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能登月,但卻造不出彩屏手機、大容量內存等一些在今天很常見的東西?

而某些在今天有能力造出手機、高清顯像管、大容量存儲介質的國家於半世紀之後仍然沒能掌握登月的關鍵性技術?這能否證明科技的發展完全以需求為主導?


- -你說這些,其實很多也是由當初的登月技術演進而來的。

具體來說,當初的登月工程相當於挖了數個坑。

冷戰結束,大家發現有幾個坑用處不大,也就懶得花大力氣再挖了。

而有用的幾個坑,有的土質較松,到現在已經挖得很深了,有的遇到了岩石擋路,挖得很慢。

所以,需求是一方面的因素,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發展的難易程度。(這句話對應問題:這能否證明科技的發展完全以需求為主導?」

- -本來覺得上面的比喻雖然粗放,但還算恰當,但是有同學覺得我沒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就再就事論事的補充一點吧。

首先要明白,登月是一個涉及多個學科的超大系統工程。

包含但不限於:火箭技術,能源技術,材料,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機械等。

在登月工程時期,美國匯聚大量人力和物力發展這方方面面的技術,堪堪的完成探月。

之後,大量登月所用到的技術都成為後續科技發展的基礎。

其中,某些技術由於需求旺盛、相對難度低,一直是研究以及工業的熱點,被大家的合力推送到了相當的一個高度。

而後續發展慢的技術可分為幾種情況,1)需求低;2)難度大;3)保密性高。

拋開需求這個因素,總結第一個問題:

1.美國當初為何造不出手機?

技術廣度夠,深度不夠;(高斯不知道什麼是康托爾集,我知道)

2.現在很多國家為何能造出手機,不能登月?

技術深度夠,廣度不夠。(高斯能尺規作圖畫出正17變形,我直接給跪)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無視需求這個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視科技樹的發展規律。


We choose to invent the iPhone(一片果粉掌聲……). We choose to invent the iPhone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掩面滾,編不下去了)


為什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能登月,但卻造不出彩屏手機、大容量內存等一些在今天很常見的東西?

第一、登月計劃相關的技術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基礎的的確確比彩屏手機、大容量內存什麼的需要的更淺顯,幾十年的物理學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當初的登月計劃幾乎不考慮經濟性。

為什麼某些在今天有能力造出手機、高清顯像管、大容量存儲介質的國家於半世紀之後仍然沒能掌握登月的關鍵性技術?

如果這個「某些國家」特指中國(看起來很像),那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關鍵性技術是掌握的,哪怕是大推力火箭的問題在不考慮經濟性的情況下也有解決方案,現在還沒有做到只是因為政府從一開始就沒計劃要現在就做到。

非商業性的航空航天探索只能是國家行為,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發展策略決定了它能收到多少稅、這些稅里又有多少可以用來登月或者登火星。

即使不按購買力平價,美國1969年的GDP就有1萬億美元,中國則是在30年後才達到這個數字。而且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從稅收里拿出同樣比例的資金來進行太空探索是不理智的。某些人一邊吐槽稅負重一邊抱怨社會福利差一邊又問為什麼美國人幾十年前就能登上月球我們現在還不行——拜託,你以為登月不花錢?


要是當年不冷戰,現在都登不上去。


我可以提一個相似的問題:為什麼埃及人幾千年前就可以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但卻造不出彩屏手機、大容量內存等一些在今天很常見的東西?

問題的相同點都是古人完成了現代難以完成的東西,而卻造不出現代習以為常的東西。

事實上這不論是建造金字塔還是登月,這些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完成這項工程的技術那時已經出現,並且時至今日都沒有革命性的新技術代替。實現的難點就在於複雜度和工程量上,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實現。

回到登月的問題上,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航天領域沒有出現革命性的技術,航天的動力仍舊是低效的化學動力,進入太空仍舊需要龐大、複雜、昂貴、可靠性差的火箭。進入太空的難度還是那麼大,一個火箭的LEO運力只有起飛重量的百分之幾。化學動力本來就不能滿足航天的需求,但這是低技術階段的我們唯一的手段,要想進入太空就只能依靠它暴力地堆砌成火箭。航天技術真正的變革要等到聚變引擎出現。

至於科技的發展是否完全以需求為主。扯淡。技術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觸發一項關鍵科技(比如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半導體、可控核聚變……),關鍵科技開啟一個或多個領域的爆炸式發展。比如現在的電子信息技術都是在半導體這項關鍵技術上發展起來的(很像遊戲中的科技樹)。人的意志只能影響技術發展的過程,不可能是決定性的。

航天技術止步不前並不是人們沒有需求,也不能怪投入少,只是時候未到。現在的航天只是在老舊的技術上修修補補,投入多了作用也不會太大,刀劍再怎麼改進也比不上槍炮。只能說航天技術不是這個時代的技術,那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事。


你難道想讓美國大使對蘇聯大使說:哥們兒,我們已經造出了跨時代的智能手機, 搭載最新的驍龍系列處理器, 機身內存32G,運行內存2G,後置1300萬像素攝像頭,前置500萬像素攝像頭,看電影,玩大型3D遊戲流暢無壓力…………你們TMD的小心點!敢在古巴裝導彈我拿手機拍死你!…………這樣?


我記得小的時候家裡買了台聯想1+1電腦,送了一堆軟體,其中有一個叫幸福之家,裡面有一些遊戲和科教片。有一個科教片,說的應該是登月計劃,有一個人說,我們要造一個火箭,「精確度超過世界上最好的手錶」。然後我就想,看上去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可能比造手錶難一些。


最後一句話是對的,的確是以需求為主導。

所以,現在很多你所說的能造出手機、晶元、顯像管的國家沒能掌握登月技術,其實真的是沒有需求,所以沒有投入資源在這個領域而已。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世界上最早的集成電路計算機

使用4100塊邏輯門晶元,每片只有幾個晶體管,仙童半導體出品,這公司分裂後形成了矽谷。

當年如果不冷戰養活矽谷,不僅登不上去,現在還沒有手機可玩,跟蘇聯一樣蒸汽朋克。

劃時代的索尼特麗瓏,晶體管時代的逼格極致,作為腎友的您值得擁有。

冷戰之後科技發展從技術需求向社交需求偏移,硬體、軟體、網路、商業模式……

21世紀是SNS的世紀,打折也屬於科技新聞嗎?

估計SNS的發展最終會滑到宗教去,這種上古SNS的商業模式比任何商業公司都牛。

這樣飛上藍天?

或者這樣飛上西天?


因為力學和空氣動力學不遵守摩爾定律


我覺得還是製造工藝的發展吧。當年可是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在計算這塊上。按照老美的原話是他們只是把現有的技術都拼湊到一起堆棧起了登月計劃。可是電子這類東西可不是通過簡單的堆棧和複雜計算就能解決的問題,還是製造工藝達不到要求。。。這麼多年來,製造工藝也一直在蓬勃發展啊。。。。從原來的電容、二極體、三極體。。。一直到現在的化學切割、光學切割、22nm技術,以及過幾年的16nm工藝。。。。製造技術一直在飛奔。。。

而對於題主說的情況。。。製造的機器花錢就可以買,這種級別的工程師一抓一大把。但是你要是想找能夠研究登月的科學家。。。。。還是洗洗睡吧。。。。國力達不到啊。。。。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最近我思考了這個很久,主要是因為一個我忘了名字的老幾(美國風投,在網上看到的)說人類的科技發展根本沒啥進步,也就是140個字而已。

我主要思考了5點:

0. 科技為何發展?

科技發展的根本原因有兩個:1. 投入更多的資金(資源) 2.投入更多的人。當然最重要的是需求,沒有需求沒人會去浪費資源去搞這些研究。

1. 60~70年代的科技飛躍是巨大的,這毫無疑問

60年代科技大發展主要推動力是戰後嬰兒潮的爆發,大量的人力資源帶來了更多地資金、更多的人及更大的需求,所以人類可以投入更多去發展科技。歷史上人類增長速度從來沒有戰後這段時間這麼顯著,量變引起質變,60~70年代科技飛躍是史無前例的。

2. 80年代之後科技進步的速度顯然沒法和60~70年代比

但是嬰兒潮並沒有持續多久,70年代享樂主義、頹廢主義開始流行起來。所以70年代之後人力資源並未顯著增長,在人力資源沒有顯著增長的情況下,人類如何發展科技?答案是靠時間:雖然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並沒有顯著增長,但是只要時間夠長久,科技也能進步。

不過80年代的科技發展由原來的兩條腿(資源投入增加+時間),變成了一條腿(時間)。其發展速度當然沒法和60年代相比。

3. 人類科技的進步主要驅動力是人類的需求

從1945年到2000年。小麥從畝產50千克,增產到500千克。增長了10倍。對比下半導體科技,每18個月性能就提升一倍。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人類的需求。從1945年到2000年,人類數量增長了4.5倍。所以糧食增長10倍早已滿足人類需求,人類沒有需求去繼續增產,畢竟糧食是給人吃的,沒人吃造再多也只能倒掉。而人類對精神和信息的追求幾乎是無限的,願意為這些買單,所以信息產業呈現的是10倍速的發展,其主要驅動力是人類的需求。

4. 太空科技很酷炫,但是目前卻沒有什麼實用價值

60年代人類對自己的信心爆棚,投入了巨大的資源發展太空科技,人類登上了月球,遨遊太空。這看起來很炫!我還記得小時候的果珍廣告歌詞:「人類進入太空時代,共同創造美好明天」。多美好的願望啊?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太空科技能帶給人類多少實際性的好處呢?非常有限。所以70年代之後財政緊張了,美蘇都大幅度削減了太空領域的投入,這很正常,太空科技不過是人類的大玩具,但這玩具也太費錢了!其他小國更不可能投入太多資源研究這些實用價值不大,但是開銷昂貴的東西。


科學的發展必然是以需求為主,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需要時,沒錢沒技術也能想辦法搞出兩彈一星;

沒需要時,即使70年後也能讓你搞不出核彈。

這已經不是單純技術水平的問題了,這是政治。

單就科學發展來說,

理論基礎的框架經過幾個世紀的累積以及上個世紀湧現的一大批神人的努力下已經到達瓶頸,其餘的工作基本都是在添磚加瓦逐步完善細節,除非有什麼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來顛覆傳統理論(前兩天有報道說發現超光速了?!),否則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太大變動。

在有完善的科學指導下,很多事都在理論上變得可行(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都是依據這些理論而被建造出來的),那麼剩下的工程工藝性問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長時間積累的。而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只能有目的性的發展所需方向。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資金與技術人員,哪裡就有科學發展;反之則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而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科技的最前沿無疑都用在了軍工上,我們所使用的大部分技術,其實都是從軍工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畢竟政府對軍工的投入是很大的。

所有必然是現有登月,而登月所帶來的技術革新在慢慢演變成我們今天所享用的技術成果。

好鋼用在刀刃上,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然要用在有社會需求的地方啦。


題主不妨可以看看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你會吃驚裡面的很多東西今天就擺在你手邊。


對航天投入的錢可是統統要打水漂沒有一分錢回報的,在各航天強國經濟不景氣的今天,把大把資金拿去給科學家燒是要被選民罵的。


溫飽思淫慾……當年一系列載人航天計劃都有濃重的國防軍事色彩,要不怎麼叫「冷戰」呢……

先解決生存問題,然後才考慮生活質量問題……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