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正在被普通話取代,目前有人為保護方言正在努力嗎?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本人在廣州出生長大,我很喜歡粵語,可是我漸漸發現我學生的這一代,大部分交流都是用普通話,越來越少孩子用粵語進行交流,有很多孩子父母是廣州本地人,但是孩子講粵語卻沒有普通話標準。我家的幼兒園小朋友跟父母說她覺得粵語不好聽,硬是要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我覺得下一代如果少用粵語或者不用粵語,這個語言就會沒了,很可惜啊!
回想我們小時候還是在普及普通話,上課講普通話,跟朋友聊天是用粵語。現在有些小學還要特意開粵語課,我家樓下的小學要學生學習唱粵語兒歌。普通話普及到連方言都要丟了,這樣真的好嗎?有人正在為保護方言而努力嗎?你們是怎樣做的?
雖然理性上覺得方言傳承不傳承無所謂,本身本世代和大環境下都註定無力承擔這一大責任。(我家已經轉用普通話了)但就感性上,我跟堂弟堂妹也會儘量使用閩語,哪怕他們聽不懂,就再用普通話解釋一遍。
這是我能盡的最大努力,可是我仍然不認為這就能對延緩方言完蛋起什麼作用。
有。
只是一般人或者說普通的民眾看不到他們的努力。
他們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花費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推廣、科普,而他們所面對的惡意,是你元元想不到的。知乎鍵盤俠都不算個事。
此處我想@好多人,他們的努力真的很棒了,謝謝他們。後來想了想,私底下感謝就好了~
瀉藥
本人80後,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周邊和我一個年份的朋友基本都是講得粵語,但是慢慢發現00後開始,父母是廣東人,但是小孩卻不會講廣東話?說實話挺不能理解這種情況,這可能和小孩的教育還有在學校的環境有關吧,雖說當今社會包括其他場合都是使用國語,但是個人認為吧,母語是不能流失的,像我們這個年代的,基本都能用廣東話和國語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以及日常溝通;
針對題主這個問題,目前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因為關乎到每個人的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認為國語比粵語重要,因為在學校上課啥的,都是用國語交流,但是我的小孩,在家強制要求要說廣東話,這也是我對我自己母語唯一能保護的措施,我也希望我的小孩將來也是這麼教育自己的小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不喜勿噴。
氣死了。題主問的是有什麼保護措施和努力。結果上來一堆說方言本來就不值得保護的人。還說什麼保護方言為了滿足土鱉的優越感??
因為學的專業有相關,所以我可以接觸到的就是有很多學長學姐或者說社會上很多的學者他們都在不停的做調研,記錄語言,基本上都是要到各處去尋訪,用國際音標一一記錄,讓發音人錄下視頻,音頻。而且不局限於方言,還有少數民族語言等等。所以可以看到相關的論文文獻以及各種資料還是很多的。然後現在一些地方政府也有做一些努力吧比如方言報站之類的。這些年媒體上保護方言的言論也多了一些。
然後其實我上初中的時候有相關的本地課程,雖然大多是本地的其他文化但確實也有方言相關,雖然可能有些不值一提但比起小學時期的強制遏止還是進步很多了。現在的話應該比我當年會更好。
很多人為了記錄語言保護文化翻山越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結果你們卻說沒有必要??
而且方言在漢語語言的研究中是不可忽視。特別是很多方言的語法構成都是很有意思或者說意義的。如果哪一天真的全中國只剩下普通話,我真的會非常失望,並不是只想保護我自己家鄉的方言。所以說保護方言的人一直存在著,或者說是保護語言。只是這股力量現在還有些弱小,但總會壯大的。有無所謂的人,自然也會有真正熱愛的人。而熱愛的力量總是會比無所謂的態度強大的。
一些題外話,
語言最顯眼的作用確實是交流,那感情背後的文化就都不要了唄??主要抓住了次要就不用存在了?飯碗不就是拿來吃飯用的嘛,古董碗有什麼好保護的,統一用現在的碗就好了??古文有什麼好學的,現代社會又不需要??
本地人對自己方言的執著當然跟對自己家鄉的喜愛有關了,但自豪和優越感是兩回事情好吧。現在的「不狹隘」要求這麼高了?連鄉土情結都不能有了??
語言是會自然消亡的,我們也都可以接受。但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的方言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自然消亡的,多少方言尤其是東南方向的在我們這一代被突然扼住生命??
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本來就是不衝突的,但一些地區的人可能沒感覺,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有的措施變形了你們知道嗎??變形成不能說方言,必須普通話!同時學漢語英語都沒問題,方言和普通話自然更容易,只要是順其自然的很容易二者都熟練的。但問題就是強制措施導致學生時期根本沒辦法說方言。所以才說如何改正,如何保護,所以在長大以後才感到遺憾。
何況即便真的到了自然消亡的時候也不代表我們就不用保護它們,或者說至少記住它們。
謝謝邀請。
目前主要是由專家、學者在從事方言保護工作。主要方向包括研究方言特徵和演變規律、記錄方言語音等。
我強烈認為,方言應該被保護。首先,一種語言或語言分支不但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載體。
每一種方言都自帶特有的文化,比如當地特有的生存智慧、風俗習慣等。大家都知道孫燕姿唱的《天黑黑》,那就是一首閩南童謠,且不說裡面有多少人生感悟,如果方言消失了,這些童謠以及裡面蘊含的,千百年來人們總結出的人生哲理也會消失。
很多地方戲曲同樣依託於方言的,方言消失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岌岌可危。總不能用普通話演唱吧,那就徹底變味了。
另外,方言還是地域歷史發展的「活化石」,歷史上每一次人口遷移都會反映在語言的融合演變上。這也為我們進行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同時,現在專家研究古代漢語的「擬音」,方言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
所以方言本身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方言做些努力。
比如,我就比較反對從小不教孩子方言而教普通話。首先,很多方言區的家長普通話並不標準,而孩子小時候對語言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他會全盤接受這種帶口音的普通話,一旦接受,今後就很難改過來。這對他將來發展可能會帶來限制。
其次,這樣做也是在助推方言的流失,可以說有害無利。退一步說,多掌握一門語言,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利無害的呀。比如說,很多人不會發普通話後鼻音兒化產生的鼻化音吧,我會,因為閩南話里有很多母音鼻化的音,很容易類推。
有人擔心如果從小不教孩子普通話,以後學不會。各位徹底放心吧,語言習得能力不會因為年齡而衰減。當然我指的是「習得」,而不是「獲得」。
在三歲以前,你把一個孩子放在某個語言環境中,他自然會說這種語言,無論這個語言的語音系統多麼複雜。成人後,每個人同樣有學習語言的能力,只不過需要主動學習,特別是當他處於相應語言環境中的時候,掌握起來更快。
另外,說方言並不會影響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只要保證在剛開始接觸普通話的時候是一個「標準」的環境。比如可以多聽聽播音員講的故事等等。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在上幼兒園之前根本不會說普通話,但是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發音比較標準,所以普通話一直不錯,在北京十幾年,一開口別人都以為是北京人,現在從事普通話線上培訓。
總之,只有我們所有人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方言,它才能更好被保護並發揮作用。方言是一種文化,保護方言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並不是像其他回答里那些人說的會說方言就有優越感,那樣想的人的小農思想、攀比心理真的是太重了。難道各地的方言不也是各地文化的縮影嗎,江淮地區人民性格柔和,江淮官話就是比較柔和細膩;四川地區移民眾多,西南官話各種聲調就會比較多;東北人民比較豪放,東北話就是最能表現這種性格;再如我們山東地區,山區和海岸的方言十分不同,這也說明了兩地的文化差異呀。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也承載著一個地區那不同於其他地區的自身特殊性呀。往大了說,各種方言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精髓,那更是一個國家擁有的豐富文化瑰寶呀,再往大了說,少了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人類文明的極大損失。(PS:可以想想韓國的文字演變,全面廢除漢字以後的文化斷代。)我們承認全中國人都說普通話交流起來會方便一些,國家也是在普及普通話,但是這也不是讓方言流失的理由呀,而且方言和普通話並不是不相容的,難道我們身邊不也有很多能在方言和普通話間自由切換的人嗎~
還有我知道的一直在保護方言的人,也是我很敬佩的汪涵老師,他曾經說過我一直記得的一句話:「響亮的『響』字,繁體字是這麼寫的『響』,鄉郎音,因為只有鄉音才是最響亮的聲音。」
他在2015年發起了一項叫做「響應計劃」的項目,就是為了保護方言的(具體可以百度百科)。前年還有一部網路綜藝叫《十三億分貝》也差不多是在弘揚方言的力量的。其他教授學者的保護方言的活動項目也很多,只是都是默默地在做。之前聽老師說,崔永元在中國傳媒大學有一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其間接也起到了保護方言的力量。真的,我還是那句話,別只局限於普通話,更何況你普通話也沒那麼好,天南地北地走走,多學門方言沒什麼壞處。喜愛方言這個是個人的選擇,是自己的事情,真心熱愛的話自己花錢花精力去保護就好。上來就是怪學校推廣普通話,怪社會不投入方言教育。推廣一門語言不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嗎?普通話推廣利在千秋,方言呢?我也奇怪:小市民對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從來沒有像保護方言一樣擁有教授專家般的責任感。說白了這不就是底層土著認為自己區別於所謂外地人的唯一天生遮羞布嘛,所以希望固化這種障礙為一種所謂優勢。自己想享受文化優越感,然後把責任扔給社會扔給學校,利用社會公共的時間和資源去推廣那些並不能促進交流的地方語言只為給自己貼上上等人的標籤。還是那句話,誰主張,誰投入。自己光說不做還要綁架社會去做費力討好你們的事情,小算盤打的挺好。
如果喜歡就自己籌資開保護基金會,去田間地頭開班,去其他文化地區安利你們的地方語言,別光窩在家裡教孩子說方言做上等人。看看別人保護小動物組織怎麼做你怎麼做,別整天光嚎,不給社會添負擔保證沒人扼殺你。—————以下原答案————
我直接點說了:這就是經濟略發達地區沒見過世面的土鱉最常具有的狹隘的小民族主義情緒。
而這些人到了更強勢文化地區,對原生語言的認同感還在,但使命感就會大幅度打折。例如去美國的華人不論五湖四海,也都一個個老老實實的玩命學英文,沒聽說誰到了美國還整天呼籲保護粵語滬語印第安語非洲原始部落語文化的。國際化程度高的公司里的各國員工別管你什麼中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見面一定默認英文。
語言作為工具,原本第一作用應該是交流,其他文化附加的云云都是在這個功能之後。全球通用阿拉伯數字的好處,你應該感覺到了吧?不同意的請麻煩你把所有數字都改成你認為最美的語言算幾道四則運算題。
這種語言功能的主次倒掛,是經濟優勢地區所獨有的一種現象,是一種打著保護文化旗號的向下劃線的行為。
另外再說一句,我最噁心一些動不動就說「周星馳粵語版才能看,國語都是垃圾」的狹隘小民族主義分子,我們就是喜歡石斑魚的聲音,少了他的聲音就少了一半的樂趣,而且經常兩版對照看,發現雖然丟掉了很多粵語梗,但國語版也多了很多粵語版沒有的梗和喜感。星爺自己都沒說強推粵語原汁原味保護文化,不託國語版的福,估計出了兩廣都沒啥人認識周星星是誰。
六國文字正在被秦文取代,目前有人為保護六國文字正在努力嗎?採取的措施是什麼?
本人在遼東郡出生長大,我很喜歡燕文,可是我漸漸發現我學生的這一代,大部分交流都是用秦文,越來越少孩子用燕文進行交流,有很多孩子父母是遼東本地人,但是孩子寫燕文卻沒有秦文標準。我家的幼兒園小朋友跟父母說她覺得燕文不好看,硬是要他們用秦文交流。我覺得下一代如果少用燕文或者不用燕文,這個文字就會沒了,很可惜啊!
回想我們小時候還是在普及秦文,上課寫秦文,跟朋友寫信是用燕文。現在有些私塾還要特意開燕文課,我家隔壁的私塾要學生學習寫燕文書法。秦文普及到連六國文字都要丟了,這樣真的好嗎?有人正在為保護六國文字而努力嗎?你們是怎樣做的?
全國人民都用陝西字,看來真是文化毀滅,忘本啊!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從始皇帝延續至今,統一文字功不可沒。也許推廣普通話會造成一部分文化的丟失,但絕對是利在千秋的偉業。方言這類東西,如果它失去了生命力,即使保護也只是苟延殘喘;如果它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那麼無序保護一樣會活得很好。
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肯定是天下大同為妙,如果你想保護的是方言里的文化,那保護他最好的方法就是記錄下來,不被忘記,至於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順其自然就好消亡就消亡唄,你保留它的目的是啥呢?非得別人聽不懂你說的話,你就有優越感嗎?
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一種語言,你能跟十個人溝通,另一種語言,你能跟一萬個人溝通,你說你願意說哪種語言?除非你一輩子只跟十個人生活在一起。
有些地方的方言,表面上大家籠統的都叫閩語,或者都教粵語,實際上閩語都有兩百多種,隔一個山頭,兩個人說的閩語就互相聽不懂。這樣方便嗎?這樣好嗎?這樣有優越感嗎?
上周我還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說藏語也分好多種,兩個不同地區的藏人,用所謂的藏語根本沒法溝通,最後還得用普通話來溝通。瀉藥。好多年前在報紙上看到過一篇報道。講某組織在拯救方言,以錄音的方式記錄最純正的方言留作備份。要求被備份的聲音主人生活範圍小,沒有或者極少接觸其他語言,沒有外出務工記錄之類。實話講,別說方言了,最好全世界都說一種語言,統一的語言能有效解除隔閡。在國內大家用方言區分一個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在外地聽到鄉音就有一種由衷的親切。但這種親切也有一種排外性在裡面。出了國,聽到普通話就會感覺是自己人。如果全世界講一種語言,就會少一部分爭端。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見。
普及拼音方案。
這是 馬來西亞 檳城 福建話協會發起『講福建話運動』的網站:
講福建話運動 Speak Hokkien Campaign
該協會的秘書 黃啟灝 先生於兩年前受國內報社訪問: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017016該協會的主要任務,除了挽回馬來西亞 檳城(北馬) 福建話爲主要使命,同時推廣使用漢字讀寫閩南語的習慣,以及復興閩南語爲檳城各所華文學校的華文教育語言(與普通話並用),後者目前乃檳城島鍾靈獨立中學當先鋒。
馬來西亞 是除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
有的有的,可以拿我們的語保工程來說,這也是得到教育部、國家語委支持的,我們院有幾位老師就在做這個項目,從發音人的選擇、發音內容、音頻視頻剪輯等方面來看都很麻煩,對聽音、辨音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吾就是要港「冊那」,吾伐要港「卧槽」!
不知道算不算保護上海話。
首先作為文化載體,一直被保護,也一直有人在努力。
其次:假如一門語言逐漸走向滅亡,就算有完整的記錄,也沒人去學習了。
題主,你不應該擔心沒人保護,這不是你應該擔心的事情,你應該擔心的是整體的文化。
小了說是文化入侵。但仔細一想還是不對,假如有一天方言滅了,那也是優勝劣汰所致。相比之下,你更應該擔心擔心普通話的推廣和中國的文化輸出。
不過話說,粵語不太可能被滅,因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粵語可以是獨立的語言,也可以是一門方言。題主你低估的粵語的強大,你也低估的粵語的文化底蘊。