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的現代高科技都是在美國發明的?
比如電腦、手機、處理器、飛機、網路等
不是現代才開始的。
記得是馬克沁還是加特林去英國推銷機槍的時候,英國人就驚呼:「你們美國人幾乎包攬了人類的一切發明!」考慮到當時英國還是地球第一強國,科學的中心還在歐洲,美式發明的NB程度可想而知。
歐洲只是在基礎科學上更勝一籌,對應用技術遠不如美國熱心。這裡有個歷史背景,現代科學最早是作為有閑階級的玩物發展起來的,是與體育和探險類似的生活情趣,大部分科學家都不缺錢,沒有將科技轉化為產品的動力。傳統科學家多少有點精神潔癖,覺得真理本身就是美的,應用化應該由工程師去做,我幫你做是出於興趣,要是發展成僱傭關係不用談了。
相反,美國是商業王國,很早就完善了技術與產業結合的體制,發明產品自然也快。圖靈當年去普林斯頓研究院,非常反感美國人把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緊密結合的做法,更受不了科研負責人居然要跑項目拉贊助的運營方式,後來因為這個原因才回了劍橋。
有一件事,可以充分說明美國人對待科學的態度。
航天泰斗馮布勞恩二戰後被抓到美國,原本想在美國大展宏圖,沒想到美國人對載人航天毫無興趣(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相信火箭能飛起來),美國企業也看不到這個東西賺錢的可能,迫不得已,馮布勞恩只能給華爾特迪斯尼打工,製造登月火箭是為了跑到月球上拍科幻片!
「該科學家缺乏最基本的科學知識,火箭飛行靠的是反作用力,而真空中沒有受力體。」
——人類第一台液體火箭試飛成功時,《紐約時報》的報道
注重對理論的實踐,就是更渴望物質,因為可以轉化為錢。
所以可以認為是經濟需求帶動了生產,為了發展生產力,才有各種發明創造。美國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建國之初充滿活力的時候就遇到兩次工業革命,別人需要先破後立,它可以不需要破,直接立。然後接下來兩次把歐洲和歐洲各國殖民地格局全攪亂的世界大戰中,它又站在超然的地位影響了戰爭走向,在本土沒有受到傷害的狀態下享受了戰爭紅利。這麼開掛的局面如果做不到現在的老大位置才是奇怪的。
我覺得更主要的是,如果你在美國,有了一個好想法,你就可以找到風投為你出錢,把你的想法變為現實。你才有可能證明你的想法有意義。
在中國,投資人看不懂,不願意冒險,所以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沒用。實現不了,那就沒任何意義。其實美國人的玩意兒在中國早就有過想法了,只是無法實現而已。
這才是區別。
就像我們的咖啡理論和技術,比美國人的強多了。但是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所以我不得不堅持下去,否則未來又成了美國人的。美帝,掌握核心科技
美國民富國強,這是必然啊。你看知乎上的大神,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當美國人的路上。
自由發達的商業規則和市場縮短了科研成果到實際應用轉化周期。
相對開放的移民制度,尊重外籍人才。現在美國很多頂尖領域的科學家(特別是計算機安全領域)都是外籍人士(中國印度尤其多),而其他國家譬如歐洲則少很多。作為科學家在美國碰到的條條框框少很多,自然願意呆在美國為科學做貢獻。
這個到跟體制很有關係,跟民主自由到一點關係沒有,主要原因是科學的商業化。。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歐洲國家在掠奪全球市場,有啥新東西自己藏著。而美國則是到處推銷自己產的新玩意。
emmmmmmm因為美國人多,腦洞大,資源也不缺敢於各種作死結果就轟動世界了
因為美國從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就一直擁有穩定的快速發展的國力作為保障
是社保制度和公司制度,創業環境,知識產權法等社會環境造成的。
如果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一個人不努力就可以吃得飽,那就不會有發明。
看看那些美國的發明,很多都是底層階級為了自己的養老金,不得不做的。
如果不去發明,不去創業,就會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子女養不活,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拚命想辦法:活下去。
大家可以看一本書:《他們創造了美國》,以及一個紀錄片:20世紀震驚世界的發明,來驗證這個思路。
因此,我預言,如果取消養老金制度,增收遺產稅,完善創業環境,保護髮明和專利,支持中小企業,就會激發全社會創新和發明創造。
另外,未來對於歐洲,如果不做社會制度改革,應該不會有太多發明,不是人不行,是福利太好,人沒有動力。
美國的科學家不關在牛棚里。
是利益驅動科技的發展,這才是科技驅動向前的動力
國家強大,重視知識分子,最重要的是民主,自由。
推薦閱讀:
※有誰調用過公安局的身份證信息介面?
※CMU-VLIS和UCLA的CS MS哪個更值得去?
※MIPS處理器中原子交換是如何實現的?
※龍芯為什麼採用了mips指令集,而沒有使用arm指令集?
※未來是屬於 Xcode 的還是 Visual Studio?屬於 Obj-C 還是屬於 C#、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