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初期奉行親西方的策略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整個20世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作為西方資本主義一直的芥蒂,後者一直希望抗衡、瓦解,最終擊敗前者的目的於世紀末完成。脫離聯合體後,原來的加盟國紛紛奉行一邊倒政策。俄羅斯也調整姿態向西方頻頻拋出橄欖枝。

但經過十年之後西方並沒有想像中開放一個屬於資本主義的大家庭,俄國在心灰意冷後也把國家戰略轉移到了西方的對立面。

那麼問題就在,究竟有那些方面的原因,使西方在俄羅斯的投靠上表現出了揶揄和壅閉。

提幾個考慮中的拋磚

地緣:1707萬平方公里,橫跨十一個時區,接壤國家14個,間接的受政治輻射鄰國估計在50個以上,東西兩頭都頂著西方,接納俄羅斯,並不等同於能平穩地吸收一個利息交割的大區域。

政治遺留:意識形態雖然被大刀闊斧地破除了,但蘇聯在全球布設的政治遺產依然讓俄羅斯覺得可以留些作為籌碼,而籌碼的本質都是為制衡西方而生。

分配金字塔的定位:俄羅斯如果加入西方大圓桌,一定會爭取第二層利益收取者的地位。但自身薄弱的尖端工業科技、龐大的基礎資源能源和一個大病初癒,亟待各種資金援助的大虛胖子,西方可能很難將其抬到與自己齊平的位置吃蛋糕。

軍事:北約國家很明顯的特色是軍事協同依賴美國。可是蘇聯實行的軍事重工業已經融入到國家血脈里,堅固地成為經濟、外交的一部分。把身體里所有的血抽了換別人的,對於一個大莊園級別庭院還有多處需要自己打理的國家,恐怕很難轉舵。

宗教:東正教與新教。感官上在東羅馬帝國沒落時,東正教可能有趁火打劫曹操坐擁漢獻帝的味道,總之胡天胡地之中為自己正了明。那麼作為上帝共同的擁護者,各自也免不了自我塑造和相互攻詰。


先放答案:俄羅斯親西方是因為它試圖通過這種手段獲得它預想中的大國地位,但它當時的實力與美國的願望不允許如此。於是俄羅斯在失望之後轉變成了反西方的立場。

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

具體的很長,容我慢慢寫……才疏學淺,文字鄙陋,歡迎各位指正。

————9月1日更新————

先把幾個基礎的方面說一下,這些方面是理解這個問題的基礎,大概分為地緣、宗教與歷史、語言與文化三大點,且容在下娓娓道來。

一、地緣

下面是複習高中地理的時間,此圖是歐洲地區的氣候帶(依據柯本分類法)。綠色區域(代號Cfb)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藍色(代號Dfb)是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這兩者分別是西歐和東歐的中心地帶的氣候。可以看到,各氣候帶的邊界大抵就是各民族的活動邊界。

再上一張圖,可以看到,原蘇聯的南部邊界,大概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邊界。

(修正:圖中有誤。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區應為意識形態的邊界,即俄國直接影響的最大範圍,而非俄國的邊界)

二、宗教與歷史

儘管同在歐洲大陸,但俄羅斯屬東正教文明,而西歐與北美屬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二者同承自古典(地中海)文明,而後者又受到迦南文明(今以色列地區)的影響。東正教文明區別於西方文明,是因為其源自拜占庭文明(俄羅斯帝國繼承東羅馬帝國國祚,證據見他們的國徽雙頭鷹),不同於西方的宗教;俄羅斯地區受蒙古人統治超過200年(參見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而後又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於是受西歐地區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重大事件的影響有限,與西方文明的文化共同感並不強。(這也是為何西歐能夠聚攏為一個整體,而東歐始終格格不入。文化上的差別在那裡)

上圖為歐洲宗教地圖。藍色是天主教、紫色是新教,二者組成基督教文明地區。紅色是東正教,綠色是伊斯蘭教。從圖中可以看出來為何波羅的海三國傳統上並不是泛俄羅斯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出來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文化上的共性。

三、語言與文化

下面是語言地圖。我們在這裡只看三種顏色:紅色的日耳曼語族(代表語言為英語與德語)、綠色的斯拉夫語族(代表語言為俄語)、以及藍色的羅曼語族(代表語言為法語和西班牙語)。

各位初學英語的時候,也許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門語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這句話有一個推論就是:不同的語言就是不同的世界。俄語和英語的世界天差地別,思維方式也迥異。由此就帶來文化上的差異。順帶一提,法國與美國於上世紀的交惡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講不到一塊去」。

歷史上,俄羅斯對自己的獨特性的思想由來已久。俄羅斯始終強調自己不同於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或中華文明(後面兩者也許不用強調)的獨特地位。特魯別茨柯依(N.S.Trubetzkoy)曾宣揚俄羅斯是蒙古帝國的傳承,而歷史、地理、人種史學家列夫·穀米勒夫(Lev Gumilev)的歐亞主義在俄羅斯也吃香過很長時間,這一學說認為「是俄羅斯人和大草原上非俄羅斯居民之間的歷史上共生的結果,從此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歐亞文化和精神特性……適應西方,對俄國人民來說只能意味著失掉自己的『人種和靈魂』」。

————正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已故很多年的英國首相巴麥尊先生(1784-1865)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一直以來是我們講國際問題的一個基本準則。地盤就那麼大,誰都想多吃多佔。但多吃多佔的前提是你有那個胃口去吃,也有那個力氣去占。俄羅斯的問題就是:胃口很大,力氣很小。

一如當初挖空心思讓毛熊千古,把俄羅斯改造成一個「民主國家」也的確花了美帝一番心思。事實上,對於美國來說,一個最符合它利益的國家,應當是一個開放自由市場的國家。美國的本質是全球市場的推動者與主要受益人,它用自己的海權優勢,將世界各個地方納入全球市場的體系,然後用自己在這個體系中的優勢地位獲利。這種戰略的表現形式就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大棒加金元」政策:美國的美元是世界市場的貨幣,美國的海軍是世界市場的保障。僅此而已。

對俄羅斯的民主化改造首先要從經濟方面入手。具體來說就是要將俄羅斯舊有的計劃經濟模式改造成為市場經濟模式。然而俄羅斯使用的休克療法,事後被證明並不奏效。它首先放開物價,而後財政政策改革跟上,再大範圍推進私有化。帶來的後果卻是生產下跌、通脹嚴重、外匯驟降。而私企(一大部分是外資)佔了大便宜,逐利的資本在蘇聯解體初期,盧布幣值不穩的情況下撿了大便宜,將蘇聯數十年的積累洗劫一空。俄羅斯的經濟改革到此就可以說是歇菜了,改革的成果並沒有被大多數人享受到,反而還進一步損傷了俄國的國力。

這帶來兩個後果:其一,大多數人沒有享受到紅利,就會轉而懷念從前的日子。準確地說: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日子。一如二戰前夕德國民族情緒高漲的直接原因是德國經濟蕭條,俄羅斯經濟的潰退也帶來了俄羅斯民族情緒的上揚。畢竟蘇聯曾經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而如今俄羅斯也應該享受這樣的地位(至少俄羅斯人是這麼想的)。與此同時,儘管解體,但俄羅斯在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政治影響仍不可小覷,俄羅斯在各地區外圍的軍事基地連起來基本與原蘇聯的外部邊界吻合,這些都是俄羅斯的砝碼。俄羅斯在此基礎上想要謀求大國地位也就不足為奇。

……在回答有關俄羅斯前途的問題時,聲稱支持一個民主的、同歐洲緊密相連的俄羅斯並不難。可以設想,一個民主的俄羅斯將更能接受美國和歐洲共有的價值觀,並因此更可能在營造一個比較穩定與比較合作的歐亞大陸中成為一個小夥伴。但俄羅斯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被承認是一個民主國家並得到尊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圈子(基本由原蘇聯官員組成)仍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強烈願望,要在歐亞大陸發揮特殊的作用……

另一個後果是俄羅斯失去了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實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擁有的軍事力量約為原蘇聯水平的七成,但至關重要的經濟實力虧損嚴重。可以參見問題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狀況發展如何? - 經濟 。受美國的石油戰略影響,盧布在前蘇聯時期就危機四伏。蘇聯解體後更甚。貨幣的危機帶來經濟的危機,在顛覆了蘇聯之後又對俄羅斯產生了重大打擊。多年以後,意識到這一點的俄國人在聖彼得堡建立了石油交易所,與美國的紐約交易所分庭抗禮,意在用盧布掌握石油定價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卡脖子的命運。不過這是後話不提。

這時的俄羅斯仍定位自己為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大國。不一定要與美國平起平坐,但要能夠在多方面參與全球秩序的管控,至少應在原蘇聯地區發揮領導作用。然而美帝不這樣想。……美國既不願意也不能夠與俄羅斯分享全球性力量,甚至即使它願意也做不到。新俄羅斯的國力虛弱不堪、社會極其落後,已不能充當美國真正的全球性夥伴……這樣的態度反映到行動上就是美國對俄羅斯的希冀回應不足,以至於美國過多地注意將俄羅斯改造(現在看來也許是削弱)的方面而忽略了俄羅斯的訴求。另一方面,「北約應當東擴到什麼地步」也一直是戰略家們的一個難題。這一態度也影響了俄羅斯,使其認識到美國的不可靠性。就這樣,壓到駱駝身上的稻草越來越多。……如果美國明確和堅決地奉行北約擴大的設想,並保證俄羅斯將被包括在這一進程之中,也許俄羅斯後來對「成熟的夥伴關係」的失望也可消除,克里姆林宮內西化派的政治地位也不會逐步削弱了。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如是感嘆。

現在的問題就很明朗了。美國需要一個開放市場的,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俄羅斯。但這樣的俄羅斯並不是俄羅斯想要的樣子。當俄羅斯的願望一再地得不到滿足,它就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結論就是,俄羅斯在經歷了陣痛之後,不再是那個全球性的大國,而是一個被限住了手腳的地區性大國。而如果一味地親西方,失掉了自己的砝碼,也許那個「大」字還可以再去掉。加之不景氣的經濟,以及自古以來就有的獨立意識,使得俄羅斯的排外情緒愈發高漲,終於使得俄羅斯與美國又一次轉向敵對。 社會心理學中,人們傾向於設置「外群體」來提高內群體(自己人)的穩固程度。而現在,西方文明成為了俄羅斯的外群體。

————參考————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馬丁·吉爾伯特《美國歷史地圖》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宋鴻兵《貨幣戰爭》

未知作者: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的發展 (來自百度文庫)

部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及其開放媒體資源


與虎謀皮,可能嗎?管你姓資還是姓社,威脅到美帝都是美帝的敵人。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摩爾多瓦那個什麼河沿岸的事情是在90年代初吧?

不知道那個時候算不算「俄羅斯初期」


推薦閱讀:

曾經引領世界的伊斯蘭文明為什麼會被西方文明逆襲?
為什麼西方世界沒有如同漢語一樣擁有許多相互有顯著區別的方言?
古埃及文明到底有多強?
如何看待王陶陶的文章「僵化的道德 走向滅亡的西方文明」??
腓尼基人的遷徙是否與邁錫尼文明的滅亡有點聯繫?

TAG:俄羅斯 | 西方文明 | 美蘇冷戰 | 國際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