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是幹什麼用的?部分商代玉器是不是外星生物的遺物和古人的崇拜模仿?


1.從文獻角度,《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那麼琮無疑是用來祭祀地的禮器,象徵神權。而《考工記·玉人》記載:」駔琮五寸 , 宗後以為權。「這裡琮則是象徵分封制下象徵宗後(大宗的夫人)的禮器。

2.從考古角度,玉琮出於良渚文化,用途有三說。(1)認同文獻的記載,認為是祭祀天地的禮器,但是因為玉琮出土於墓葬而不是祭祀坑而遭受質疑。(2)有學者從玉琮出土於墓葬而推論玉琮是古代葬儀「玉斂葬」的用具,但是因為有些被火燒、有些沒有被火燒而也有爭論。(3)張光直先生從玉琮內圓外方的形制猜測玉琮是良渚文明天圓地方宇宙觀念的象徵物,但因並非所有的玉琮都嚴格遵守內圓外方而也不能定論。

3.遠古時代好多玉器形狀都讓人不能理解,是因文字沒有產生,現代人沒辦法了解古代人到底如何看待和使用玉器,但和外星人無關。


關於這個 @螺旋真理的回答已經照顧到各方面,在此略作一個補充。

良渚玉琮,雖有高矮方圓之不同形態,但皆施以半人半獸的神徽圖案,這是其普遍的共性。在良渚文化中,目前尚未發現沒有施刻神徽,而從形體上可稱為琮的例證。因此,神徽可以說是構成良渚玉琮的核心因素,是良渚玉琮的靈魂,而琮體本身從一定意義上講,只不過是為表現這一靈魂而設的軀殼罷了。對獸面神徽的表現,應是玉琮最基本的成形意圖。目前所發現的良渚玉琮,雖然在形體大小和方圓上各有差異,但依其橫截面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作三式。

Ⅰ式:橫截面為圓形。從整體觀察,可以分為體形較瘦長、中間穿孔較細的柱形和體形較扁寬、中間穿孔較粗的鐲形。它們共同的特徵是沒有四角,而只在施刻神徽的地方作成浮雕形式的凸起(僅見於反山遺址M12∶87)或方塊形式的凸起。

Ⅱ式:橫截面為弧邊方形。特點是相鄰兩面的夾角大於90度,神徽圖像以角為中軸分置於兩個面上。

Ⅲ式:橫截面基本為正方形。即每兩面的夾角等於90度,神徽圖像也同樣以四角為中軸對稱分布。

這三種樣式之間存在著一種演進發展關係,而這種演進關係的主線是為了突出表現刻劃在玉琮上面的神人獸面神徽。

關於琮的用途,近年來一些研究者,依據玉琮的形態特點和出土情況等,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見解。如作為保護死者和原始宗教巫術的法器;或認為琮是定居及兼并等的象徵,其上的獸面紋有保護氏族免受侵害之意等。在鄧淑蘋先生的研究文章中則已注意到了琮所具有的圖騰崇拜的本質內涵,因而在她的著述中直呼其為「良渚文化中的圖騰柱」,並進一步推斷琮在使用時,應是「套於圓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祗或祖先的象徵」。劉斌認為「良渚玉琮是一種類似圖騰柱的原始宗教法器,同時又不能和圖騰柱完全等同起來。琮上雕刻的統一規範的徽像,說明具有比圖騰崇拜更高層次的宗教形式。獸面神徽所表現的神靈,應已具備了類似殷人的「帝」或「上帝」的性質。琮是巫師們用以通神的工具,施刻於琮上的徽像,應該是巫師們要溝通的神或要在作法中表現的神的形象。」


雷公有言,英雄不問用處。

雖然筷子的主要用途是吃飯,但也能當烤串棍能攪拌能支花能盤頭能插人還能立著cos個日晷嘛。

良渚玉璧也有祭祀禮器、喪葬明器、樂器好多種觀點,沒有定論,只有主流。

*_&>*

所以會探討出有多少可能性較大的用途,但不會有唯一或者確定的結論。


跟問小口尖底瓶是做什麼的一樣,這種東西不可能只有一種功能。嚴格地說要看具體的器物形制、埋葬環境和文化背景並加以區分,但肯定不是外星人造的。


玉文化古已有之,所以各民族傳下來的叫法彼此很是複雜錯亂。夏商周雖然都用漢字,但是有些傳承的字指代的意義三朝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日語里的漢字的首指脖子而不是腦袋,腳指整條腿而不是穿鞋的那段,腕指整條手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高聳的長方形)蒼(能稱為璧的,目前考古發現的全都原本是綠色,火燒後有變色的)璧禮天,以(平放的扁環形)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考工記》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周朝的琮璧概念是與我們的常識相反的。 我們現在的常識估計是夏朝的,所以傳播的最廣,其實在商朝周朝被饒過好幾次。

長方形璧或璧琮是周朝《周禮》和《考工記》的叫法。商宋的《爾雅》:肉{厚}倍好{直徑},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筆匕鼻臂柲都是桿狀物,璧在商周辭彙里很可能也是長方形的桿狀物,而瑗才是扁圓形的,環則擁有一定的厚度,商稱長方形夏玉琮為玉璧,商稱扁環形夏玉璧周玉琮為玉瑗。估計夏稱扁環形為玉璧。

玉圭和玉璋是扁板形,半圭曰璋,遠古天帝的圭是三尖兩刃刀的形狀,天帝的諸侯只能用兩尖的璋,周的圭則只保留中間的尖。《考工記》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您說的長方形有內環的,估計就是夏朝的玉琮,就是商朝的玉璧,就是周朝的璧或璧琮,說白了,這就是最早的量地尺(不是量天尺。。。)清吳大徽《權衡度量實驗考》、近現代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吳慧《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和我自己都認為長方形璧琮是量地尺。《考工記》記載它直徑,好三寸以為度,至於多節那是權力象徵了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先周、周秦漢(、唐)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黑黍大尺系:

唐尺(黑黍)0.31米(胡戟《唐代度量衡與畝里制度》),0.31?0.8=0.248米,

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米,

先周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0.197?0.8=0.1576米, 木工尺

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米,金工尺。

夏尺(黑黍)0.125米

陶寺先夏尺(黑黍)0.25米

紅黍小尺系:

唐尺(紅黍)0.295米(胡戟),0.295?0.8=0236米,

周秦漢尺(紅黍)0.231米,身高尺和布尺,0.231?0.8=0.185米, 225、227都是楚尺,230、231才是周尺

先周劍尺(紅黍)0.185米。

周的琮則是扁環形的,璧琮才是長方形的。但是到了東周秦漢,諸侯還是大多沿用夏朝的叫法,叫扁環形為璧,所以和氏璧的璧是沿用商朝周朝的叫法,不是夏朝的扁環形而是長方形,所以才能做成傳國玉璽。

新石器時代玉琮形制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59221a0101cw7q.html

依琮的截面不同,可將琮的發展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圓琮;第二階段已出現四角,但折角大於90度;第三階段為折角等於90度的外方內圓的方琮。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文化(距今5200---5000年)第三期,距今約5100年。之後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出土的玉琮數量最多、形制最為複雜、最具代表性。此外石峽文化(距今4900---4700年)、龍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陶寺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700---4100年)、齊家文化(距今4100---4000年)遺址等也有玉琮出土。

玉料天成,不可能要求高度和寬度,所以只能在內圓上統一度量衡。

商宋《爾雅》:肉{厚}倍好{直徑},謂之璧[通假臂],只有這種才具有尺的意義

商宋《爾雅》:好{直徑}倍肉{厚},謂之瑗[通假圓]

高8.8厘米,直徑17.6厘米。浙江餘杭反山墓出土。

高3.7厘米,射徑7.3厘米。廣東省韶關市馬壩鎮石峽遺址出土

高3.3厘米,寬7.1厘米。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商宋《爾雅》:肉{厚}好{直徑}若一,謂之環,

浙江餘杭反山12號墓98號玉琮。

高7.2厘米,射徑上端8.5-8.6厘米 射徑下端8.3厘米 孔徑上端6.8-6.9厘米 孔徑下端6.7-6.8厘米1982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M4出土

高5.4厘米,射徑上端6.5厘米 射徑下端6.1厘米 孔徑4.6厘米1978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M1出土

高5厘米,射徑7.4厘米。上海福樂山9號墓出土

高4.7厘米,射徑7.4厘米。上海青浦福樂山出土

高5.6厘米。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高7.5厘米,射徑8.1厘米。江蘇崑山少卿山出土

高6厘米,射徑8.4厘米。江蘇江陰出土

高5.1厘米,射徑3.27厘米。江蘇蘇州草鞋山199號墓出土。

高5厘米,射徑7.7厘米。浙江省杭州市塘棲鎮鍾介墩出土。

高5、寬8、孔徑6.1厘米。江蘇南通市海安縣青墩遺址1976年出土

江蘇阜寧板湖陸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一九七三年

高2.15厘米,寬1.77厘米。安徽省潛山市薛家崗遺址出土

高8.4厘米,射徑6.9厘米。廣東省海豐縣出土

高7.4厘米,射徑7厘米。廣東海豐縣出土

高7.3厘米,射徑7.1厘米。廣東省封開縣杏花鎮對面崗出土

高4.1厘米,射徑7.1厘米。陝西省延安市蘆山茆遺址出土

高7厘米,直徑6厘米。湖南省安鄉度家崗遺址出土

高2.6厘米,射徑3厘米。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

《周禮考工記》

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繼子男執皮帛。

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

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

高10厘米,直徑4厘米(1.23*3)。浙江餘杭反山12號墓出土。

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高29.6厘米,射徑6.1厘米(1.23*5)。江蘇武進寺墩遺址出土。

高49.7厘米(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上寬6.4厘米 下寬5.6厘米 傳山東出土

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

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高20.2厘米,射徑7.6厘米(1.23*6)。

高18.5厘米,射徑7.8厘米。江蘇蘇州草鞋山出土

高13.8厘米,射徑7.2厘米。廣東省韶關市馬壩鎮石峽遺址出土

高16.7厘米,射徑7.2厘米。甘肅省靜寧縣柳溝村出土

高12.8厘米,射徑8.3厘米(1.23*7)。甘肅省靜寧縣出土

高14.7厘米,射徑8.2厘米。甘肅省靜寧縣出土

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黃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繅,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馬,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

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

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駔琮五寸,宗後以為權。

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謂內鎮,宗後守之。

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

兩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瑑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

案十有二寸,棗栗十有二列,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餼。


中山王夫婦合葬墓里,玉衣中男性的玉琮就是保護小丁丁的……


先說下玉琮的演化

關於這個器物,還沒有詳盡的來源解讀,只說到已經出土部分的使用,還需要更多考古研究來分析和證實。

這裡說個鄙人的推測:

個人認為比較可靠的來源是源自一種名為「一陰四陽」的骨器,長這樣:

看起來是不是羞羞噠?

沒錯~!根本不用違心,儘管想歪,就是它~!

生殖崇拜啦,當時很常見。

不過,畢竟它只是個簡單的小環狀飾品,起初大概只是磨出四個雞雞覺得想保佑一下早生貴子之類,後來發現這個概念很符合當時價值觀嘛,於是就逐漸重視起來,用作禮器了。

雖然具體過程已經不得而知,但理論上講應該很像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一些元素套用,例如納粹對「法西斯」這個精神概念套用古羅馬時代「束棒」之意;鐮刀鎚子可以象徵工人農民,所以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拿去當做圖騰;甚至商業上,像蘋果公司logo這樣對過去一些意象的升華再利用。

這個似乎是來自南京博物館館藏的一個玉琮,注意中間這個色眯眯的眼神,可以認為這就是上面的二弟逐漸寫意後,換成了當時常用到的、代表生殖崇拜的人面紋飾。

至於多節玉琮,感覺主要是為了滿足類似這樣的心理訴求:

其實,絕大部分情況下,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古代工藝品,都逃不了一個由簡到繁的演化的過程,畢竟技藝和文化內涵都是慢慢積澱出來的。一種形狀的設計被認可長期使用,就會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進,增加更多的新技術或者文化訴求。

例如大部分青銅器,以青銅鼎為例:

原來就是一溫柔賢良的煮飯鍋,只不過後來開始流行在鍋里刻字,才慢慢變的嚴肅起來,追加工藝,敬為禮器,以至於到了現代,人們這樣看待青銅鼎:

想想看來,如果《七龍珠》里武泰斗仙人永遠把短笛大魔王封到電飯鍋里,估計那個世界也會有電飯鍋的雕像吧……

以上為個人見解,非考古出身,意見僅供拋磚引玉。


我見過的玉琮是和玉璇璣青銅齒輪一起套在墓主胳膊上的。


補充@螺旋真理,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載《中國青銅時代》


玉琮是夏禹前後時期的祭祀禮器

? ? ? ? ? ? ? ?

夏禹創造了以上八個符號文字,被武丁傳承在《殷武·歸藏》中、

繼而又被周文王傳承在《周文·周易》中。夏禹創造的八個符號

文字,中國玉學界稱之為.「紋飾」。.至於這八個符號文字、以

及兩兩重疊後揭示的六十四種氣象箴言,是否被夏禹鑿刻在(祁)

連山的崖壁上,無從考證。

? ? ? ? ? ? ? ?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造型最大、製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夏禹玉琮,有「玉琮王」

之稱,是祭天用的禮器。

? ? ? ? ? ? ? ?

但有符號文字的玉琮,大量出現在大禹治水的重點工程.「三江

既入,震澤砥定」的太湖流域。

? ? ? ? ? ? ? ?

太湖地區的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

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裝

飾由素麵發展到繁複的紋飾,形體由細小而曰趨大型化的過程。

? ? ? ? ? ? ? ?

夏代初期玉琮的發現,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也證實了《周易》中

八個符號文字是夏禹所創。看來百家說易,不幸被晉人孫盛之.「夏

禹重卦」的推測言中了。

夏禹用銘刻在琮的禮器舉行各類祭祀活動,比如祭天,就用刻有「?」

符號文字的玉琮,大祭則用兩個「?」符號文字重疊的玉琮(甚至多重

重疊的.「玉琮之王」)。玉琮禮玉主要分為腕玉和杖玉兩大類,腕玉就

是戴在腕上振臂一呼;杖玉則是用木杖穿入長形玉琮的圓孔,揮杖而

主祭也。

? ? ? ? ? ? ? ?

這八個符號文字僅出現在玉琮這一載體上。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書上給的解釋是禮器,用來祭天地的,玉琮外面方的,中間是原形的孔,天圓地方


古代的玉器就像文字一樣,適用於古代

只是隨著時間流逝,充滿了離奇色彩和收藏價值,才很多傳聞


不清楚,從現有的考古發掘來看,估計最初是從手鐲發展而來的。不過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宗教用品。


在原始社會到先秦時期,玉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祭祀的工具,至於玉器奇怪的形狀也是和部落文化和崇拜的圖騰的有關。同時,由於掌握祭祀權的一般是部落里的巫師,他們掌控著孕婦生產、日常農事、戰爭等等的時機,因此巫師也享有著崇高的權力,所以玉器也是權力的象徵。所以神權的王權彼此也矛盾不斷。


我估計是類似印第安圖騰柱的功能吧,而且當時中原可能也有類似圖騰柱的木製玉琮原型


琮?

玉器來自石器,玉由於質地特徵,比普通石頭更易於加工,石器時代的人就選擇用玉來製作生活器具,凡是在日常起居中體現不出實用價值而又過分雕琢美化的,基本都是專用於禮,跟外星人沒多大關係。


「山」字造字,源於崑崙,古漢字由三個金字塔組成,很像埃及的吉沙大金字塔群。古說昆崙山均為三座,或是三層,寓意昆崙山「三生萬物」,是地球衍生萬物的地方。(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連山」八卦也是源於昆崙山。(「連山」指昆崙山)

「塔」字暗藏金字塔,它由土、草、(山的主要成分,造塔的材料)合組成,「合」字是金字塔的正視圖和俯視圖組成。「塔」字也是昆崙山的象徵,是所有祭天、通天建築的基本形制。和田地區上園下方的塔,更是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的立體寫照,是通天塔的原型,象徵昆崙山是所有塔的靈魂所在。西藏壇城也是通天塔的俯視圖,暗指昆崙山。

古人云:「昆崙山,在西北,『帝之下都』」。西北在易經中是乾位,乾是龍,是天,是通天的地方。黃帝的「下都」在崑崙,「上都」自然在天上了(所以人類的君主均稱『天子』或『上帝之子』)。由此可見:黃帝軒轅國必定在昆崙山,人類來自昆崙山,文明源自昆崙山。

聯想到伏羲女媧的崑崙造人史,伏羲的崑崙畫卦史,我們不能不承認,昆崙山是我們的故土,中國源於——古崑崙黃帝軒轅國。崑崙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創始文明。

中國人對昆崙山從來就不陌生。中國的神話大半都與昆崙山有關,有多少神秘埋藏在那高山之巔! 在古中國,大多數人死後,多數選擇面向西,而昆崙山恰在中國的西方。與此形成對應的是:古埃及人假如死後有方向選擇則一定是向東!昆崙山正在埃及之東!

或許是5000年前,或更早的一場大洪水,使東西方眾神匯聚到天神居所的昆崙山山脈,世界最高處躲避洪水,同時獲得了天神的知識、教誨和意志,且發生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洪水退去後,各自回到故鄉重建自己的文明。由於他們各自對天神的神諭領會各異,故而也讓各種民族的上古神話有類似和不同。

據史籍記載,伏羲於崑崙丘王天下,考察星象推演出太極八卦;晨考日出造六峜,制定出八個節氣,並由此指導農耕;又制定婚喪之禮;建立太皞部落;將古人從蒙昧推進文明的行列,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而昆崙山產的玉, 被古代中國視為與神溝通的神聖器物.


推薦閱讀:

如何把宿舍裝修成原始人風格?
人類能夠統治遠古(史前)文明嗎,能夠稱霸地球嗎?
為什麼人類在繁衍下一代時,一個精子要跟一個卵子結合,需要浪費數億的精子而最後只勝出一個精子呢?
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是什麼?
既然我們的最終結局都會死去,那怎麼才能讓自己坦然的面對終點?

TAG:考古 | 文物 | 史前文明 | 玉器 | 新石器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