在嘗試,現在只是給了它一個統一的名稱而已,比如淘寶、京東、支付寶、微信錢包、滴滴打車、自媒體等,現實中我們也一直都在觸碰著「互聯網+」的各種實踐,所以「互聯網+」並不神秘。如果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都屬於商業的範疇,都離不開商業的本質,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會讓我們從容一些、理智一些。
從市場的角度看「互聯網+」
市場經濟的敵人是專制、壟斷、權力,崇尚的是公平、自由、法制。我女兒今年暑假從美國回來在北京打工,感嘆國內移動互聯網的開發運用比美國發達,生活太便利,特別對年輕人。為什麼互聯網可以在中國發達,而在美國、德國、日本卻不那麼發達?因為在中國權力壟斷了太多領域,遏制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互聯網的出現剛好可以摧毀權力、摧毀壟斷,可以讓諸如計程車公司、銀行、報紙、電台等這些機構失去壟斷地位,釋放市場經濟中被壓抑的活力,重新配置被浪費的資源。包括以前的「渠道為王」,同樣面臨著互聯網帶來的衝擊。互聯網的出現確實做到了讓權力失效、讓金錢失色、讓壟斷失控、讓領導失策,讓市場回歸到真正的市場,讓消費者享受市場的公平和正義,免受壟斷和權力的壓榨。所以「互聯網+」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把市場的主動權讓給客戶。
從商業的角度看「互聯網+」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交換必然帶來交易費用,減少交易費用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努力的目標之一。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更加通暢和透明,物流更加便捷,B2B、B2C、F2C、C2B、C2C、C2F、C2M等各種商務模式的出現都是在減少中間環節,去掉中間商,從而降低交易費用,讓利於消費者,讓商業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互聯網對於人類最大的價值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所以如果你還是代理商或者是經銷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那真的就要小心了。
從經營的角度看「互聯網+」
德魯克說「企業的定義是創造客戶」,只要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特別是在你的領域或細分市場做到數一數二,無論你會不會、用不用互聯網,都會有客戶找到你,有互聯網公司去為你服務,只不過有了互聯網可以讓客戶更方便的知道你,僅此而已。比如今年春節,中國人去日本買了50億元的馬桶蓋,他們沒有用互聯網,生意卻好到火;還有LV包,雖然買起來不方便,照樣有成千上萬中國女人漂洋過海去買;還有褚橙,也因為品質好,才有本來生活網主動去找他們,看起來好像是本來生活網成就了褚橙,其實是褚橙成就了本來生活網。
另一方面,創造客戶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讓客戶價值驅動,滿足客戶需要,以銷定產、以需定產,從以前的經營產品,到現在的經營人的情感,更加強調個性,尊重客戶;以前是大眾流行,現在是小眾個性。所以就出現了C2B、C2C、C2F、C2M等模式,歸根到底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客戶,讓客戶真正成為上帝,比如紅領的工業4.0、榮昌的e袋洗等。所以未來會出現一批小而美、小而專、小而精的企業。
從管理的角度看「互聯網+」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指出,企業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說企業存在的價值要優於以市場方式存在,如果企業內部生產的東西比買別人的貴,那麼移動互聯網就會一步步消解企業存在的既有價值,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企業內部管理的衝擊,才是最為可怕的,它讓人和人之間沒有距離,組織和組織之間沒有邊界,它會使傳統企業的根基逐步消融。
美國著名學者錢德勒說「戰略從屬於時代,組織從屬於戰略。」,所以時代變了,組織模式也要跟著變。稻盛和夫說,經營的本質是創造高收益,是價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既然這樣,企業為節約成本,就要儘可能在企業內部市場化,取消內部層級設置,去掉中層,建立內部市場化的組織、扁平化組織,甚至是平台化的組織,從而成為無邊界、無領導、無層級、無中心的「四無」組織,如稻盛和夫推崇的阿米巴經營、海爾的自組織、韓都衣舍的小組制,包括 BAT打造的巨大的平台組織,還有現在興起的創業孵化器等為別人做嫁衣的平台組織,都是圍繞戰略所做的組織變革,所以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就是要使管理簡單化和容易被堅持。
從人性的角度看「互聯網+」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人最好的境界就是充分尊重人性。無論是對員工還是客戶,尊重人性就是讓「人人做主」。現在的職場主力「80後」「90後」,他們一出生就是爺,讓他們像「60後」「70後」去做企業的螺絲釘,幾乎是不可能的。互聯網推崇的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人們稱之為互聯網精神,其實質是普世價值在互聯網上的體現,這就是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喜歡互聯網的根本原因。張瑞敏說:「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應該是一個完全能夠有能力吸引最優秀的人過來的地方,這才叫自組織。」內部市場化、小組制就是這樣的自組織,尊重人性,讓人人都是領導、人人都是中心,自主經營、自由組合、自我淘汰,把管理的主動權讓給員工,從而大大提高組織的靈活性和競爭力。
對客戶來說,O2O的模式,就是讓客戶充分體驗再去購買,同時也給客戶帶來方便和快樂,目的也無非是真正的尊重客戶。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要讓人回歸到人,讓產品有人格,一切因人而聚,一切因人而止 。
互聯網的出現只不過讓商業回歸到了商業,讓商業更像商業,市場更像市場,客戶更像客戶,員工更像員工,人更像人。所謂的「互聯網+」和傳統企業轉型,也無非是上述幾個層面的一部分或幾部分。「互聯網+」絕對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可以全盤照搬模仿的,別人的成功模式也未必適合你,跟風一定會失敗,因為企業內部的條件是有千絲萬縷的差別的。面對「互聯網+」的大潮,還是要秉承著商業的本質,根據自身的條件,找准自己的細分市場,才不至於被潮水吞噬。比如有人發現私家車資源是一種浪費,於是產生了打車軟體;SOHO中國要與Uber合作,是因為SOHO中國看到了自身存量資源的浪費,要提高存量資源的利用率以解決環境資源的約束。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上次的信息化浪潮應該是電信運營商為主導的IT信息化浪潮,互聯網+是那波浪潮的深化和升級,主導的角色從電信運營商,IT服務商變成了今天大紅大紫的互聯網巨頭如果說第一波是信息化提高企業本身的效率,那麼這一波更多的應該是消除更大範圍的信息不對稱,實現人跟服務的快速連接,從而加速資源利用和社會創新
推薦閱讀:
※小白想轉it該如何入行?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微商在知乎的劣性廣告宣傳?
※如何設置 font-family 比較好?
※暖石可靠嗎?
※Wolfram|Alpha 有哪些有趣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