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體》拍毀了,會對中國日後的科幻電影產生什麼影響?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劉慈欣自己說,他把《三體》拿給某知名導演看,人家根本不感興趣。 我猜,應該是個國內的導演,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導演應該是個聰明人。

科幻,顧名思義,科學幻想,幻想基於科學之上,需要極其嚴密的科學佐證和邏輯體系。不是奧特曼式的特殊光線,也不是都教授那樣不死不老。人類的想像力的確豐富,但囿於科學發展速度跟不上腦洞大開的程度,所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幻是有所被限制的。

武俠是刀光劍影來去如飛白衣似雪快意恩仇,是回首不及的古代江湖;玄幻是飛劍散仙神魔鬥法遨遊三界唯我獨尊,是恣意張揚的虛空架構;穿越是機緣巧合連接古今孤身一人橫行時空,是秦月耀漢的實中有虛。這些各種各樣的體裁無一不是基於歷史或傳說背景已經固定下的閃轉騰挪。過去的未知是有限的,將來的未知是無限的。在無限的未知中循著科學的路子前行,稍有不慎就滿盤皆輸。

科幻說到底,是一種手段。它是一種堅硬到無懈可擊的外殼,裡面包裹的或是人性、或是親情、或是貪婪、或是因果。文字是畫面的誘因之一,它激發你腦袋中的想像力,讓人憑空生髮出許多想像,因此一千個人就應該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而電影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視覺上的直觀感。讓人們覺得航天母艦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外星人就應該比我們的智商高,地球就應該是幾百億光年外各種地外生命的覬覦目標······

但電影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遞給人的依舊是情感的共鳴,而並非你對科技術語的贊同。電影,尤其是科幻電影,首要考慮的一點是觀眾能否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並接受各種高大上的設定和情節走向。

目前的中國市場,軟科幻十分走俏,所有關於科幻的設定都是影視作品一開始就設定好的。都教授為什麼不死不老,因為他是外星人。奧特曼為什麼這麼牛逼,因為他是外星人。觀眾始終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而相應的作品裡又並未解釋地外生物與地球的各種複雜關係——其實原因很簡單,即使解釋,觀眾也不一定會看,看了也不一定會懂,懂了也不一定會思考。

自從拍完蝙蝠俠和盜夢之後,諾蘭的知名度大增。但其實很難說的是所有的觀影人群中是沖著貝爾和小李子去的多還是沖著諾蘭去的多,但無論怎麼說,都是有贏無輸的場面,影評家看到了好電影,觀眾看到了帥哥美女。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之前《記憶碎片》和《追隨》這樣的片子並不叫座。《星穿》攜名導名演之強勢來襲,觀眾自然捧場,票房高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之所以不能駕馭三體這樣的電影,竊以為還是由觀影層次和觀眾的主觀意願決定的——即「看不懂」和「不想看」兩種情況。現下最需要做的是解決「不想看」,解決掉之後,「看不懂」的問題自然就有了應對之策。我以為這應當是硬科幻小說諸如《三體》一類被搬上銀幕的最應當走的發展之路

《三體》鴻篇巨著,世界觀明確,架構合理,通篇充斥著對浩渺宇宙的敬畏和對本身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哲學境界,是硬科幻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當今充斥各種科幻變奇幻的爛俗小說的文學界實在難能可貴。但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個不討喜的工作。它的各種高大上意味著它已然脫離了一般的大眾讀物的範疇,這也就註定了它似乎並不適合改編成電影作品——即使改編了,也是編多於改,要麼只空剩下一個三體的殼子,要麼就只空剩下一個三體的名字。相信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

恕我妄自揣測,假如《三體》橫空出世,突然不幸被改編成了電影並成功地搬上熒幕,那硬科幻真正走上電影之路的日子,恐怕又要加長了。

還是那句話。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沒啥影響,本來科幻文學在中國這種「歷史厚重」的國家,就難登大雅之堂,三體已經很不錯了。至於電影,能拍就行了,拍出來肯定是毀了,也無所謂。反正科幻文學在中國註定只是小眾文學。普通人對這一塊根本沒興趣。


那什麼,你不能評價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對吧


拍毀了的好處:會少很多劣質跟風產品


三體的一小步,中國科幻的一大步!

希望如此。


毀不毀你片子倒是出來啊


如果《三體》拍毀了,那麼就是已經把靴子扔在控制台上,就沒什麼中國科幻電影了。


應該讓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拍攝的《星際穿越》,但是還有一部《關於星際穿越的科學》,講述人家怎麼樣拍電影。


我希望三體在最近(少)5年不要出現在熒幕上。除非是投入巨資,否則科幻真心拍不好。5毛特效只會消費掉受眾的熱情。

三體是近年來比較出名的科幻小說,質量和反響都還不錯,如果連這樣一部原作已經聚集人氣小說都拍的不咋地,票房不能達到預期,那就更少會有人投資其他科幻小說了。


金子總會發光的。


垃圾是不會被人記住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三體》的音樂?
是否看好《三體》電影由張番番執導?
中國為什麼沒有太空片?
若《三體》按日本輕小說套路與語言風格改編會如何?
《三體》中既然智子無處不在(速度快到可以這樣認為),那為什麼沒有監測到飛刃計劃,不提示降臨派的成員呢?

TAG:三體書籍 | 三體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